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三國演義》讀後感6篇大綱

《三國演義》讀後感6篇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65W 次

《三國演義》全名爲《三國志通俗演義》(又稱《三國志演義》),是元末明初的小說家羅貫中創作的長篇章回體歷史演義小說,下面給大家分享《三國演義》讀後感,一起來看看吧!

《三國演義》讀後感6篇

  《三國演義》讀後感1

《三國演義》被列爲“四大名著”之一。翻開它,就猶如展開了一幅巨大的歷史畫卷。這裏既有鼓角錚鳴、硝煙瀰漫的戰場;也有文臣武將的爭權奪利,勾心鬥角;也不乏風花雪月、情深意長的愛情故事。引人入勝的情節讓人忘卻了這是在講述歷史,而分明在娓娓講述着一個個美麗而動聽的故事,這大概就是經典之作的與衆不同之處吧!

在人物塑造方面,可以看出《三國演義》的獨到之處,劉備的一代梟雄,寬厚仁愛,求賢若渴;張飛、趙雲、許諸、典韋的勇猛;魯肅的憨傻,都被描述得淋漓盡致。而“寧可教我負天下,不叫天下負我”的曹操的陰險狠毒;“安居平五路”運籌帷幄諸葛亮的足智多謀;還有“降漢不降曹”“義拔雲天”關公的忠義凜然,更是被刻畫得入木三分。

三國演義之所以可以刻畫出如此豐富的人物形象,是因爲作者運用了大量的神態描寫,不僅使人物更加親切,而且這也在訴說着動聽的故事——“驚”,是人們常見的心理活動,在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裏體現地淋漓盡致。同時,在“驚”的背後,對諸葛亮機智的讚美也十分凸顯。在故事中,魯肅探訪孔明,孔明把魯肅接入小舟,對他說到:“我還沒來得及去爲都督賀喜,你就來了。”魯肅問道:“有何喜事?”孔明道:“公瑾讓你來打探我知道還是不知道的這件事,就是要我賀喜的。”說的魯肅:“大驚失色問道,先生如何得知?”

在這一個小片段裏,魯肅的大驚失色使他的心裏毫無遮掩的顯露出來,他的大驚失色也使讀者明白,孔明並沒有中了計策。從而,“驚”從側面巧妙地體現出孔明的機智和料事如神。在側面描寫了人物的形象,使讀者更容易體味內容,使人物更富有神采。

當劍“借”來時,船到岸邊,周瑜已派五百軍士在江邊準備搬劍,孔明叫他們把劍從船上取下,搬入中軍帳前交納。魯肅去見周瑜,從頭到尾說了一遍孔明取劍之事,周瑜大驚,慨然嘆息道:“孔明神機妙算,我不如他!”從周瑜的語言中,我們便可以得知,孔明的神機妙算,和周瑜的自愧不如。但他說話前的神態更是一鳴驚人地體現了孔明之智,通過周瑜的反應,再次爲孔明的智慧增添光彩。從此可見,這一點一滴的細節描寫,在情感表達中是不可忽略的。

而人物離不開故事,《三國演義》對戰爭的描寫也十分細緻,同時還將戰爭場景與謀略結合得相得益彰,赤壁之戰,官渡之戰,彝陵之戰都是以少勝多的大戰役,又都用了火攻,但寫來卻毫不重複。原因在於細節描寫上的變換,一者是火燒連船,二者是火燒糧草,三者是火燒連營,或以逸待勞,或出奇制勝,或靜以待變,讀來讓人耳目一新。又例如,袁曹官渡之戰。戰爭一開始,雙方的力量對比、客觀條件的優劣差別都不利於曹軍,但由於曹軍這一方採取了正確的戰略計策,利用和擴大袁軍的決策錯誤、軍心渙散的弱點,集中優勢兵力,襲擊袁軍屯糧之處,火燒糧草輜重,一戰而勝各個擊破取得擊潰和全殲袁軍主力的勝利,突出體現了謀略在戰爭中的重要性。

