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幼兒園教案 > 《猜猜有什麼?》幼兒園教案

《猜猜有什麼?》幼兒園教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19W 次

作爲一名教職工,有必要進行細緻的教案准備工作,教案是教學活動的總的組織綱領和行動方案。如何把教案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猜猜有什麼?》幼兒園教案,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猜猜有什麼?》幼兒園教案

《猜猜有什麼?》幼兒園教案1

設計意圖:

在主題活動“我自己”中,我們根據主題目標“發現自己與他人之間的不同”,以及分類核心經驗“同樣一組物體可以按照不同的方式進行分類”,設計了集體活動“猜猜有什麼不一樣”。這一活動的重點在於請幼兒通過觀察,發現與小組成員之間的“不同”,並能按照這些“不同”將同伴或自己合理分到相應的圈中。在活動的第一環節,教師引導幼兒說說自己與他人的不同,是爲了幫助幼兒在之後的遊戲環節中能夠按這些“不同”分組站圈。活動難點在於幫助幼兒通過觀察分析站在兩個圈中幼兒的不同提升分類能力。在幼兒猜測的時候,教師的提問“紅圈圈中是什麼樣的孩子?綠圈圈中是什麼樣的孩子”是爲了提示幼兒觀察同一個圈中的幼兒有什麼共同點,從而猜測他們是按照什麼特徵進行分類的。另外,遊戲過程中可能產生的一些有關遊戲規則之類的問題對於大班幼兒合作能力的發展也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活動目標:

1.觀察、發現人與人之間的不同之處,並能依據不同分類標準對人羣進行分類,嘗試說出理由。

2.在參與遊戲的過程中學習商量和合作。

3.鼓勵幼兒大膽說話和積極應答。

4.激發幼兒在集體面前大膽表達、交流的興趣。

活動準備:

1.紅圈、綠圈各一個(每個圈能容納6人左右;製作材料不限,如可直接在地面上貼線圈)。

2.自制計分牌兩個(可用常見的生活用品替代,如套圈玩具、雪花片等)。

活動過程:

一、初步嘗試遊戲

1.觀察、發現自己與別人的不同

(1)告訴幼兒遊戲的名稱:今天我們來玩一個“猜猜有什麼不一樣”的遊戲。

(2)提問:你覺得自己和其他小朋友有什麼不同?(可能的回答是:性別不同,頭髮長短不同,鞋子的款式不同,衣服的款式不同,身高不同等。)

2.嘗試遊戲

(1)教師請個別幼兒站圈,如按照性別的不同站圈,即請一個男孩站進一個圈(如紅圈),請一個女孩站進另一個圈(如綠圈)。

(2)提問:你們看,老師是按什麼“不同”請他們站圈的?(紅圈裏站的是男孩,綠圈裏站的是女孩。)

(3)提問:你覺得自己該站在那個圈內呢?(其他幼兒自己選擇一個適合自己的圈站進去。)

(4)小結:人和人之間有許多不一樣的地方,比如所穿衣服的'顏色、圖案、式樣不同,性別、身高、頭髮、胖瘦等不同。根據這些“不同”,我們就可以來玩玩“猜猜有什麼不—樣”的遊戲。

二、遊戲:猜猜有什麼不一樣

1.交代玩法:幼兒分成兩組,一組分兩個團隊站圈,一組猜測。兩個站圈的幼兒團隊必須先商量“按什麼不同站圈”,然後分別站到兩個圈內不動;猜測的幼兒要仔細觀察並分析兩個圈中的幼兒團隊是按什麼“不同”站的圈。

2.強調遊戲規則:兩個站圈的幼兒團隊在站圈之前必須先商量“按什麼不同分別站圈”;每組有兩次猜的機會,猜對了得一分,猜錯了不得分;每次站圈的內容(分類依據)不能重複。

3.組織幼兒開展遊戲。

(1)讓兩個站圈的幼兒團隊在活動室內找一個角落進行商量,注意不要讓猜測組的幼兒聽見答案。教師可以參與商量,以瞭解幼兒所發現的不同特徵。

(2)兩個站圈的幼兒團隊商量好不同的分類依據後,邊念兒歌“紅圈圈、綠圈圈,按什麼不同來站圈?三、二、一”邊站圈。

(3)引導猜測組的幼兒說說:他們是按什麼“不同”來分別站圈的?紅圈中站的是什麼樣的小朋友,綠圈中站的是什麼樣的小朋友?

