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目送》讀後感800字(通用10篇)

《目送》讀後感800字(通用10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85W 次

《目送》讀後感800字(通用10篇)

《目送》讀後感800字(通用10篇)

讀完一本書以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後感了!你想知道讀後感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目送》讀後感800字(通用10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目送》讀後感800字1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訴你:不必追。”龍應臺在《目送》中寫到的這段話,像小心地吹掉陶瓷上的灰塵一樣輕輕地飄入我的眼簾,但卻軟軟地劃開了我的心。

《目送》中的孩子踏上那條叫做成長的路途,他已充滿力量,蓄勢待發,急着去披荊斬棘去開天闢地,再也不能忍受母親對他纏綿的愛。於是只是吝嗇地留給她一個無情的背影。着背影輕飄飄卻冷得徹骨,灌入母親的瞳孔裏如同倒入一股寒風。母親只能目送他,最終她雙眼中燃起的火光被寒風吹滅,沒有任何火星的殘留光亮,只剩下一灘溼漉漉的灰燼,散發着草木香灰的悲涼後調,沉澱出無奈心酸的輪廓。她不得不明白: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

思緒被拉扯回那段生了鏽的時光中。“文韻!走慢點,媽幫你背書包送你進去吧!”母親的嗓音突兀地闖入寂靜的校園。我不耐煩地轉身對她翻白眼,“不用。”冰涼的聲音反射出冰雪更加凜冽的光。而後頭也不回地走了,我用背影告訴她:不必追。於是她站在原地目送我離開。而那句“不用”的話語斷在陽光裏看不到痕跡,可是誰都聽得到那些痕跡破裂在她的內心深處,千溝萬壑。唯獨我選擇捂住了耳朵。

如今想來,這段回憶在我的心上踐踏出一片空蕩蕩的疼痛。甚是愧疚,懊惱自己當初爲何不給母親愛我的機會,爲何還要傷害她呢?只是因爲嫌棄她穿得像大嬸,怕給自己丟臉?我真是不孝啊。要補償還來得及嗎?

後來我常夢到這樣一個夢。夢中,我和母親分別,我離去的背影牽扯着母親綿長的目光,我不斷回頭,瞥見她的目光裏盛滿溫柔,彷彿夕陽一般籠罩在我的身上,暖暖的。她漣漪般徐徐散開的笑容撫醒了一大簇絢爛的野花。

有些路,只能一個人走。但是請在離別時,回一次頭,給那個目送你的人一個微笑,哪怕只是輕輕的一瞥。趁現在,趁她還在。當記憶的時鐘纏上碧綠的爬山虎與白色的野薔薇穿插在我們靈魂的空隙時,纔不會留下遺憾。

  《目送》讀後感800字2

一直很愛看書。

得一本好書,如遇一知己。爲它,可不食、不睡,不理世事,只想找一個角落靜靜地與它相伴。

曾有幾次,睡前開始看一本新書,入了迷,索性熬個通宵讀個痛快!待到東方既白,鳥兒歡唱之時,書看完了,人卻垮了!

這樣的看書方式,心靈得到了滋養,身體卻遭了殃。不可取也!

後來決定改變閱讀方式,睡前儘量只看散文或雜誌。

說到散文,在此向大家推薦一本好書:龍應臺的《目送》。

一直不太關注暢銷書,因爲我自認是個守舊的人,新東西往往不合我的胃口。那日上當當爲孩子購書,不知怎麼就進入了暢銷書推銷頁面,看這本書評價極好,鼠標一點,就把它買下了。

過兩天書到貨,打開,在扉頁上看到了這樣一段話: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

突然就怔住了!一種道不清的憂傷從心底漫漶開來,眼眶漸漸溼潤了……

這是一本描寫親情的書,一本溫暖的小書。作者通過生活中的一些小細節,描寫了她作爲女兒、作爲母親的幸福、困惑、無奈……

從這本書裏,你再也看不到那個筆鋒犀利的女子,她變得溫婉、柔情。

作者在書中寫到了父親的死亡、母親的衰老和失智,寫對父母的憐惜和體恤,寫兄弟的“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寫孩子對自己由依賴到獨立,寫一個人的走路、賞樹、觀鳥、拍照、生活……《目送》中處處是我們感同身受的親情滋味,篇篇感人肺腑。

