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幼兒園教案 > 【精品】幼兒園大班教案範文彙編6篇

【精品】幼兒園大班教案範文彙編6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73W 次

作爲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教案是教材及大綱與課堂教學的紐帶和橋樑。怎樣寫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幼兒園大班教案6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精品】幼兒園大班教案範文彙編6篇

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1

設計意圖: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們對身邊的事物非常感興趣,經常問“爲什麼”。在種植區和自然角里,孩子們經常發現植物不澆水,葉子就會發蔫,而澆水後,植物的葉子就會慢慢地舒展、水靈。爲什麼往土裏澆水,植物的葉子就能吸收水分呢?這就是生活中常見的毛細現象。教師設計了本活動,抓住了幼兒這一興趣點,意在通過遊戲活動和觀察活動,激發他們的探索興趣,使幼兒感知到身邊隨處可見的毛細現象,由此培養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並在活動中發展幼兒的觀察能力和動手操作的能力。

活動目標:

1.通過遊戲活動,使幼兒直觀地感知到生活中的毛細現象。

2.培養幼兒的觀察力及動手操作的能力。

3.培養幼兒動手操作能力,在活動中大膽創造並分享與同伴合作成功的體驗。

4.讓幼兒學會初步的記錄方法。

活動準備:

1.毛巾、海綿、布等吸水材料及塑料盆(大小不同)若干。

2.紅、黃、藍、綠顏色水及紅墨水、大白菜葉、細管(醫用採血管)若干。

3.飲料瓶和白色皺紋紙做成的紙樹,塑料小碗若干。

4.圖片(畫有植物靠根鬚吸水),吸了紅墨水的蘿蔔、生菜、花菜、萵筍等蔬菜。

活動過程:

一.設置遊戲環境,提供材料,讓幼兒在遊戲中發現這些材料都能吸水。

1.玩一玩:引導幼兒用教師提供的材料幫水搬家。教師提出問題:“怎樣讓小盆裏的水住到寬敞的大盆裏”,引出遊戲,並交待規則:不用倒的辦法,幹部用筐裏的東西來幫水搬家。

2.說一說:“你是用什麼辦法幫水搬家的?”鼓勵幼兒說出自己是怎麼做的。小結:這些東西都能幫水搬家,它們都能吸水。

3.想一想:“還有哪些東西能吸水?”(棉花、紙、植物等。)

二.教師設疑,激發幼兒探究的慾望

1.“白菜能吸水嗎?”請幼兒試一試,將新鮮的大白菜葉放入紅色的墨水裏,可看到白菜葉漸漸由下向上變紅。

2.“細管能吸水嗎?”請幼兒試一試,用細管去吸顏色水,當細管一接觸到水時,就能吸上水。

3.看一看白菜發生了什麼變化,鼓勵幼兒找一找白菜裏的“小細管”,掰開菜梆,能看到非常清楚的紅了的“小細管”。

4.討論:毛巾、海綿、紗布、棉布裏有“小細管”嗎?

小結:這些放進水裏以後,能吸上水的東西里都有“小細管”有的“小細管”很小很細,不容易看見。有了這些“小細管”,毛巾、海綿才能吸水。

三.想一想、玩一玩。

1.教師設疑:怎樣把紙樹變成彩色的樹?教師應肯定幼兒的想法,引導幼兒想一想:“能不能讓紙裏的小細管來幫忙吸顏色水呢?”

2.幼兒自己操作,將紙樹變成彩樹。

四.看一看。

請幼兒隨意觀察環境中的圖片,以及吸了紅墨水的蘿蔔、生菜、花菜、萵筍等蔬菜上的,彎彎曲曲的像紅線似的“小細管”,瞭解生活中無處不在的毛細現象。鼓勵幼兒回家後,和爸爸媽媽一起做蘿蔔吸紅墨水的小實驗,一起觀察蘿蔔上的“小細管”。

注意事項:

1.材料投放時要有層次性,最先投放毛巾、海綿等吸水材料及塑料盆,紅墨水和顏色水以及細管可先放在場地周圍的桌子上。其次是大白菜,最後是紙樹。

2.圖片和吸了紅墨水的蘿蔔、花菜、生菜、萵筍、大白菜要提前準備好,放在活動區(或由配班教師在幼兒做紙樹變彩樹實驗時投放),並注意在活動前和活動中不讓幼兒看到。

3.幼兒實驗用的大白菜葉,要在活動中從新鮮的大白菜上取下,取下後立即放入紅色的墨水裏。約兩分鐘,就可以看到大白菜變紅。蘿蔔要選擇白色的,實驗效果明顯。

4.要注意選擇特別細的採血管。

5.盛顏色水的杯子可用小號燒杯,若用普通杯子,則應準備些毛巾,以便擦拭,防止弄髒孩子的衣服。

附:

