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教育中的心理效應》教師讀後感範文(精選3篇)

《教育中的心理效應》教師讀後感範文(精選3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37W 次

品味完一本名著後,大家一定都收穫不少,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後感了。那要怎麼寫好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教育中的心理效應》教師讀後感範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教育中的心理效應》教師讀後感範文(精選3篇)

  《教育中的心理效應》教師讀後感1

《教育中的心理效應》是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劉儒德所著,他用淺白的語言、生動的故事、有趣的實驗以及鮮活的案例來介紹、演繹那些嚴肅的、科學的心理學規律、效應和法則,書中精心挑選了64條心理學的規律和效應,分爲教學、教育和管理三個部分。閱讀此書,激活了我本身的知識經驗,激發了我探究的興趣,一個一個故事看下來,一個一個效應讀下來,感覺自己在學習心理學知識的同時,頓時豁然開朗了許多,受到了智慧的啓迪,心靈的震撼。

書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超限效應”。它是指刺激過多、過強或作用時間過久,從而引起心理極不耐煩或逆反的心理現象。在我們的`日常教育中經常出現類似的現象。如:老師上課拖堂、用同樣的方式反覆傳授同一內容、放學時學生都準備收拾書包了老師還在不停地佈置作業、對學生犯下的錯誤一次兩次地批評教育……這樣做其結果卻是學生對於學習的興趣減少了,學習效率降低了,而學生對於老師的重複批評教育不但沒有反省和改正,反而出現了逆反心理。

作爲教師,在教育和教學中都要注意避免“超限效應”。教學中應該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而不是一味地填塞。教育學生時也要儘量避免超限效應在批評中出現。當學生犯了一次錯,只能批評一次。千萬不要對同一學生的同一件錯事,重複同樣的批評。如果一定要再次批評,也千萬不要重複同樣的方面、同樣的角度、同樣的批評語句,應該換個角度進行批評,這樣學生就不會覺得同樣的錯誤一再被“窮追不捨”,厭煩心理、反抗心理就會隨之減低。中國繪畫講究“疏可走馬,密不透風”。“疏可走馬”指的就是“布白”。

而教育也應該講究“布白”的藝術,注意“度”,讓學生自己去思考、去反省。就如我們成語“過猶不及”、“適可而止”、“物極必反”,其實正是“超限效應”的最好詮釋。

  《教育中的心理效應》教師讀後感2

拜讀劉儒德教授的《教育中的心理效應》一書,讓我有啞然失笑、豁然開朗的感覺。書中的案例,在我們的教育工作中屢見不鮮。劉儒德教授把晦澀難懂的心理學的規律、效應和法則用淺顯的語言、生動的'故事、有趣的實驗以及案例娓娓道來,層層剖析,讓原本很“玄”的心理學知識,和我們的實際工作掛上了鉤,激活了我熟悉的知識經驗,受到了智慧的啓迪。這本書爲我們提供了64條心理學的規律和效應,並將它們分爲教學、教育和管理三部分,適用於教師不同方面的工作。通覽全書,感慨良多,歸納如下:

  一、教學方面

1.課堂藝術,注重“雞尾酒酒會效應”:教師在課堂上的講課要注意生動性、直觀性、語調的抑揚頓挫和身體語言的豐富,如此才能長時間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自己成爲學生的注意對象,不讓自己成爲學生交頭接耳時的注意背景。此外,教師瞭解每個學生的個性,熟悉與他們有關的事物,成爲與學生生活息息相關的人,而不是凌駕於他們之上的權威符號,就能變成學生過濾不掉的聲源。

2.作業佈置,注意“超限效應”:“題海戰術”在一定程度上的確可以起到好的效果,但心理學表明:人接受任務、信息和刺激時,存在一個主觀的容量,超過這一容量,人就不願意認真對待這些任務了——過量的作業,不僅達不到教學的目的,而且還會適得其反,讓學生產生厭學情緒。

3.u形記憶:學習材料所處的位置不同,學習效果也不同,前面內容對後面內容的干擾叫做前攝抑制;中間部分同時受到了前攝抑制和後攝抑制,因而,中間部分記憶效果最差。而且,學科之間也會相互抑制,材料性制約相似,抑制越嚴重。世界上沒有讓我們過目不忘的“記憶丸”,只有在最重要的時刻安排最重要的事情、學習最重要的內容效率纔會更高,纔會更有收穫。