《三國演義》每一個章節的構思都十分巧妙,經過作者的細緻雕琢和深思熟慮,通過生動的細節,使讀者猶如身臨其境。

讀完《三國演義》,掩卷沉思,腦中滿是那殺聲陣陣的戰場,和栩栩如生的人物。我不禁佩服作者自然流暢的文筆和巧妙的構思。那宏大和一氣呵成的氣勢,使讀者沉浸其中,深感名著寫作的別具一格。

  《三國演義》讀後感2

在我的記憶裏,對我影響最大的一本書是《三國演義》,這本書中我比較欣賞兩個人——曹操和諸葛亮。

有人說曹操是個奸雄,有人說曹操胸襟開闊,還有人說曹操惜才如命。而我認爲曹操是一位褒貶不一的人物。

“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因爲曹操多疑,殺死了呂伯奢一家九口,因爲他的多疑,在赤壁之戰前殺死了蔡、張二將。因爲他的多疑,認爲華佗給他治病是幫助關羽殺他,他把一位名醫害死了。

曹操多疑是他的本性,如果曹操不多疑他就沒法生存下去,就不能與其他兩個國家形成三國鼎立的局面。

雖然曹操一生多疑,但曹操也有很好的一面,就是愛惜人才。郭嘉英年早逝,曹操哭的死去活來。陳宮死後,曹操贍養其母。

曹操也很有文采韜略,一生寫出很多的詩詞和兵法名著,如《觀滄海》、《龜雖壽》、《兵書解要》等。若不是曹操胸懷壯志,才華超羣,又怎能寫出如此美麗的詩詞和具有作戰價值的兵書。

魯迅說:“曹操至少是一個英雄。”

在歷史長河中,三國只是滄海一粟,曹操卻用他匆匆的一生,寫出了驚鴻一筆。我們要學習曹操的雄才大略,博纔多識。

諸葛亮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軍事家之一,歷史也有考證確有此人,在《三國演義》中幾乎是一個神,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無所不知,無所不曉,能掐會算,他用兵如神,出奇制勝,總是收到意想不到的收穫,最終形成三國鼎立之勢,此書有諸葛亮三國才精彩。

初出茅廬,連燒曹軍三次,爲劉備爭天下拉開序幕。大夥燒的曹軍肝膽俱裂,魂飛魄散,曹軍一聽到諸葛亮,全軍慌亂,四肢打顫。讓關羽、張飛佩服的五體投地,多員大將心服口服的跟隨打仗、聽其指揮調遣。諸葛亮真的是神嗎?非也,劉備三顧茅廬之前諸葛亮一直隱居隆中,勤奮好學,博覽羣書。熟讀兵書,後來才用兵如神。他勤奮刻苦的學習精神值得我學習,令我佩服不已。

六出祁山,幾十萬大軍來來回回,“蜀道難難於上青天”,可以想象其中運糧行軍的艱難、困苦。諸葛亮無論走到哪裏?打的曹軍上至丞相,下至無名小卒,無不聽到孔明的名字就打顫。可他體恤百姓,無論大人孩子都特別喜歡他,紛紛出外迎接。八卦陣、諸葛連弩、木牛流馬被諸葛亮用的得心應手。讓司馬懿不敢正視你,你用你那聰明才智換回蜀國百姓的安康,爲劉備掙得三分天下。你還視賢若渴、廣交朋友,睦鄰友好。看看自己真是愧對自己的父母,自己知識面這麼窄,孤陋寡聞,但我們的學習條件如此優越,還不努力學習,真是荒廢光陰,“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諸葛亮有這麼淵博的知識,不在於一時的積累,而是時時刻刻都要積累學習,學習有用的科學知識。

淚灑五丈原,你到死都惦記着你的軍隊,你的百姓。你拖着病弱的身體一直戰鬥在第一線,最後含淚而去,帶着未完成的心願而去,帶着主公重託遺憾而去,那淚是他“出師未捷身先死”哀傷。這種敬業精神值得我們每個人學習。