親情常常是平凡的、瑣碎的,有時甚至是令人厭煩的。但當風雨來臨的時候,它卻總是你最強有力的支撐。親情,雖不如愛情綻放時那般熱烈,卻更持久、更無私。

無力抓住、無法回報的親情,會成爲永遠的痛。

你離愛你的父母越來越遠,你愛的孩子也離你越來越遠……看着你最愛的人漸去漸遠的背影,你只能在背後默默地目送。有些心酸,有些無奈,卻難以改變。

有多久沒給父母打電話了?那麼,馬上行動,打一個吧!告訴他們,你有多愛他(她)!

有多久沒好好陪子女玩一玩了?那麼,放下工作,陪他(她)好好過一個週末吧!

  《目送》讀後感800字3

龍應臺的《目送》是一部對親情和周邊人物的感悟散文。異常喜歡她寫的親情,抒情、真切、含蓄,併爲之深深感動。《目送》是全書的首篇,描述的是目送孩子的成長,目送父親的遠去。第二篇《雨兒》寫患老年癡呆症的年邁母親,母女情感真心實意,讓人感動,第三篇《十七歲》寫的是青春期兒子的“獨立”,還有《感情》、《明白》、《胭脂》、《爲誰》等等,這些都是寫父親的逝,寫母親的老,寫兒子的離,把個人生命中最私密、最深埋、最不可言喻的‘傷逝’和‘舍’”銘刻在心,訴諸文字,處處是感同深受的親情滋味,篇篇有讓人沉吟難忘的人生情景。

古人云:四十不惑。人過四十後,經歷過許多次的生老病死的場面,再讀《目送》這類親情散文,感悟很多,異常是《目送》中的:“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可是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並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人在生命的路途中,很多時候都是這樣:平靜中透露着的哀痛,讓人不甘又無奈。永遠記得兒子在第一次拿到學習成績單時的情景,手拿獎狀,在人羣中急切地尋找我地樣貌,那時的我就是他的天;大學四年,每次打電話時,即便是在腳骨折臥牀時,他的聲音是歡快的語調,第一句話永遠都是“媽媽,我很好!”我很感激兒子的孝順,但心裏也明白,兒子長大了,能自我擔待所有的傷痛,對父母的依戀會越來越少,每每想到這,那種酸楚而又心存喜悅的無奈,瞬間會填滿我整個胸膛。讀《目送》會我又一次地感受到送父親走時的那種撕心裂肺的哀痛,也會想到了每次回家看母親時,母親那歡愉的目光和不停叨嘮的話語。世間大小小起起落落的事,最終還是沉寂於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目送》所描述的都是人們所經歷的,所以能引起人們的共鳴。讀《目送》總有想流淚的感覺,爲逝去的或正在

遠去的親情,挽留不住的是匆匆的生命腳步,能留下的就是記憶;讀《目送》懂得了對於生命,最好的態度不是挽留,而是珍惜;讀《目送》有些更深的感悟:再多的遺憾不捨都可是是生命的過程,我們只能往前走,用此刻來填補過去的空白和傷口,帶着愛和釋懷與生命和解。

  《目送》讀後感800字4

《目送》中有這樣一句話:"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我們都在路上,父母卻在不斷的目送,而我們是否記得她們爲我們付出的一切,是否記得要感恩,是否記得那停留在手心的溫度。

鮮花感恩雨露,因爲雨露滋潤它成長;高山感恩大地,因爲大地讓它高聳;雄鷹感恩長空,因爲長空讓他飛翔,天使感恩上帝,因爲上帝賜予他純潔的心靈!而我們,感恩父母,因爲她們賦予了我們生命,教會我們愛,教會我們成長!

