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幼兒園教案 > 幼兒園大班教案[熱門]

幼兒園大班教案[熱門]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35W 次

作爲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教案,編寫教案有利於我們準確把握教材的重點與難點,進而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如何把教案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幼兒園大班教案9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幼兒園大班教案[熱門]

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1、嘗試用多種簡便的方法區別和記錄物體的輕重,初步瞭解輕重與大小、多少、材料等的辨證關係。

2、培養幼兒好探究、敢實踐的科學精神,提高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

活動準備:

1、幼兒人手兩、三個小件物體、一張記錄單、一張操作單、一支水彩筆。

2、分組材料:用褲架改制的“天平秤”、一次性透明水杯、牛皮筋若干。

3、音樂磁帶“大桶與小桶”。

活動過程:

一、教師表演啞劇 “舉重”,引出課題:

1、我在幹什麼?舉了幾次?每一次的結果怎樣?你覺得爲什麼會這樣?

2、說明:物體、人都有輕重之分,輕重是相對而言的,需要進行比較。你們知道平常都有哪些比較輕重的方法嗎?如果沒有秤,你會用別的方法代替嗎?如果將“輕重”結果記錄在紙上可以怎麼表示?怎樣表示最簡單、最清楚?

二、幼兒嘗試用各種日常的材料比較物體的輕重並加以記錄。

介紹操作方法和記錄要領:

1、請大家先看一看、猜一猜自己盆子裏兩個物體的輕重,並把結果記在對應方法欄的下面;然後到後面的桌上選擇一種或幾種材料,試試:用它能不能比較物體的輕重?結果又是怎樣的?請你也將結果記在相應的方法欄下面;最後我們再來看看:你幾次比較的結果是否一致?

2、幼兒嘗試用目測和其他各種簡便的`方法比較盆中物體的輕重並加以記錄。

3、彙報並交流:

你用了什麼材料、怎樣比較物體的輕重的?用不同的方法比較出的結果是否一致?你覺得問題在哪裏?你喜歡用哪種方法?爲什麼?

4、操作練習:

印章寶寶也想玩蹺蹺板比輕重的遊戲,請根據紙上蹺蹺板的平衡情況在兩邊敲上一定數量的印章。

三、聽音樂“大桶與小桶”想象搬很重或很輕的東西自然離開活動室。

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知道自己的上學路線及應注意的相關問題。

2、能運用各種標誌、符號形象地設計上學路線圖,並清楚地進行講述。

活動準備:

繪製上學路線圖、畫紙、筆活動過程:

一、談話引出課題提問:

1、你們都上哪所學校?

2、從家到學校都路過哪兒?

3、你們上學的路線一樣嗎?

二、分析上學路線圖,學習畫圖方法

1、出示一張上學路線圖,引導幼兒注意觀察路線圖上每一個地方運用的標誌,與幼兒一起講述。

2、提出畫圖要求。

(1) 畫路過的地方、建築物時,不僅自己要知道這是哪兒,而且要設計一些標誌讓別人一看也知道這是哪兒。

(2) 畫路線圖時要畫出路過的主要地方和建築,而且這些地方要畫得大、清楚,標誌要明顯。

3、啓發幼兒發揮想象設計路線圖上的方向標誌。

三、幼兒畫圖,教師巡視指導幫助

1、幫助能力弱的.幼兒完成路線圖。

2、具體指導、提示個別幼兒標誌設計要清楚、明顯。

四、幼兒講述自己的上學路線圖

1、小組之間講述,交流上學路線。

2、展示全體幼兒作品, 請標誌設計清楚、畫法新穎的幼兒爲全班幼兒講述。

五、幼兒討論上學路上應注意的問題

1、交通安全常識。

上學過馬路時,應該注意點什麼?

2、要遵守公共道德。

有些小朋友上學要坐車,坐車時我們應該注意些什麼?

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瞭解前衛村的主要旅遊景點,知道前衛村是崇明的,萌發熱愛家鄉的美好情感。

學做小導遊,能在老師和朋友面前大膽連貫地介紹前衛村的景點。

喜歡參與遊戲,體驗。

主動參與活動,體驗活動的快樂及成功的喜悅。

活動準備

幼兒已有參觀過前衛村的旅遊經驗。

前衛村各個景點的.典型性圖片,投影儀。

教師爲幼兒準備4張導遊證、4面不同顏色的導遊旗、4個自制小喇叭。

教室邊佈置成瀛洲古村、動物天地、世界木化石和中國奇石展示館、前衛休閒廣場。

活動過程

(一)觀看課件,豐富經驗

教師播放《美麗的前衛村》課件,幼兒觀看。

重點提問:

1.你剛纔看到了哪些地方?

