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幼兒園教案 > 端午節來了幼兒園教案(通用11篇)

端午節來了幼兒園教案(通用11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91W 次

作爲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往往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教案是教學藍圖,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怎樣寫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端午節來了幼兒園教案(通用11篇),歡迎大家分享。

端午節來了幼兒園教案(通用11篇)

端午節來了幼兒園教案1

一、活動目標:

1、讓幼兒初步瞭解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並瞭解端午節的風俗和來歷。

2、通過實踐操作活動,感知糉子的形狀和品種,鼓勵幼兒與同伴進行交流和合作,培養幼兒創新意識。

二、活動準備:

1、故事錄音。

2、各種形狀的糉子,糉葉若干、米、皮筋、點心盤、毛巾等。

三、活動過程:

1、引出話題。

T:小朋友你們知道端午節嗎?誰能告訴我端午節是什麼時候?在這一天,我們會吃什麼?(糉子)今天老師也爲小朋友帶來了很多的糉子,請你拿一個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你手裏拿的糉子像什麼?並用一句完整的話來說一說。

活動介紹:淡淡棕葉香,濃濃世間情,根根絲線連,切切情意牽,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是中國傳統的節日——"端午節",又稱端陽節、五月節、端五、等等。雖然名稱不同,但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是相同的。端午節是我國有二千多年的舊習俗,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懸鐘馗像,掛艾葉菖蒲,賽龍舟,吃糉子,飲雄黃酒,佩香囊。

小結:糉子的形狀真有趣!

2、品嚐糉子,並講述。

3、認識糉葉。

T:糉子的形狀真有趣,我們來聞一聞,香嗎?你們知道這陣清香來自哪兒?是從糉子外面的這片葉子上散發出來的,它叫糉葉。

4、幼兒品嚐。

T:你們吃過糉子嗎?你吃過哪些糉子?今天老師也爲你們準備了很多的糉子,我們來吃吃看,跟你吃過的一樣嗎?

5、幼兒講述糉子的餡及它的味道。

小結:原來糉子的品種這麼豐富啊!

四、請小寶寶們表演朗讀端午節的兒歌。

小(1):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糉子,灑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

小(2):五月五,是端午,背個竹簍入山谷:溪邊百草香,最香是菖蒲。

小(3)"糉子香,香廚房。艾葉香,香滿堂。桃枝插在大門上,出門一望麥兒黃。這兒端陽,那兒端陽,處處都端陽。

小(4)五月節,天氣熱,放下鋤頭歇一歇:山上清風爽,楊梅紅出血。

端午節來了幼兒園教案2

活動目標:

1、瞭解端午的名稱,來歷及習俗,知道端午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

2、能夠自己動手做糉子,喜歡與同伴交流過端午的經歷。

3、萌發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喜愛之情。

4、簡單瞭解節日的來歷,知道其全稱、日期和意義。

5、讓幼兒知道節日的時間。

活動重難點:

重點:

自己動手做糉子。

難點:

萌發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喜愛之情。

活動準備:

物質準備:

《認識端午》多媒體課件:超輕黏土及製作工具:做好的糉子樣品。

經驗準備:

幼兒有過端午的經驗。

活動過程:

一、開始部分(一)用兒歌導入,引出主題,激發幼兒學習興趣。

1、教師:小朋友們,老師這裏有一首兒歌,你們要仔細聽,"五月五,是端午:插艾葉,掛香囊,:五彩線,手腕綁:吃糉子,小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小朋友們,你們知道這首兒歌說的是哪個節日嗎?

幼兒:端午節二、基本部分(一)介紹端午的來歷和習俗。

1、教師提問:小朋友們,你們知道端午節是哪一天嗎?

幼兒:五月初五。

教師:那你們知道端午節是怎麼來的嗎?

幼兒:不知道。

2、教師講述屈原的故事,讓幼兒瞭解端午節的由來。

3、教師引導幼兒交流每年家裏都是怎樣過端午節的。

4、教師小結:過端午節的時候都要吃糉子,戴五彩繩,賽龍舟,採艾草。

(二)引導幼兒深入瞭解糉子。

1、教師提問幼兒都吃過什麼樣的糉子,讓幼兒相互交流。

2、教室出示各種種類糉子的圖片,引導幼兒觀察糉子的形狀的種類。

(三)引導幼兒自己動手做糉子。

1、教師:我們看到這麼多的糉子,接下來就去做一個自己喜歡的糉子吧,做完之後還要給自己的糉子起一個好聽的名字吧!