從嬰兒的"呱呱"墜地到哺育我們長大成人,父母的關心和愛護是最博大最無私的,父母的養育之恩是永遠也訴說不完的:吮着母親的乳汁離開襁褓;揪着父母的心邁出了人生的第一步;在甜甜的兒歌聲中酣然入睡,在無微不至的關懷中茁壯成長。父母爲我們不知花費了多少心血與汗水,編織了多少個日日夜夜,才使我們在這個五彩繽紛的世界裏,體會着人生的冷暖,享受着生活的快樂。父母的愛柔柔如水,輕輕如煙,深沉如海,恩重如山。對這種比天高,比地厚的恩情,我們又能體會到多少呢?我們又報答了多少呢?只能將這些溫暖,這些愛停留在手心,緊緊的,緊緊的,握着。

當我們用很酷的方式把吃剩的菸頭彈出時,當我們用很輕鬆的口吻說自己蹉跎時光時,當我們用很浪漫的心情與朋友閒逛時,當我們用很自豪的態度逃課上網時,當我們用很瀟灑的姿態應付生活時,而我們的父母呢?總是以很富裕的方式給我們掏錢,總是以很輕鬆的口氣對我們說上班不累,總是以很奢侈的方式讓我們吃頓餃子,總是以一種很幸福的口吻對我們說擁有我們這樣的孩子,他高興。這可能就是天下父母心吧!這樣的溫度,停留在手心,很暖很暖。

父母的一生可能是平凡的,平凡得讓我們無法在別人面前談起;父母的一生可能是清貧的,清貧得讓我們不願在衆人面前誇讚炫耀;父母的一生可能是普通的,普通的就像一塊隨處可見的鵝卵石。可就是這樣的雙親,在你跌倒的時候,扶你起來,教你站立,指引你一步步走向成功。

父母所給我們的,是無盡的愛,是溫暖的港灣,是停留在手心揮之不去的溫度!

  《目送》讀後感800字5

龍應臺的《目送》中收錄了七十多篇散文。有的是關於作者的父母,有的是作者對生活的思考……不過能引起我共鳴的,是幾篇記錄着她與兒子之間點點滴滴的散文——那正是我和我的母親正在經歷的呀!

曾經的作者也是一個“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的小女孩。然而當她成爲母親的那一刻,她學會了很多東西。就像我的媽媽,以前也是一個頑皮小孩。“女子本弱,爲母則強”,爲了我,她可以在極短的時間裏變出一桌豐盛的飯菜。我想,她一定很愛我。

有時我對媽媽和我說話的態度十分不滿:就像和一個三歲小兒交流一樣。遇到新鮮的事分享給我時,我通常只是平靜地“嗯”一聲來回答她,但只靠這一個字,她是不會罷休的。她認爲我太敷衍了事,可我覺着我已經過了大吵大鬧的年齡,嘰嘰喳喳說個不停是不合適的。

所以剛讀到《十七歲》時,我和作者的兒子站在同一條戰線上。我不理解作者一個大人,爲什麼喜歡把自己的發現指給兒子,像對待孩童一樣和已經成年的兒子交流。

再度,我找到了答案。在龍應臺心中,她的兒子始終都是那個活潑小孩。那麼我的媽媽也是這樣的吧?她沒有別的意思,只是沒有察覺那個在她身邊蹦蹦跳跳的小女孩已經比她還高,可以和她勾肩搭背了。她只是對我的變化感到失落。

此後,我對這種交流方式就不那麼厭煩了。我知道,她是愛我的。

就如書上所說,隨着年齡的增長,現在的我很少同父母說活了,因爲他們會反覆叮囑同一件事,我感到非常無聊。

本以爲只有我的家長是這樣的,後來發現連知名作家龍應臺都不能免俗時,有點吃驚。通過她的文字,我才明白:她並沒有意識到自己重複提起某件事,這麼做是出於對兒子的關心。從她身上我能發現我媽媽的影子。所以我非常清楚,媽媽的嘮叨是她愛我的一種表現。

