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幼兒園教案 > 【精華】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模板集錦十篇

【精華】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模板集錦十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42W 次

作爲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時常會需要準備好教案,編寫教案有利於我們準確把握教材的重點與難點,進而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10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精華】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模板集錦十篇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1.激發幼兒對身邊一次性物品的關注,進一步培養環保意識。

2.初步培養幼兒調查和辯論能力。

3.引導幼兒瞭解一次性物品與人們生活的關係,嘗試用一次性物品進行小製作。

活動準備

物質:一次性物品若干。

幼兒園環境佈置

活動過程

一、導入

說一說自己知道的一次性物品有哪些。

二、展開

1.展示一次性物品,說說它的名稱和作用。

2.展開辯論,瞭解一次性物品與人們生活的關係。

(1)引導幼兒標明自己對一次性物品的態度。

提問:我們身邊有許多一次性物品,你是喜歡還是不喜歡他們呢?

(2)引導幼兒對“是否喜歡一次性物品,爲什麼?”展開辯論。

(3)評價幼兒辯論情況。

(4)小結:凡事都有兩面性,一次性物品方便、衛生,有許多好處;

但是使用後會造成浪費,並形成污染,對人的`健康也不好。

3. 讓一次性物品變廢爲寶。

提問:我們應當怎樣正確使用一次性物品?

(應當儘量減少使用,使用後可以用來裝東西,做手工等。)

三、結束

展示一次性物品的手工製作,引導幼兒繼續用一次性物品進行造型。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觀察充氣過程,感受物體充氣前後的大小變化。

2、能用動作表現玩具充氣前後的大小變化。

活動準備:

1、氣球、塑料袋、遊圈、打氣筒等。

2、輕鬆歡快的音樂。

活動過程:

一、開始部分:

1、導入:幼兒和球寶寶一家隨《去郊遊》音樂入場——引起幼兒的興趣。

2、教師:今天我要帶小朋友進行一次神祕旅行。在旅行途中,我們可能會遇到一些問題,一些困難。我們要一起想辦法解決它,每解決一個問題就會響起快樂的音樂,然後才能繼續前進。

二、基本部分:

(一)給物體充氣——感受物體充氣前後的變化。

1、幼兒嘗試給物體充氣——培養勇於探索的精神,感受物體充氣前後的變化。

2、猜想如果氣球一直充氣,氣球會怎樣?

教師小結:給物體充氣,物體變得越來越大,如果一直充氣,物體會爆炸的。

(二)遊戲“變成充氣的物體”——用動作表示充氣前後的變化

1、幼兒自己是充氣物體——幼兒自己用肢體表現充氣變大的樣子。

2、嘗試用身體其它部位表演變大變小——進一步感受充氣前後的.變化。

鼓勵幼兒嘗試身體的其他部位(如嘴巴、手)來表演變大變小的形象。

3、變稍大一些的氣球——嘗試體驗合作,感受充氣變大與破掉的情形。

(三)幼兒變成一隻氣球——幼兒合作表現氣球逐漸變大、漏氣、越來越小的情形。

三、結束部分

隨音樂變成大氣球離場。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3

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會碰到很多需要磁鐵的工具,比如:我們的文具盒、錢包、書包....等,都有磁鐵的存在。只是,這些磁鐵都被包裹着一層漂亮的“外衣”,讓他不被暴露於他人眼前。也正是因爲這樣,才讓磁鐵有了更神祕的一面。

要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就要讓他們永遠保持着對一切事物的好奇心,並激發他們熱於探索的熱情。爲了幫助孩子們解開心中的疑團,於是我設計了本次活動,《魔力磁鐵翻跟斗》教案。

活動目標:

1、瞭解磁鐵的一些基本特性,產生繼續探索的慾望

2、願意記錄實驗結果並與同伴交流。

3、初步瞭解磁鐵的廣泛作用。

活動準備:

1、幼兒(幼兒食品)自己認爲能被磁鐵吸住的各種物品2、磁鐵記錄板、紙、筆3、教師準備的能被磁鐵吸住的物品:如剪刀、鐵夾、鐵釘、回形針、圖釘等。

活動過程:

一、導入:

通過一些有趣的演示(如紙娃娃在玻璃上跳舞)引起幼兒進一步探索的慾望。

二、介紹自己準備的材料。

師:剛纔,我們在玩磁鐵的時候發現磁鐵能使紙娃娃在玻璃上自由地跳舞,真是神奇,磁鐵的本領可真大呀!小朋友們都找來了許多認爲可以被磁鐵吸住的東西,請介紹一下好嗎?