2.你最喜歡哪個地方?爲什麼?

小結

前衛村的美景可真多啊,真是個好地方。

(二)介紹前衛村內各景點

1.師:我們的前衛村這麼漂亮,所以這幾年許多其他地方的朋友們都想來看一看。可是他們到了我們前衛村後遇到了麻煩,他們不知道前衛村的景點有多少、在哪裏,我們能不能幫幫他們呀?怎麼幫?(告訴他們,介紹等)

2.向幼兒介紹“導遊”這一職業。

重點提問

你認爲小導遊要做些什麼?

小結:

兩個條件,第一去哪裏(帶客人去些什麼地方遊覽)。第二怎麼說(到了景點後要想好怎麼介紹景點,讓客人喜歡那裏)。

3.今天我們是第一次學做小導遊,老師在教室周圍貼了前衛村各個景點的圖片,你們可以挑一個自己最喜歡的景點來介紹一下,一個小朋友當小導遊介紹時其他小朋友都當遊客。(幼兒四散選擇自己喜歡的景點介紹)

(三)幼兒扮演導遊和遊客進行模仿遊戲

1.每個景點選出一名小導遊頒發導遊證和導遊旗。

2.全班剩餘幼兒扮演遊客,參觀前衛村的各個景點,由選出的小導遊分別對各自所負責的景點作簡單的介紹。

3.評選最佳小導遊。

小結

今天的每個小朋友都很不錯,學習當了小導遊,認識了這麼多前衛村的景點。下次我們可以帶爸爸媽媽或者從外地來的親戚去前衛村玩,再好好地給他們當回小導遊。

活動反思與建議

活動比較貼近幼兒的生活經驗。選取在春遊後開展這一活動,幼兒前期的經驗比較豐富,對活動的興趣也就增大了。

始終以幼兒爲主體。整個活動把主導權交給了幼兒,讓幼兒自己說、自己選、自己遊戲,教師只是作爲一個旁觀者、活動的組織者,體現了讓幼兒成爲活動的主體的精神。

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4

活動目標

1. 瞭解樹的作用,激發愛護樹、保護樹的環保意識。

2. 瞭解一些保護的方法,增強愛護樹的環保意識。

3. 運用已有的觀察經驗,選擇合適的觀察法進行觀察。

4. 能積極地與同伴交流自己的發現,激發進一步探索樹。

5. 培養幼兒樂意在衆人面前大膽發言的習慣,學說普通話。

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難點:瞭解樹的作用,及其保護樹的方法,切實增強環保意識

活動準備

掛圖、手工樹、下載圖片;白紙、筆每人一份、尼龍繩

活動過程

開始環節:

謎語導入:今天老師想請你們猜一樣常見的東西。它是一種植物的總稱。個頭比較高,有根、枝幹和葉子。

師:出示教具,手工大樹,你見過的樹是什麼樣子的呢?你喜歡樹嗎?爲什麼?

基本環節:

1. 出示更多的下載圖片,觀察圖片讓幼兒進一步瞭解樹(樹的外形、樹的種類、樹的作用)

2. 遷移幼兒生活經驗,說說樹的作用。

3. 出示教學整體掛圖,引導幼兒進行觀察。

(1) 鼓勵幼兒獨立看圖,並將觀察結果用繪畫的形式簡單地進行記錄。

(2) 師:樹有許多作用。這幅圖上面說了一些樹的作用,但要請你仔細觀察,找找樹的作用在哪裏。用你的方式在白紙上記錄下來,待會告訴大家,看誰找的樹的作用最多。

(3) 幼兒獨立觀察並記錄

(4) 集體交流

4.師進行小結

5.討論怎樣保護樹

師:樹的作用那麼大,我們要怎樣保護它呢?

