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高中讀《草房子》有感

高中讀《草房子》有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03W 次

在那種最深處,那有個飄渺的雲霧,雲霧中有個小房子,小房子有我們最誠真的快樂。下面是《草房子》讀後感,歡迎參考閱讀!

高中讀《草房子》有感

篇一:讀《草房子》有感

讀了曹文軒的《草房子》, 我不僅被它的魅力所吸引,還被故事裏面的情節深深感染了。《草房子》之所以能打動我,是因爲它寫了男孩桑桑小學六年來刻骨銘心的經歷,我們也是小學生,他的經歷和我們有着太多的相似。所謂人生何處無真情,《草房子》描寫了桑桑六年來親眼目睹的一連串看似尋常而又催人淚下的故事,不幸少年與厄運的抗爭,殘疾少年的尊嚴與堅持,等等,這些故事在這其實並不大的草房子裏上演着,給人有撼人心魄之感。

這本書的每一章都是以一個人物命名的,有禿鶴,紙月,白雀,細馬,桑桑,杜小康,桑喬,蔣一輪……就是這麼些人給我們帶來了許許多多生動的故事。如禿鶴,他與桑桑從一年級開始就是同班同學,一直相處了六年。因爲他是個出了名的小禿子,所以油麻地的孩子就都叫他禿鶴。曹文軒寫的也很幽默:“禿鶴的禿是很有道理的,他用長長的好看的脖子,支撐起那麼一顆光溜溜的腦袋,這顆腦袋絕無一絲瘢痕,光滑得竟然那麼勻稱。陽光下這顆腦袋象打了臘一樣,讓他的同學無端想起,夜裏它也會亮的。”他的禿給油麻地孩子帶來了歡樂。

桑桑給我的印象更爲深刻,倒不是因爲他是校長的兒子 僅僅只是因爲桑桑就是桑桑。他的異想天開或是做出一些出人意料稀奇古怪的行爲是司空見慣的。爲了打魚,他將蚊帳三下兩下扯下來,用剪子改成網,撐了一條放鴨小船到河裏打魚去了,結果是母親摘掉了他的蚊帳,他被蚊子咬得身上到處是紅包。但自從他患病以後,他變了,變懂事了。他自願爲任何人做一件事,幫細馬放羊,端上一碗水給飢渴的路人,最讓我忘不了的是帶妹妹去看城,他爲了小時候的承諾忘了實現而內疚,發了燒也要去,最後堅持帶妹妹沿着一百多級臺階登上了城牆頂,妹妹走不動了他就揹她上去。

當蔣一輪老師找到他們時,桑桑再也站不起來了……。讀到這,我從漫不經心到被它深深地吸引了,淚水也止不住流了下來……。《草房子》裏的故事說也說不完。像紙月到小學發生的事,細馬小小年紀挑起了“當家人”的擔子,杜子康因家境一落千丈而失學,跟着父親放鴨,其間的痛苦與奮爭,並從孤獨煎熬中走出。以及孩子們自覺組成宣傳隊,唱歌,演戲。無論是老師還是小孩輪流陪伴垂暮老人的最後瞬間……。讀着讀着彷彿我也在他們中間,似乎這個暑假我是和油麻地的小孩們一起過的。

曹文軒寫的太真實了,小說中的人物個個鮮活生動。他寫了桑桑六年,正是他接受啓蒙教育的六年,他經歷了無數感人的故事,並從這些故事中明白了善良,尊嚴,和頑強。這一切的一切在他的心中埋下了愛的種子,給我的啓發太大了,使我明白了許多做人的道理。這本書對我們的成長無疑是有很大幫助的。

篇二:讀《草房子》有感

我在暑假裏看了一本書,叫做《草房子》,作品寫了男孩桑桑刻骨銘心,終身難忘的六年小學生活。這六年,是他接受人生啓蒙教育的六年。

六年中,他親眼目睹了或直接參與了一連串看似尋常但又催人淚下、撼動人心的故事:少男少女之間毫無瑕疵的純情,不幸少年與厄運相拼時的悲傖與幽雅,殘疾男孩對尊嚴的執着堅守,垂暮老人在最後一瞬所閃耀的人格光彩,在死亡體驗中對生命深切而優美的領悟,大人們之間撲朔迷離但又充滿詩情畫意的情感糾葛……這一切,即清楚又朦朧地展現在少年桑桑的世界裏。

在老師推薦這本書的時候,我就被書名所吸引了,《草房子》引起了我濃厚的興趣。草房子,什麼是草房子?草房子是舊世紀人住的房子,現在已經沒有了,鄉下應該還有吧?可能連鄉下都沒有這種草房子了。這種房子有多少人見過,我相信,肯定沒有多少,在孩子們當中,可能一個人都沒有見過也說不定。草房子對於我們城市人來說,早已不知道它是什麼樣子了,就算有,那又有幾個人想去住呢?城市裏的人一定會說它很不安全,如果發洪水,一下子就把它淹沒了,如果發生火宅,一下子就燒沒了,誰還敢住啊!哪像我們城市裏都是高樓大廈,可堅固了。

可是,主人公桑桑,他卻喜歡這些草房子,因爲這些草房子給他的是幸福和快樂,還有溫暖。幸福是什麼,不是高樓大廈,不是名勝景區,而是朋友們和他那純真的友情,老師給他那無微不至的關懷,是草房子帶給他的無限的自由和快樂。草房子裏的孩子雖然不富裕,但是他們卻非常地快樂,有着快樂的夥伴,有着快樂的空間。