2、教師引導幼兒自己動手做糉子,感受自己做糉子的樂趣。

三、結束部分

1、幼兒做完糉子後,教師讓幼兒向大家介紹自己做的糉子和給糉子起的名字。

2、教師對幼兒的表現進行表揚。

教師:老師在繪畫區準備了很多的畫紙和畫筆,小朋友們去畫出一副自己心裏的端午節吧!

活動延伸:

1、藝術領域:畫龍舟。

2、語言領域:

講述屈原的故事。

3、手工活動:

做五彩繩。

端午節來了幼兒園教案3

教材分析

端午節是我國最大的傳統節日之一,有着豐富的民俗文化。《綱要》中指出:“要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引導幼兒實際感受祖國文化的豐富與優秀,感受家鄉的變化和發展,激發幼兒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端午節》是一首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的是兒歌,以淺顯的語言表達了端午節的地方風俗習慣。本此次活動從引導幼兒回憶端午節習俗入手,幫助幼兒理解兒歌內容,感知端午節的民俗文化,引導幼兒大膽運用有節奏的朗誦,體驗兒歌的韻律美。

教學目標

1、瞭解端午節的來歷以及地方風俗習慣。

2、學習兒歌,感受作品的語言節奏和韻律美。

3、嘗試仿編兒歌,體驗創作的快樂。

教學準備

經驗準備:瞭解端午節來歷和習俗物質準備:教學課件

教學過程

1、談話交流,回憶端午節的來歷和習俗。

提問:端午節就要到了人們是怎樣過端午節的?爲什麼要過端午節?

小結:每個節日都有各自各的習俗與傳說,這些習俗和傳說不僅代表了我們的文化,也流傳下來許多的節慶活動,像現在端午節舉行的包糉子、插艾蒿、掛香囊、龍舟比賽等。

2、結合教學課件欣賞詩歌,引導幼兒初步理解兒歌內容。

(1)組織幼兒交流傾聽兒歌后的感受。提問:兒歌裏說了什麼?你的心情怎樣?

(2)根據幼兒的回答,播放相應的課件,引導幼兒理解兒歌內容。

3、結合課件,幫助幼兒理解詩歌內容,感受作品的語言節奏和韻律美。

(1)教師再次朗誦兒歌,引導幼兒理解,加深印象。提問:剛剛的兒歌裏面,你聽出哪些音比較像?

小結:小朋友聽的很仔細,聽到了陽(yang)和囊(nang)很相似,老師發現兒歌裏還有一些你們沒有發現,現在我們一起再來聽一聽。

(2)引導幼兒和老師一起念讀兒歌,重點念准以下發音:陽(yang)、囊(nang)、妝(zhuang)、香(xiang)。

提問:爲什麼這些音聽起來很像?

小結:原來人們爲了讓兒歌更好聽,讓最後一個音都聽起來很相似,這便是運用了押韻的方法。

(3)引導幼兒朗誦兒歌,感受作品的節奏感。

提問:第1段兒歌前兩句有幾個字?最後一句話有幾個字?第2段、

第3段呢?這樣朗誦起來有神們感覺?

小結:這首兒歌每一段第1、2句都是3個字,最後一句都是7個字。這樣的兒歌朗誦起來既整齊又有有節奏感,給人美的享受。

4、引導幼兒有節奏的朗誦兒歌,體驗兒歌的節奏感和韻律美。

5、引導幼兒大膽想象,嘗試仿編兒歌。

端午節還有哪些活動?我們一起把這些活動也編到兒歌裏吧!鼓勵幼兒用兒歌裏的句式結構進行仿編活動,體驗創作的快樂。

端午節來了幼兒園教案4

活動目標:

1、瞭解家鄉龍舟的特點。

2、知道龍舟競渡是一項集體性的活動。通過遊戲感受賽龍舟時的激烈氣氛,體會團隊合作精神。

3、體驗和大家一起過節的快樂。

4、參與節日遊戲。

活動準備:

龍舟、競賽中的龍舟競渡、普通的船的圖片:鼓,紙棍若干。

活動過程:

一、出示競賽中的龍舟競渡圖片,引導幼兒瞭解這項活動。

1、圖上的人們正在開展什麼活動?他們劃的船與我們平時看到的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呢?

