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讀《范進中舉》有感

讀《范進中舉》有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54W 次

【篇一:讀《范進中舉》有感】

讀《范進中舉》有感

每每讀到儒林外史的文章就像看笑話一樣,百看不厭,至於爲什麼,與人物性格的設定,情節的平常而離奇,社會背景選材,超凡脫出俗的細節描寫都有關,最重要的是:批判的主題是在當時是叛逆的。

范進中舉就是一例,范進只是一個讀書人,正正常常的讀書人,他丈人胡屠戶是個正正常常的屠戶,什麼都正正常常,只有作者設定的情節“平常”而“不正常”。

范進的發瘋,胡屠戶的前後巨大反差,張鄉紳的猥瑣面目,在這篇文章裏栩栩如生地串聯在吳先生的文章裏了。通過文章,我感受到了讀書人的艱辛與追名逐利,市井小人的猥瑣,鄉紳的道貌岸然,鄰居的麻木,着實讓人感到那個時候社會的亂,封建科舉的可惡。

現在早就廢除科舉制度了,不過,以上的所有人都沒有變化,該有的還有,貪官污吏還是那麼腌臢,小人還是在爲虎作倀,讀書人還是爲名利奔波。科舉制度固然有害,但是,罪魁禍首究竟是什麼?是什麼導致人們好逸惡勞,趨炎附勢,追名逐利,道貌岸然?答案是金錢,權利,名譽,和人們本身的遺傳。正如雨果所述:城市腐化人,因而使人變的兇殘。山林和海洋使人變得粗野,激發野性而一般不摧毀人性。這裏面的城市可能不只是科舉吧!

范進是可憐的,因爲他應試幾十年才中了舉人,胡屠戶是可憐的,因爲他是白刀進紅刀出的人,鄰居是可憐的,因爲他們恨中舉的不是他們,張鄉紳是可憐的,因爲他只有裝模作樣的靈魂面具,總而言之,在被金錢權利名譽包圍的地方里,人是完全可以變成“可憐人”的。

【篇二:讀《范進中舉》有感】

我在這個暑假讀了《儒林外史》的其中一篇《范進中舉》,這個故事講的是范進中舉後一系列表現和家人變化的故事,即帶給了我們歡笑,又帶給了我們無盡的深思。

這個故事是清代着名作家吳敬梓的諷刺小說《儒林外史》的其中一篇,故事描述了范進參加鄉試中了舉人一事,運用誇張的手法生動地描繪了他那喜極而瘋的形象,深刻地揭露了這個士人的醜惡靈魂,同時通過他的命運變化反映了世態的炎涼,以及封建社會後期知識分子及官紳的活動和精神面貌。我主要講范進,他是一個科舉制度的受害人。主要體現了兩個方面:首先,他是一名博出名的人。范進在之前的科舉考試中都屢遭屢敗,但他依然堅持考試,直到五十四歲中了秀才。後來,他去考鄉試,卻被家裏人拒絕,儘管如此,他依然堅持考試,不理會家人。最後,他中了舉人,卻喜極而瘋,不是喜極而泣。很明顯,他根本就不是爲了成績而讀書的,而是爲了博出名而讀書的。這些人,如果真的考了好成績,那隻能是碰到好運到的吧!

其次,他是一個迂腐無能的人。家裏窮得無飯吃,范進手足無措,要等母親“吩咐”,才慌忙出去賣雞,可是他在集上一踱一步,東張西望,老半天仍未能把雞賣出。看得出來這個人只會讀書,不會做事,跟無所事事沒什麼區別。他考出來的好成績,可能也只是碰到好運氣的結果。如果他能夠改變那種無能的情況,那麼喜極而瘋的事情就不會發生。

在清朝生活中,像這種因爲成績好卻喜極而瘋的人有很多。歸根結底的原因是清朝科舉制度的僵化,“文字獄”、“八股文”已經影響了考生的神經,限制了他們的自由發揮。這個故事,乃至整部小說,作者用了搞笑且幽默的手法對這個現象作了無比的諷刺,這也間接推動了後來科舉制度的廢除。回到現在,長期的應試教育也給我們帶來了痛苦,如果不及時改變教育方式,恐怕也會像小說中那樣喜極而瘋。所以,這個故事對於我們來說也一樣合適。

【篇三:時代磁石作文】

范進,一個科舉時代普通的讀書人的形象,在特殊的環境中不斷提升“磁力”。吸引着環境中趨炎附勢的人們,以至自我膨脹甚至發瘋……作者吳敬梓諷刺的筆尖,正是刻畫着這一塊“時代磁石”。

范進中舉前,生活拮据,炊飲險斷,常遭丈人胡屠戶呵斥。趕考舉人,沒有盤纏,沒有一個人肯幫忙。范進中了舉人,親鄰便都來慶賀,個個討好巴結。正是這強烈的前後對比,側面突出了“時代磁石”的巨大力量,而這塊磁石的吸引力,隨着范進在科舉長途上走過的距離增大而不斷上升。