幼兒逐個介紹。

三、做實驗並記錄實驗結果。

這些東西真的能被磁鐵吸住嗎?等一會兒你們來試試。老師這裏也準備了一些東西,你們試過自己準備的東西后,也可以試試老師準備的東西,別忘了把你做的每個實驗記錄下來。

幼兒操作,教師關注他們的'表現表達,如請幼兒說說發現了什麼,是怎樣記錄的,有的孩子畫“o”表示物體能被磁鐵吸住,畫“x”表示不能被磁鐵吸住。

四、交流實驗結果。

師:你們發現什麼東西能被磁鐵吸住?並展示幼兒介紹自己的實驗結果,老師把能被磁鐵吸住的東西擺在桌子上,並告訴幼兒,這些東西都是金屬物品。

五、情境表演。

讓幼兒運用磁鐵的作用來解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問題。

如:幫“奶奶”找掉在地上的針;幫“媽媽(媽媽食品)”取瓶中的圖釘;玩“釣魚”遊戲等,進一步瞭解磁鐵的基本特性。

六、延伸活動。

在生活中尋找磁鐵的朋友,進一步瞭解磁鐵的廣泛作用。

師:做了那麼多的實驗,我們發現易拉罐、圖釘、鎖、剪刀、回形針等都是磁鐵的朋友,都能被磁鐵吸住。你們知道在我們的生活中,還有什麼東西也是磁鐵的朋友呢?那些東西里用到了磁鐵?磁鐵在這些東西中是做什麼用呢?

幼兒回答。

教師總結談話。

活動反思:

本次活動,我先讓孩子們觀看魔術表演,孩子們特別感興趣。在指導孩子時,我發現很多孩子把鑰匙、鋁製易拉罐和積木猜測爲能被吸起來的東西,經過實驗孩子們才發現鋁製易拉罐和積木原來是不可以被吸起來的。孩子們在活動中探索了磁鐵的特性。並且邊實驗邊做了記錄,大部分孩子學會了記錄,但是還有個別小朋友不知道怎麼記錄。因此,在以後的活動中我會多引導孩子記錄他們實驗的結果。

收穫:

教師真正做到了讓幼兒在學中玩,在玩中學。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4

設計思路:

《幼兒園指導綱要》中明確指出:“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繫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爲科學探索的對象。” 在指導幼兒觀察自然角時,我發現了一個現象:許多小朋友把那些裝有各種豆子的瓶子拿着搖晃,發出各種響聲,有的小朋友拿的瓶子裏面的豆子較少,因此瓶子發出的聲音較大,而有的卻因爲瓶子裏裝滿了花生髮不出聲音。有個小朋友急着跑過來問我:“老師,爲什麼他的瓶子會響,我的卻不會?”新《綱要》指出:要以問題引領幼兒進行探索,作爲教師的我們要爲幼兒探索和經驗的建構提供適宜的支持性引導。我沒有直接回答幼兒的問題,而把問題拋給孩子,讓幼兒回家通過各種方式尋找答案,引導幼兒自己解決問題。因此,我設計了本次活動,讓幼兒在活動中,探究物體與聲音之間的關係。

活動重點:

本次活動的重點主要引導幼兒探究瓶中豆子的多、少、軟、硬、大、小與所發出聲音大小的關係。運用比較的方法,讓幼兒比較豆子的大小、軟硬、多和少在瓶中產生的聲音大小的關係,使幼兒明白物體與聲音之間的關係。

活動目標:

