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三字經》讀後感(精選10篇)

《三字經》讀後感(精選10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42W 次

《三字經》讀後感(精選10篇)

《三字經》讀後感(精選10篇)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後感如何寫了哦。那要怎麼寫好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三字經》讀後感(精選10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三字經》讀後感1

人們常說:“一本好的經典就是一個好朋友。”經典對人成長的影響是不可估量的。好的經典往往能改變人得一生,而執着於看書和愛書的我,到今天讀過的經典已經不計其數了,使我受益無窮。

盛夏我坐在院子裏,微風輕輕地吹着,朦朧的月色,手中捧着《唐詩三百首》愜意的漸漸沉入夢鄉。小時候我懷着激動地心情,從媽媽手中接過我的第一本書《三字經》,他打破了我沉睡的心靈,讓聖潔的陽光照進來,於是我每天吟唱着:“人之初,性本善”,敲開了知識的大門,走進了經典的世界。從此,嬉戲的地方少了一個頑皮的身影,懷着一份不捨我邁出了年幼。如今,《三字經》已不能滿足我的需求。於是,我便向更高的境界探求。一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使我心曠神怡,一首“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讓我對大自然充滿嚮往,對瀑布溢滿的憧憬。

我帶着對李白的崇拜,對杜少陵的嚮往……去更深的瞭解經典,也對它更多了一份期望。我深深的沉入了經典裏,暢遊在這知識裏,其樂無窮。隨着時間的流逝,我會更深的挖掘你,去享受更多的樂趣,貯藏更多的智慧……與經典作伴,與聖賢爲友,做龍的傳人。

讀經典就是讀人生哲理,經典與我有約。經典是我成長的好朋友,它不斷的孕育着我的心靈。

  《三字經》讀後感2

前幾天,我在教室裏的圖書角找到了一本書——《三字經》,裏面有許多感人的小故事。當我讀到“香九齡,能溫席,孝於親,所當執”的時候,想到九歲的小黃香竟然能用自己的身體去溫暖爸爸媽媽冰冷的被窩,這是何等的愛啊!我深深的佩服着小黃香,她是多麼孝順,多麼懂事啊!

而我自己呢?已經十歲了,卻沒有做過幾件對爸爸媽媽孝順的事情,還總是頂撞他們,他們辛辛苦苦在外面掙的錢,而我卻大手大腳,看見什麼買什麼,還不聽話。

爸爸在工地上工作是多麼危險啊!又一次,我聽爸爸說工地上有一個人差一點就從很高的地方落了下來。有時,他們的手會出血,那是因爲工地上有一些風裏的東西,很容易把手劃傷。媽媽在廠裏工作是多麼的累啊!每天都要上12個小時的班,有時還要上夜班。每次放學回家,我都看到媽媽吐出來的痰有一些髒東西,那些髒東西在喉嚨裏是多麼難受啊!爸爸媽媽的工作是多麼辛苦啊!

爸爸媽媽對我的愛是無窮的:當我生病時,他們會來照顧我、。關心我,當我的手凍僵時,他們會親自給我熬藥,當我學習下降時,他們會親自輔導我……爸爸媽媽爲了我,一直在外面打工掙錢,受苦受累。

讀完《三字經》,它讓我知道:一定要認真對待這份深深的愛。從現在起,一定要做個誠實守信、不貪便宜的人。長大了要成爲祖國的棟樑之才!還要更孝順爸爸媽媽和親人……

  《三字經》讀後感3

中秋節放假的時候,媽媽讓我把以前讀過的《三字經》拿出來再讀讀,並給我講解了每一句的意思。以前背《三字經》的時候,其中很多語句的意思我都不明白,這幾天經過媽媽的講解,我能理解了書中的一些含義。

其中有一段關於古人學習方面的詩句,大概意思是這樣的:大聖人孔子曾經把7歲的項橐當作老師;宋朝中書令趙普讀了一輩子《論語》,做了宰相之後,仍勤奮學習;漢朝路溫舒把借來的書抄寫在用蒲草編的席子上;公孫弘削竹片用來抄書;孫晉怕晚上讀書打瞌睡,把頭髮系在房樑上;蘇秦學習睏倦時用錐子刺自己的大腿;晉朝車胤晚上用捉來的螢火蟲當作燈看書;孫康依靠雪的反光看書那時條件艱苦,先賢們卻沒有因爲各種困難放棄學習,更是找到各種方法堅持學習,而且都是很自覺的,不需要爸爸媽媽老師來監督。

聽了以後,我很羞愧。再想想我們現在學習的情況,許多同學上課不認真聽講有的說話、有的看小說、有的玩玩具,浪費了大好的學習時光。課後還經常因爲貪玩忘了做作業忘了學習,經常得家長和老師在督促、着急。我們現在的學習環境:爸爸媽媽給我們買了漂亮的書包、文具、校服,書本也是嶄新的,坐在明亮的教室、有敬責的老師輔導我們。在這麼好的.環境下,我們更應該勤奮努力學習報答父母與老師們對我們的付出。努力成才,報答祖國報答老師及父母的愛。我要把這些故事分享給同學們,讓更多的人向先賢們學習。

