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幼兒園教案 > 關於幼兒園教案模板六篇

關於幼兒園教案模板六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34W 次

作爲一名爲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教案,藉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麼教案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幼兒園教案6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關於幼兒園教案模板六篇

幼兒園教案 篇1

  一、活動目標:

1、體驗數字的分解在生活中的運用。

2、能用語言來講述操作的過程。

3、學習用互換的方式感知9、10的分解與組成。

 二、活動準備:鴨梨10個,小盤子2個;雙色圓紙片(一面紅一面黃色)每個幼兒一份,每份10個;幼兒記錄用紙、筆,田字格紙。

  三、活動過程:

1、教師引導幼兒學習9的分解。

(1)引導幼兒討論:9個蘋果按順序分放在2個盤子裏,有幾種分法呀?

(2)請若干幼兒上臺演示分解過程,其中一名幼兒幫助他們用數字記錄。

(3)啓發幼兒討論:爲什麼4次也可以知道8個答案?(學習用互換的方式感知9的分解與組合)

(4)啓發幼兒思考:你能用同樣的方法將10個蘋果分成兩份嗎?(鼓勵幼兒大膽發言.)

2、教師引導幼兒學習10的分解與組合。

(1)請幼兒將圓紙片按同一種顏色排好,數數有幾個,在紙上記錄下總數,然後翻動一部分變化顏色,說說兩種顏色的圓紙片各有幾個,並記錄下來。翻一次記一次,每次翻的數目不能重複。

(2)幼兒同伴間互相展示自己的記錄結果,看看和同伴的有什麼不一樣。

(3)教師展示幾種不同的分解與組合方法,引導幼兒觀察比較:說說哪種方法又快又好,爲什麼?

  四、活動總結

教師總結幼兒今天的表現,表揚和鼓勵幼兒在活動中表現積極的幼兒。讓幼兒在欣賞散文的同時,感受到數學活動的快樂。同時,教師要照顧到那些在活動中比較安靜的幼兒,使其也能在活動結束的時候獲得快樂。

  五、活動反思:

通過活動幼兒學會了用互換的方式進行9,10的分解與組合,但還有個別幼兒需進一步輔導。在以後的教學活動和區角中,教師要有意識的在這些方面滲透9,10的分解與組合的操作活動,以便幼兒可以及時的對這一內容進行復習。

幼兒園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遷移生活經驗,引導幼兒參與論討講述出小朋友們用各種辦法取皮球的情節。

2、學習詞:取、撥、鉤、浮;詞組:又深又窄。

3、注意傾聽同伴的講述,並大膽想象發表自己的見解,教育幼兒遇事要多動腦筋。

4、通過語言表達和動作相結合的形式充分感受故事的童趣。

5、鼓勵幼兒大膽的猜猜、講講、動動。

活動準備:

圖片一套。

活動過程:

一、出示圖片引出活動,集體談話。

提問:這是在什麼地方?你發現了什麼?皮球怎麼滾進了洞裏?猜猜這裏發生了什麼事?

二、組織觀察,進行小組討論。

啓發:皮球滾進了洞裏,大家有什麼好辦法嗎?(請幼兒仔細觀察圖片,分組與同伴交流講述)三、請幼兒分組進行講述,教師幫助幼兒整理思路並指導。

重點思考:哪種辦法又快又好。

四、教師示範講述。

五、師生一起看圖講述。

活動延伸:

1、將圖片放進於語言角,幼兒自主講述。

2、與美勞區結合,通過繪畫、泥塑表現故事的場景活某些情節。

教學反思:

應多準備一些教具,把幼兒分組作實驗。參與的機會多,他們的印象會更深。

總之幼兒之所以有高漲的情緒、積極的態度、熱烈的表達,與教師的態度和行爲有關。蹲下來和孩子們交談,沒有師生間的距離,沒有說教的痕跡,幼兒在十分輕鬆和諧的環境中暢想、暢談。他們不僅在語言上得到鍛鍊和發展,而且獲得了自信,這種自信將伴隨着他們獲得更多的成功。

小百科:皮球是一種空心球,彈性很好。

幼兒園教案 篇3

目的.:培養幼兒注意力、記憶力,及尋找規律能力。

準備:卡紙32張,16張大小各一的圖形:圓.三角形.正方形.長方形,紅色6張,黃、綠各5張。

玩法:

(一) 交代名稱和玩法:

(幼兒分二隊,16張有圖形的卡片按縱橫各4張放好。圖片朝下。)

我們來玩個“猜一猜”遊戲,這兒有些大小、形狀不同的圖形,我依次翻,比如:我翻第一張是個小正方形,記住這個位置上是個小正方形,然後我把它關掉繼續翻,如果你看到有張卡片是你前面看到過的,可以站起來告訴我“它有朋友了”並把它的朋友找出來,找對了,就放在這隊排頭,最後比比誰贏得的卡片多。(教師依次翻卡片,注意提示)

(二) 變換玩法:

將卡片打亂放好,繼續按以上玩法玩。(可以讓幼兒自己來翻)

(三) 把16張有顏色的卡片放成如下格式:

紅 黃 綠 紅

黃 綠 紅 黃

綠 紅 黃 綠

紅 黃 綠 紅

這次我要把所有的卡片都給你們看,請你們找一種最容易的方法把它記住。其實辦法有許多,可以一個個看記,也可以一下子看出來記住。(幼兒記憶,然後遮住卡片,教師指一張問“這是什麼顏色”幼兒回答。)最後請幼兒講述記憶的方法。

教學建議教師可以根據幼兒情況分兩教時完成,然後投入角落活動。

幼兒園教案 篇4

目標:

1、隨音樂跟着老師做模仿動作,感受節奏的快慢變化。

2、在音樂遊戲中學做爸爸媽媽,表達愛爸爸媽媽的情意。

準備:

1、娃娃家玩具、扮家家的音樂一段。

2、裝扮父母的表演道具(領帶、項鍊等)。

過程:

一、出示教具(領帶、項鍊)

提問:爸爸是帶哪個呀?媽媽是帶哪個呀?