  二、教育管理方面

1.教育要講究“布白”藝術。中國繪畫講究“疏可走馬,密不透風”。“疏可走馬”指的就是“布白”。有了“布白”,才能產生美感。教師在平時與學生的交談中要點到爲止,適當地留點“布白”,讓他們自己去思考、去反省。

2.巧妙運用“禁果效應”、“南風效應”、“霍桑效應”、“扇貝效應”、“圖形-背景現象”、“配套效應”,“羅森塔爾效應”增加學生的積極行爲,減少學生的消極行爲。

“四顆糖的故事”是陶行知先生巧用南風效應的經典事件。“數其一過,不如獎其一功”“教者也,長善而救其失也。”對犯錯誤的學生,多一份寬容和尊重,讓其自發自醒,教育是一門對人性理解的藝術和技術。

3.師生交往之道---“互悅機制”。卡耐基的成功說明,“互悅機制”可以產生奇蹟。“親其師,而信其道。”

4.“暈輪現象”告訴我們要實事求是,全面地掌握學生的信息,切忌一葉障目、以偏概全;“馬太效應”在提醒我們絕不能讓“好生好對待,差生差對待”的現象在我們的身邊發生。“連鎖塑造”可用來矯正學生的行爲,也類似於教學中的最近發展區原則:“跳一跳,摘果子”。

5.教育無小事。西方流傳着一首民謠:丟失一個釘子,壞了一隻蹄鐵;壞了一隻蹄鐵,折了一匹戰馬;折了一匹戰馬,傷了一位騎士;傷了一位騎士,輸了一場戰鬥;輸了一場戰鬥,亡了一個帝國。聽完這個民謠大家會是一笑而過,還是可能有人會想到了什麼?其實這就是我們經常說的“蝴蝶效應”。所以作爲學生身心成長的教育者,要謹記“教育無小事”留心教育中的蝴蝶效應。在我們的教育過程中,老師的一個燦爛笑臉、一句讚揚話語、一種習慣性行爲,都有可能在孩子心裏產生巨大的“蝴蝶效應”,成爲孩子生命中意想不到的支點。

在今後的教育教學實踐中,我想應該充分解讀這本“教育辭典”,巧用教育中的心理效應的巨大魅力,爭取最大限度地實現教育智慧。教育中的問題紛繁複雜,教師們常常會有手足無措之感,有了這本書作良師益友,相信我們的心裏會更加敞亮一些,我們的工作也會更加有成效。

  《教育中的心理效應》教師讀後感3

本學期我讀了《教育中的心理效應》一書,裏面的一條條教育效應讓我讀後頗有相見恨晚的感覺,讀書過程中,總能想到自己在平時的教育教學以及班級管理中的一些片段,是一本非常不錯的教育書籍。現將我感受深刻的幾條教育心理效應分享給大家。

  一、給學生留點空白——超限效應

每個人都有一個接受心理打擊的承受度,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不能超過這個度,一旦超過了這個限度就會起到反作用,那位牧師演講的沒完沒了,一開始準備捐錢的馬克.吐溫最終選擇從募捐箱裏拿走了兩元錢,這就是因爲牧師不懂超限效應造成的。這使我想到在以前學生犯了錯誤時自己的一貫做法,就是批評教育,孩子犯了錯是要批評教育,但要將批評教育做到最好效果還得遵守超限效應,孩子在犯了錯誤時爲了能讓他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我總是不厭其煩的給他講道理,給他講這麼做的危害,一開始孩子還能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可是時間長了,你總是重複以前說過的一些話,他就不耐煩了,隨之產生厭煩的心理,對你說的話不以爲然,充耳不聞,那麼我們的教育還有什麼意義呢?