2、引導幼兒觀察、討論。

教師小結:

圖上的人正在開展龍船競渡比賽,龍船競渡的船是一條龍的形狀,我們平時見到的船就是普通的船。

二、通過圖片讓幼兒瞭解龍舟競渡的故事。

教師講述故事《龍舟競渡的傳說》。

現在你們知道龍舟是怎樣演變而來的嗎?引導幼兒根據故事內容討論回答。

三、通過龍舟的圖片引導幼兒瞭解龍舟的特徵。

1、大家見過龍舟嗎?它有什麼特點?龍舟的中間是什麼樣子的?兩頭呢?龍頭在哪裏,像什麼?

2、請幼兒觀察圖片並回答。

老師小結:

龍舟上有龍頭、龍身、龍尾、槳、舵。龍身上會畫有龍鱗,龍舟一般中間寬、兩頭窄,都有一個長長的龍頸,龍頭裝在長長的龍頸上,龍頭和龍尾向上稍稍翹起,好像一隻野鴨浮游在水面上,有時龍舟上還會插一面小紅旗。

3、你知道江西的龍舟在哪裏嗎?引導幼兒瞭解上饒的龍舟是江西的龍舟。

四、瞭解龍舟競渡是需要大家合作的集體性活動。

1、龍舟需要幾個人呢?爲什麼一個人不行呢?龍舟上的人怎麼分工才能使龍舟劃得又快,相互之間又不會碰撞呢?

2、幼兒觀察、思考、討論後說出自己的想法。

老師小結:

龍舟上一般最少要有17人,一個人沒辦法划龍舟,它是需要大家一起合作進行的比賽。人們在划龍舟時分工合作,一人當舵手,一人敲鼓助威,其他的都是橈手,隨着鼓聲有節奏地前後用力劃,步調一致,這樣龍舟就可以飛快地前進了。

五、通過遊戲感受划龍舟時的合作精神。

1、今天我們也來學習大人們划龍舟吧!現在我們來分組玩這個遊戲,我做鼓手爲大家助威,你們做撓手,跟着我的鼓聲一起從前向後劃漿。大家動作要到致哦!不然龍舟就不能快速向前划動了。

2、幼兒以小組爲單位,坐在自己小椅子上,跟着老師的節奏嘗試划龍舟,體驗團隊合作的快樂。

3、,剛纔我們在划龍舟的遊戲時,你感覺怎樣才能大家的槳都是一個方向不會碰撞呢?

老師小結:

在玩這個遊戲時,我們一定要聽同一個鼓聲,從一個方向開始划槳,大家的速度、動作都要一致,這樣才能合作完成划龍舟。所以你們看到的划龍舟速度很快,都是在家合作得非常好,非常齊心的,才這麼出色。

活動延伸:

引導幼兒回家和爸爸媽媽一起說說龍舟的故事,和爸爸媽媽一起進行划龍舟遊戲

端午節來了幼兒園教案5

活動目標

1、讓幼兒感受傳統節日氣氛,激發幼兒對傳統文化節日的興趣和民族自豪感(情感方面)

2、幫助幼兒瞭解我國傳統文化節日端午節的來歷及風俗習慣(認知方面)

3、讓幼兒學會完整講述生活經驗,發展語言講述連續性(技能方面)

活動準備

1、視頻(屈原的故事,端午節的來歷)

2、各種形狀的糉子(長的,棱角的,扁的)

活動過程

一導入播放視頻

1問題導入師:小朋友們,你們知道五月初五是什麼節日嗎?

幼:端午節······師:那小朋友們知道端午節我們都要做什麼事情來慶祝呢?

幼:賽龍舟···包糉子···吃糉子···做香包·······師:哇小朋友們都知道端午節要做這麼多事?那你們知不知道爲什麼端午節要包糉子賽龍舟呢?

2教師播放視頻(端午節的來歷)3教師再次提問:好了,小朋友們,聽完了這個故事,你們現在知道我們端午節包糉子賽龍舟是爲了紀念誰呀?