教師預測遊戲中可能出現的情況:

①如果站圈的幼兒自己說出了答案,那麼教師要提醒幼兒注意對商量的結果保密。

②如果圈中的幼兒不是按照同一特徵來站圈的,如同一個圈內的幼兒有的是按照頭髮長短站圈的,有的是按照褲子長短站圈的,那麼教師需引導幼兒意識到分類依據應該讓組內每個人都參與討論並且達成共識。

③如果猜測組幼兒猜想的依據與站圈的幼兒商量的分類依據不一樣,但也言之成理,那麼教師可以引導幼兒進一步討論如何計分,並達成共識。如,猜測組幼兒猜想的是按照頭髮長短站圈的,但事實上站圈的幼兒是按照扎辮子和不扎辮子站圈的。如果長髮幼兒都正好紮了辮子,那麼兩種說法都可以被認可。這時雙方都可加上一分。

④如果站圈的幼兒幾次站圈的分類依據都一樣時,教師可以引導幼兒重溫遊戲規則:每次站圈的分類依據不能重複。

4.組織幼兒進一步開展遊戲。

(1)根據第一次遊戲時出現的問題,教師可提醒幼兒在遊戲前商量、對商量的結果要保密、讓每個人都知道按什麼“不同”站圈等。

(2)引導猜測組的幼兒先發現一個圈中幼兒的共同點,再與另一個圈中的幼兒對比,看看是不是正好相反。引導幼兒按照這個方法觀察分析,以便找出兩個站圈幼兒團隊各自所具有的共同特徵。

5.小結:人和人之間的不同與相同之處,有的比較明顯,是看得到的,有的不太明顯,需要細加觀察才能發現,還有許多是看不見的(如生肖、學號單雙數、年齡等),這些都可以作爲分類的依據。

活動反思:

幼兒遊戲過程中,不僅獲得了數學分類的經驗,也獲得了學習遵守遊戲規則、語言表達等經驗。

在活動中出現了很多問題,有些不是數學問題,但需要幼兒去解決問題,比如說一組幼兒已經按照“高矮”標準進行分類,另一組幼兒馬上調整變成“扎辮子”標準進行分類,以不違犯遊戲規則,這體現了本次活動的一大價值,即注重幼兒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此外,教師根據大班幼兒思維水平,即大班幼兒已經能夠與同伴確認某一個共同目的,然後圍繞這個目的去共同努力做一件事情。在今天的活動中,教師提出的目標二是“在參與遊戲過程中,學習商量和合作”,

教師很巧妙地設計了“猜猜有什麼不一樣”的遊戲情境,讓幼兒在遊戲過程中學習商量與合作。這些都增大了今天數學活動的價值。

《猜猜有什麼?》幼兒園教案2

活動目標:

1、嘗試用多種方法,推斷盒子裏的東西。

2、能完整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3、樂於探索,並感受探索的樂趣。

活動準備:

活動過程:

一、出示盒子,引起探索興趣。

二、幼兒自由猜測並交流。

1、交待第一次遊戲規則:不打開盒子,想辦法、猜一猜盒子裏可能有什麼?

2、幼兒第一次探索,猜測盒子裏的東西。

3、幼兒進行交流。師:你用了什麼方法?盒子裏可能是什麼?把你的方法做給大家看看。

4、教師小結:(結合圖片)師:每個人用的方法不一樣,猜出來的東西也不一樣。

三、觀察、比較、進一步推斷盒子裏的東西。

1、教師出示盒子裏可能裝的東西:毛巾、橘子、棗子、硬幣。

2、請幼兒說說四樣東西的不同。

3、交待第二次遊戲規則。

(1)每人兩隻盒子;(2)把自己身上的小名片貼在兩個盒子的上面(教師示範);(3)不打開盒子;猜出盒子裏東西后放到前面桌上東西的前面。

4、幼兒第二次探索,並根據探索結果把盒子放在相應的地方。

5、集體交流:交流猜測方法和結果。

次序一:把毛巾找出來幼兒的兩隻盒子比較。(可能的組合:毛巾—橘子;毛巾—桂圓;毛巾—硬幣)。

引導比較:發出聲音不同,輕重不同。

老師小結:毛巾放在盒子裏,搖動盒子,聽上去聲音很輕。用手掂,感覺也是輕的。而且不容易滾動起來。

集體檢查:毛巾組盒子裏是否都是毛巾。

次序二:把橘子找出來。

幼兒的兩隻盒子比較。(可能的組合:橘子—毛巾;橘子—棗子;橘子—硬幣)。

引導比較:重量不一樣;聲音輕重不一樣;滾動不一樣;香味不一樣。

老師小結:原來,橘子有點重的,聽上去聲音噗噗噗的;橘子有點圓,容易滾動起來)集體檢查:橘子組盒子裏是否都是橘子。

次序三:把棗子和硬幣找出來。

教師在棗子組和硬幣組各選出一隻盒子。請幼兒進行比較。

引導發現:搖一搖,聲音差別不大。

教師提供工具:法寶——磁鐵幼兒操作,進行比較,分出棗子和硬幣。

集體檢查:找出棗子和硬幣。

次序四:再次確定剛纔沒有確定的盒子。(幼兒自己及同伴幫助)

四、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