教育學生的時候需要注意超限效應,在教學中也一樣要遵守這一效應,我們都有這種感覺,每節課前半節孩子們都可以表現得很積極,可是如果我們在孩子感到疲倦的時候還繼續講下去,不去進行一些小遊戲或者巧妙轉變一下教學方式緩解孩子的厭倦情緒,他們就很難堅持到下課了,還有課堂上我們爲了給孩子講清一個問題或者一個道理會絮絮叨叨的講解很多,這些都不利於孩子接受新知識,有時甚至會對老師產生厭煩的情緒,進而影響以後本學科的學習。

  二、要想吃肉,必須吃青菜——普雷馬克原理

普雷馬克認爲,利用頻率較高的活動來強化頻率較低的活動,可以促進低頻活動的發生。孩子們都喜歡輕鬆愉快的活動,而不喜歡費時費力的活動,比如孩子們喜歡看電視甚於寫作業,喜歡玩遊戲甚於做家務,這樣的話我們就可以給孩子提出要求了——要想吃肉,先得吃青菜。也就是說在孩子對我們提出“過分”的要求時,我們可以通過先讓他完成一項我們希望他完成的任務來滿足他的“過分”要求,這樣就可以達到我們預先的目的了。反過來,孩子如果可以完成我們規定的任務,我們就必須給予其適當的獎勵,這樣當我們再向孩子提出我們想要孩子完成的任務時,他纔有動力去耐心做,這就牽涉到拿什麼當獎勵的問題,這個獎勵對孩子吸引力越大,孩子在完成你規定的任務時就會越有動力,所以我們必須對孩子的喜好心知肚明,知道孩子最喜歡什麼,最討厭什麼,選用孩子最喜歡的東西當獎勵,選擇孩子最討厭的東西當懲罰,這樣才能起到最大的激勵作用。

這使我想到以前班裏的一個孩子,這個孩子不愛學習,經常不交作業,交上來也總是殘缺不全,可是我發現這個孩子特別喜歡畫畫,美術課時他總能很認真地完成老師佈置的任務,爲了激勵他學習的積極性,我就給他提出要求,只要他能按時上交家庭作業,就獎勵他畫一幅美麗的畫在班級裏展示,一聽可以展示自己的才藝,他高興極了,於是家庭作業認真了很多,美術老師還在班裏公開表揚他展示他畫的畫,那一刻,我能體會到他驕傲的小臉上洋溢着的是自信、自豪的笑容。

  三、你喜歡他,他就喜歡你——互悅機制

每個人都希望別人喜歡你,作爲老師更希望自己的學生能喜歡自己,因爲只有孩子們喜歡你這個老師,才能“親其師,信其道”。互悅機制告訴我們要想讓孩子們喜歡你,你必須讓孩子們體會到你是愛他們的,事實上,在孩子們的心目中,你對他們的愛究竟有幾分呢?作爲老師的我們總是在訓斥學生的時候告訴他,老師這都是爲你好,爲了幫你改正錯誤,可是爲什麼收效甚微呢?看了互悅機制後,我明白了,因爲我的良苦用心學生並不理解,甚至說在他們的心裏你並不喜歡他們,他們怎麼會喜歡你呢?這使我想到了一年前的一件事情,時值深秋,一天下午放學後我留了幾個孩子做輔導,可是其中有一位孩子特別不喜歡被老師留下來,我佈置的任務怎麼也不執行,我說完不成老師的任務不能回家,他就說我逼他,說着就拿起一支水筆芯向脖子上扎,我見勢趕緊攔住他,接着馬上給他爸爸打電話,由於他爸爸在老區上班,趕過來時已經一個小時過去了,在這一個小時裏我儘量控制住他的情緒,不跟他談學習的事情,在這期間他的情緒緩和了一些。

我知道了原來他是單親家庭,爸爸媽媽離婚後,爸爸又結婚生了一個小弟弟,全家人都把精力放在了小弟弟身上,他感到他在家裏是多餘的,所有人都不喜歡他,所以做法才這麼極端,而且我還發現深秋了,他仍然穿着一件薄薄的外套,我於是馬上把他身邊的窗戶關上,他爸爸來了後,我給他講了孩子對我說的話並建議他多跟孩子交流,多關心下孩子的生活學習,還囑咐他明天給孩子穿件厚點的衣服。在孩子和他爸爸離開教室的時候,我注意到孩子刻意把剩下的窗戶都關好了,而且對我說了一句老師再見,這時,我心裏暖暖的,更有一種難言的成就感。我想這就是我真心對孩子好,孩子感覺到了吧,所以他也用他的行動告訴我——老師,謝謝您。

當然,這本書中還有很多教育中的案例以及所涉及到的心理效應,很值得一看並有必要好好對照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進行反思。讀書使人進步,教師更應該手不釋卷,用豐富的教育理論去充實和改進自己的教育實踐,這樣才能做一名有智慧的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