幼兒回答,師小結。

6.幼兒觀看保護樹的.圖片

7.遊戲:大風吹

結束環節;

爲小樹穿衣,幼兒園裏有許多小樹,現在我們也爲它們穿上厚厚的衣服吧!用尼龍繩纏繞樹頸。

延伸環節:

在爲小樹穿衣的環節中,可以以分組競賽的方式進行,增強孩子的合作意識和競爭意識。

教學反思

在這個教學活動中,自制教具與下載圖片引起了幼兒的濃厚興趣,爲下面的環節做了良好的鋪墊。

在幼兒方面:教師爲引導,幼兒充分利用觀察法,並結合手腦,理解圖片內容以自己的方式進行記錄,發揮了幼兒的探究慾望,且得到了實踐。結合幼兒特點以遊戲方式結束,加深了幼兒對本節內容的記憶,掌握較好。

對於老師來講,活動設計顯得有些重複,孩子注意力有些分散,應精簡。老師也知道了孩子的薄弱環節。

整個活動過程孩子動眼,動嘴,動手,且合作意識大大提高。實踐活動對於孩子們十分重要!

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5

活動總目的:

1.體驗共同遊戲的樂趣,感受成功的喜悅。

2.感知材料的特徵、性質,並能根據物體的外形特徵學會正確選擇和使用

不同類型的建構材料,圍繞主題進行建構。

3.讓幼兒學會分工合作,愛護建構材料和建構成果。

4.合理利用替代物,學會客觀地評價自己和同伴的遊戲情況。

本次活動目的:

1.鼓勵幼兒積極主動地參與遊戲。

2.根據物體的外形特徵學會正確選擇和使用不同類型的建構材料進行建構。

活動準備:

1.各種花片、插塑

2.活動前,帶幼兒到社區的街道參觀

教學流程:

一.師生談話,引入活動:

師:平時,我們上學、放學經過社區時,你們看到了什麼?(讓幼兒說一說街道中有什麼,如:房子、花圃等)

二.組織幼兒討論:

1.師:街道里有各種各樣的東西,我們該選擇什麼材料來建構呢?

2.幼兒分組討論,學習根據物體的.外形特徵正確選擇和使用不同類型的建構材料進行建構。

3.請個別幼兒說一說自己的看法。

4.教師小結,如:房子很高,要用大一點的插塑來建構,如炮筒;遊樂器械就可以用童樂高來建構,等等。

三.幼兒建構,教師指導

1.幼兒自由分組,選擇自己喜歡的物體進行建構。

2.教師巡視幼兒的遊戲情況,鼓勵幼兒積極主動地參與遊戲。

3.指導

幼兒根據物體的外形特徵正確選擇和使用不同類型的建構材料進行

建構。

4.讓幼兒將搭好的物體擺放到指定的地方。

四.教師講評、結束

1.幼兒自評、互評遊戲情況。

2.教師根據幼兒選擇建構材料進行建構的情況進行小結,提出不足之處,提出一次遊戲的要求,結束。

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6

活動目標

1、能大膽嘗試漿糊印畫的方法,體驗活動的快樂,形成積極探索的良好習慣。

2、樂意與同伴合作,共同進行創作活動,並能通過協商解決活動中的問題。

3、勇於表達自己的想法,參與交流,提高口語表述能力。

4、對方形、圓形,線條等塗鴉感興趣,並嘗試大膽添畫,能大膽表述自己的想法。

5、在想象創作過程中能用簡單的材料裝飾,體驗成功的樂趣。

活動準備

1、幼兒操作材料兩人一份,裏面有:彩色漿糊一盆,刷子兩個,小棒若干,毛巾一塊,白紙兩張,報紙一張。

2、教師與幼兒相同的材料一份,另加漿糊一瓶,顏料一瓶。

3、課件一個,電腦一臺,電視一臺,轉換器一個,音樂一盒。

4、幼兒成圓桌式圍坐。

活動過程

1、引導幼兒欣賞作品,感受漿糊印畫的效果。

重點引導幼兒感受畫面的故事性、情節化,使活動在點燃幼兒創作慾望的同時,爲他們有目的地合作建構畫面作鋪墊。

師:老師的電腦裏有一幅有趣的圖畫,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你覺得這幅畫怎麼樣?和平時的畫一樣嗎?在這幅畫中,你看到了什麼?(幼兒回答)

師:原來這幅畫中還蘊藏着一個有趣的故事呢!