知識背景:

毛細管:指內徑很小的管子,通常把物體的細微縫隙也認爲是毛細管,如紗布、毛巾、吸水紙纖維間的縫隙。

毛細現象:酒精燈裏的酒精由棉紗燈帶吸上來供點燃;桌上茶杯打翻了,放上一塊抹布,水很快就被吸乾,這些都是生活中常見的毛細現象。而植物通過根系吸收水分,再通過許多極細的管道向上輸送水分到葉和花朵中,這也是毛細現象,土壤深處的水分則靠土壤的毛細作用升到土壤表面,使泥土表面保持溼潤的。

把直徑很細的管子插到液體裏,當液體的內聚力大於附着力時,管內液麪下降,表面凸起;當液體的內聚力小於附着力時,管內液麪上升,表面凹下。

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通過主題性綜合活動,引導幼兒認識時鐘,知道時針、分針的名稱和用途,引導幼兒初步瞭解時針、分針的運轉規律。

2.在活動中,激發幼兒觀察周圍事物和探索問題的興趣。

3.通過活動,讓幼兒懂得愛惜時間,珍惜生命。

4.感受到時間與日常生活的關係。

5.激發了幼兒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

  教學重點、難點

本次教學活動的重點是幫助幼兒認識整點、半點和時針與分針之間的運轉關係,使幼兒建立初步的時間概念。難點是半點的認識。

  活動準備

教具:多媒體課件,實物鐘錶兩隻、掛圖

學具:小鐘表模型人手一個、幼兒操作材料人手一份

  活動過程

一、引入並簡單認識鍾及其作用。

1、 引入並簡單認識鐘的種類及其作用。

教師調鬧鐘鬧鈴引入

提問:⑴你們猜猜是什麼聲音?(鬧鐘的鬧鈴)

⑵裏還有哪些鍾?是什麼形狀的?

(有鬧鐘,手錶,掛鐘和大座鐘)

⑶鐘有什麼作用?

(鐘不停的走,告訴人們幾點了,人們就按照時鐘上的時間進行學習休息)

2、簡單認識鐘面。

教師:今天老師也帶來了一個鐘,看看它是什麼形狀的?(圓形)請你仔細觀察鐘面上有什麼?

總結:有兩根針和12個數字。

提問:⑴這兩根針有什麼不同?(長度不同)

教師:他們都有自己的名字,長的叫分針,短的叫時針。我們在看看數字,

提:⑵正上面的是數字多少?(12)

⑶正下面的是數字多(6)

二、由時針、分針賽跑,引導幼兒感知時針、分針的運轉規律。

教師:今天呀,時針和分針要進行依次跑步比賽,現在他們都摘在數字12的起跑線上了。請你們猜猜誰回贏?好,比賽就要開始了,預備— 開始!(教師操作鐘表)

提問:⑴誰跑的快?(分針)

議論:分針和時針跑的時候,他們之間有什麼祕密呢?教師反覆操作。

總結:分鐘走一圈,時鐘走一格,這就是一小時。

三、認識整點、半點

教師:那麼分針和時針指的數字又表示幾點呢?別急,老師來告訴你。看鐘的時候,先看時針,在看分針。當時針正指着一個數字時,分針有正指着12時,就表示“幾點了”邊撥鍾邊和幼兒一起“一點鐘,兩點鐘,三點鐘……六點鐘”以及“一點半、兩點半、三點半……六點半”撥鐘的時候,一定要按照順時針的方向撥,順時針的方向就是鐘面上的數字從小到大的方向。

四、請個別幼兒練習。

練習撥7點,7點半,8點,8點半,9點,9點半,10點……12點

五、全體練習。

請幼兒按照一日生活時間表“早上7點起牀,上午9點上課,中午12點吃午飯,下午4點放學,晚上9點睡覺”另外請小動物來檢查。

六、遊戲“老狼,老狼幾點了”

1、講遊戲規則:老師扮演老狼,請小朋友來當小羊。老狼在前面問“小羊,小羊幾點了?”老狼呢就雙手拿着一個鐘,然後撥的時間,,小羊一起說幾點了。如果老狼撥到6點,那就要吃小羊了。