幼:屈原二幼兒運用已有經驗講述1師:小朋友們,你們在家吃過糉子嗎?糉子長什麼樣呀?

幼兒答····圓圓的有角的長長的師:老師今天也帶來了好多糉子清小朋友們摸摸看這些糉子都是什麼形狀呢(教師以小組形式分發糉子,請小朋友觀察)幼兒自由回答,教師適時引導2師:好了,現在老師再請小朋友們告訴你身邊的小朋友,你吃過的糉子都是什麼餡兒的,是甜的?鹹的?還是辣的?(幼兒與鄰座夥伴結成對子,輪流講述)三引進新的講述經驗運用句型"不僅···還···"

1、教師通過提示引進新的講述經驗師:小朋友們,端午節,我們不僅包各種形狀的糉子,還品嚐了各種口味的糉子,對嗎?

2、教師引導幼兒運用句型師:現在,老師請小朋友想想,端午節你還做了什麼,然後請小朋友用"不僅···還···"編成完整的句子告訴老師教師引導幼兒,端午節要包糉子賽龍舟做香包幼:端午節,我不僅在家幫媽媽包糉子,還和爸爸一起看賽龍舟。

幼:·······(幼兒運用句型,自由回答)四鞏固和遷移講述經驗教師可通過生活中其他的經驗講述鞏固句型運用教師引導:小朋友們,你們動腦筋想象,平時生活中,我們還可以用"不僅···還···"說哪些句子呢?

教師示範:

比如說,今天我在家不僅疊了自己的被子,還打掃了地板,媽媽誇我是個好孩子。

教師引導幼兒大膽發言,運用句型講述平時生活。

經驗重點指導:

幼兒能用完整的語言進行講述活動評析此次活動通過濃厚的端午節節日氣氛激發幼兒的興趣,使幼兒感受到濃重的節日氣氛和民族情感,從而引出句型讓幼兒在不斷理解認知的過程中運用此句型進行語言講述,幫助幼兒學會完整的講述。

端午節來了幼兒園教案6

活動目標:

1.知道端午節的日期以及端午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

2.瞭解端午節的來歷,指導一些特殊的端午節物品,萌發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興趣,對屈原產生崇敬之情。

活動準備:

1.掛圖:有關端午的圖片。

2.ppt,糉子;香袋;長命縷;雄黃酒;龍舟圖片。

3.建議家長事先爲幼兒講述端午節的有關風俗。

活動過程:

師:(教師出示糉子,龍舟,香袋,長命縷,雄黃酒圖片)小朋友看看圖片,你們認識這些東西嗎?他它們叫什麼名字呢?

幼:糉子,龍舟(船),香袋......

師:我們可以在圖片中看到糉子,有龍舟,有香袋,還有的是什麼東西呢?有沒有小朋友知道的呢?

幼:水/酒......

師:圖片中的東西一起復述一遍

你見過這些東西嗎?在哪裏見到的?

幼:見過。家裏,商店裏......

師:現在,我們在家裏,店裏很容易看到這些物品,那小朋友們知道這些東西是在哪個節日裏要用到的嗎?

幼:端午節

師:老師聽到好多小朋友說端午節,你們是怎麼知道端午節的呢?

幼:我爸爸/我媽媽......給我講的。

師:小朋友們很認真,把爸爸,媽媽告訴你們的節日記下來了。沒有錯,這些東西呢,都要在端午節用的。現在老師想請一位小朋友告訴老師,端午節是每年的什麼時候?

幼:6月6日(公曆)五月初五(農曆)(給幼兒分析公曆,農曆)

師:每年的五月初五是端午節,小朋友們知道端午節是怎麼來的嗎?

幼:屈原......

師:有小朋友知道屈原,非常聰明,農曆五月初五是中國傳統的節日--端午節。這個節日啊,和我國以爲著名的詩人有關。我們一起來看看圖片,聽聽屈原的故事

(教師講故事......完)

師:端午節和誰有關?

幼:屈原

師:小朋友們聽得都很仔細,現在人們過端午節是爲了紀念誰?

幼:屈原

師:小朋友們都很聰明,人們爲了紀念屈原過端午節;小朋友們想想,爲什麼人們要紀念他啊?