1、在學習操作中,探究豆子在瓶中越少,它的聲音越大;豆子越多,它的聲音越大;根據豆子的軟硬、大小的特點,在瓶中發出的聲音也有所不同。

2、學習運用比較的方法在操作中發現問題、獲取經驗。

3、積極參與交流,樂於把探究各種各樣的結果與同伴分享。

活動準備:

材料準備:各種瓶子,花生、綠豆、黃豆、紅棗、米、湯匙、紙張、盤子等。

知識準備:

1、幼兒對所提供的農作物已認識,能說出名稱。

2、請家長與幼兒查閱資料或與幼兒一起做實驗。

活動過程:

1、以問題“豆子裝在瓶子裏,爲什麼有的會響,有的不會呢?有的聲音較大,有的聲音較小呢?”引入,請幼兒談談自己回家尋找的答案。

(由於是幼兒自己提出的問題,所以許多幼兒回家後都很積極的尋找答案,有的問父母,有的是和父母一起做起了實驗。當然,老師在其中是起着穿針引線的作用,把今天的發現讓父母做一個瞭解,以便父母針對性的進行指導。)

重點指導幼兒大膽完整地表達自己的發現。

2、向幼兒介紹各種操作材料,請幼兒進行操作,驗證幼兒的答案。

① 介紹操作材料,引導幼兒感知豆子的軟硬、大小。

② 根據幼兒提出的'方法,請幼兒選擇一種豆子進行操作。

師:小朋友說出了自己的想法,那這些方法到底行不行了,我們一起來試試吧!

③ 重點在幼兒進行操作的過程中,指導幼兒學習運用比較的方法,探索豆子的軟硬、大小、多少在瓶中產生聲音的大小的關係。

(在操作的過程中,有的幼兒又有了新的問題的提出:怎樣才能更好地豆子裝到瓶子裏,而不讓豆子掉下來呢?)

3、請幼兒與同伴交流自己的實驗結果。

請幼兒把自己裝好的瓶子與同伴進行交流,鼓勵幼兒與同伴交換瓶子,試試對方的瓶子,並能把自己實驗的結果與同伴分享。

4、①得出結論:豆子在瓶中越少,它的聲音越大;豆子越多,它的聲音越大;根據豆子的軟硬、大小的特點,在瓶中發出的聲音也有所不同。

②針對操作過程中幼兒發現的問題—怎樣把豆子裝到瓶子裏,豆子才容易掉下來呢?引導幼兒提出自己的想法,解決問題。

5、請幼兒利用手中的瓶子與教師一起隨音樂起舞。

6、活動延伸:怎樣把豆子裝到瓶子裏?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5

活動目標

1、知道生活中的一些特殊號碼110、119、120等,感知它們與我們生活的關係。

2、增強自我保護意識,會正確使用特殊號碼,知道不隨意撥打特殊電話號碼。

重難點

會正確使用110、120、119。

活動準備

火災課件、大數字若干、110、119、120遊戲卡每人一張

活動過程

一、以“魔力數字”遊戲導入活動。

先認識0---9,再用數字變一變,出示許多數字,今天我們就來和數字做遊戲,遊戲的名字就叫魔力數字便變變變。(幼兒操作)

提問:你剛纔你用魔力數字變出了什麼?

二、師幼共同討論生活中的特殊號碼:110、119、120等,感知它們與我們生活的關係。

1、引出特殊的電話號碼

⑴引出號碼110

提問:老師變出了什麼?110

什麼時候纔可以撥打110?

:110是報警電話,當你遇到壞人、遇到危險有困難的時候,都可以撥打110,警察叔叔回你的。 ⑵引出號碼119、120

老師用魔力數字變出來了110,像110一樣的緊急特殊電話號碼你還知道有哪個?請幼兒上來變

提問:

(分別提問)那我們在什麼情況下才能撥打119、120

:當發生火災的時候,我們就可以撥打119火警電話,消防員叔叔就會我們的。

:當有人受傷、生重病需要送醫院急救的時候,我們可以撥打120醫院的急救電話,醫生會我們的 ⑶再次110、119、120的用途,教育幼兒不隨便撥打

提問:今天我們認識了110、119、120這些特殊的電話號碼,它們都有不同的用途,(110是…,119是…,120是…)但是它們也有共同的地方,你知道嗎?