作者對孩子的愛就是從他們間的點滴瑣事中流露出來的。讀後一回味,我發現我的母親也是如此。

通過《目送》,我認識到一個新的世界,那個我媽媽眼中的世界。我對於母女之間發生的一些問題,也可以從中找到回答。這也正是這本書的神奇之處吧。

  《目送》讀後感800字6

她有一雙溫柔的眼,爲人母,慈愛地注視孩子,爲人子女,關懷地注視父母;她有一顆細緻的心,感受大千世界極致細微之處,尋找常人不曾想到的生活大道;她有一支淡如水的筆,卻一針見血道破世事百態。

龍應臺的文字就像上好的綠茶,初嘗有其苦澀感,但回味濃醇,令口舌生津。第一次讀她的書是在六年級,覺得內容着實生澀難懂,與我的生活相距甚遠,於是便將它束之高閣,庋藏焉。直到這個寒假重新將它取出,細讀後忽然覺得煙消雲散,眼前豁然開朗,讀至精彩處,還不住頷首以表贊同。所以,人對大義的理解能力與他的年齡、閱歷成正比。

全書裏令人影響最深的一句恐怕就是"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我對其的理解是,每一代人都有他不同的思想,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就好像一條從寬闊的大道走進岔路。在大道上父母與孩子相濡以沫,互相扶持;一旦走到路口,父母、孩子就不得不選擇最合適自己的那條路。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那我們所能做的,就是在有限的時間裏,多陪陪父母,多分一些愛給他們,不要遠遠地望着他們的背影而心存愧疚。

還有一篇令我感想較深的是《狼來了》。在很多人的傳統觀念裏,狼是一種殘忍而機警的動物,它們總是捕食溫順的小綿羊和可愛的小豬;在故事"狼來了"中,狼羣引得全村人手持鍋碗瓢盆扛着鋤頭扁擔欲殺之;更有父母從小告誡孩子"你再不聽話,大灰狼就把你叼了去吃掉"云云。然而事實上,狼並非如此可惡。它們團結合作、共同進退、知恩圖報、堅強執着、鍥而不捨、和諧共生。由此可見,人從小被教授的觀念常常會影響一個人的一生,不到特定的情況不會輕易改變自己的想法,這也是爲什麼早教如此重要。

《目送》共散文七十三篇,道盡子女與父母的牽絆,兄弟的攜手共形,朋友的牽掛,在脆弱的邊緣迷失,在失落的低谷徘徊。

可以說讀一本她的書,就是讀一遍人生。

  《目送》讀後感800字7

有人說《目送》是一本經典且極富情感的好書,在我仔細認真閱讀之後,證實了這一句話,看到這本書時它並不起眼,它不像別的書一樣有出彩的封面,但當我進入書中時,真正的被龍應臺的情感世界給打動。

讀《目送》最吸引我的,也是給我感觸最深的是其中的一句話“所謂父子母女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景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是啊,我們終將會長大,會有自己的家庭,父母也終究會老去,現在父母看着我們的背景,將來我們也會注視着父母的背影,回憶着父母的背影,每一個背影都會有一段目送,卻不是每一個背影都有歸期,趁着父母還未老,不要吝嗇自己的愛,多陪陪最親的人,多做一些當前最美好的事,在目送上頭離別的路上,儘量的,讓這場目送更舒心一點。

“我看着他的小貨車小心的倒車,然後噗噗駛出巷口,留下一團黑煙,直到車子轉彎不見了,我還站在那裏,一口皮箱旁。”這是作者父親用廉價小貨車長途送“我”爲了顧全“我”的情面,沒將車停在校門口,讀了這一段,我內心之間突然有一種感悟,天底下的父母們,無論富貴貧賤都是深愛自已的兒女們的,有時你們或許會爭執,會因矛盾而不和,放下你的脾氣與固執,讀後感·因爲無論對錯,父母的出發點都是爲了你好,不要因爲你的一絲頑固去傷害一個愛你的人。

