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讀後感(精選9篇)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讀後感(精選9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4W 次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後感了!但是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讀後感500字(精選9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讀後感(精選9篇)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讀後感1

安逸享樂往往能使人得到精神上的滿足,物質上的享受,但這往往是墮落的開端;憂愁禍患的確會給人帶來身心上的痛苦,但卻是催人奮進的精神食糧。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中孟子所列舉的人物:舜,傅說,膠鬲,管夷吾,等等爲自己的時代作出貢獻的人們無疑都接受過生活,精神上的考驗。我想“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對世間萬物而言,是個永恆不變的定律。又如吳承恩所著的《西遊記》中那坎坷的取經之路要是沒有了妖魔的阻攔,一步登西天,唐僧倒是可以省去一路擔驚受怕的困擾,安心的吃齋唸佛,朝發夕至取回佛經,但可謂出門長見識,唐僧若只隨徒兒們在雲裏霧裏日行千里,又怎知這天底下人間的百態,又怎能領悟“佛”中能超脫世塵的感悟?那《西遊記》便成了一個無趣的故事。

人的潛能是無限的,但也是在外界的壓迫下日漸成熟,如果人在安樂中生存,那他就會失去對外界的抵抗,對生活真諦的領悟,最後會像“溫水效應”中的青蛙一樣,失去了生存的能力。而緊張的生活節奏適當的壓力能使人絕處逢生,絕望中尋找通往光明的前程!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讀後感2

今天,老師領我們背了《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這篇古文,這篇古文中孟子所舉的人物:舜、傅悅、膠鬲、管夷吾,等等爲自己的時代做出貢獻的人們無疑都接受過生活、精神上的考驗。我想“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對世間萬物而言,是個永恆不變的定律。

每個人一生總會遇到一些困難和阻力,不同的是每個人都要用自己的方式去面對,有人選擇應難而上,有人選擇知難而退!做錯事並不怕,可怕的是同樣的錯誤還會發生在第二次。

每個公司、企業都不是一帆風順發展起來的,那些如今成爲大企業的大集團。遇到困難遇阻力,或許不是我們想像出的。就像海爾集團,如今,是中國電子新百強之首。海爾的首席張瑞敏帶領員工抓住機遇,加快發展,創造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發展奇蹟。雖然我們現在遇到阻力了,但是隻要我們堅強的去面對,一切困難都會成爲過去,因爲我們堅信,命運最終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一個人要墜落自己要比提升自己容易得多,說的沒有錯,安逸享樂能使人得到精神上的滿足,物質上的享受。憂愁禍患雖然會給人帶來身心上的痛苦,卻是催人奮進的食糧。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讀後感3

逆境造就人才。人要能夠經受住挫折困頓的考驗,在挫折困頓中奮起,這樣纔能有所作爲。——題記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陳述了六個出身貧賤卻成就不平凡事業的名人的事例。我國古代吳越交戰,越國戰敗,越王勾踐立志發憤圖強,準備復仇,他臥薪嚐膽,就是怕舒適的生活消磨了自己的意志,他還親自到田間與農夫一起勞作,他的'妻子也紡線織布。經過“十年生聚,十年教訓”,越國已經恢復元氣,兵強馬壯,已經可以打敗吳王夫差了,最終吳王失敗,身死國滅。

處在安逸快樂之中的我們,不能只沉迷於虛擬的世界,而玩物喪志。作爲祖國的未來,我們要好好學習,面對困難,不退縮,不害怕,並且勇於克服。其實處在逆境和憂患中並不是件壞事,這往往是人生的一筆寶貴的財富。“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

憂生樂死,我現在也要改正一下。我總是要說要靜下心來認真學習,並且規劃好週末做作業的計劃,回到家卻放不下手機,總想玩玩手機,把計劃往往都打亂,把作業都堆在一起,馬上要上學去了,纔想到要寫很多作業。