:這三個號碼都是三個數字的,這樣記起來很容易,撥打起來也快,這三個特殊的電話號碼在我們國家的.任何地方都可以用,是當人們遇到危險或緊急情況的時候用的,平時是不可以隨便撥打。

2、聯想生活中的其他特殊電話號碼

提問:除了110、119、120這樣的緊急特殊電話號碼、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還有一些不同用途的特殊電話號碼,你知道還有哪些特殊的電話號碼嗎?114、122

3、正確撥打特殊電話號碼110、119、120

出示火災課件,提問:看,怎麼了?那我們應該怎麼辦?這個小朋友這樣打電話,消防員叔叔能很快地找到救他嗎?

:當遇到危險、緊急情況的時候千萬不要慌張,打電話要說清在什麼地方發生了什麼事情。

三、遊戲:“執行任務”,鞏固並結束活動。

幼兒拿出小椅子下面的卡片,根據卡片上的號碼,聽口令執行任務。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6

活動目標

1、觀察熊貓的外形特點,瞭解熊貓的生活習性。

2、瞭解動物、獸類、野獸、熊貓的關係,學習歸類,並學習用比喻、形容詞來描述熊貓的形態。

3、知道熊貓是我國獨有的野生動物,增強保護動物的意識。

活動準備

1。課件:幻燈片—熊貓

活動過程

一、猜謎引出熊貓,引發幼兒對熊貓的興趣。

教師:小朋友猜一猜,這是什麼動物?

謎語:像熊比熊小,像貓比貓大,竹筍當糧食,竹林裏安家。

二、觀看幻燈片,感知像貓的外形特徵。

1。提問:你知道熊貓生活在什麼地方?熊貓長的是什麼樣子?他們喜歡吃什麼?

讓幼兒和同伴自由交談。

2。教師講解熊貓生活的相應區域“四川臥龍自然保護區,知道熊貓是雜食動物。

三、感知講述熊貓的形態和生活習性。

1。講述熊貓的外形特徵。

2。提問:熊貓的頭上有什麼?身體是怎樣的?身上有什麼?熊貓的`身上和身下有什麼?

3。引導幼兒自然的表述自己的觀看感受,有序的梳理熊貓的形態。

表達自己對熊貓的喜愛,講述熊貓性情溫和、憨厚、胖嘟嘟的樣子,十分逗人喜愛,

以及熊貓走路、爬樹慢悠悠的姿態。

教師:你知道熊貓喜歡生活在哪些地方?它們是怎麼生活的?

四、知道熊貓是我們珍愛的國寶。

1。教師:熊貓爲什麼是我們中國的動物寶貝?

(熊貓是我們中國獨有的動物,熊貓的數量很少,熊貓生出來的寶寶很小,只有150克,

媽媽每次只生1—2只,兩年後離開媽媽生活,壽命只有20—30年等。)

2。教師:熊貓被全世界人們喜愛,是我們國家珍貴的一級保護動物,

我國除了在各地的動物園有熊貓展覽館外,還把它作爲珍貴的禮物送給一些有好國家,

你知道我們送給哪些國家的朋友觀賞嗎?

五、欣賞教師朗誦兒歌《大熊貓》,感知可愛的大熊貓形象。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7

活動目標

能關注植物的季節變化,並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表達。

瞭解幾種常見植物的過冬方式。

瞭解人們幫助植物過冬的方式。

活動準備

課件準備:“不同的植物”組圖;“植物過冬”組圖;“過冬的植物”組圖。

材料準備:大號塑料袋。

活動過程

出示組圖“不同的植物”,鼓勵幼兒說說植物過冬的方法。

——春天/冬天的植物是什麼樣的?

——有什麼變化呢?(花朵和葉子都凋謝了、樹變得光禿禿的)

——植物們沒有棉襖、帽子,它們要怎麼過冬呢?