“有些路,只能一個人走。”讀到這句話時,我停頓了,因爲太真實了,讀了這句話讓我想起最近看的一首詩中的一句話“生活細緻入微的走開”。剛升上高中時遇見初中同學,想像初中一樣聊個熱火朝天,卻發現已經不能了,因爲大家在不同的環境中,在那些生活學習上的細緻早已不像從前那樣相同熟悉,同學可以陪你走人生短暫的一程,朋友可以陪你走人生的一段,父母能陪你走人生的一半,兄弟姐妹可以陪你走人生的一大半,在人生的路途中,身邊的人有的成了過客,有的忙於自已的生活,所以總有些路,只能一個人走。

讀完《目送》,在作者的字裏行間,在作者細膩的情感世界中我找到了共鳴,一本好書,會給你一次痛徹的領悟。

  《目送》讀後感800字8

作爲父母的子女,作爲子女的父母,彼此的身份,是在一生之中一次又一次的目送中完成轉換。————題記

“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人到中年,當你讀到這段話的時候,你的心會不會劇烈的顫動一下?

《目送》一書收錄作者近年來寫的七十三篇散文,全書分“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沙上有印,風中有音,光中有影”“滿山遍野茶樹開花”三章,但這三章體例不清晰,多爲作者一些遊記及人生感悟。大致歸作兩類:一談周邊人物,一談家庭。前者瑣碎雜亂,將經歷的所聞所見,點點滴滴記錄下來。加以評論與感嘆,唯後者談親情則着實感,平實中飽含深情,含蓄中不失真切。全書以時間爲軸,以親情角色爲卷,作者遊走於“女兒”與“母親”的雙重角色。用細膩的情感之筆勾勒出每寸光陰中觸動自己的“背影”,達到這種境界,既需要時間歷練,更需要反觀人生的靜思。

這本書與其說是龍應臺女士對自己生活的回顧與反省,倒不如說是照出了我們每個人的成長曆程,照出了我們生活中所忽略的最珍貴的事物。書以第一篇文章《目送》命名,也以此文最爲精彩,文中描寫作者目送兒子踏入各種不同的門。兒子的背影,愈來愈高大,但卻從來都沒有猶豫,沒有回頭。這種落寞感,使她回憶起當年父親用廉價的小貨車載着她去大學報到。父親因覺得女兒會嫌棄小貨車太窮酸,便在校門口放下她和行李轉頭就走,留下一團黑煙和背影,多年後慈愛的父親過世。作者又在細雨中,目送着父親的靈柩慢慢滑入火葬的妒門,消失在火焰中。

做兒女的要明白,在父母的有生之年,讓他們的眼睛多點落在我們的面孔上。讓他們的眼睛多點落在我們的面孔上。而不是含淚看着我們漸行漸遠。做父母的也要明白,孩子不是你的附屬物。“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你能給孩子的只是精神上的慰藉和支持,讓他(她)自己體會孤獨、挫折、失敗等種種坎坷,這纔是真正的愛。因爲“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

  《目送》讀後感800字9

我對於龍應臺的瞭解是由她的《目送》一文。後來才知道,《目送》是一本散文集。集子裏,滿滿的都是作者對於人生的感悟。其中龍應臺將對親人真摯、又很複雜的情感表達得十分真實。