附自編故事:一天,大獅子出來找事物吃,天上的小鳥看見了,連忙大聲喊:“大獅子來了,快逃啊!”,小動物們聽到了,都躲了起來,小兔子躲在了草叢裏,大獅子沒看見,只好灰溜溜地回去了。

2、引導幼兒探索漿糊印畫的三個步驟,並與老師共同進行初次的嘗試。

師:這個有趣的故事是怎麼畫出來的呢?我們一起來看個小片子,看了就知道了。

(幼兒看課件,師根據課件的放映情況作講解)

師:兩隻老鼠出來偷油吃,它們看見了一瓶果醬,哎呀!果醬打翻了,紅紅的果醬鋪了滿滿的一地,小老鼠見了,可高興了,它們這邊吃一口,那邊吃一口,留下許多的線條。果醬太多了,有什麼辦法把剩下的果醬帶回洞裏,慢慢吃呢?兩隻老鼠商量了起來。小朋友,你們也來給小老鼠出出主意。(幼兒自由討論一下)小老鼠想出了一個辦法,是什麼辦法呢?我們來看看。瞧!它們拿來了什麼?(紙)他們把紙在果醬上壓了壓,然後拖着紙回洞了。我們來看看紙上有沒有沾上果醬呢?(幼兒再次猜想)

師:原來這幅畫就是這樣變出來的。

師:老師這裏有一瓶果醬,我們也來試試這種畫畫的方法,畫一幅果醬化,好嗎?

師:我把這張紙當作地板,我們首先該怎麼做呢?

師:哎呀,果醬沒有鋪開來,怎麼辦?老師這裏有這些工具,請誰來幫忙?(出示刷子和小棒,幼兒自由選擇,引導幼兒知道用刷子刷),(請幼兒自己嘗試後,教師示範,要求刷得薄而勻)

師:果醬鋪了滿滿的一地,小老鼠是怎麼做的?我們沒有尖尖的的嘴巴,而且掉在地上的東西也不能吃,那有什麼辦法刮出線條來呢?(引導幼兒探索用小棒刮掉果醬,教師示範)

師:現在,我們怎麼樣把它變成一幅畫呢?(引導幼兒思考用白紙印,教師與幼兒共同印畫,啓發合作)

師:我們一起來看看,白紙上會變出什麼?哇!我成功了!大家一起祝賀我一下。你們想不想也來試一試?

3、幼兒自由結對,進行活動。

師:兩隻小老鼠用這種方法變出了一幅“大獅子與小動物”的圖畫,老師也變了一幅畫,老師知道,我們小朋友心中也有許多有趣的故事,今天,我們也象小老鼠一樣,先找一個同伴,把你的故事和他講一講,然後,一起商量一下,怎麼樣把它畫出來。(鼓勵幼兒自由結對,然後分散到教室四周,找一份材料開始活動)

教師指導幼兒更合理地刷色,啓發他們注意畫面的情節性,鼓勵他們自己解決合作活動中產生的問題。設置問題,指導先完成的各組幼兒進行互相交流自己的圖畫,如:你知道我的畫中有什麼?發生了什麼事等?

4、作品展示與成果分享。

師:來,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自己的作品吧!你們真棒!表揚一下自己!

師:剛纔,老師聽到了許多有趣的故事,誰願意把自己的故事大膽地講給我們聽呢?(根據幼兒的作品及講述情況進行表揚與鼓勵)

師:今天,我們學會了一種新的畫畫方法,果醬印畫,你們知道這果醬是怎麼做成的'嗎?(幼兒猜想,教師出示漿糊和顏料進行攪拌操作)

師:原來果醬是用漿糊和顏料攪拌出來的,所以果醬印畫又叫作漿糊印畫。在我們的生活中,還有許多有趣的作畫方法,有人用沙子畫畫,有人用泥土畫畫,老師希望我們小朋友在平時能多觀察,多嘗試,下一次,你們來把你們發現的新方法教給老師和其他的小朋友,好嗎?

