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目送》七年級讀後感範文800字

《目送》七年級讀後感範文800字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6W 次

導語: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關係最是親密,也最容易產生矛盾。一起來看看臺灣著名作者龍應臺是怎麼看待與孩子相處的問題,瞭解一下《目送》這部作品。

《目送》七年級讀後感範文800字

  《目送》七年級讀後感範文800字【1】

書的封面是大塊大塊深深淺淺的綠,這是大自然的顏色。時間在流逝,物是人非,只有足下的這片土地沒有變。

每個人的人生都是獨一無二的,即使重來一次也決然不會一模一樣,然而,大千世界裏大家的人生裏我們都曾扮演過一樣的角色,比如人家的孩子,比如人家的父母。

那是一種怎樣微妙的變化,似乎有些東西像註定般輪迴,某個場景排山倒海地從記憶深處浮現,只是我們的角色悄然發生了轉變。

從文字的描述上,龍應臺的母親曾經是一個愛美、非常活潑開朗的女人,即便到了年老的時候也是如此,然而歲月還是沒有任何的優待,她像無數老人一樣逐漸忘記了很多事情,丟掉了很多過去,包括女兒。

安德烈的那些心理,龍應臺有過,她的父親也有過,你有過,你父母有過,你將來的孩子也會有。人生是連續的,變化是逐漸的,我們是不知道的。我們不知道什麼時候張士豪變成了體育老師,我們不知道什麼時候孟克柔變成了她媽媽,我們不知道我們什麼時候會變化。

“油米柴鹽一肩挑的母親,在她成爲母親之前,也是個躲在書房裏的大小姐吧。”總有一天,我們會變成別人的爸爸媽媽,我們會變成別人爸爸媽媽的爸爸媽媽,那時的我們會是怎樣的呢?

這本書讀起來很舒服,印得挺漂亮的,看的時候是不是放下,陷入回憶與思考。其實,沒有一個內容或者觀點是全新的,但這絲毫無損它的價值。除了那僅有的思想家或者哲學家,大多數的你我都在經歷差不多的生活思考差不多的東西,然而有些東西我們卻不法如此清晰地表述出來,我們任由它在腦海裏浮現消失,然後忘記我們曾想過什麼。

所以在這本書裏,我看到的是一顆悲憫生活的心,只有熱愛,才能體會。但更重要的,我看到龍應臺女士的視野和文筆。文筆不是一種可以輕易模仿的東西,它建築在你的視野和你對生活汲取的養分上,這是一種平淡但充滿魅力的美麗。

書中的很多想法內容很多的你我都能書寫出來,但是那樣的角度和敘述方式卻是我們不可及的。過去的一個多月,當我被忙碌的生活壓得喘不過氣無暇看我喜歡的書時,我很明顯地發現自己的厭惡,我厭惡自己寫出東西的不凝練和索然無味,我厭惡自己困於生活卻在離生活越來越遠。

個人與他人的關係,個人與社會的關係,個人與環境的關係,城市與城市的關係,歷史與當下的關係,這本書思考的東西很多也很散。

孟買的鐵軌、金門的地雷、老撾的孩子。如果說這個世界太大,我們無力去全心疼愛,那麼在這麼的一霎那,當我們想起那些,那屍體上的乾淨雪白的布,那隨時都可能爆開的炸彈,那站在沙上石上凝望的大眼睛,我們是否會有那樣地一絲顫抖。

“你能想象比‘被物質撐得過飽後的漠然’更貧乏的存在狀態嗎?”我只知道,“全球有兩萬六千人因爲誤觸地雷而死亡,大地裏還有一億一千萬枚地雷等着被‘誤觸’。”領袖們多麼偉大也好,歌頌民主強大也好,我只希望,大地上的人們能如本書裏《幸福》所描繪的那樣。當人們內心安定生活過得去,何必去在意所謂的主權所謂的侵佔,世界本就一家,誰都沒有權利剝奪他人的幸福去成全你所謂的夢想。

這片綠濃得化不開,誠願大家一切都好,一起解開這個世界的綁起的結。

  《目送》七年級讀後感範文800字【2】

“所謂的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人到中年,當你讀到這段話的時候,你的心會不會劇烈的顫動一下?

向來以文風尖銳、犀利著稱的臺灣女作家龍應臺以一本《中國人,你爲什麼不生氣》享譽文壇,時至今日已過不惑之年的她逐漸開始由關注社會公衆領域轉爲關注自己的人生親情感悟。龍應臺接受記者採訪時說,有了對生死的經歷之後,開始覺得大部分社會議題其實都只是枝微末節。不過,她又說“評論與文學,兩者都是我,而無論筆下書寫的是什麼,都總有一個核心,那便是對人最深的關切。”

前面所述《目送》中扉頁上的那段話,說得既令人心酸又無奈,步入中年,擁有年輕時所向往、所追求的一切,名利、地位、資本,但是平靜下來才發現父親已經遠去、母親也在慢慢的老去、兒子們掙脫自己的保護要遠行、朋友們在曲終之際漸漸散去、兄弟姐妹各自經營着自己的生活,在別人眼中擁有一切的“我”卻無力將他們一一挽留,環顧四周,惟有任憑他們漸行漸遠,默默“目送”。有沒有在這裏找到你的影子,這裏的“我”又是多少個我們的寫照?