時代的磁石,吸引着范進身邊的每一個人。

丈人胡屠戶的冷嘲熱諷,如今轉變爲應和討好;張鄉紳曾經不理不睬,現在卻主動拜訪贈禮;衆鄉鄰以前避而遠之,現今卻登門連稱“老爺”……利慾薰心的人們被時代所毒害。

時代的磁石,同樣吸引着范進未曾得到的東西。

從家境貧寒到食糧滿倉;從地位低下的平民到坐擁權貴的“老爺”;從受人藐視到爲人尊敬……社會地位、經濟狀況因爲一紙“黃甲”而直步青雲。可謂“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有女顏如玉”。

時代的磁石,正是因爲吸引了太多,便發生了自我膨脹。

范進看到報帖,看了一遍又念一遍,得知自己中舉便歡喜得神志不清;自從中了舉人,說話便官腔十足,自覺得高人一等。范進的人生陷入了科舉的泥沼,他的性格也被社會風流所污穢。

科舉路上的成就,是那個時代唯一的磁石。如今我們讀着吳敬梓的諷刺小說,也讀者那個時代,更讀着現實生活。時代的磁石,不應是利慾和權貴,而應該是社會正能量。把社會正能量當作吸引力,人性纔不會被扭曲,整個社會纔有進步的動力。

【篇四:位高不驕,位低不卑】

范進這一人物,在《儒林外史》中是作爲一個被諷刺和感嘆的角色出現的,作者通過對范進及范進身邊的系列人物的描寫,着重體現了當時社會的腐朽風氣和黑暗醜陋的社會背景。

但如果只分析范進這一個人的話,卻不難發現范進哪裏是胡屠戶口中的“爛忠厚沒用的人”,而是一個我認爲城府、心計極深的一匹官場黑馬。在他還未考取功名,一躍而上時,他像一個默默無聞的小人物,在胡屠戶的辱罵和鄙視中度過一天又一天的時光,卻使終保持着畢恭畢敬的姿態,彷彿在聽聖人的教導一般。而當他考中舉人之後,在張鄉紳面前依然擺出一副謙虛的姿態,並未因一朝中舉而目中無人。

范進深知不可鋒芒過露,也不可過無藏拙,在與張鄉紳見面時,范進是新任舉人,自然會在當地任縣令,而他卻對張鄉紳的態度如同晚輩對待長輩一樣恭敬,可見范進的隱藏之深;在與張鄉紳交談前,卻是行平級禮,座次也是按着主賓坐的,作出一副主人樣,儼然要給張鄉紳一個下馬威,讓張鄉紳明白范進也是一號人物。我想如果不是范進軟中有硬的態度讓張鄉紳心中有所顧忌,那所謂的五十兩賀銀也不會拿出來了。

范進雖然是一個帶有反面色彩的人物,但他的處世之道,爲人之法卻是我們可以借鑑的。我們不需要他的那麼多的虛僞,那麼多的假人辭色,但他的不驕不躁,隱忍待發卻是極爲有用的品質和經驗。他可以忍二十多年的貧苦,再忍二十多年的歧視,但他最後卻依然走上了他所追求的道路,並在上面取得了不小的成就。

范進告訴我們,位高不驕,位低不卑。

【篇五:讀《范進中舉》有感】

誰不想永遠只當父母襁褓中沉睡的乖寶寶,人人疼愛;誰不想永遠只活在童年中,無憂無慮;誰不想在仕途中,一帆風順,一路晉升;誰不想當個童話裏面的'公主,終會遇到自己的王子。但童話固然美好,卻是那麼虛幻。而這樣的生活又是那麼的遙不可及。

《范進中舉》講的是五十四歲的老童生范進終於考上舉人,歡喜至瘋,最後被平日最怕的老丈人胡屠戶一巴掌打清醒的故事。非常簡單的故事,但縱觀全文事實上卻並不是那麼簡單。

中舉從范進身上來看是好事,苦考了三十四年終於出頭,從他發瘋來看足以看出那時的讀書人對功名癡情一片,像周進哭號着爲秀才名分磕頭撞板。但他們的癡情並不是爲了道德理論上的治國之經,而是純粹的個人升官發財。還有范進中舉前後判若兩人,中舉前萎縮地向老丈人低頭稱事,中舉後便有了老爺大人們的官腔。甚至在爲母親守喪時,在打秋風的筵席上大吃大喝。而他僅僅是中舉,不出兩個月,什麼房產、田地、金銀、奴役,不請自來。范進是千萬得中讀書人的代表之一,封建政府用他們的榮華爲不得中的讀書人做榜樣,加深科舉對他們的毒害。