這就是諸葛亮,是一位對我影響最大的人,他的方方面面都值得我去學習。他在《出師表》中寫道“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成爲後人的楷模,這是他一生的寫照吧。

你怎麼認爲呢?也許英雄所見略同吧。

  《三國演義》讀後感3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題記

《三國演義》之所以能身爲四大名著之一,必然是有它的道理。也許是故事的生動有趣,或是情節的出其不意,抑或人物的細緻入微,都在讀者的心中留下了陣陣觸動,在讀者的腦海裏一遍遍地迴響。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吟詠着這氣勢澎湃的開篇詞,我不禁對詞中的英雄產生了疑問:《三國演義》中講到的人物無不驍勇善戰,有勇有謀,但是,在那羣雄逐鹿的亂世之中,究竟誰纔是真正的英雄呢?

曹操與劉備“青梅煮酒論英雄”的故事家喻戶曉。當時,曹操曾對那時那個寄人籬下、無兵無地的劉備,說出“今天下英雄,惟使君與操耳”的話語,煮酒論英雄也因此留名青史。有人說,曹操錯了,真正的英雄不是劉備,而是他手下的那些賢臣猛將,他們有的神機妙算、運籌帷幄,決勝於千里之外;有的武藝高強、馳騁沙場、叱吒於風雲之間。而反觀劉備,只不過是一個窮賣草鞋的草夫,卻幸得貴人相助而已。

事實果真如此嗎?可曾想過:倘若劉備這樣的一無是處,又是怎麼擁有這樣一支有勇有謀的威武之師的呢?

諸葛亮,“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火燒新野、舌戰羣儒、草船借箭、白帝託孤;六出祁山,七擒孟獲,三氣周公謹記;借東風天公作美,空城計藝高膽大;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可謂是中國幾千年來,智慧與忠心的代表。可是,讓我們回到這種種的豐功偉績之前,來大膽地假設一下:如果不是劉備,他很有可能懷着他的淡泊和孤傲,一輩子只是做一個平庸的諸葛村夫。若是碰上孫權,諸葛亮何時才能出人頭地?若孔明碰上曹操,想施展才華就更難了。所以,諸葛亮是幸運的,幸運的遇到劉備這樣的英主讓他有大展才華的機會,他是不世出的人才,是需要伯樂去發現的千里馬,而劉備正是這個慧眼識才的伯樂,是善於發現並重用人才的英雄。

趙雲,武藝高強、俠肝義膽,一身銀白色的盔甲更是盡顯少年英氣。他單騎救阿斗,面對曹軍氣勢洶洶的部隊,毫不退縮,單槍匹馬,衝鋒陷陣,忠心耿耿,如入無人之地。論武功,劉備定比不過他;論才智,劉備也甘拜下風;論勇氣,劉備被曹操一人嚇的筷子掉地。所有的一切,趙雲似乎都略勝一籌,可爲什麼他還對劉備絕無二心呢?因爲劉備比他會用人,而這一點,正是猛將與英雄的差別,也正是劉備的獨特魅力所在。

劉備大智若愚。他懂得無爲而治,懂得如何讓手下的.人最大程度的發揮自己的長處,讓每一個人竭盡所能;他懂得如何收納民心、聚斂人氣,從而得到天下英才的愛戴與擁護。劉備文不及孔明,武不及子龍,卻能成就一方霸業。而歷史上劉邦不也是如此嗎?他文不及蕭何,武不及韓信,卻開創了延續數百年的大漢王朝。明太祖朱元璋更是如此。他起初無一兵一卒,最終卻建立了威武的大明帝國。由此可觀之,真正的英雄不一定做得最好、說的最妙,但他一定能將做的最好、說的最妙的人團結起來,並讓他們心甘情願的爲自己效力——這纔是真正的英雄!

