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讀教育新理念書有感

讀教育新理念書有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74W 次

讀《教育新理念》一書有感之一(讀第一篇《以問題爲紐帶的教學》)

讀教育新理念書有感

記得年終述職時,曾說過這麼一句話:“教育質量的提高需要理念上的轉變而非教學細節上的小打小鬧。”幾天後,中午吃飯時,有老師私下對我說,對這句話有特別的感觸。但我在心裏卻打了個問號:“我們的課堂究竟需要什麼樣的理念”?

今天去圖書館借了一本書,中央教科所袁振國所長編著的《教育新理念》,想借此書豐富一下自己的理論知識,並將平時所想的系統整理一下,而第一篇《以問題爲紐帶的教學》就將我的思緒激活了。

  一、問題思維爲什麼湮滅於我們的課堂教育?

記得前幾年,小學部一位數學教師曾對這個命題十分感興趣,也希望能借該命題,系統反思一下小學數學教學中存在的種種弊病,但最終卻不了了之,甚爲可惜。

問題思維是人與生俱來的本能,孩子自接觸這個對於他而言陌生的世界時,就會有很多很多的問題,會向周邊能問到的每一個大人詢問。可隨着時間的增長,孩子逐漸長大了,問題越卻來越少,最可怕的是問題意識也在逐步淡漠乃至冷漠,孩提時對知識的那種渴望,越來越難在成長的他或她身上看到。我想這種結果的出現,也許和我們的學校教育有關(當然板子也不能全部打在學校身上,中國傳統文化中庸的處世態度或許也應該承擔一份罪責)。

《教育新理念》一書中舉了這麼一個例子,非常具有典型性,說的是一個美國教育代表團來上海,走訪了一所著名的重點中學,並在當地教育部門的安排下,聽了一堂高一物理課,這堂課是一名特級教師上的。在中國教師的眼裏,這堂課非常完美,教學目的明確、教學內容清晰、教學方法靈活、教學過程活躍、師生互動熱烈,甚至當老師說“這堂課就上到這裏”的時候,下課的鈴聲正好響起。但在美國人眼裏,這堂課很奇怪,他認爲:既然老師的問題,學生都會回答,這堂課爲什麼還要上?

是啊,這個問題也激起了我的思考,作爲一名教師,走進課堂,究竟想要讓學生知道些什麼?難道一定要求學生都知道你所提問的問題的單一答案嗎?小孩子是因爲無知而上學的,回答問題不正確,或者“天馬行空”,那是正常的,但爲什麼我們總是把這種正常現象看作是不正常的呢?這可能與我們的考試製度有關,千變萬化的世界,一出現在試卷上就變得單一了,成了只有“對”或“錯”兩種可能性,甚至語文中的作文考題,也有偏題,也有答題技巧,這樣的教育是可怕的,也是無奈的。

  二、我們能對現在的情況有所改變嗎?

記得這麼一句話:“改變能夠改變的,不改變不能夠改變的,努力改變可以努力改變的”。問題意識的培養和滲透也許是屬於第三者的,雖然也有很多限制在那裏,例如高考、中考中的答案的唯一性,就要求我們老師在高三、初三教學中需要規範學生的答題模式、框架、語言乃至方向,但我們在非升學年段還是可以做一些改變的。

課堂教學行爲上的改變:例如,改課堂結尾前問學生“都聽懂了嗎?還有問題嗎?”爲“今天課堂上提出的問題是否理解了?還有沒有新的問題?”

課堂教學設計上的改變:例如,在教案設計中,重點在於理清知識線索,對一些知識關鍵點、重點、難點留足“空白區”,以便在課堂上與學生充分交流,在生成中,達到探索知識的愉悅境界。

課後作業設計上的改變:例如,在作業中佈置一個常規作業:“你對今天課堂上所講知識,有沒有新的想法?新的問題?請你寫下來。”

學生期末評價上的改變:例如,增加一項對學生問題意識、創新能力的評價。

《教育新理念》中的這麼一句話,我覺得非常好:“問題能力在於學生,能不能以問題貫穿教學在於教師。讓問題成爲知識的紐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