朱自清在《背影》中寫道,因看到父親爲自己擔心操勞的背影而油然而生的心酸;龍應臺則寫了兩種背影。一種是目送父親離開人世,另一種則是看着兒子慢慢長大。漸漸只能遠望兒子高大的背影。文章抒發的是一種不捨,卻又不得不捨的心情。作者身爲人子,身爲人母,經歷了大半輩子,回首往事,內心泛起點點漣漪。“所謂父母子女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在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當作者倏地發現當年的小男孩已經長成大人、自己也無法隨時隨地的陪在兒子身邊了,心裏有幾分落寞。全文的感情基調有些壓抑,語言卻十分真誠。如今我們也生活在父母庇護的翅膀下。卻未曾報答過什麼,小時候我們總自顧自地一往直前,好像探險之路絲毫不艱險,我們去忘了回頭看看保護着我們的父母。我們快要在社會中變得獨立,在將來又會目送我們的孩子。或許真的像龍應臺所說的那樣,我們之間的緣分就是在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中行漸遠,我們一定要記得回頭看看關心我們的人。

這本集子裏更有作者內心的獨白由這個社會聯想到的。對於任何事情的相信與不相信,都沒有絕對的說法。說愛國、歷史、文明、正義、理想、愛情、海枯石爛的永恆都讓人不可相信,揭露出社會的黑暗面後話鋒一轉,提出:雖然我們改變不了過去,幹可以控制未來。哪些我們不相信的東西其實有他自己的定律。使得文章一下子明朗起來。作者經歷了許多、想要教會我們的是超脫的看待這個塵世。的確,有時候需要的是繼續往前走,而有時,需要停下來。正如“相信與不相信之間,彷彿還有令人沉吟的深度。”這便是我們的生活:相信了便是這樣,不相信便非得刨根問底,親身試驗。總之,我們每個人都要有信心地做事,而不要拒絕困難、甚至拒絕生活。這本書自始而終,像是人生的一個輪迴。將人間酸甜苦辣嚐遍。

  《目送》讀後感800字10

曾看到過這樣一句話:最幸福的事就是站在窗前目送你上大學。可這事又何嘗不是件最痛苦的事?孩子遠去,獨留父母苦苦等你,父母是多麼寂寞。

古人云:四十而不惑。我的父母已年過四十,在這個不惑的年紀,他們可能要經歷許多的離別,再堅強的心也會有崩塌的一天,經歷了這麼多的別離,我們很難保證他們不會傷心,他們就只有我們了,只有和我們在一起的生活才能慰藉他們的心,才能讓他們的生活重新煥發光彩。

可我們呢?父母生我,養我,教我許多東西,伴我走過成長的每一步,我的每一次挫折,每一次歡樂,每一次痛苦,都有父母的陪伴,就算沒有,也可與他們分享,得到安慰。我一天天長大,父母一天天老去,14歲的我不知曾有多少次。用言語或行動表示我已經長大了,可以照顧自己了。卻未曾注意到他們眼中的失落,那種不被人需要的失落。他們本與我同行,我卻在這無盡頭的路上漸行漸遠。父母總是靜靜等待着花開,可庭前花開卻無人駐足欣賞,我已不在他們身邊。這種結果,彷彿就在我出生時已經註定,註定他們會看着我遠去,卻無力去追。

龍應臺在《目送》文中寫到:“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母子女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我不得不承認,我的確是這樣。小時候,我會拿着漂亮的髮卡詢問母親,即使在母親給出建議後,我還是猶豫不決;在受到欺負時,我會去找父親尋求安慰。可我已然不是小時的我,現在的我會自己做出選擇,哪怕這個選擇是錯誤的;別人的欺負我會自己承受,自己去辯解、反擊,再也不用父親爲我抗下所有。不被我需要的他們目送着我獨自走向光明的那端,自己在黑暗的這端忍受無盡的寂寞,就算是這條路是他們親手爲我搭建的。

感謝龍應臺的這篇《目送》,我知道了父母從不言說的難處。即使他們仍然要看我遠去,即使是他們親手爲我搭建的這條成人路,即使是他們執意要承受着這寂寞,可我仍然要希望能在庭前花開之時,有我駐足欣賞,讓他們能在陽光下緩緩微笑,讓他們的生活重煥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