“艱難困苦,玉汝於成。”擔負重任並做出成績的人都不是天生的,而是經歷了一番艱苦的磨鍊,纔有所成就的。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讀後感4

生存與死亡,這是平時人們並不注意的問題,因爲他們似乎離得很遠。然而《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這篇課文,使我們聯繫在了一起。

在文中已用有力的事實來證明了生與憂患。死於安樂;用歷史使我們明白了這個是真理,同時也啓示我們,憂患可以使我們生存和發展,不會被歷史所淘汰,可以立足於世界。

古代如此,現代也是如此,真理是永不會改變的。新的世紀,新的時代,我們的社會是安定的,世界也是和平的,但是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忘記了戰爭。雖然戰爭是令人厭惡的,甚至是令世界的人民痛恨的,但人民和國家不能忘記戰爭對人們的危害再大了。戰爭真的開始了,只有反抗,不能成爲亡國奴,不然則會成爲奴隸,而使人民受更大的危害,所以國家是不能忘記戰爭的,因爲國家是人民的。如果一個國家只會享受和平,當他滅亡時,他纔會明白這真理!

從大到小,國家是這樣,個人呢?一個人不努力不想到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則一定會被社會淘汰,但重要的是我們個人重視到了生可憂患,而時刻憂患,就一定可以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的。

從古致今,從大到小,生存與死亡都是有關聯的,這也是憂患與安樂的關聯,從古到今,從大到小憂患與安樂都會成爲一個真理,什麼也不能脫離的真理。所以我們一定要提前明白這真理,不要等到國恆亡時才感悟到。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讀後感5

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爲,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這句千古流傳的佳話出於這篇文章,就是出於孟子之手。這句話的意思是說:要想成大事,擔大任,就要先學會吃苦,經受痛苦的磨鍊。相反,如果你富貴了,也要有憂患意識。居安思危是人類擔大任的不二法門呀!

唐玄宗李隆基爲奪武后之權,長期在憂患中集結力量,讓自己更加強大,最終打敗武后,奪取政權,成爲一位優秀的皇帝。之所以他會成功,就是因爲他居安思危,有憂患意識,才能一步步走向成功,成爲一名家喻戶曉的皇帝。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只有存在憂患意識,才能臨危不懼。

開闢農民起義道路的領導者陳勝是個很有才略的人,他具有優秀的領導才能和組織能力,但正是因爲他成功了,他富裕了,他就很享受現在的榮華富貴,根本沒憂患意識。結果秦朝的軍隊主動出擊,陳勝豪無防備,就因兵敗而失敗了。俗話說:人無遠慮,必有近憂。陳勝並沒有憂患意識,也沒有看到近憂,所以他失敗了。

劉秀早年漂泊流浪,歷盡辛苦,苦心詣志,最終推翻王莾政權,建立東漢。他在貧苦中早已鍛鍊了心志,正是因爲他居危,所以他更能思危。

俗話說:天有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誰也不知道將來會發生什麼,只有處處存在憂患意識,防範於未然,纔能有備無患,最終走向成功。憂患意識在我們學習生活中也是很重要的,只要把憂患意識時刻記在心裏,你一定可以永攀學習高峯。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讀後感6

讀到《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這篇文章,其中“若天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弗知己其所爲,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讓我很受感動。其實人生就是這樣,一個人要想成就大業,必須先讓自己經受挫折,接受磨難,使自己增長才幹,才能戰勝困難,到達成功。所以挫折是人獲了成功的重要條件。