幼:人好,死了,愛國家......(表達了人們對屈原怎樣的感情)

師:因爲屈原愛自己的國家,他聽到自己國家滅亡了,心裏很難受,跳進了汨羅江,小朋友們說屈原怎麼樣啊?

幼:很偉大......

師:屈原很偉大,當時人們聽到屈原死的消息,他們怎麼做的?

幼:劃小船,拿糉子、雞蛋......把雄黃酒倒進江裏。

師:人們划來小船打撈屈原的身體,爲了不讓魚蝦們吃屈原的身體,把糉子、雞蛋扔進河裏,把雄黃酒倒進江中,讓水裏的動物罪暈,不去傷害屈原的身體。

師:人們對屈原好不好啊?

幼:好

師:因爲屈原愛國家,愛人民,所以人民也熱愛他。爲了懷念他,以後農曆五月初五就成了我們中國的傳統節日也就是端午節。所以在我們過端午節的時候呢,包糉子,賽龍舟也成了我們的習俗了。

師:現在小朋友們清楚了沒有,端午節是怎麼來的啊?

幼:紀念屈原。

師:在什麼時候?

幼:農曆五月初五

師:我們都要幹什些什麼事呢?

幼:賽龍舟,包糉子、、、

師:我們現在呢,在完整的欣賞一下這個故事,體會一下大詩人屈原的心情,和人們對他的熱愛與懷念。

端午節來了幼兒園教案7

活動目標:

1、初步瞭解端午節的傳說及人們在節日中的習俗。

2、知道包糉子的原料和方法。

3、激發幼兒對民族傳統文化的興趣。

活動準備:

幼兒用書人手一冊或賽龍舟的錄像和圖片。

包糉子的材料,香包、鴨蛋、糉子各一個。

活動過程:

1、出示糉子,引出“端午節”的傳說。

提問:這是什麼?你們吃過糉子嗎?都吃過哪些味道的糉子?

幼兒自由討論,說說大家在這段時間裏經常看見大人包糉子、吃糉子,這是爲了什麼?

介紹端午節來歷的傳說。

2、組織幼兒觀看圖片或幼兒用書,瞭解端午節的習俗。

在端午節,人們會進行哪些活動?

龍舟是什麼樣的?人們在怎樣划龍舟的?一邊划龍舟還做些什麼?他們爲什麼這樣做?

綠色的糉子裏面有什麼?包糉子需要哪些材料?怎麼包出來的?

你吃過糉子嗎?你吃過什麼樣的糉子?

3、教師介紹其他的有關的風俗習慣。

小結:端午節是中國人特有的節日。

4、品嚐糉子,感受節日的氣氛。

許久之後,我回過神來。回覆她:我那天剛好安排了工作,可能去不了,真的非常抱歉。但是請收下我最最真摯的祝福哈。她說:哎呀,就是家裏人催,剛好遇見了喜歡的人,就剛好辦了。就這樣,她一句,我一句,我們之間好像把沒聯繫的這幾年的所有言語全部攢到一起一樣,她說着她幸福的點點滴滴,我祝福着她的美好愛情。我訴說着近幾年的經歷,她也感慨着我們真的都變得不一樣了。不知不覺得,聊到很晚。像那年大學一樣,我們徹夜不眠,有說不完的話。我們精神十足,有幻想不完的未來。這種感覺,陌生又熟悉,但,真的久違了。

她大婚的當天,我在忙,一直到很晚纔有空去刷朋友圈,看到她曬出婚禮現場的幸福照片,替她感到幸福和快樂。看到婚禮現場的點點滴滴,感受着她的幸福,感覺,真好。後來,她私信我說:親愛的,你的禮物收到了,就知道你是最愛我的。我笑着回覆她:哈哈,喜歡就好,這麼多年,我最慶幸的.是,你沒變,當然,我也沒變。

再後來,我們零零散散的聊了幾句,都以工作忙的原因終止了聊天。微信裏的聊天對話框從最前面被工作上聯繫的人和羣消息一一代替,想要再次找到對話框就要在搜索欄裏手動搜索了。這種短暫的,頻繁的聯繫,就像海浪走過沙灘時波濤洶涌,也像有時候的大海風平浪靜一樣。我們恢復了正常的生活,她所有的朋友圈我都會看,但是不評論,不點贊。我的朋友圈也看不到她的身影。我想,過的好所以纔不會在朋友圈裏無病呻吟吧。過得好,纔不會在朋友圈裏感慨萬千吧。生活歸於平靜,我們也歸於平靜。不聯繫,不打擾,也不會有任何波瀾,或許纔是我們彼此生活原來的樣子。