2、請幾名幼兒和老師先示範一次。

  教學反思

根據我們班幼兒的接受能力和水平,我設計了認識時鐘的主題活動,並預設了活動的目標:

1、瞭解表現時間的各種不同方式。

2、感覺時間與人們日常生活的關係。認識時鐘時,我利用孩子們對周圍的事物、現象感興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慾強的特點,從幼兒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背景出發,向他們提供充分從事科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我爲幼兒準備了時鐘模型和關於幼兒園的一些時間安排,說明時鐘在日常生活中的多用性和普遍性,使幼兒充分感受時鐘就在身邊的生活中,認識時鐘對學習、生活有很大幫助。在活動中,幼兒興趣濃厚,積極主動。反思整個活動過程,我認爲活動成功的關鍵是讓幼兒在積極主動的探究過程中能力得到提高,身心獲得發展,主要體現在知識的呈現與幼兒生活實際相結合,通過這節教育活動的開展,孩子們不但了感受到時間與日常生活的關係,認識了整點和半點的表示方法,而且從中激發幼兒學習情趣和學

習動機,促進幼兒主動去探究新知識的慾望。

小百科:鍾,酒器,也是盛酒容器的一種,盛行於漢代,”亦作爲古代容量單位。

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1、知道10月1日是祖國母親的生日,理解國慶節的含義。

2、通過資料和相互交流討論,知道一些我國是多民族的國家,瞭解藏族的服飾特點,生活習慣。

3、感受國慶節熱鬧、喜慶的氣氛。

4、知道節日時人們主要的慶祝活動。

5、簡單瞭解節日的來歷,知道其全稱、日期和意義。

活動準備:

生日蠟燭一支

一些民族風格的歌曲或樂曲,如《祝你生日快樂》、《青藏高原》、《掀起你的蓋頭來》

少數民族圖片

活動過程:

1、通過《祝你生日快樂》的歌曲,引出國慶

在歌聲中,教師吹滅蠟燭。

師:你們知道,這支生日歌是送給誰的嗎?誰過生日了?

2、引導幼兒理解國慶節的含義你們知道國旗節是哪天嗎?是誰過節啊?(請幼兒自由說一說或相互交流自己對國慶節的認識)

3、出示中國地圖,幫助幼兒瞭解祖國

⑴這是什麼?是哪個國家的地圖?中國大嗎?從圖上看中國地圖的輪廓像什麼?你們知道我國有哪些少數民族嗎?

⑵現在,請小朋友伸出右手食指,我們一起看着地圖,來畫一畫中國地圖輪廓。(以此方式讓幼兒感受版圖形狀。)

⑶瞭解中國的四大發明:我們祖國有着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明,你們知道我國有哪四大發明嗎?(引導幼兒瞭解中國的四大發明:指南針、印刷術、火藥、造紙術)

⑷小結:從圖上看中國地圖輪廓像一隻雞,我們國家土地面積很大,人口很多,歷史也很悠久。有很多少數民族,一共有56個民族,所以國慶節時全國各組人民會一起來慶祝。

4、瞭解一些少數民族

⑴(出示一些少數民族的圖片)他們是哪個民族的?各有什麼特點呢?(請幼兒觀看圖片,並從服裝、髮型、音樂、飲食等方面引發幼兒進行討論)

⑵幼兒欣賞歌曲《青藏高原》一段,初步認識西藏

聽到這首歌曲,你想到了哪個民族?(向幼兒介紹西藏在中國地圖上的位置,族人的生活習俗等。)

帶領幼兒隨着《青藏高原》歌曲做幾個西藏舞蹈的動作,感受一下藏族舞蹈風格。

⑶欣賞歌曲《掀起你的蓋頭來》一段

聽到這首曲子你有什麼感受?你知道它是那個民族的嗎?

帶領幼兒隨着音樂,做幾個舞蹈動作。

⑷播放其他一些少數民族的圖片,讓幼兒欣賞。

5、瞭解各民族慶祝國慶的方式

10月1日是中國的國慶節,這一天,全國各民族人民都在歡慶節日。大街小巷張燈結綵,並且掛上國旗。各地都有各種慶祝活動。爸爸媽媽都會休息,與孩子、老人共同歡慶節日,有的還會全家外出旅遊。各民族的人穿上自己民族的服裝,跳着自己民族的舞蹈、彈着自己民族的器樂,舉行豐富多彩的慶祝活動。

6、播放音樂《今天是你的生日》,在音樂氛圍中結束本次活動。

教學反思:

通過活動,幼兒不僅知道了十月一日是國慶節,是祖國媽媽的生日,也對國歌有了初步的認識,知道我們國家的國旗五星紅旗,由一顆大星星和四顆小星星組成。

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4

【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收集整理自己的物品,感受自己的成長變化。

2、萌發長大的自豪感和責任感,知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3、瞭解自己成長的故事,學會對養育的人感恩。

【活動難點重點】

重點:

讓幼兒感受自己的成長與變化。

難點:

知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並學會對養育的人感恩。

【活動準備】

1、請家長幫助蒐集幼兒不同年齡時期的照片、錄像、物品(衣服、鞋子等)。並向幼兒講述成長期間發生的故事。

2、將幼兒小時的照片分類貼在牆上,將小衣服、鞋子擺在活動室恰當位置。

3、準備歌曲《感恩的心》伴奏音樂,提前學唱歌曲《不再麻煩好媽媽》。

【活動過程】

1、激發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活動開始,引導幼兒觀察活動室環境的變化,激發幼兒對小時候用品的興趣。

課前老師對教學環境的佈置,給幼兒創造一種情境,通過讓幼兒觀察活動室內環境的變化,激發幼兒的好奇心,吸引幼兒參與到活動中來。

2、自由探索(欣賞小時候的照片和用品):

根據幼兒好奇、好動的特點,讓幼兒猜一猜照片上的人是誰,一起討論爲什麼猜不着?試穿小時候衣服,討論爲什麼穿不上?引導幼兒說出自己的變化。通過看一看、試一試、比一比,讓幼兒認識到自己確實長大了,從而感受自己的成長變化。

能用多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用適當的方式表達、交流探索的過程和結果。”活動中,讓幼兒在看一看、試一試、比一比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對自己的成長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3、積累經驗:

播放幼兒小時候的錄像,讓幼兒講述自己小時候的趣事,父母是怎樣照顧自己的,感受父母養育的艱辛,增進對父母的感情。

通過觀看幼兒小時候的錄像,讓幼兒對自己的成長有一個全新的認識,從中感受父母養育自己的艱辛,增進親子情感。另外,在觀看照片和影像資料過程中,不斷引導和啓發幼兒想起哪些事情是自己做的,與小時候有什麼不同,從而打開他們記憶的大門。

4、交流體驗:

讓幼兒講述自己能夠獨立完成的事情,鼓勵幼兒積極參與,大膽與同伴交流,分享自己成長的快樂。

當幼兒對自己成長有一定的感受時,讓他們互相交流自己的看法,講述自己的故事,討論自己的成長,讓幼兒在分享快樂的同時,感受自己的變化,對自己“已經長大了”這件事能夠產生自豪感和責任感。除此外,在交流過程中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5、情感薰陶:

利用多媒體音響播放歌曲《感恩的心》,集體演唱歌曲《不再麻煩好媽媽》,讓幼兒在傾聽和演唱過程中,學會對養育自己的人要感恩。《綱要》中指出:“要愛父母長輩、老師和同伴,愛集體、愛家鄉、愛祖國”。所以本環節採用情感薰陶法對孩子的情感進行昇華,從而突破本活動的難點。

本環節運用了操作法,通過組織“穿衣、穿鞋、疊被子”比賽,讓幼兒進行實際動手操作,充分感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帶來的樂趣。

【活動延伸】

分享快樂:鼓勵幼兒用不同藝術形式大膽表達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個幼兒的想法和創造,肯定和接納他們獨特的審美情感和表現方式,分享他們創造的快樂。”

【活動反思】

活動的設計能吸引幼兒的注意力,教具的準備能激發幼兒的興趣。渴望與別人交流自己的想法,充分體驗到了長大的快樂和自豪,達到了預設的目標。

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5

活動目標:

1、理解故事內容,感受月亮姑娘做衣裳的趣事,知道月亮是變化的。

2、觀看月相變化圖,初步瞭解月亮的變化規律。

3、對生活中的自然現象感興趣,能關注月亮的變化。

4、在活動中,引導幼兒仔細觀察發現現象,並能以實證研究科學現象。

5、充分體驗“科學就在身邊”,產生在生活中發現、探索和交流的`興趣。

活動準備:

PPT課件、動畫視頻《月亮姑娘做衣裳》、月相圖。

活動重點難點:

1、重點:通過學習知道月亮是不斷變化的。

2、難點:如何讓幼兒瞭解掌握月亮變化的規律。

活動過程:

1、謎語導入。

師:今天你們的老朋友米奇給小朋友帶來一個謎語,猜一猜是什麼?(有時落在山腰,有時掛在樹梢,有時象面圓鏡,有時象把鐮刀。)

2、觀看故事動畫讓幼兒瞭解月亮變化。

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一個故事,聽一聽。

(1)故事的名字叫什麼?故事裏發生了一件什麼事情?觀看動畫《月亮姑娘做衣裳》

(2)月亮姑娘最後穿上合適的衣裳了嗎?