文中人物滑稽的動作、表情、神態都刻畫的惟妙惟肖,也確實會讓人不禁大笑,再加上最後大團圓的結局,就更證明了這是一部徹徹底底的喜劇但大笑之後,卻也不得不去挖掘文章所包含的更深奧的意味。范進在中舉之後就瘋了。從這一點看來,他又是那麼可悲,可悲的不是那讓人不堪入目的外表,而是他早就失去了的靈魂。寒窗苦讀幾十年,只爲中舉,現在中了舉之後,難免受不了刺激。但這個科舉制度除了改變了讀書人還改變了周圍的事物:起初,范進向老丈人借盤費去鄉試時,被老丈人一口啐在臉上,罵了一個狗血噴頭。可當范進中舉的消息一得知,這對待范進的態度就像是由一隻兇猛殘忍的老虎一下子變成了乖巧聽話的小綿羊一樣,不僅送給范進銀子,在起初時還說范進一無是處,而在中舉之後卻大爲讚賞。鄰居也紛紛送給他東西,這些都真切地反映了人們趨炎附勢的醜陋嘴臉。可見,封建腐朽的科舉制度深深地毒害了知識分子,給知識分子們帶來了無盡的苦難。所以我審視今天的社會,也要從社會現象來看,要改革這些落後的制度。要推陳出新,制定出適宜人民安居樂業,人民生活會蒸蒸日上的法規。

如今時代不同了,我們生活的時代很少有人提及科舉這類的話,也沒有了書中迂腐的現象。但是,我們常常看見家中老人爲了讓下下代的認凌晨排隊報課外班,諸多考生因爲中考高考日以繼夜讀書,有些考上的扔書慶賀,有些考不上的跳樓自殺。沒有人爲了什麼“秀才”、“舉人”磕頭撞板,卻有人爲“碩士”、“博士”不擇手段。很多人拿着文憑大吃大喝。不知以後是否還會有一本“儒林次史”來諷刺這個時代的制度。

【篇六:讀《范進中舉》有感】

誰不想永遠只當父母襁褓中沉睡的乖寶寶,人人疼愛;誰不想永遠只活在童年中,無憂無慮;誰不想在仕途中,一帆風順,一路晉升;誰不想當個童話裏面的公主,終會遇到自己的王子。但童話固然美好,卻是那麼虛幻。而這樣的生活又是那麼的遙不可及。

現實又總是一次又一次的把我們往崩潰的邊緣推去。如果人人一日三餐有着落,還有閒錢存銀行,又會有誰會去當小偷。如果人人家庭幸福美滿,又會有誰會因爲抑鬱症而死去。有頭髮,真的不會有人想要去當癩痢。一切都可以說是生活所逼。

《儒林外史》主要描寫了封建社會後期知識分子和官紳的活動與和精神。充滿諷刺意味的《范進中舉》中,主人公范進在經過三十四年的科舉考試後才中了個秀才,緊接着中舉人後還喜極而瘋,引出了一幕幕令人啼笑皆非的悲喜劇。

在我看來,范進是可憐的也是值得我們所學習的。

34年,一個人一生中最多隻能擁有三次。把那麼漫長的時間都花在同一件事上,鍥而不捨,屢戰屢敗,屢敗屢戰的范進。雖然他虛僞狡猾,熱衷於功名利祿,但有頭髮,誰又會想當癩痢;同樣是人,誰又甘願只能看着別人過着“視錢財如糞土”的生活;同樣是人,誰又願意一輩子活在社會的最底層,碌碌無爲過完餘生。范進的行爲還是很符合人性常理的,他的身上還是有着許多可與之處,不是嗎?一次的失敗,我們都需要花很多的時間與精力去修補受傷的心靈。兩次失敗,我們惆悵,我們痛惜,但仍然有勇氣爬起來,重拾信心,再上戰

場!但多次的失敗,仍能夠堅持下去,仍能夠不斷的爲自己的夢想而奮鬥。這需要有多麼強大的毅力才的做到的事情。而這位被無數人唾棄的可憐兒卻做到了!在面對胡屠戶的惡言相對;衆鄉鄰的冷漠勢利、嫌貧愛富,我對范進的敬佩盡不在言中。如果我生活在當代,如果我也受當年的社會風氣所沾染,我必死無疑。

幾十年來,我們只會站在一旁訕笑范進的懦弱,不自量力和瘋癲,但我們是否又有把我們的生活和他進行對比。人生漫漫長路中,我們有二十多年必須在學校中度過。中國的應試教育爲的只是應付考試,拿去文憑。這和科舉制度又有什麼區別。我們出來社會後,努力工作,生兒育女,再重複這可怕的輪迴。我們的這一生都只是爲了功名利祿,都只是爲了更好地生活,爲了給身邊的人帶來幸福。這樣的范進和我們錯了嗎?我曾多次想過,如果我奮鬥多年的夢想,在我想要說放棄的時候,又得到了一個如此讓人震撼的消息,我也會瘋掉。這樣的我們又錯了嗎?

有頭髮,你和我都不會願意去當癩痢。人活在這個世界上,很多事情都是身不由己的。或許當太陽再次升起的時候,我們的命運也也許能展開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