5、我時常會想起一句話:人生若只如初見。

總覺得初見時的美好真的美好的無可替代。但又不得不接受因爲時間,因爲距離帶給我們的改變。就如同奔向遠方的火車。這一站有人陪着你一起看風景,下一站就會變成另一個人。你沒有辦法去控制誰會在哪一站下車或者上車,只需要珍惜陪着你看過這段風景的路人或是友人。不僅是你如此,我們都是擁有這樣經歷的平凡人,關於過去,及時的告別。關於未來,及時的規劃。

曾經讀過這樣一篇文字《最好的友情,是你不必等我》。

它說:“學生時代的友情,喜歡同一個歌星,喜歡某一項運動,經常一起打打球聊聊班裏八卦,兩個人就能熱絡的打成一片。

我們無法刻意要求某些人特意停下腳步來等我們,唯一要做的就是自己不斷追趕,這世界上最好的友情,是你不必等我。”我覺得,真好。

6、最後,我想說:親愛的,我想告訴你,放心吧,雖然我們不常聯繫,不常見面,但是我希望你會記得,有一天,只要你在微信裏、QQ 裏,短信上,無論是哪一種方式,只要你喊我,我一直在,我一直都在。就像那句:無論多大的風雨,只要你來,我都會去接你。以後的日子裏,也祝願你會健康快樂,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

當然,也希望提起我的時候,你也會驕傲的說:這是我的多年哥們。只要話匣子一打開,我們依然如當年,可以徹夜不眠的談天說地,可以無話不談的成爲彼此的樹洞。

未來,願你我彼此安好,因爲,這就是晴天啊。

端午節來了幼兒園教案8

一、活動簡介: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中國傳統節日——端午節,爲了體驗中國民間節日特有的韻味,初步瞭解節日的習俗、瞭解端午節的風俗民情,感受中國的社會文化,我們特地舉辦端午節活動。

二、活動目標:

1、瞭解端午節的名稱、來歷和有關習俗,知道端午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培養孩子們的愛國意識。

2、嘗試包糉子,知道端午節吃糉子的風俗,體驗中國民間節日特有的韻味,感受中國的社會文化。

3、瞭解端午節的相關活動,感受節日的氛圍,明確保護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意識。

三、活動內容

1、手工龍舟製作

2、包糉子環節

3、賽龍舟環節

四、活動準備:

1、端午節相關書本、彩繪、視頻:

《快樂的端午節》、《端午節的傳說》、《端午節的習俗》

2、邀請會包糉子的家長,準備包糉子的材料及工具:如糉葉、大米、紅豆沙、蛋黃、線、剪刀等。

3、節目互動環節設計:

①“今天是什麼節日?”幼兒和同伴交流。請個別幼兒表述,重點引導幼兒表述端午節的時間。

②“端午節是怎麼來的,有沒有小朋友知道它的傳說?”幼兒相互交流。組織幼兒欣賞故事:《端午節的傳說》、《端午節的習俗》

③“在端午節這天,人們都有哪些活動,爲什麼進行這樣的活動?”幼兒分組交流,並讓孩子們就端午節的活動,發表見解。

④“你們吃過或者見過哪些糉子?”幼兒和同伴交流。糉子有各種各樣的口味,裏面有不同的餡。

⑤“小朋友們糉子嗎?包糉子需要哪些材料?今天我們請來了會包糉子的家長,我們一起學習糉子吧!”孩子和家長志願者共同分享糉子。

4、嘗試動手製作端午節的相關物品:

香包、五彩繩、彩蛋

①香包——各種形狀的布片、訂書器、棉花、香水、乾花。

佩香包:端午節的時候小朋友們都要戴上香包,香包裏面放了很多想香料,聞起來香香的,香包有各種各樣的形狀和顏色,可以掛在脖子上,也可以帶在手腕上,好看極了!