《目送》一書收錄作者近年來寫的七十三篇散文,全書分“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沙上有印,風中有音,光中有影”、“滿山遍野茶樹開花”三章。但這三章體例不大清晰,多爲作者一些遊記及人生感悟,大致歸作兩類,一談周邊人物,一談家庭。前者瑣碎雜亂,將經歷的所聞所見,點點滴滴記錄下來,加以評論與感嘆;唯後者談親情則着實感人,平實中飽含深情,含蓄中不失真切。全書以時間爲軸,以親情角色爲卷,作者遊走於“女兒”與“母親”的雙重角色,用細膩的情感之筆勾勒出每寸光陰中觸動自己的“背影”,達到這種境界既需要時間歷練,更需要反觀人生的靜思。

這本書與其說是龍應臺女士對自己生活的回顧與反省,倒不如說是照出了我們每個人的成長曆程,照出了我們生活中所忽略的最珍貴的事物。書以第一篇文章《目送》命名,也以此文最爲精彩,文中描寫作者目送兒子踏入各種不同的門,兒子的背影,愈來愈高大,但卻從來都沒有猶豫,沒有回頭,這種落寞感,使她回憶起當年父親用廉價的小貨車載着她去大學報到,父親因覺得女兒會嫌棄小貨車太窮酸,便在校門口放下她和行李轉頭就走,留下一團黑煙和背影。多年後慈愛的父親過世,作者又在細雨中,目送着父親的靈柩慢慢滑入火葬的爐門,消失在火焰中。

文中沒有歇斯底里的情緒,但卻讓你有哽咽的滋味,讓你體味到隱隱的悔恨與哀傷,正如作者所說,她的確是想讓讀者從她的文章中得到感悟,她也正在用她心酸的經歷給我們還未曾有過悲傷體會的人指點迷津。從小到大,從上學到上班,從欲走還留到不再回首,孰不知每一次的啓程,都有一對關切的眼神在背後凝視着。是因爲越來越獨立了?還是越來越忙碌了?甚至有時連再見都沒說就走。是的,我們都太忙了,忙着學業,忙着談戀愛,忙着結婚生子,忙着事業。時間越來越緊,腳步越來越急,但我們是不是從未想過,能與父母相望的日子也在一天天的在減少?難道真的要經歷作者在醫院目送父親的那一幕,我們才能頓悟嗎?我們無法醫治父母身上的病痛,我們也無法阻止生命進程的客觀規律,但我們至少可以在有限的時間裏多陪陪他們;孩子們固然要長大,總有一天要張開翅膀飛翔,但我們至少可以在他們年少的時候多一些愛的呵護,我們可以以身作則,教會他們更多的生活技能,更多的爲人處世的道理;少些應酬,多陪陪家人,放卻一些無謂的紛繁雜亂,多關心你身邊的人和事,善待他們,這樣當你一次次面對背影的時候纔會釋然。

做兒女的要明白,在父母的有生之年,讓他們的眼睛多點落在我們的面孔上,而不是含淚看着我們漸行漸遠。做父母的也要明白,孩子不是你的附屬物,“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你能給孩子的只是精神上的慰藉和支持,讓他(她)自己體會孤獨、挫折、失敗等種種坎坷,這纔是真正的愛,因爲“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

  《目送》七年級讀後感範文800字【3】

我讀了龍應臺所寫的《目送》以來,有一些感觸,我感覺除了第一篇《目送》和結果一篇《魂歸》跟“目送”有些關係,其他都很蕪雜,多少乎與“目送”沒有關係,所以,大抵內容我也綜合不進去。

令我影像最深的是第一篇,他講的是龍應臺目送她的孩子--華安小學到大學,而後作者的父親住院還有火葬。“我緩緩地、緩緩地打聽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象徵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一直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漸漸隱沒在小路轉彎的中央,反而,他用背影沉默通知你:不用追。”這段讓人心酸和激動的文字說了:年幼的孩子長大到成人,讓她掛念、讓她丟失、讓她懂得怎樣放任。和她父親的逝世,在火葬場結果一次目送他--父親的時分,明擺她和他的緣分也就中止了。

本來,龍應臺的“落寞”與兒子、父親有關。兒子漸漸得長大,離“我”愈來愈遠,機場龍應臺目送兒子的背影一寸一寸地往前挪,直到隱沒。兒子都不情願回頭看 “我”一眼,感到異常丟失。當龍應臺大學傳授的那一天,父親開車送“我”,但是是父親並沒有把“我”送到大學的大門口,而停在側門的巷邊,由於他以爲,這種便宜的小貨車不是送大學傳授的的車子。父親生病住院,“我”每個星期都去看父親。父親對於 “我”對於我的愛和“我”對於父親的愧歉都通知了“我”:不用追。

在《目送》這本書的第八篇:《母親節》裏,有一段風趣兒的文字,是一些對於話,我一邊看,一邊想,貌似我和母親也有過這類的的對於話……

最讓人激動的是結果一篇文章《魂歸》,它說了龍應臺的父親棲牲,村民們說,依據故鄉的習性,兒女不能親手埋了父母,但是是,但是是作者--龍應臺和她的母親卻說:“結果一次接觸父親的時機,咱們不會以任何理由給任何他人代勞。” 這一天凌晨,“父親”上山了,當司儀長長地唱“拜──”時,“我”和“我”的母親深深地跪下,眼淚決堤。

固然我看得是“電子書”,有一些反夏的,我不瞭解是成心反夏還是有意反夏的。但是是,這“本”《目送》非常感人。固然我還不是完備瞭解《目送》,然而,這外面有些路我能夠會走,我期望我以來也有一顆感恩和報答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