出示組圖“植物過冬”,引導幼兒瞭解常見植物的過冬方式。

——你們認識這些植物嗎?(月季花、向日葵、柳樹)

——月季花/向日葵/柳樹是怎麼過冬的?還有哪些過冬的方式呢?

小結:冬天到來的.時候,不同的植物有不同的過冬方式。月季花靠掉花瓣過冬,花瓣凋謝可以避免過分消耗養料;向日葵靠種子過冬,冬天花朵雖然枯萎了,但種子在來年春天還能夠生長;柳樹靠留芽過冬,柳樹的芽有一層層的鱗片包裹着,能夠保護幼芽過冬,等來年春天再發芽。除了這三種方式,植物還可以靠留根過冬,比如土豆,地面上的植物枯萎了,但地下的根還活着,等來年春天就會再次生長;還可以靠幼苗過冬,比如菠菜幼苗停止生長就能安全過冬。

出示組圖“過冬的植物”,引導幼兒瞭解人們如何幫助植物安全過冬。

——植物自己會過冬,但人們也可以幫助一些植物度過冬天,你們知道有哪些辦法嗎?

小結:人們會把植物轉移到室內,比如我們愛吃的一些水果,都是在人們搭建的溫暖大棚裏過冬;用塑料膜罩住植物,給植物穿上“外套”,讓它們不被凍傷;在樹幹上刷上白乳漆,既可以防止植物凍傷,還可以防蟲;用稻草繩捆紮樹幹,能起到保暖的作用。

提供材料塑料袋,帶領幼兒動手實踐,進一步瞭解人們幫助植物過冬的方法。

1.引導幼兒如何使用塑料袋罩住植物。

——我們一起尋找植物,並輕輕地用塑料袋罩住它們有葉子的部分,再慢慢地打一個結,以免塑料袋被風吹走。

2.幼兒動手實踐,教師巡迴指導。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8

【活動目標】

1、做實驗讓幼兒知道一些科學現象。

2、要讓幼兒明白刨開皮後的香蕉,要及時吃掉,不能放太久。

3、讓幼兒能夠感受到與老師,同伴一起做實驗的快樂。

4、讓幼兒學會初步的記錄方法。

5、能客觀地表達自己的探究過程和結果。

【教學重難點】

重點:香蕉剝皮後要及時吃掉,放太久吃了對身體不好。

難點:讓幼兒知道一些科學現象。香蕉皮是保護香蕉的,剝開後香蕉皮與空氣接觸,香蕉就變黑了。

【活動準備】

1、二根新鮮香蕉,一個已經剝開了很久的香蕉。

2、實驗準備:兩根香蕉,兩個紙盤子和蛋糕的'塑料刀。

【活動過程】

一、先把香蕉放到一個看不見的袋子裏,讓小朋友猜一猜,老師今天爲小朋友帶了什麼來,讓小朋友有一種神祕的感覺。老師可以爲小朋友提醒帶的東西是什麼樣子,讓小朋友自由的想,猜。

二、小朋友猜出來了之後,老師拿出香蕉放到事先準備好的紙盤子裏進行實驗。

三、實驗觀察。

1、老師先拿出一根已經剝開了很久的香蕉,滿懷疑惑地問道,小朋友知道這根香蕉爲什麼變成了黑色了嗎?讓小朋友自由回答。等小朋友說完了後,老師神祕的說,老師帶小朋友去找答案,好嗎?

2、拿出一根新鮮的香蕉,把他放到紙盤子裏,一根分成幾分,待四個小時過後讓小朋友再觀察。

3、在這過程中可以和小朋友做一些有關與香蕉的遊戲,如:將香蕉朝下放,香蕉像什麼?香焦朝上放,又像什麼,香蕉豎着放,再像什麼?等等遊戲。

4、等四個小時過後,讓小朋友再觀察這根香蕉顏色的變化,變成了黑色。

5、再刨開第二根新鮮的香蕉。把它放在紙盤子裏,也分成幾分,讓幼兒觀察顏色與第一根香蕉顏色是否一樣。

6、總結得出,香蕉皮是保護香蕉的,剝開香蕉皮,空氣就會和香蕉接觸,於是香蕉就變黑了。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9

