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伊豆的舞女讀後感(通用5篇)

伊豆的舞女讀後感(通用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1W 次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爲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後感了。那麼如何寫讀後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伊豆的舞女讀後感(通用5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伊豆的舞女讀後感(通用5篇)

  伊豆的舞女讀後感1

一縷晚風拂面而過,也或只是片面的幽涼,卻莫名地撩出半襲悽清,久縈於心,揮之不去。川端康成的文字亦是如此,淡且輕若浮塵,卻隱了不盡的遐思。透明的灰暗氛圍,蘊涵着絕望之美,彷彿給一切都蒙上一簾沙幕,敏感而纖弱,一觸即破。《伊豆的舞女》是如此的感覺化,朦朧,亦真亦幻,也或者正是關於川端康成內心的那個銀灰色世界的寫照。

關於文學的詮釋是無盡的。川端康成的文字是尤爲特別的、異乎尋常的平靜,淡得幾乎不算故事,文字的發展自然,徐緩,散漫,慵懶得不攙半點熱情。所謂情節,也是在模糊的不確定的情緒中悄然徘徊着。字裏行間的憂鬱,如同鉛絲劃破手背的痕跡,傷痕細而悠長,但沒有辦法忽視,因爲疼痛的感覺會蔓延到整個手背。《伊豆的舞女》就是這樣,在一種淡淡的愁緒裏勾出全篇的輪廓,輪廓若隱若現,而愁緒倒是真正延到讀者的每根神經了。

其實並不是特別喜歡日本人的文字的,太陰,太靜,似乎不見陽光,柔弱敏感得很,缺少明朗。看日本文學就好比把心浸泡在水裏,是要沉着氣的。有一個成語叫哀而不傷,而日本文學是不哀而傷,纖細平緩中不時溢露出的壓抑和凝重,不是一兩句話就可以說得明白的。也或,這與他們的民族性格是相關聯的。表面的無謂和漠然與內心的極端相沖突,便造就了這樣特殊的文字風格。

每一句話都很精緻,而心靈也便往來於這般精緻的意境之中。娓娓道來的行文方式,更讓人覺着作者是用感覺和情緒在寫作,筆法也愈見從容不迫。作者的直覺細緻入微,所有的感觸都茫然地隱在雅緻景色的背後,一笑、一回首、一黯然,都透着深深的不可明言的意味。作者放縱自己的情緒行文,把所有的味道都裝進這個清麗文字編織的袋子裏,讓讀者也聽憑自己的情緒去感受去觸及,這或許就是文學上所謂的“共鳴”吧。

小說並沒有刻意去營造什麼,卻也很自然地產生了鏡頭般的效果,很自然地引出了讀者腦海中的畫面,舞女的純真、清靈亦或傷懷都用準確的文字輕描出來,那種“梨花一枝春帶雨”的味道被作者引向了極致,而作者憐惜愛慕的情感也順理成章地流露出來,不曾袒露的少年情懷也因爲自然而顯得乾淨、純美。

川端康成的作品多是感覺文學,至於感覺文學與一般文藝的高下,沒有必要去評論。不可否認的是,感覺文學細緻深入,意味無窮,可謂文學中的解剖學,把直覺原汁原味地用文字表達出來,零而不散。

記得最初看的是川端康成的《古都》,也是這樣幽淡而陰涼的味道:紫花地丁,濃郁的秋草,甚至於悄落的細雪,似乎所有最潔淨最美的意象都爲這位美學學者所囊括了。他的主角在這種傳統的、蒙了意識色彩的自然美中活動,使得他的小說都合了散文的情調和詩的韻味。不是悲劇,卻滿含了悲劇美的味道。

川端是極少用浮華的字眼的,但他會用平靜的不曾粉飾過的詞句巧妙地組織語言,所以他的東西表面上是和諧的`,不露鋒芒的。含蓄與哀豔,共閼於一爐,讀着未嘗不是一種享受。

也或,日人的小說總是含了一種暗暗的頹傷。《源氏物語》、《細雪》即便不是這樣的感覺化,也有着相似的藝術傾向。

日本與中國的文化在某些方面是極爲相似的。然而中國的文化更趨於雄渾和偉美。日文化是低吟,迴轉不絕的沉吟,吟,深至骨髓,何其沉重?

一片冷豔中顯露一抹暖,這便是川端的味道,就宛若深藍的夜海中偶升一座燈塔;迷霧的山林間忽點一支細燭——寂寞,寧靜且堅定。

  伊豆的舞女讀後感2

《伊豆舞女》是川端康成的早期代表作。小說的情節很簡單,在一段寂寞的旅途中發生了一場美麗的邂逅,就如同秋風輕輕吹起了一片樹葉。主人公和舞女之間有着淡淡的愛慕之情,但故事並沒有像一些愛情故事那樣落入俗套。舞女薰子純潔天真的性情帶給主人公的不只有愛情的美感,更多的是心靈上的淨化的洗滌。小說中所描寫的環境點滴,也在襯托着主人公的心境。重疊的山峯,秋日的木葉,流浪藝人輕敲的鼓點,舞女可愛的裙裾,一切都帶有很濃郁的日本特色。

川端先生的作品,能夠感染人的不只是優美的情節和細緻的語言,文章中給人們所表現的人物或景緻,都有一種真實的美感,淡淡的一點一點浮現在人們的眼前,叫人領悟。

在共同的旅行中,流浪藝人們對主人公越來越表現出信任、感激的情感。主人公也“既不獵奇又不含輕蔑之意,我完全忘了他們是屬於流浪藝人那一種類的人。我這一尋常的好意似乎滲透進他們的心田裏”。於是他無意中聽到了舞女薰子的讚揚:“是個好人啊!”真摯而坦率的讚揚,是舞女純潔情感的流露,同時也使得主人公的心境變得明亮起來。