(指導幼兒合作把操作材料搬出活動室)

活動反思

本活動是拓印,孩子在活動中的狀態體現出他們在拓印的經驗上是很缺乏的,他們並不瞭解這些工具和顏色,甚至該怎麼用都不太清楚,只是根據自己的已有經驗在印。但是我的講解還不夠清晰,幼兒在操作時不太明確,加入一些個別幼兒的示範會更好。

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7

設計意圖

幼兒在電視中見過不少的少數民族的形象,平常也學習過、聽過不少少數民族的歌曲,少數民族的人們都能歌善舞,具有獨特的風土人情和民族文化。此活動旨在讓幼兒進一步認識幾種少數民族的服飾特徵、生活習慣及民族文化,激發幼兒對少數民族風俗文化的`認識慾望,培養幼兒尊重和熱愛各民族的情感。特別是感受他們的音樂特徵及舞蹈形式,滿足幼兒愛唱愛跳的慾望,培養幼兒對音樂的感受和欣賞能力。

活動目標

1、 知道我國是個多民族的國家,初步瞭解朝鮮族、蒙古族、漢族、維吾爾族、藏族等幾個民族的服飾、生活習慣和居住地。

2、 欣賞幾種少數民族的舞蹈音樂,培養對音樂的感受力和欣賞能力。

3、 激發幼兒對少數民族風俗文化的認識慾望,培養幼兒尊重和熱愛各民族的情感。

活動準備

1、 音樂舞蹈錄像;《愛我中華》。

2、 中國地圖,五種民族娃娃圖片。

3、 各民族有特色的音樂待及兒童服飾。

過程建議

1、 觀看音樂舞蹈錄像《愛我中華》,說說自己認識的民族,相互介紹自己對各個民族的認識。

藏族,男人帶着有舌的氈帽,身穿長袍,斜開衣襟,腰間繫一根衣帶,一隻主袖掛在身邊,腳穿長筒皮靴。女人身穿長袍,外套背心,腰間繫一條五彩橫條的圍裙。很多藏民是牧民,主要吃糌粑、喝酥油茶和青稞酒。對人表示敬意時,獻上哈達。他們喜歡音樂舞蹈。

蒙古族、身穿長袍,頭上扎着頭布,腰間束腰帶,腳穿皮靴。喜歡賽馬、射箭、還喜歡彈馬頭琴、唱歌、跳舞。蒙古族人民主要以放牧爲主,在大草原上放牧馬、牛、羊,住在可以隨拆隨搭的蒙古包。

維吾爾族,主要居住在新疆,不論男女老少,都愛戴四楞小花帽,上面用絲線繡出各種花紋圖案。穿斜襟衣服,沒有釦子。沒結婚的女孩子,頭上梳着十幾條小辮子,喜歡穿顏色鮮豔的連衣裙。維吾爾族服飾漂亮,喜歡唱歌跳舞。

朝鮮族,男人上衣短,褲子大,褲腳扎燈籠;女的穿斜襟短衣和長裙,色彩鮮豔,梳着一條辮子。

傣族,主要居住在我國的熱帶地區西雙版納,他們住竹樓,穿着上短下長、顏色鮮豔的長筒裙,在解放前,傣族人民婦女在田裏勞動,男人在家帶孩子,他們居住的地方多孔雀,他們都很喜歡,經常跳孔雀舞。

2、 比賽:將民族娃娃送回家。分組將朝鮮族、蒙古族、藏族、維吾爾族等民族的娃娃圖片貼到中國地圖上的相應居住地。

3、 聽各民族的音樂,找出相應的少數民族兒童服飾。

4、 進一步欣賞不同民族的音樂,並創編舞蹈。

延伸提示

1、 利用掛曆紙等廢舊材料製作少數民族服飾,如新疆帽、藏族魏羣等。

2、 在活動區聽民族音樂、創編舞蹈。

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8

設計思路

進入大班後,幼兒的學習慾望不斷增強,爲了更好地凸顯集體教學活動的價值,使每個幼兒在原有經驗的基礎上都能獲得新經驗,我關注到大班《學習活動》“我們的城市”主題中“寄信”的素材點。通過分析,我發現雖然現代化的通訊工具多元,但是“信”作爲傳統的交流工具卻有它特有的內涵,其中包含了許多可供挖掘的教育元素,可以幫助幼兒提升閱讀、思維、交往等多種能力。經過對幼兒年齡特點和認知現狀的梳理後,我藉助前期繪本《寄給蛤蟆的信》的教學,引申出“好朋友的來信”這一學習活動,讓幼兒利用原有生活經驗,嘗試閱讀三封不同類型的信,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感受信在生活中的作用。

活動目標

1.嘗試閱讀三封不同類型(文字、圖夾文、圖片和數字)的信,發現內容之間的關聯,能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