活動目標

引導幼兒觀察水在不同條件下的變化,發現影響其變化的因素。

樂意與同伴合作遊戲,體驗遊戲的愉悅。

通過實際操作,培養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

活動準備:

小容器、蠟燭、顏料等若干份,圖書《小水滴旅行》(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螢火蟲”畫叢)。

活動過程:

活動(一)凍冰花

1.帶領幼兒在院子裏或幼兒園附近尋找結冰的地方。師生一起在一塊平坦的土地上潑一些水,建造一個小小滑冰場。

讓幼兒在自己建的小冰場上滑冰、拉冰車,充分地感知冰的特性(涼、滑、硬、脆),享受冰上游戲的快樂。

2.請幼兒用一個小容器盛上水,在水中放些顏料或彩紙屑。將盛滿水的小容器放到室外。

第二天早晨,讓幼兒看看自己的小容器中的`水發生了什麼變化。取出自己凍的冰,摸一摸,看一看,想一想水爲什麼會凍成冰。

活動(二)小實驗

1.將幼兒分成小組,進行小實驗。鼓勵他們用各種辦法把冰塊變成水。如太陽曬、暖氣烤、開水澆、涼水泡等。讓幼兒比較哪種方法能讓冰融化得快一些。

引導幼兒發現溫度越高冰融化得越快。

2.當冰化成水後,再向幼兒提出新的問題:水還能變成什麼?怎樣才能讓水發生變化?鼓勵幼兒繼續進行實驗,用各種辦法將水加熱,觀察水變成蒸氣的過程。

以上實驗結束後,教師可繼續向幼兒提出問題:水蒸氣還會變成什麼呢?讓幼兒自己去觀察、思考。

活動建議:

此活動適合在冬季進行。如果在其它季節進行,可以重點放在“小實驗”上。或利用冰箱來製冰。

平時可指導幼兒閱讀圖書《小水滴旅行》(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豐富關於水在自然界中循環的知識。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10

活動目標:

1.理解物體厚薄的概念,感知厚薄的相對性。

2.在玩積木中感受物體的厚薄。

活動準備:

1.長寬相同、厚薄明顯不同的3種積木圖片,每種若干並按從薄到厚的順序做上標記。

2.厚薄不同的各種物品圖片。

3.厚薄不同的積木若干。

活動過程:

一、引導幼兒認識厚薄不同的物體

1.教師在電腦上出示積木1和2的圖片,讓幼兒觀察積木的相同與不同之處。

2.教師:這兩塊積木哪裏不一樣呢?幼兒回答積木1和2的高矮不一樣,教師可以告訴幼兒由於他們都太矮,所以不用高矮區分,而用厚薄來區分。

3.教師小結:2號積木厚些,1號積木薄些。

二、幼兒尋找不同的物體

1.教師出示一些圖片,讓幼兒觀察,哪些物體是厚的,哪些是薄的。請一些幼兒來到電腦前點出哪些厚哪些薄進行互動。

2.看圖互動後,可以再請幼兒說說周圍還有哪些厚薄不一樣的物體。

三、想一想,說一說

1.教師出示積木3,與積木2比較,問幼兒:那塊積木厚些,那塊薄?

2.教師同時出示3塊積木。 教師:2號積木和1號積木比的時候,它是厚的。但是和3號積木比的時候卻變成薄的'了,這是爲什麼呢?

3.教師小結:3號積木最厚,2號積木薄些,3號積木最薄。

四、積木比一比 教師在電腦上出示分別由三種厚薄不同的積木若干進行壘高圖片。

1.三種不同積木壘同樣高度的圖片,並數一數壘同一高度不同積木所需數量的差別。

2.同樣數量的不同積木進行壘高的圖片,看哪一種積木壘起來的高度最高。

3.圖片展示說明後,請幼兒自由分組,教師把積木發給幼兒親自動手搭積木,感受物體薄厚的相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