②彩蛋——煮熟的雞蛋、顏料、水彩筆、蠟筆、油畫棒。

五彩繩:在端午節人們編各種彩色的帶子掛在手上,很好看又有吉祥的意思。

③五彩繩——各色緞帶、絨線、縐紙。

豎雞蛋、畫彩蛋:人們說:“在端午節的時候,能將雞蛋豎起來的人,這一年都會有好運氣。

5、賽龍舟活動

賽龍舟是屈原投湖自殺的時,有許多人划船去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可是卻沒有能夠把屈原就上來,後來每年五月五日就用划龍舟來紀念這件事。

以小組/班級爲單位,進行賽龍舟比賽,並根據最後的結果頒發參與獎品,可以是香囊、菜單、五彩繩等等。

端午節來了幼兒園教案9

活動目標

(1)初步瞭解端午節的來歷和一些習俗。

(2)參與端午節活動,萌發對民族文化的興趣。

重點與難點

(1)瞭解民俗民風。

(2)自制自玩龍舟。

材料及環境創設:

糉子,做龍舟的材料,賽龍舟的錄像或圖片。

設計思路

端午節對中班幼兒來說,比較陌生。本活動設計,讓幼兒初步感知一些中華民俗文化,從而激發幼兒對民族文化的興趣和情感,又因爲中華民族的文化源遠流長,而中班幼兒的認知特點具體直觀形象,故本活動設計通過包糉子、吃糉子、做龍舟、賽龍舟等,使孩子有一些感性的認識,從而使幼兒愛祖華情感。

a、講講端午節的來歷。

(1)老師講屈原的故事。

(2)介紹端午節兩項主要慶祝活動包糉子、划龍舟的意義。

b、包糉子、吃糉子。

(1)向幼兒介紹包糉子的材料,示範包法,幼兒用紙片折“糉子”。

(2)幼兒吃糉子,邊吃邊引導幼兒體會糉子的獨特口味。

(3)知道糉子是中華的特色點心。

說明:此活動可在生活環節中進行。

c、製作龍舟。

(1)欣賞龍舟大賽的錄像和圖片,激起幼兒自制自玩的興趣。

(2)製作龍舟。

將布圍在用兩根竹竿做成的船身上。貼上各種彩色紙條。

畫一個龍頭,製作龍的頭飾。

d、划龍舟。

組織幼兒進行“龍舟大賽”。船頭的幼兒頭帶龍的頭飾,其餘兒童排成一隊坐在龍舟裏,按鑼鼓節拍作划船動作。也可兩舟之間開展競賽,哪隊動作整齊哪隊爲勝。

e、延伸

可以通過學唱《過端午》,畫畫《賽龍舟》來增強過端午節的感受。

活動過程:

一、教師出示幼兒用書中划龍舟的圖片,引出活動主題。

教師出示圖片:小朋友,你們知道圖片上的人在幹什麼嗎?什麼節日人們會舉行划龍舟比賽呢?(引導幼兒知道是端午節。)二、引導幼兒瞭解端午節的來歷與習俗。

1、教師:你們知道端午節是怎麼來的嗎?

2、教師請幼兒說一說。

3、教師講述《屈原的故事》,讓幼兒瞭解端午節的由來。

4、教師:端午節爲什麼要划龍舟呢?教師講述划龍舟的來歷。

5、教師:你們知道端午節初了吃糉子、划龍舟之外,還有什麼風格習慣嗎?教師展示艾草圖片,讓幼兒初步瞭解艾草的原因。

6、帶領幼兒學習簡單的端午節兒歌。(兒歌:五月五,端午到,吃糉子,插艾草,划龍舟呀真熱鬧。)三、讓幼兒完整聽屈原的故事1、故事中的屈原是一位什麼人呢?

2、他爲什麼要跳江自殺呢?

3、人們爲什麼要包糉子、吃包子和划龍舟呢?