2.初步感受信在生活中的作用,體會同伴間寫信和讀信的快樂。

活動準備

活動前聽過故事《寄給蛤蟆的信》、課件、用A3紙塑封好的三封展開的信(文字、圖夾文、圖片和數字)。

活動過程

一、回憶故事,引出話題

1.(出示故事課件,見圖1,幫助幼兒回憶情節)我們曾經聽過一個關於“信”的故事,還記得嗎?故事裏誰給蛤蟆寫信?信裏青蛙對蛤蟆說了

2.小結:青蛙用寫信的方式向蛤蟆傳遞了一份真情,蛤蟆讀了信以後感到有朋友關心自己真是太幸福啦!

3.過渡:瞧,這是誰的信?青蛙收到的三封信裏分別會寫些什麼呢?

二、分組讀信,理解內容

1.出示三封信(見圖2),提出分組讀信的要求:四人一組合作讀信。

2.思考:青蛙收到誰寫來的信,信裏說了什麼?

3.幼兒分組合作閱讀理解信的內容,教師巡視引導。

三、分享交流,集體讀信(根據幼兒的選擇確定先讀哪封信)

1.出示文字的信(見圖3):

(1)關鍵提問:好久不見是什麼意思?蛤蟆在信中告訴青蛙一些什麼事情?什麼時候到哪裏去,怎麼樣去?公園裏除了可以放風箏,還可以做些什麼事情?

親愛的`青蛙:

好久不見,我很想你。

6月1日兒童節的上午,我們乘地鐵到公園去放風箏……

你的朋友蛤蟆

(2)教師引導幼兒完整讀信。

重點關注:好久不見、乘地鐵、放風箏。

2.出示圖夾文的信(見圖4):

(1)關鍵提問:這封信裏說了什麼?蛤蟆和青蛙到哪裏去了?什麼時候去的?除了去東方明珠、中國館,還可以去哪裏玩?

(2)引導幼兒結合生活經驗想象和表達。

重點關注:箭頭表示什麼意思。

3.出示圖片和數字組成的信(見圖5):

關鍵提問:圖片和數字分別代表什麼意思?根據這些提示你能讀懂信嗎?蛤蟆想用這封信告訴青蛙什麼事情?什麼是化裝舞會?你從哪裏看出來的?蛤蟆準備化裝成誰?這個問號是什麼意思?如果你是青蛙你會帶什麼呢?

重點關注:什麼是化裝舞會,問號表示什麼意思。

4.總結歸納:

(1)關鍵提問:這三封信之間有關係嗎?信的內容之間有聯繫嗎?信中說哪件事情要先做呢?你會寫信嗎?你覺得寫哪封信最難?

(2)小結:蛤蟆寫了三封不同內容的信,有的用文字,有的用圖片和文字,還有的用圖片和數字。

(3)能不能把三封信的內容組合寫成一封信?

四、延伸

1.出示三封信組合後寫成的一封信,教師示範讀信。

2.小結:蛤蟆期盼着過“六一兒童節”,他想邀請好朋友青蛙一起過節,所以他寫信把兒童節一整天的安排告訴青蛙。好朋友之間除了可以打電話、通過網絡溝通,還可以用寫信的方法傳遞心意。

3.幼兒人手一份由三封信組合後寫成的信,嘗試看信、讀信,鞏固讀信的相關經驗。

反思

這是一個原創的教材內容,在前期反覆分析和調整中不斷完善,最終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分析原因主要如下:

一、選準素材點,合理創編,貼近幼兒生活

選擇這一素材點是因爲《學習活動》中“我們的城市”主題下有關於“寄信”的相關認知點,因此藉助了繪本《寄給蛤蟆的信》開展教學。雖然現在網絡等現代化通訊工具發達,但是“信”作爲傳統的交流工具有其特殊的內涵,因此在大班幼兒臨近畢業前以“好朋友的來信”爲題開展學習活動,目的是引發幼兒對信的關注,對用不同形式寫信產生興趣,激發他們寫信的願望。活動開始部分師幼共同回憶,讓幼兒再次鞏固了對信的認知,爲接下來的讀信活動作好了鋪墊。由於幼兒有前期對信的簡單經驗,因此能很快進入學習狀態,表現積極。活動中三封信展現的預設內容“去公園放風箏”“遊東方明珠、中國館”和“參加化裝舞會”也都是從幼兒的生活經驗入手,使幼兒在讀信中能更好地結合自身感受表達想法。