讀了《草房子》,我覺得自己現在的生活不是最幸福,我有的只是物質上的幸福,我住的是高樓大廈,家裏有空調,有電腦,有電視,吃的,穿的都很好,可是我知道這不是真正的幸福,高樓大廈把我們的快樂關在了籠子裏,真正的幸福是草房子裏的桑桑所擁有的。桑桑雖然窮,但是他有真正的幸福,幸福不是每個人都有的,桑桑的幸福是用他爸爸的心血,自己努力所得來的,他有的幸福,是自由,是快樂,是友情,是關愛,只有得到了這些的人,就得到了幸福,就是幸福的人,就算再窮,也擁有了幸福。

篇三:讀《草房子》有感

草房子?爲什麼叫“草房子”呢?也許是因爲油麻地小學的房子都是用一種特別的金色茅草蓋成的;也許是因爲這金色的天然植物造出的房子就象故事中小主人公們的童年一樣有着純粹和堅韌的美。在我看來《草房子》似乎是個簡單的故事,講的就是油麻地小學的學生、老師以及住在那裏的一些相關的人的故事。

可是爲什麼一個描寫在距離我們出生有三十多年前的平凡故事卻能深深打動我們呢?不知道我後面的描述能否幫自己和大家找到答案?故事中主要人物叫桑桑的,作品介紹中說其實他就是作者的影子。書中的桑桑是個異想天開的孩子,他能做出別的孩子做不出的事情:比如爲了去打魚,他可以拆了自家的蚊帳做魚網;可以扔掉碗碟拿碗櫃做鴿子籠;他又是個敏感而富有同情心的孩子:比如爲受欺負的紙月打抱不平;幫人義務送信;爲了土地和學校斗的秦大奶奶,他比別人都關心;賣了自己的鴿子湊錢幫別人……雖然桑桑的學習成績並不是很好,但我覺得他挺棒的——有創意有個性又善良!

因爲桑桑是校長的兒子,所以他轉來油麻地小學讀書那天開始同學們就非常羨慕他,有個叫杜小康的卻不歡迎桑桑的到來,他家是油麻地最富的人家,他可以做到別人做不到的事,比如別的孩子用布繩當腰帶,而杜小康從一年級開始就有自己的一根皮帶;別的小孩一年四季只有兩套衣服,冬裝和夏裝,而杜小康卻有一年四季的衣服;連油麻地小學的教師都沒有一輛完整的自行車,而他卻有。杜小康家有錢,他的學習成績卻很好。而且他不小氣,常幫助同學,所以他曾經是學校裏唯一讓其他孩子羨慕的人。讓人驚訝的是這個有錢人家是開雜物店的?看來小生意懂得積聚也會成大錢。

可好景不長,杜小康的爸爸用幾代的錢買了一船貨物,回來時卻發生了事故,貨物都沒了,杜小康爸也生病了。連杜小康的獨有的自行車也被賣了,他也不上學了。讓我佩服的是失學的杜小康並沒有變得消極,以前在同學面前驕傲的他居然能提着籃子到學校賣雜貨!還想說一下善良柔弱的紙月;她是個由外婆帶大的單親女孩,學習很好,毛筆字寫的特漂亮,還懂詩詞。她住在板倉,因爲板倉小學有很多人欺負她,所以她到油麻地小學來讀書了。

記得班主任把紙月的毛筆字給校長桑喬看的時候,校長有說不出的驚訝。當校長問紙月這是誰教她的時候,紙月卻說:“沒人教。”校長奇怪了,這寫法那麼到位是不可能自學出來的。

書上沒有說是誰教的,但又看下去我覺得可能是離板倉不遠處一個寺裏的慧思和尚教的,因爲書中說到他有一手好字,寫紙月失蹤時也說慧思和尚和紙月一起失蹤了,這表明他和紙月有那麼點關係——我希望他就是紙月的父親,這樣孤獨的紙月就有了依靠,不會總受人欺負了。對了,還有那個最奇怪的秦大奶奶,她從前爲了爭回自己的地,經常和學校作對,但後來她卻爲了要救回被水衝跑的屬於學校的一個南瓜而失去了生命……看得真讓人感覺傷感。《草房子》中發生的許多事情也許今天的我並不能很好的理解,可是那些有點傷感中透露出的生動活潑、單純美好的情感卻讓我感受到了一種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那種我無法體會的在貧窮艱難的生活中人與人之間互相幫助,互相依靠的情感;那種在困苦中依然能尋找到不同快樂的能力甚至讓我有點羨慕。

生活在現在的我們有太多畏懼的事情,甚至連尋找快樂的能力都減弱了——沒有電視和電腦,我們還能爲自己找到多少“自得其樂”的方法呢?“貧困”雖然可怕,但更可怕的應該還是“因爲貧困而自卑,讓自己陷入孤獨,失去尋找快樂的能力”!雖然,故事的最後一隻大木船載着桑桑和他的家離開了那片金色的草房子,但我相信他一定不會忘記在那裏度過的六年小學生活。就像我彷彿正站在油麻地小學的草房子前,還能聽見孩子們歡快的叫聲和朗朗的書聲。天還那麼藍着,草還那麼綠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