  《三字經》讀後感4

小學一年級的時候教師讓我們讀“三字經”,每一天放學走出校門的時候,我們會排着整齊的隊伍,象唱歌一樣的齊聲朗讀,對於“三字經”的資料沒有太多的理解,此刻,再次聽到一年級的小同學們背誦“三字經”的時候,我彷彿又看到了我們的樣貌。

“三字經”教會我們很多做人的道理。異常是“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這兩句話,使我深有感觸、至今難忘。這個故事講了孟子的母親,爲了讓他有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曾三次搬遷住所,孟子不好好學習,母親就割斷了正在織布的紗線,來讓孟子明白學習不可半途而廢的道理。像孟子一樣,我們每個人都會受到環境的影響,我家樓上住了幾個小朋友,對門鄰居叫陳方儀,我們都學習鋼琴,練琴是一件很枯燥的事情,晚上我在看電視,這時響起了鋼琴聲,我明白陳方儀在練琴了,這鼓勵我立刻也去練琴,我們相互影響,已經堅持學習了四年多了,都取得了很大的提高;樓上的鄰居叫朱熹,他上五年級了,跟誰都合得來,不管是上初中的大哥哥,還是比他小的弟弟妹妹,都喜歡跟他玩兒,跟他在一齊,我學會了要和別人友好相處。讓我更深刻理解了孟母擇鄰處的重要作用。

我像大海里的一隻小船,“三字經”就像一個燈塔,它永遠指引我行駛的方向。

  《三字經》讀後感5

寒假期間,我每天做完作業,就開始了閱讀,《三字經》在以前就已經背過一部分,可是我對其中的內容不是很明白,於是利用這個寒假,我認真的看了裏面有關的故事,覺得很好看,對我們小朋友都有很大的教育意義。《三字經》中“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爲。”“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爲人子,方少時。親師友,習禮儀。”等都說明了爸爸媽媽對我們要求嚴格,是爲了教育我們好好學習,養成良好的習慣,長大後成爲一個對社會對祖國有用的人,“香九齡,能溫席。”“融四歲,能讓梨。”則是教育我們要尊敬長輩,孝敬父母,和同學、姐妹一起要團結友愛。在寒假期間我還閱讀了《弟子規》這本書,書中要求我們在小的時候開始培養優秀的品德。包括孝、悌、禮、仁、忠等。

平時爸媽要我做的事情我總是遲遲不願去做,做錯事了也不能虛心接受批評教育,當我讀到“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時,我對爸爸媽媽開始多了一份理解,少了一些埋怨,多了幾分配合,少了拖拖拉拉。這個寒假,我不但過得快樂,通過閱讀這些書籍,我也明白了:以後我還要多學習怎樣做一個孝敬父母,團結同學,珍惜時間,誠實守信、虛心上進、努力學習的好孩子,成爲爸爸媽媽心中的好女兒,老師眼中的好學生,同學們身邊的好夥伴!

  《三字經》讀後感6

以前有“三、百、千必讀”的說法,這的意思是《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這三本書必須讀!

三字經的特點是三字一句,簡介明瞭。別看它簡介,可它的每一句都包含着生後的道理,比如第一句就很深奧:

人之初,性本善

在儒家傳統當中,有三派說法。一派,孔子的說法。他的說法是什麼呢?就是後六個字“性相近,習相遠”孔子認爲人的本性差距並不太大,由於後天的薰染,環境的影響,差距變得越來越大。這是孔子的說法。換句話說,孔子並沒有告訴我們,人的本性是善還是惡,孔子置而不論(意思是他不說),留個懸念。

一派,思想家、和法家有極深關係的荀子的看法。他認爲“人之初,性本惡”。人的天性本來就是惡的這是荀子的看法,他這個看很容易得到大家的理解。因爲我們看一個小嬰兒生下來,他餓了就要吃奶他會管母親很辛苦嗎?他會管母親有乳汁嗎?他會考慮母親是不是生病了嗎?都不會,他就要吃,非吃不可。人性從這個角度來看,談不上善良。

那麼《三字經》第一句“人之初,性本善”是誰的思想呢?是“亞聖”孟子一派的的思想。但卻不明確。孟子並沒有說過人之初,性本善”。他的明確意見是,人的本性向善。

我同意孔子的看法,因爲人的本性是會變的,向孫悟空會72變一樣,有時候是善,有時候是惡……

《三字經》的經典語句,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它就像在人們心中種下一粒思想的種子,慢慢生根、發芽。

  《三字經》讀後感7

通過對《讀書求學(二)》的閱讀,使我瞭解到:書,人人都可以去讀,但是有的人就讀不懂、讀不通、讀不進,甚至越讀越糊塗。讀書有得法與不得法的區別,但是一定要相信方法總是可以找到的。而歐陽修的“計字日誦”讀書法則是每日定量計字,細水長流,積少成多,通過他自己的實踐,最後證明了此方法是行之有效的讀書方法。