端午節來了幼兒園教案10

一、活動主題:

糉享歡樂、共度端午,互贈祝福

二、活動目的

通過親自動手包糉子,讓我們能更真切得去感受中國傳統節日的內涵,瞭解更多具體的工藝,比如包糉子的方法和餡料的搭配等等,以輕鬆的方式進一步鍛鍊孩子的動手能力和學習能力。

三、活動時間:

20xx年5月xx日

四、活動地點

幼兒園內

五、活動規則

團體賽評比規則:視情況而定,把孩子們分爲若干人一組,在規定是時間內看哪組包的糉子多。時間結束後,由裁判統一評比,評出前3名。(獎品由園長自行決定)

要求:質量好、外觀美、遵守紀律、不浪費材料且場地保持乾淨

個人賽評比規則:

(1)各參賽組推薦出一名組員參加個人比賽;

(2)每人再包5個糉子,以時間短、糉子大小適中、均勻、四角不露餡(不漏米)、梱扎整齊、不鬆線評比出前10名。

六、活動流程

(一)前期準備

宣傳:家長和小朋友們報名參加包糉子比賽

購買材料:準備好包糉子所需材料

器具準備:盛裝食材容器、湯匙(均由食堂提供);棉線、剪刀等。

(二)包糉子

(三)糉子分發

活動評比結束後,各隊伍所包的糉子由組長按每人若干個發放並送上節日的祝福。

七、注意事項

1、不要隨意放置器具或是材料,以至於現場凌亂。

2、注意個人和食材衛生,不應弄混弄亂。

3、各參賽人員按時到既定地點,應預先了解包糉子的有關方法。

端午節來了幼兒園教案11

活動目標

1、讓幼兒感受傳統節日氣氛,激發幼兒對傳統文化節日的興趣和民族自豪感(情感方面)

2、幫助幼兒瞭解我國傳統文化節日端午節的來歷及風俗習慣(認知方面)

3、讓幼兒學會完整講述生活經驗,發展語言講述連續性(技能方面)

4、瞭解節日的來歷,知道節日的日子及習俗,樂於參與節日的活動。

5、讓幼兒知道節日的時間。

活動準備

1、視頻(屈原的故事,端午節的來歷)

2、各種形狀的糉子(長的,棱角的,扁的)

活動過程

一導入播放視頻1問題導入

師:小朋友們,你們知道五月初五是什麼節日嗎?

幼:端午節……師:那小朋友們知道端午節我們都要做什麼事情來慶祝呢?

幼:賽龍舟、包糉子、吃糉子、做香包……師:哇小朋友們都知道端午節要做這麼多事?那你們知不知道爲什麼端午節要包糉子賽龍舟呢?

2、教師播放視頻(端午節的來歷)

3、教師再次提問:好了,小朋友們,聽完了這個故事,你們現在知道我們端午節包糉子賽龍舟是爲了紀念誰呀?

幼:屈原二幼兒運用已有經驗講述

師:小朋友們,你們在家吃過糉子嗎?糉子長什麼樣呀?

幼兒答:圓圓的有角的長長的

師:老師今天也帶來了好多糉子清小朋友們摸摸看這些糉子都是什麼形狀呢(教師以小組形式分發糉子,請小朋友觀察)幼兒自由回答,教師適時引導

師:好了,現在老師再請小朋友們告訴你身邊的小朋友,你吃過的糉子都是什麼餡兒的,是甜的?鹹的?還是辣的?(幼兒與鄰座夥伴結成對子,輪流講述)

引進新的講述經驗

運用句型"不僅……還……"

1、教師通過提示引進新的講述經驗師:小朋友們,端午節,我們不僅包各種形狀的糉子,還品嚐了各種口味的糉子,對嗎?

2、教師引導幼兒運用句型師:現在,老師請小朋友想想,端午節你還做了什麼,然後請小朋友用"不僅……還……"編成完整的句子告訴老師教師引導幼兒,端午節要包糉子賽龍舟做香包幼:端午節,我不僅在家幫媽媽包糉子,還和爸爸一起看賽龍舟。

幼:……(幼兒運用句型,自由回答)

鞏固和遷移講述經驗教師可通過生活中其他的經驗講述鞏固句型運用教師引導:小朋友們,你們動腦筋想象,平時生活中,我們還可以用"不僅……還……"說哪些句子呢?

教師示範:比如說,今天我在家不僅疊了自己的被子,還打掃了地板,媽媽誇我是個好孩子。

教師引導幼兒大膽發言,運用句型講述平時生活經驗

重點指導:幼兒能用完整的語言進行講述活動評析此次活動通過濃厚的端午節節日氣氛激發幼兒的興趣,使幼兒感受到濃重的節日氣氛和民族情感,從而引出句型讓幼兒在不斷理解認知的過程中運用此句型進行語言講述,幫助幼兒學會完整的講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