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高效課堂理論與實踐們的教育學》讀後感大綱

《高效課堂理論與實踐們的教育學》讀後感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31W 次

高效的課堂,這個名詞對我們教師來說一點也不陌生。有效、高效的課堂教學永遠是教師的追求。高效的語文課堂,我認爲應該是在語文教學中最大程度地發揮課堂教學的功能和作用,在課堂40分鐘有限的教學時間內最大程度、最完美地完成既定的教學任務、達成育人目標,實現教育教學的三維目標整合,以求得課堂教學的最大效益。在暑期認真閱讀了《高效課堂理論與實踐——我們的教育學》這本書,更讓我深深地感受到,作爲一名新課程改革浪潮中的教師,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必要性和緊迫感。下面將結合個人的教學實踐來談談自己學習了《高效課堂理論與實踐——我們的教育學》這本書之後的真切感受。

《高效課堂理論與實踐們的教育學》讀後感

作爲一名小學語文教師,要想在自己的日常教學工作中實現高效的語文課堂,我認爲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着手:

一、 深入地研讀教材文本

小學語文教材中的文章,篇篇文質兼美,意蘊深遠,作爲一名語文老師,我們首先應當以一名學習者的身份,和文本及文本背後的作者進行認真地對話,從而靜心凝神地加以研讀。教師只有做到自己吃透文本,才能夠引導學生正確解讀文本,讓學生在教師正確的引導下,主觀能動地“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祖國的語言文字。深入地研讀文本就是能夠正確把握文本的價值取向,並通過鑽研教材,來確定“教什麼”,也就是解決教學內容的問題。首先我們要“鑽進去”,依據《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出的年段目標、單元目標、課文特點、課後思考練習等,綜合課文的教學內容。然後再“跳出來”,站在學生的角度,依據教學目標,結合課文特點來確定本課語言訓練的內容,確定課文教學的重難點。我認爲只有深入地研讀了文本纔可以把課文的精要提煉出來。在深入地研讀教材之後,我們對於教材的把握也就更爲透徹,在設計具體的教學環節時,目標也就更加明確,方法也就更爲得當,明確了重難點,從而可以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實現高效課堂。《槐鄉五月》是蘇教版三年級下冊中的一篇散文,作者以優美形象的語言,生動地描繪了槐鄉五月是槐花飄香的季節,是槐鄉孩子的季節,表達了作者對美麗迷人的槐鄉五月,對勤勞能幹、熱情好客、淳樸可愛孩子的喜愛。在深入解讀文本時,我發現這篇文章是一個美之傳遞的好文:第1自然段的“香之美”,第2自然段因槐花香傳遞的“情之美”,第3自然段孩子的“享受美”。閱讀教學,其實就是教材、教師、學生三者之間通過對話,教師要引領學生走進文本建構的世界,運用多種方法在字裏行間品位五月槐鄉的美。要讓學生感受到這些美的存在,反覆地讀是必然途徑。因此在教學中我牢牢抓住讀這條主線,通過各種形式的朗讀訓練,讓學生感受到這種美,進而體會文章的中心“五月,是槐花飄香的季節,是槐鄉孩子的季節”的深刻內涵。

二、教學模式多樣化

要想實現高效的課堂教學,我們的教學模式也要發生相應的轉變,要從以往傳統的接受式、灌輸式教學模式,轉向以學生爲主體的發現式教學、研究性學習。新課程改革提出小學要努力推行主體性學習、合作性學習、研究性學習等學習模式。因此我們的小學語文教學也應向多模式的方向進行轉變。爲了提高教學效果,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我自覺、虛心學習新的教學模式、教學方法,並在教學過程中積極進行實踐,並不斷地改進。如,即“預習—提問—自學—討論—彙報—作業”的六步教學模式。通過實踐我認爲採用六步教學的方式,環環相扣,一氣呵成,學生能夠更紮實地掌握所學知識和技能。伴隨着新的教學模式的實施,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學方法也日趨多樣化。我們不再滿足與傳統的講授法、談話法、討論法、練習法等經典方法,通過向其他教學聽課學習、向專業書刊學習、自己摸索實踐等途徑,模仿、創新了很多高效、生動的教學方法,豐富了我們的課堂教學。哦還根據本班孩子的實際情況,根據課型的.不同設計不同的教學模式,這樣也可以有效地提高我們的課堂教學效率。以《槐鄉五月》這一課爲例,立足“三維目標”,結合散文“形散而神不散、文質兼美”的特點,我設計了“讀、品、悟三位一體”的教學模式。首先通過朗讀培養學生的語感。葉聖陶先生曾說:“文字語言的訓練,我認爲最要緊的是訓練語感。” 有了語感,對語言文字所表達的意義、情味就能有深切的理解和感受,能與作者產生心靈上的共鳴。其次,通過品讀,讓學生“沉入詞語”深入地理解詞語的意思。如《槐鄉五月》中的“抱、飄”等字,對揭示文本內涵,體會文章譴詞造句的精妙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沉入詞語”,進行品詞析句的練習。最後,心領神會,品悟文章內涵。在感受語言美的同時,要鼓勵學生調動一切心理機能去識別和體味,從而“悟”出文章深藏的人生精義,領會散文的意境。這就需要教師創設寬鬆的學習氛圍,引導學生毫無約束的發表自己的見解,並對學生的求異思維給予充分的肯定,如此,才能真正使學生獲得“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正確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