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寓言中的經濟學》讀後感大綱

《寓言中的經濟學》讀後感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32W 次

書是同事送的,說感覺我會喜歡。那種小故事大道理類型的書,我一向是滿吃的。所以打眼看見也喜歡得不的了。可是真細看了,就鬱悶了。

《寓言中的經濟學》讀後感

中國成語中有這麼幾個詞,牽強附會,雞同鴨講,隔靴搔癢……這就是書中有些故事給我的感受。雖然說個人一直信奉着開卷有益的想法。總覺得什麼書總有它好的地方。按照自己的這個思路,這本書讓我知道了一些以前沒有看過的小寓言。至於他的分析,尤其是經濟學方面的分析,還是略過好了。不想受錯誤影響。

也許是我受以前教育的影響太大。看到“交易爲什麼是雙贏的”就很鬱悶。書中舉的列子是一個經過很多年訓練的美聲歌手和一個不識簡譜的通俗歌手門票的不合理差距。提到是紀伯年的一個寓言故事,說的是一件大理石雕像。一個藝術收藏家花了大價錢收購了,心想這麼好的藝術品怎麼會有人賣它換幾個錢。而賣家在想這塊破石頭怎麼還會有人願意花錢買。作者得出的結論就是市場機制的神奇作用就在於形成使供求相等的價格。使買者和買者都獲得滿足。價格不是一個客觀的東西,而是一個主觀的東西。

看了之後,覺得心裏堵的慌,怎一個鬱悶了得。先肯定下,作者希望把複雜的事情簡單化,這個思路很贊,我也贊成。可是有些事情是不能簡單一言蓋之的。莫非經濟學家已經改了經濟理論,這個世界上的商品已經不存在需求彈性問題?大米這類物質必需品和藝術收藏這類商品的價格機制已經是等同了嗎?當然,我也承認如果大米賣成1萬大洋1斤估計也有人會買,但那只是少數現象吧,但是如果是八大山人的一副畫1萬塊,估計只要確定真跡,只要家裏有錢都會去買吧。那畫的當年成本估計那點紙張那點墨水值不了幾兩銀子吧。文化藝術當然現在也是一種商品,但它們的價值有太多的附加因素。首先可以說的就是時間。如同美酒一樣,窖藏越久的價格自然越高。你不能說明明只添加了倉貯成本不能賣那樣的高價啊。時間也是有價值的啊。

再說說雙贏,按照傳統的經濟理論來看,雙贏是不可能存在的。市場是一種零和博弈。也不是沒有雙贏的情況,那時往往是因爲添加了第三者。比如說政府稅收這一塊的。按照傳統的理論,雙贏小範圍是可能存在的,大範圍是不可能存在的。當然,雙贏的心理肯定是存在的。否則交易也就沒有辦法成立了。通常書本上的解釋說這種交易成立的心理基礎是信息不對稱。也就是買賣一方對信息掌握的程度不同,因此做出的判斷也不同。比如說買批鋼材,是爲了轉手出售。買方自然是看漲纔會去買,賣方自然是看跌纔會去賣。買賣雙方對未來漲跌的判斷不同,自然也是根據各自已知信息分析預測得出的結論。至於將來誰是贏家,自然是判斷正確的一方。這種情況大概不能簡單的.只用喜好,偏好來概括吧。

這就讓我想起了,經濟學的第一假定,就是理性的經濟人的設定。買蘋果還是買香蕉自然你可以根據自己的偏好。買島還是買公司這個……多少應該有理性吧。當然如果硬要說人錢多,愛買啥買啥,我也沒輒。不過那就不是經濟學能研究的範疇了,而是心理學的範疇。當然,營銷心理學也是很有必要的。

總之,我不是經濟學家,我的判斷也不一定是正確的。我能說的只是我看完書後的感受:作者沒有能說服我。

這本書看了以後的最大收穫,就是讓人有寫駁論文的衝動。呵呵,能讓人思考,大概也是這本書的優點。但是我還是不喜歡,越看越鬱悶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