(3)爲什麼月亮穿不到合適的衣服?

小結:因爲月亮姑娘的身體不斷變化。

(4)故事中的月亮是怎樣變化的呢?

(5)開始的時候月亮是什麼樣的?先說一說,看動畫片。

月亮姑娘變成什麼樣子了?說一說,看動畫。

月亮姑娘又變成什麼樣子了?說一說,看動畫。

最後月亮姑娘變成什麼樣子了?說一說,看動畫。

幼兒學習月亮變化的詞句。如:細細的、彎彎的、好像小姑娘的眉毛。好像彎彎的鐮刀等。

3、觀察月亮變化的過程,瞭解月亮變化的規律。

(1)當月亮變成圓盤的時候,它有一個好聽的名字,叫“滿月”。

(2)裁縫師傅嘆了一口氣,對月亮姑娘說:唉!你的身材量不準,我也沒法給你做衣裳了。誰知道,接着往下月亮會再變成什麼樣呢?想一想,誰來說?(會變成,像小船的,會變成像鐮刀的)

(3)求證。 觀看PPT,引導幼兒感受月亮的變化規律。

師:月亮由瘦慢慢變胖,當滿月過後,變成什麼樣子了?像什麼什麼然後又變成什麼樣子了?最後變成什麼樣的?

小結:月亮是不斷變化的。

開始的時候月亮是由瘦慢慢變胖了,變成了滿月以後月亮又慢慢的變瘦了。

(4)月亮姐姐是不斷變化着的,是隨便變化的?(是有規律地變化的。)

4、認識新月、月亮變化週期。

(1)小朋友你知道最瘦最瘦的月亮叫什麼嗎?(老師告訴你叫新月)

你在黑板上找找有嗎?爲什麼老師沒把新月請出來,讓米奇告訴你吧。

在農曆的每月初一,月亮以它黑暗的一面對着地球,並且與太陽同升同落,人們無法看到它。這時的月相叫“新月”。

師:新月過後? (新月過後,月亮漸漸移出,這時我們開始看到月亮,形如彎彎的眉毛,所以這時的月相叫“餓眉月”。)在黑板上,再找一找峨眉月,它像眉毛所以叫他峨眉月。

小結:原來在峨眉月出來之前,新月是最先出來的。

(2)月亮由瘦變胖,又由胖變瘦用了多長時間呢?

月亮就這樣有規律的變化着,從新月到下一個新月時間爲29.53天,也就是中國農曆一個月長度。

(3)老師這有一張圖片記錄了月亮變化的過程,所以我們給它起名叫“月相圖”

5、操作實驗。

請你也做一個“月相圖”,7個人一組一起來做吧。

活動反思:

宇宙領域,對於學生而言,充滿神祕,但又讓人無從下手,很多學生往往會對這塊內容的學習產生了“遙不可及”,枯燥乏味的學習心態,因此,如何激發和培養學生對學習天文知識的興趣十分重要。

首先,要保證每個學生都能夠參與到活動中來。在一月之前,我就佈置了學生觀月相、畫月相。這樣做的目的就是讓學生對月相變化有個形象生動的瞭解,拉近了學生與月相的“距離”,爲上課做好鋪墊。課上,我先讓學生展示了自己畫的月相圖,觀察之後,大家發現幾乎每個同學記錄的都差不多,於是,我又展示了一個用flash做的月相變化圖,對比之下,大家總結出了一個月中變化的規律。這樣一來,學生對月相的變化經歷了從直觀到較抽象的認識,爲研究月相的形成做好了準備。