“團結纔是力量”,一個領袖般的人物,把所有有才能的人聚集在一起,並讓他們每一個人都盡最大可能去發揮能力,從而形成鋼鐵般堅強的意志,無堅不摧的強大凝聚力,爲社會做出突出的貢獻。

現代社會人才濟濟,不缺乏人才,缺少的是善於發現人才的領袖,缺少發現千里馬的伯樂。社會需要更多像劉備這樣的英雄,在社會中起中流砥柱的作用。劉備,纔是這亂世中真正的英雄!

  《三國演義》讀後感4

閱讀如同飲食,在這些“食物”中,有着如甜點一樣的娛樂書籍,也有回味無窮的古典名著,但這些名著中,對我來說最耐人尋味的就要屬《三國演義》了。因爲它讓我感受到“讀書之樂”

初次“食”這本《三國演義》時,看到劉關張結爲異姓兄弟,並且討伐黃巾軍時,那場面,彷彿身臨其境,浴血奮殺的情境讓我義憤填膺,這是我第一次感受到這種“讀書之樂”這種誘惑讓我不得不往下看,看得讓我被這些英雄豪氣深深渲染,看到趙雲救阿斗的時候,那威武雄壯的身姿無可匹敵,一人抵擋千軍萬馬,那舞着槍,揮着劍的形象,深深刻在我的腦海裏,直至做夢也能夢見他。

英雄當然也不只他一個,還有衆人皆知的傳奇人物——關羽。

水淹七軍,刮骨療傷等等事蹟,都能體現了他的勇猛,斬殺華雄時,曹操本來想給關羽一杯壯膽酒,但關羽說等他回來時再喝,他打開城門,揮舞着青龍偃月刀,不幾回合,就將華雄斬殺,等到拿酒時,酒竟然還是溫的!看的我又驚訝佩服,又高興地手舞足蹈,每當別人說起這故事是,我總是自豪的搶着說,好像是自己親身經歷一樣。

說關羽是是說不完的,所以只好放下,說起另一位智者——諸葛亮。

諸葛亮七擒孟獲,這是我最喜歡的一個他的故事,七擒,當我看到了才知道,原來是其次抓住了蠻王孟獲,每次看到孟獲被捕,我就樂的前仰後合,上氣不接下氣,這也上我感受到了諸葛亮的聰明才智和寬厚大度,使我更加佩服他。

至於“奸雄”曹操嗎,我並不怎麼喜歡他,但他的一件事卻讓我記得很清楚,就是——割須棄袍。平時高傲的不可一世的曹操,今天怎麼割須棄袍了?原來他是爲了保命而割須棄袍的。當時曹操自己單槍匹馬被馬超追殺,馬超對士兵們喊:“前面有鬍鬚的是曹操,殺了他,賞金萬兩!”話音未落,曹操便割了自己心愛的鬍鬚。馬超見了,又大喊到:“前面穿黃袍的是曹操,殺了他,賞金萬兩!”曹操接着又棄了自己心愛的袍子。看這段是看的我“咯咯”直笑。

讀書給了我很多快樂,也增長了我不少知識,我相信,我時刻都會記着,“食”書的感覺是多麼美妙!

  《三國演義》讀後感5

《三國演義》記敘了東漢末年至西漢之間,以劉備、曹操、孫權爲首的三個軍事集團,爲了獨霸天下以至沙場廝殺的戰亂時期。其中有許多個性鮮明的英雄人物:獨霸一方、窺伺天下的亂世梟雄;解民倒懸、廣施仁政的一代義主;橫刀立馬、勇猛絕倫的威猛大將;運籌帷幄、足智多謀的軍師謀士……然而,在這個人才雲集的時代裏,讓我印象最深的,便是那赤膽忠誠的諸葛亮。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諸葛亮的寫照;“受命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從此,他義無反顧地追隨劉備;面對東吳的盛邀,他斷然拒絕;白帝託孤,他全心全意輔佐劉禪;他“六出祁山”,只是爲了興復漢室;上表《出師表》,表達了他對蜀漢政權的赤膽忠誠。諸葛亮的忠誠深深打動了我,令我敬佩不已。

從古至今,忠誠一直受到人們的敬仰。屈原的投江自盡,以身殉國,是忠誠;荊軻的“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兮一去不復還”,是忠誠;趙子龍亂軍救主,一身膽也,是忠誠;魏徵敢於直言,向李世民進諫兩百多次,是忠誠;岳飛的“精忠報國”,是忠誠;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忠誠……忠誠是一種美德,值得我們去學習它,歌頌它,傳揚它!