穿越歷史的長廊,有多少偉人在挫折的歷練下登上閃耀的巔峯。公元前99年,司馬遷正潛心寫作《史記》時,卻因爲替李陵辨護,遭到漢武帝慘無人道的腐刑。這對他來說不能不是一次極大的人生摧殘和恥辱。在逆境中他想到了死,但更多的是想到不能輕生,因爲他的宏願還未實現,偉業還未完成,他從先人在逆境中奮起而有所作爲的事蹟中得到啓發,在獄中,忍辱負重,磨礪心志;出獄後,勤奮耕耘,終於寫了《史記》。挫折對有的人來說是一筆財富,《周易》是周文王在坐牢時寫的,《春秋》是孔子在仕途上失意後作的,屈原被流放時寫了《離騷》,但他們都成了偉人。偉人之所以被稱爲偉人,正因爲他們有着“千磨萬擊還堅韌,任爾東南西北風”的精神,經過挫折,他們變得堅強,經過挫折,他們變得沉着,經過挫折,他們創造了歷史的輝煌。

而有些人,他們有着非常好的先天條件,但他們並沒有因此輝煌,這是爲什麼呢?因人他們缺少挫折。例如:三國時的劉備可算是一代英豪,一生東征南討,從織蓆爲生到蜀漢稱帝,可他兒子劉裨卻是個昏庸的無能之輩,連諸葛亮這樣的能人都扶不起來。北宋名臣寇準,他的子孫依靠祖上的功德,不能自立,家道敗落,淪爲庶民。正因爲他們從小就擁有良好的先天條件,沒有經歷磨難,沒有才幹,才使自己沉淪。可見磨鍊對人多麼重要啊!

一個人要想有成就,就必須接受磨鍊,暫時的順利將會是人生路上最大的潛在障礙。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讀後感7

每當我讀到孟子所寫的《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時,我總感覺有一股力量從我的心底升出來,讓我久久不能平靜。

這篇文章講了一些出身卑微的名人事蹟以及孟子的領悟。其中一段話很讓我受觸動:“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爲,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這說明,一個人要想有成就,必須得經歷磨難,激發自己的毅力和奮發向上的動力,努力後纔會有巨大的成功!但是,如果生活在優越的環境裏,則會消磨人的志氣,使自己終日安逸享樂,最終一事無成。

走過歷史長廊,有多少偉人登上輝煌的頂峯,而又有多少人沉迷酒色,導致自己被他人嫌棄呢?三國的劉備、劉禪就是很好的例子,劉備憑着一腔熱血帶兵闖天下,打出了一片天下,做了蜀國國君,成爲一代豪傑,然而他的兒子劉禪卻是個無能之人,就是因爲他,才讓蜀國國力衰微,慢慢走了下坡路。而身邊的能臣雖竭力想挽回場面,卻終告失敗。最後,蜀國滅亡。

即使不說歷史,反觀我們身邊也不乏這樣的實例。那些生活在城市的孩子,大多有着良好的家庭環境和優越的生活條件,本可以立志成名有所作爲,但他們卻整日消沉,沒有向上之心,長大後之後碌碌無爲,成爲平庸之輩。爲什麼?

是因爲他們自幼沒有經歷挫折,沒經過生活的磨練,成了溫室裏的花朵,而那些生活貧窮,家境不好的孩子卻與有幸福生活的孩子恰恰相反,他們奮發向上,勤思進取,抓住一切機會學習,到後來考上好大學,找到理想的工作,在自己爲自己創造的平臺上施展手腳,揚名天下,爲什麼?因爲他們自幼多磨難,爲了維持生活只能自己努力,心智過早成熟,成了一棵頑強的小樹苗,長大後自然成了一棵參天大樹。而我作爲幸福孩子卻也無奮鬥之心,想來便慚愧不已啊!