二、目標具體明確,過程落實積極有效

本次活動目標直接指向嘗試閱讀三封不同類型的信,引導幼兒發現三封信的不同。根據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從繪本故事導入到分組讀信,再到集體閱讀理解,不同的形式讓幼兒在彼此互動交流(個別讀信、小組讀信、集體讀信)中更好地理解信的內容,過程中還注重滲透“幼小銜接”的相關內容。如提問中不斷出現“你能讀懂信嗎”“你從哪裏看出來的”等開放性的問題,以教會幼兒正確觀察、描述的學習方法,通過不同的讀信方式提升幼兒的閱讀能力,爲他們今後的學習做好積極準備。

三、關注幼兒的表現,隨機調控把握分寸

活動中我通過提問和追問幫助幼兒理解信的內容,並隨機做好調整。如幼兒分組閱讀三封信的時候,我在第一時間發現幼兒在閱讀文字的信時並沒有感覺很難,幼兒的閱讀能力比我想象得好很多。倒是幼兒閱讀“圖夾文”的信時,出現了一些問題,因此我及時調整集體讀信的環節,調整提問順序,將幼兒閱讀較困難的圖夾文的信留到最後一起討論,這樣的調整使課堂中教師推進的“序”更爲清晰,在遞進中逐漸給幼兒搭建學習的平臺,使他們能獲得能力的提升。另外,幼兒讀信的過程中,我還發現幼兒不會準確用“你、我”來稱呼蛤蟆和青蛙,我立刻調整方法,用表演的方式引導幼兒理解人稱代詞。整個活動中我既關注全體幼兒,還注意讓每個幼兒都有發言的機會,及時給予迴應並做好歸納和提升。

四、多媒體利用恰到好處,使幼兒始終保持良好的學習興趣

活動中多媒體的介入使教學效果增色不少。多媒體能及時放大信,使幼兒更清晰地觀察畫面,表達各自的想法。如點擊放大“好久不見”四個字,讓幼兒在認字的同時理解這四個字的含義,對他們以後學習寫信有一定的幫助。另外,用多媒體呈現不同類型的信,使信富有色彩和動感,能有效支持幼兒良好的學習狀態,不斷給幼兒以新鮮感。

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9

活動目標

1、嘗試用數字或點、線等符號標記記錄活動,能較清楚地表示活動結果。

2、能較積極地參與討論,分析多種記錄方法的優缺點。

3、有一定的記錄與表達的能力。

活動準備經驗準備:

幼兒學寫過1-10的數字,並會製作點、線等標記。

物質準備:

1、《幼兒用書》P 21、22頁,雙色魚操作材料。

2、《幼兒用書》P 10頁,雙色魚記錄表,小簍子、黑、紅、黃三色水彩筆人手一份。

活動過程

1、教師出示班級飼養的魚,請幼兒介紹魚的名稱,並引導幼兒說說家裏養的魚。

教師:這兒還有一些奇怪的魚。教師出示雙色魚,引導幼兒觀察,知道引門叫雙色魚,有兩種顏色,一面是紅色,另一面是黃色,請幼兒數一數一共有幾條 魚,想一想可以用數字幾表示。好玩的雙色魚。

教師:今天我們大家來玩撤小魚的遊戲。把5條小魚抓在手裏,輕輕地撤在小簍子裏,看看幾條是紅色的?幾條是黃色的?請個別幼兒示範,大家來說一教師出示三色筆:這兒有一些筆,怎樣才能把撒小魚的結果記錄清楚呢?引導幼兒思考,並提己的'意見。

二、小組操作活動:好玩的雙色魚。

1、請幼兒數一數自己簍子裏的小魚,先記錄總數。

2、引導幼兒撒小魚,每撒一次記錄一次,用不同顏色的水彩筆將結果記錄清楚。

3、鼓勵幼兒用自己的方法進行記錄,如:用數字或點、線等標記進行記錄。展示、交流操作結果。

4、展示幼兒的記錄單,請幼兒看看自己和同伴的操作結果有什麼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5、師幼共同分析,討論各種記錄方法的優缺點,引導幼兒把多種優點結合起來,概括出一種比較好的記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