大家耳熟能詳的“兩彈”元勳——鄧稼先,因爲忠誠,他先身士卒;因爲忠誠,他不怕犧牲;因爲忠誠,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因爲忠誠,他把自己寶貴的生命獻給了國家!雖然只有平凡的工作,但他卻家喻戶曉,受到全國人民的敬仰,就是因爲忠誠。有了對國家的忠誠,他才用盡一生精力研究‘‘兩彈’’,爲國家做出了巨大貢獻。可見,忠誠對人們成就一番事業,也是十分重要的。

現在的社會,人們的物質享受多了,像金錢、權力、名譽等利益,深深誘惑着人們。有些人爲了追求個人利益,從而不擇手段達到目的,違背了做人的基本道德,只要有利可圖,就將忠誠拋之腦後。這樣的人,往往只能享受一時的利益,最終的下場都是身敗名裂。

忠誠,自古以來就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流逝的時光,社會改變,漸漸銷蝕了忠誠的光芒。青少年是民族的未來肩負着民族騰飛的的重任,我們要時刻提醒自己,不能違背忠誠,要使忠誠永放光芒。

忠誠,是青春衝刺的諾言,是生命履行的責任,是安身立業的根本,更是人生路上不可缺少的品質。讓我們做一個忠誠的人,一個忠於學業、事業的人,一個忠於社會和國家的人!

  《三國演義》讀後感6

“東漢末年分三國,烽火連天不休,兒女情長被亂世左右,誰來煮酒,爾虞我詐是三國,分不清對與錯,紛紛擾擾千百年以後,一切又從頭”

東漢末年,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徹底動搖了東漢王朝的統治,中國進入了一個羣雄爭霸的時代。《三國演義》藝術地再現了這一段歷史畫卷作家羅貫中用他那如椽的大筆,描繪了一場場驚心動魄的戰爭,塑造了衆多的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足智多謀的諸葛亮,驍勇善戰的關羽,性格直爽的張飛,一身是膽的趙子龍,還有曹操,劉備......正因爲如此《三國演義》成了我國古代燦爛文化中的一顆明珠。

“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三國演義》完美的詮釋了這句話,魏,曾經煊赫一時;蜀,曾經功成不居;吳,曾經名震江東。這麼來看,從國家就可以反映出國君的性格。曹操,欺壓百姓;劉備,愛民如子;孫權,稱霸江東。歷史總是在不斷改變。

書裏的人物多種多樣曹操的詭詐,劉備的謙遜,孔明的謹慎,周瑜的心胸狹窄,每一個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作者刻畫的淋漓盡致,細細品味,讓讀者彷彿進入了一種境界。我最佩服的當然還是諸葛亮。封建統治時期需要忠臣,需要一個能夠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忠臣,這就是諸葛亮。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謀,而且一生謹慎,鞠躬盡瘁。他借東風,草船借箭,三氣周瑜,智料華容道,巧擺八陣圖,罵死王朗,空城計,七星燈,以木偶退司馬懿,錦囊殺魏延,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我本以爲這種人應該相貌非凡,可書中描繪的卻十分簡單:身長八尺,面如冠玉,頭戴綸巾,身披鶴氅。他的所做所爲卻給後人很深的印象。

《三國演義》有兄弟,有敵人,有謀略,有忠心,有奸詐,有陰險,演繹了歷史的變遷,

文學是比鳥飛得還遠的夢想、比花開得還美的感情、比星閃得還美的智慧,是我們到了一百歲還忘不掉的信念,文學名著永遠是全世界人民的無價之寶,是值得人民繼承和發揚光大的精神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