在與舞女分別後,主人公踏上新的旅途。在船上,當一箇中學生看到他流淚,向他詢問時,他很自然的回答了提問。“‘不,剛剛和人告別。’我非常坦率地說。讓人家見到自己在流淚,我也滿不在乎。”“我什麼都不想,只想在安逸的滿足中靜睡。我的頭腦變成一泓清水,滴滴答答地流出來,以後什麼都沒有留下,只感覺甜蜜的愉快。”淡淡旅情油然而生,在悲涼寂寞中,我能體會到憂傷的心靈已經變得平靜自然。

  伊豆的舞女讀後感3

今天我讀了川端康成的《伊豆的舞女》,作者通過寫“我”對一位舞女的注意,來寫這位舞女她羞澀的言行舉止,爲我們展現出一位靦腆的舞女形象,我們也可以從這些動作言語來感受到舞女的內心世界。本文是以“我”和舞女這些藝人行蹤和感情的變化爲線索來寫的,“我”被一位舞女吸引了,一直和這些循環演出的藝人同路而行。這是“我”也逐漸瞭解他們和他們成爲朋友。

藝人在當時的社會是一種非常低賤的職業,但他們有他們自己的自由和幸福滿足的生活。他們易滿足生活即使會受到別人的鄙視。當“我”主動接近他們時,他們回敞開心扉地和我交談,對待“我”像朋友一樣,他們認爲“我”是好人,因爲“我”對他們友善,沒有歧視。這同時也使孤僻的我感受到幸福與快樂。他們對“我”也十分友好和關心,當他們有柿子吃時會想着給“我”一個;在“我”將要和他們分別時他們想着給“我”準備些煙和柿子給我,好讓“我”能在回來途中舒服些,並十分真誠的希望“我”能去他們老家遊玩。

作者之所以希望和藝人們同路,是因爲想和那爲美麗的舞女相處的時間長些。在描寫舞女的外貌時作者着重描寫舞女那厚密的頭髮和她那充滿着朦朧愛戀、羞澀的雙眼。她不但喜愛唱歌跳舞而且棋下的也很好,也十分熱忠詩歌文章。她下棋和聽文章時的專注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從這位舞女的身上能讓人們擺脫對舞女的頑固印象,而是看到了純真淡雅、羞澀還帶有着些悲傷憂愁的舞女形象。

川端康成因爲着篇文章而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他極其細緻的用細節讓我們走進人物的內心世界。這些人物的思想也是值得每一位讀者揣摩的。

  伊豆的舞女讀後感4

看了不少轟轟烈烈的愛情故事,讀了不少婉爾纏綿的言情小說,給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卻是這篇《伊豆的舞女》,沒有山盟海誓,沒有蜜語甜言,甚至通篇的對話中都未出現一個“愛”字,但兩個少年之間卻都有着一份好感,並默默地愛着對方,這就是《伊豆的舞女》帶給我們的一切,很簡單卻又很動人。

每次看完《伊豆的舞女》,我都會有一份不同的感動,都會被兩個少年的一言一行,乃至一個眼神,一句對白所感動,“一篇讀不厭的文章,一個看不厭的故事。”這是我每次讀完這篇文章之後唯一不變的評價。

有時,在我讀完《伊豆的舞女》之後舞女揮動着白色的東西的畫面總會一次次浮現在眼前。而每當到了這個時候,,我總會有流淚的衝動。不知道爲什麼,我對這個離別的鏡頭印象最爲深刻。那白色的東西是什麼?是白色的手絹?或是紗巾?算是定情信物,卻有彷彿不是。兩個懵懂的少年,一份懵懂的愛情,兩個人都明白自己愛慕着對方,卻又都不知道對方的心思,於是,爲了不讓對方尷尬,雙方都忍着不說……

也許,沉默的愛情纔是最純潔,最偉大的愛情罷。

  伊豆的舞女讀後感5

《伊豆的舞女》講述了一個日本高中生獨自在伊豆旅行時與舞女薰子之間朦朧與青澀的初戀故事。在伊豆的優美景色的襯托下,高中生這段旅行的偶遇到了幾位江湖藝人,而且對其中那個妙齡少女的姿色十分迷戀。後來通過與他們些許時日的接觸,舞女解開了他的鬱結,兩人之間也日生情愫。可是因爲旅費耗盡,或說是因爲這本就是一段沒有結果的感情,所以這一切就這樣平息下來,淒涼與悲傷不捨之情仍充斥在二者之間,揮之不去。

薰子是個溫柔可愛的女孩,她有着難得的直率。爲“我”端茶而羞澀的薰子,聽故事時天真專注的薰子,在浴場童心未泯的薰子……作者成功的塑造了這個生動鮮明、具體可感的薰子形象,也給整篇文章的憂傷、唯美的格調埋下了伏筆。如此完美的女孩,試問有誰不會爲之傾心呢?

全文還是平靜的收尾結束,只給人留下淡淡的憂傷與憐惜之情。但我們都明白,任何事物都有它的特定牽絆與行駛的時令軌道,或許只是一層極薄的屏障,但也早已註定不可能被逾越。

或許在每一個人青澀的蔥蘢歲月裏都曾有過一段溫暖卻愈發遙遠的故事,它或許沒有轟轟烈烈,沒有刻骨銘心,沒有念念不忘。抑或僅僅只是一次回眸與邂逅,只是一句簡單的問候,但它卻是那樣溫暖沁人。回想起來,也會像這篇故事的結尾一樣——“我的頭腦變成一泓清水,滴滴答答地流出來,以後什麼都沒有留下,只感覺甜蜜的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