其次,要注重學生的討論。月相的成因主要是和月球本身的特點及月球、地球、太陽之間的運動有關的,這需要一定的空間思維能力,對於六年級的孩子來說,有一定難度,但並不是不可作爲。課上,我和學生在總結了月相變化的規律後,就提出了這樣的問題:爲什麼有這樣的變化呢?我們知道月球本身是不會改變的。通過上節課的研究,我們知道了月球是地球的衛星,這與月球的運動有關嗎?這麼一引導,學生頓時來勁了,紛紛在小組內交流起來,並不時地用手在那比劃,其實是在用手做模擬。接下來的交流,也證實了我的想法,學生確實拿着書、手等上來邊說邊演,甚至還畫了草圖,乖乖,和我想給他們看的動畫演示基本一致,這討論的價值還是挺大的。學生大致的意思是月球不發光,我們看到的月相是它反射的太陽光,而且它還不透明,月球圍繞地球轉,轉的過程中,由於陽光照到月球的大小面積不同,所以形成了月相。所以說對天體研究並不一定只是科學家的任務,並不一定要藉助精密儀器才能完成,讓他們充分認識到用自己的能力也可以探索宇宙奧祕,解決天文問題,在學習中體驗樂趣,建立自信。

再而,不可輕視學生的觀察。當學生看完我準備的月相形成的動畫演示後,就有學生對我的這幅圖提出了疑問:當月亮轉到滿月這個位置時,我們怎麼看得見月亮呢?地球不是把太陽照上來的光擋住了,地球比月亮大呀。對呀,我怎麼沒想到呢?這還真把我問住了,幸虧是在課後問的,不然還真不知道怎麼面對全班解釋。課後,我趕緊上網充電,才知道月球繞地球公轉的軌道投影在天球上,稱爲白道。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投影在天球,稱爲 黃道。白道和黃道之間有5°9′的一個夾角,所以月球運行到滿月的位置時,看似被地球擋住了,其實由於太陽和月球不在同一平面,所以,不會出現月球每運轉到滿月位置時,就看不見月亮。只有當月球與太陽同時位於黃白交點或其附近,纔可能發生月食,即學生說的看不見月亮了。第二班教學時,也碰到了這樣的學生,由於前面做了“功課”,所以當場就做了一番解釋,聽得學生是無比佩服。其實,我還真得感謝我的學生,沒有他們的“刁難”,我也不會去學,去看,這就是教學相長吧。

小百科:月球,天體名稱,人類肉眼所見稱爲月亮,中國古時又稱太陰、玄兔、嬋娟、玉盤,是地球的衛星,並且是太陽系中第五大的衛星。月球直徑大約是地球的四分之一,質量大約是地球的八十一分之一。

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6

活動目標

1、初步瞭解水的基本特徵,知道人們的生活離不開水,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離不開水。

2、激發幼兒樂於親近水,接觸水,熱愛乾淨水環境的美好願望。並能關注周圍的水環境。

3、鼓勵幼兒發動身邊的人一起積極參加節約用水活動。

4、知道保護水資源的重要性。

5、使幼兒對探索自然現象感興趣。

 重點難點

1. 教學重點:瞭解解水的基本特徵,知道人們的生活離不開水。

2. 教學難點: 激發幼兒保護水資源的願望,有節約用水的意識。

 活動準備

1.表明水與日常生活之間的密切關係的圖片。

2.小水滴圖片,一杯水。

3.水污染圖片,故事《魚兒哭了》

活動過程

 一、談話引入主題

教師出示圖片我們的好朋友:“小水滴”想和小水滴成爲好朋友嗎?說說生活中你見過的水是什麼樣的。

(幼兒自由交流)

二、活動進行

1.認識水,瞭解水。

(1)出示一杯水

請幼兒喝一下,說說水是什麼味道,什麼顏色

引導幼兒感受水的狀態(無色,無味,的液體)

(2)水是從那裏來的呀?

(自由討論)

教師小結:水從地下來,地球上儲存的水是有限的

2.感受水的作用

(1)水能爲我做什麼呢?

幼兒回答(洗衣,做飯,每天喝水,小樹要喝水)

教師引導:生活中離不開水,人每天必須要喝水

(2)討論沒有水會怎樣呢?

幼兒自由討論

3.保護水資源,節約用水

觀看圖片 (局部地方缺水造成乾旱……)

聽故事《魚兒哭了》

幼兒說出“要保護水資源,節約用水”

小結:如果沒有水地球上將沒有生命。所以我們要怎麼做呢?

怎樣做到節約用水呢?(自由交流)

三、活動延伸

音樂遊戲:魚兒水中游。

製作“保護水資源,節約用水”的宣傳標語。

 小百科:

純水可以導電,但十分微弱(導電性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忽略),屬於極弱的電解質。日常生活中的水由於溶解了其他電解質而有較多的正負離子,導電性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