通過對本文的學習,我知道世界上許多名人之所以成功,都與他們善於讀書有關。而要使讀書有成效,不僅取決於讀什麼,更要決定於怎樣讀。我國著名的數學家華羅庚主張讀書要由薄到厚,也就是說讀書要紮紮實實,每個概念和定理都要追求根源、徹底弄清楚,只有這樣,本來一本較薄的書,由於增加了更多的內容,就變得較厚了,這就是由薄到厚。

而我也要學習古人讀書積少成多的方法,比如三年級一開始,呂老師讓我們背誦三字經,我想:這麼多,什麼時候才能背完呀?後來,我通過一個學期對三字經的學習和感悟,漸漸的已經將三字經第一部分都背下來了。

雖然我覺得很累,但是當我想到歐陽修前輩幾乎用了十一年的時間背誦了十部書,都沒有喊累,而我才背了一學期就說累了,真的很不應該啊!在今後的學習生活中,我一定要學習古人們的讀書方法,將自己的注意力都放在學習上,用積少成多的方法學習更多的知識。

  《三字經》讀後感8

說起三字經,那可是我們中國的文化瑰寶。這本書最大的特點就是三字一句、含義簡單易懂、讀起來朗朗上口。

如: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這句話在小時候,通俗地把它理解爲:人在以前是善良的。可是讀了這本書之後,我對它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每個人剛生下來時,本性都是善良的。雖然每個人的本性差距並不大,可是,由於生活環境的不一樣,差別會越來越大。

在這本書中,我懂得了對於學習,最重要的條件就是專一。所謂“一心不能二用”。古時,有“江南才子”之稱的唐伯虎。幼時,也因“心不專”而受到教師的教誨,但最終當他悟出其中的道理時,技藝已經超過了他的教師。是在我們的學習生活中,爲什麼有成績好壞之分呢?仔細想想最根本還是自我的心思問題,是不是花心思學習了,是不是“用心專一”了。當機會從身邊溜走的時候,要想想當時爲什麼不用心一點兒呢?

也懂得了做人的準則,古人發奮圖強的故事,中國悠久的歷史,許許多多我們小學生在成長過程中需要學習和接觸的知識,比如,我讀了《三字經》中講歷史的部分,清楚得明白了中國這個有幾千年歷史的泱泱大國,是怎樣在歷史。

這就是三字經,是一本歷史悠久的書;引領我們走向真確方向的書。

  《三字經》讀後感9

《三字經》僅僅只用幾千字,就概括了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源遠流長的文化,很值得我們驕傲。

《三字經》中的一些句子是從古代儒家經典中演化而來的,它囊括了多方面的內容,較好的表達出中國古代傳統教育思想的精華。有關於爲人的句子“首孝悌,次見聞;父子親,夫婦順……”有關於教子的句子“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有關於歷史的句子“無滅金,絕宋世;蒞中國,兼戎狄……”

讀了《三字經》,給我感受最深的是最後一句“勤有功,戲無益,戒之哉,宜勉力”,看到這裏,我就想到了唐代著名詩人李白,小時候他親眼看到一位老婦人,把一根鐵棒磨成繡花針。因此,他明白了“只要功夫深,鐵棒磨成針”的道理。從此刻苦學習,最終成爲家喻戶曉的大詩人。我還想到了匡衡鑿壁偷光的故事,車胤如囊螢,如映雪的故事······總之,讀《三字經》讓我受益匪淺,“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爲”讓我知道了明責任,負責任才能爲國家做貢獻;“頭懸樑,錐刺股,彼不教,自勤苦”讓我明白了勤能補拙的良訓,一分辛苦一分才;“首孝悌,次見聞”讓我知道了“百善孝爲先”的道理……

欣喜之餘,我也編了一段《三字經》:三字經,千字文,內容廣,知識博。華夏子,千古誦,增智慧,陶情操。

  《三字經》讀後感10

《三字經》是中國古代著名的蒙學著作,自問世以來,一向是中國兒童啓蒙的必讀書,影響極其深遠。《三字經》篇幅雖然短小,資料卻十分豐富,被譽爲“袖裏通鑑綱目”。

《三字經》是燦爛的中華文化的精華,是國學經典之一。它易讀、易記、易解。《三字經》資料豐富多彩,有自然常識、有歷史故事、有道德常規、也有人生哲理。它教會我們知識,也教會我們做人做事,還教會我們要認真讀書以及如何讀書。

《三字經》中有這樣的詩句:“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意思很清楚,一塊玉石不經雕琢是不能成爲一件玉器只是一塊玉石。人不學習不知道什麼是對什麼是錯,什麼是適宜什麼是不適宜。而“爲人子,方少時,親師友,習禮儀。”意思是說:孩子小時應個性注重三個方面的學習:親近良師、親近益友,要學習禮貌懂規矩。

我十分喜愛“孟母教子”的故事。講的是孟子幼年因住在墓地附近,學了許多喪家哭泣的言語動作。孟母就把家遷到市鎮上,孟子便整天學着模仿商人做買賣。孟母又把家遷到了學堂旁,孟子最後學到了禮儀和文化知識。這說明環境對人的成長是很重要的。

《三字經》教導我們要孝順父母,要好好學習,友愛兄弟姐妹,禮貌待人,勤奮好學,這些都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覺得我們就應要好好地學以致用,並且還要好好的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