那麼,讓我們從現在開始做起吧!自己經歷一切,自己奮鬥吧!相信自己,我們一定能活出精彩人生!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讀後感8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有這樣一個有趣而另人深思的實驗,把一隻青蛙冷不防扔進滾燙的油鍋裏,青蛙能出人意料地一躍而出,逃離陷境。然後又把同一只青蛙放在逐漸加熱的水鍋裏,這次它感到舒服愜意,以致意識到危險來臨時卻欲躍乏力,最終葬身鍋底。由這個實驗我們可以看出,青蛙對眼前的危險反映敏感,對還沒有到來的危險反映遲鈍。由此我想到了人,其實人在這方面也是如此,正如孟子所說的:“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人生旅途中,逆境催人警醒,激人奮進,而安逸優越的環境卻消磨人的意志,使人耽於安樂,盡享舒適,常常一事無成。

有的人甚至在安逸之時沉溺酒色,自我毀滅。這於青蛙臨難時的奮起一躍和溫水中的臥以待斃是何其相似。 “生於憂患”是千古不變的名言,春秋時越王勾踐臥薪嚐膽的故事是它最好的註冊。那時,勾踐屈服求和,卑身事吳,臥薪嚐膽,又經“十年生聚,十年數訓”,終於轉弱爲強,起兵滅掉吳國,成爲一代霸主,勾踐何能得以復國?這是亡國之辱的憂患使他發憤、催他奮起的結果。這說明,當困難重重、欲退無路時,人們常常能顯出非凡的毅力,發揮出意想不到的潛能,拼死殺出重圍,開拓出一條生路。 但是,有了生路,有了安逸,人們卻往往不能很好地把握,而“死於安樂”。這方面的例子莫過於闖王了。1644年春,闖王攻入北京,以爲天下以定,大功告成。那些農民出身的新官僚把起義時打天下的叱吒風雲的氣魄喪失殆盡,只圖在北京城中享受安樂,“日日過年”,牛金星想當太平宰相,諸將想營造府第。當清兵入關,明朝武裝捲土重來時,起義軍卻一敗不可收拾。這令我想起歐陽修說的“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這句話老。

險情環生時人們能睜大眼睛去拼搏,因此化險爲夷;安逸享樂中卻意志消退,銳氣全無,結果一敗塗地。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讀後感9

“故天將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爲,所以動心忍性,曾其所不能。”——題記

人只有經受挫折,不順利的干擾和阻礙纔會使他從實踐中增加自己所缺少的能力的毅力。人的一生正因不是一帆風順的,所以經歷住了磨難考驗的人才會出衆被着爲人才,也纔是有用的人,才能接受重大責任。在失敗時,不以失敗而頹廢,不因惱怒而一跌不振,不因爲纔不如人而心有嫉妒所以憤恨。我們要經常檢討自己的所作所爲。成功之母不是失敗,而是失敗後的自我檢討,只有此纔會有所一番作爲。

一個國家如果沒有憂患,沉於安居樂業的事局中,不振奮軍隊,不讓國家發展,止步不前,最終敗得一踏塗地。不前進,不後退,原地踏步,最終換來的不是長久的國泰民安,而是敵侵略城池時的血流成河,勝劵他握。所以一個國家的不進步對於他國來說你就是腐朽得不可一世。別人在不停的前進,不住的發展強大。我們因爲缺少了戰備能力,國家沒有軍威,沒有科技發展,談什麼富可敵國讓國生存長久。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

在物質生活日益豐富的今天,我們溫飽不成問題,物質豐富的生活是我們今天追捧的潮流。有的人對物質的追求接近瘋狂的地步。這個物質生活就是所謂的吃喝、玩樂。在這個時代“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就該成爲一種警告。吃,我們要講究清淡、健康,那些成疾的“富貴病”就是因爲太在於“好”所以才生得的。什麼玩樂要高調?高調麼?花個幾千萬租架飛機逛一天就高調?是很氣派,最後欠債一大堆,最後就真的生於憂患了,這個價值取向還真有意義麼?錢,我們要節約,人短命就往往太過於享受。

今天的我們生活在這個和平的年代,物質豐富的時代就要講究清貧一點,不要去一味的追求人間享樂,這樣的人一生都沒有價值意義,縱使萬貫家財最終都會被一掃而光。而懂得這點的人,他們一生都在奮鬥,一生奉獻事業。他們的憂患是爲國民而憂患,而享樂的人則是建立國民辛苦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