二、學學我的爸爸媽媽。

1、看教師扮做爸爸。

(1)看教師跟着音樂模仿爸爸戴領帶、穿大皮鞋走路等。

(2)猜猜爸爸在幹什麼?一起學一學。

(3)請全體男孩跟着音樂嘗試學做爸爸的動作。

2、看教師扮做媽媽。

(1)看教師跟着音樂模仿媽媽梳頭、抹口紅、穿高跟鞋走路等。

(2)猜猜媽媽在幹什麼?一起學一學。

(3)請全體女孩跟着音樂嘗試學做媽媽的動作。

三、模仿表演

1、學學自己的爸爸或媽媽平時喜歡做的事情。大家猜一猜,爸爸媽媽在做什麼。

2、請一個男孩上前來繫上領帶,請一個女孩上前來帶上項鍊,裝扮爸爸媽媽跟着音樂的節奏一起學一學。

3、選擇幾個典型的動作連起來,大家一起表演。

幼兒園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通過遊戲讓幼兒感受戰勝困難的喜悅心情

2、結合幼兒鑽、爬和跑多種玩法,發展幼兒的動作的協調性、敏捷性。

3、萌發幼兒相互合作的精神。

重點難點

結合幼兒鑽、爬和跑多種玩法,發展幼兒的動作的協調性、敏捷性。萌發幼兒相互合作的精神。

教學準備

貓、鼠頭飾若干、糧倉一個、鼠洞二個、獨木橋、山洞等。貓、鼠頭飾若干、糧倉一個、鼠洞二個、獨木橋、山洞等。

教學過程

一、開始部分:

1、幼兒聽音樂開汽車進場地。

2、遊戲前的活動準備。

3、啓發幼兒講出貓、鼠的作用及特徵,交待遊戲名稱及規則。

二、基本部分:

1、貓保護糧倉巡邏,鼠乘虛而入找糧吃,沒吃到。

2、在鼠媽媽的帶領下,小老鼠們乘貓巡邏時,在路上設障礙,搬來跳圈等,鼠獲得偷糧的成功。

3、貓找出失誤的原因,卸下鈴鐺,排除除路障,想辦法給鼠一個錯覺,終於抓住了老鼠,減少了糧倉的損失。

三、結束部分:

1、表揚角色扮演得好的幼兒。

2、幼兒開汽車離開場地。

幼兒園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認識太陽爲人類生存提供了取之不盡的能量,瞭解人類是如何開發利用太陽能的。

2、指導學生製作簡易太陽能熱水器或簡易太陽竈,培養他們的動手製作能力。

教學準備

1、人們直接和間接利用太陽能的掛圖或投影片若干。

2、內部塗上黑包的皮鞋盒、玻璃板、染上深色並曬乾的棉花東泡沫塑料、食品袋、細棉線、水、膠帶紙、黑紙。(學生課前備好)

3、大碗、鋁箔、剪刀、膠水(或雙面膠)、塑料吸盤掛鉤、馬鈴薯(或其他塊狀食物)。

教學過程設計

教學內容

師生活動

備註

一、導入新課

二、學習新課

1、指導學生認識太陽能在生產、生活中的作用。

2、指導學生製作太陽能熱水器。

3、教師總結結束本課。

談話:同學們都知道,太陽對於人類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我們的生產和生活都離不開太陽的光和熱,太陽發出的光和熱是一種能源,我們把它叫做太陽能。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研究太陽能的利用。(析書課題)

(1)提問:請同學們討論,我們在生產和生活中是如何利用太陽能的?(學生充分討論後回答)

結合學生的回答,通過掛圖或投影,顯示學生回答內容的情景,並作簡要講解。

(2)小結:人們曬糧食、製鹽、曬衣服、用塑料大棚種菜都是直接利用太陽能。人們還利用太陽能製造

出了熱水器、電池、發電廠等。

(3)提問:同學們想了解一下剛纔你們提到的利用太陽能的裝置嗎?讓我們通過觀察來了解它們的基本構造及工作原理。

教師用掛圖、投影或實物展示太陽能裝置,並作講解。

(4)談話:太陽能是地球上最主要的能量來源。由於煤、石油、天然氣等有限能源的減少,人們正在大力開發太陽能。不少地方已建立了太陽能發電站、太陽能汽車、太陽能居室,用太陽能取暖、供水、製冷、照明、燒飯等。太陽能發電衛星也正在研製中。

(5)學習觀察課本第16頁幾種利用太陽能的裝置。

教師對其工作原理作簡單說明。

(1)談話:有的同學認爲太陽能裝置肯定都很複雜,其實並不都是這樣的,我們可以利用身邊的東西來做一個簡單的太陽能熱水器,你想試試嗎?

(2)講解:怎樣來製作太陽能熱水器呢?我們首先應該搞清製作的方法和步驟,看課本第17頁圖示製作步驟,不懂的地方提出來和老師、同學們研究。(學生閱讀並提問)(具體步驟可閱參考資料)

(3)學生製作,教師巡視指導。

(4)談話:製作好的同學就可以把這個裝置放到陽光下去試驗效果了,注意試驗的時候,盒面應該適當傾斜,使陽光能直射玻璃面上。(學生到室外試驗效果)

(5)彙報試驗結果。

  課後感受

本課主要是使學生了解人類是如何是利用太陽能的。大多數同學對太陽能的利用有了一定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