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幼兒園教案 > 關於幼兒園教案範文五篇

關於幼兒園教案範文五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51W 次

作爲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教案,教案有助於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教案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幼兒園教案5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關於幼兒園教案範文五篇

幼兒園教案 篇1

設計背景

初春到來,萬物甦醒,各種小動物開始出來活動。爲了讓幼兒更深的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引用了小朋友們比較常見的小動物蝸牛,生成了本次教學活動主題《小蝸牛》。

活動目標

1 認識蝸牛瞭解蝸牛的一些習性特點。

2 引導幼兒在畫看說的基礎上,創造性地運用橡皮泥製作蝸牛,提高動腦動手能力,進一步激發關注的情趣。

3 鼓勵幼兒大膽地表現自我,感受動手操作的快樂。

4 培養幼兒動手操作的能力,並能根據所觀察到得現象大膽地在同伴之間交流。

5 能展開豐富的想象,大膽自信地向同伴介紹自己的作品。

重點難點

重點:輔導提高幼兒動腦動手能力,進一步激發關注的情趣。

難點:引導幼兒大膽地表現自我,感覺做做玩玩的樂趣。

活動準備

1 實物小蝸牛若干。

2 製作好的一隻橡皮泥小蝸牛。

3 材料:彩色橡皮泥。牙籤。人手一份。

活動過程

一、導入

聽音樂《蝸牛與黃鸝鳥》安定幼兒情緒,並引起幼兒對小蝸牛的好奇心,從而我出示實物小蝸牛。

二、欣賞蝸牛

1 讓幼兒集體觀察蝸牛的外形特徵,引導幼兒說出蝸牛身體小,身揹着殼像小房子,而且殼是一圈圈的。

2 請個別幼兒用手摸摸蝸牛頭上的兩根觸角,然後觀察到受到刺激的觸角會順速往殼裏縮進去,這時大家會覺得非常有趣。

三、認識蝸牛

1 這時候我會告訴幼兒這是蝸牛的觸角,蝸牛的眼睛就是長在觸角的頂端。

2 舉例說明:螞蟻也有觸角,當兩隻螞蟻的觸角碰到一起就是它們在對話,再用蝸牛與田螺。烏龜進行對比,找出相同點。它們的身體都會縮進殼裏,而且殼都是有點硬的,因爲它們都是軟體動物,所以身上都有殼,這樣它們就可以保護自己不受到傷害。

3 隨機教育:就像小朋友們要穿衣服,鞋子一樣,纔不會弄髒身體還能保護自己。

四、瞭解蝸牛

1 帶領幼兒觀察蝸牛,瞭解蝸牛生活習性,仔細觀察蝸牛爬行,出示菜蟲與蝸牛進行比賽,突出蝸牛行動緩慢,是靠身體蠕動來爬行的。

2 小蝸牛的食物是什麼呢?經過搜索資料,我會出示部分實物並告訴幼兒蝸牛吃的東西可多了,有各種菜葉。蛋殼。菌類{如木耳。蘑菇等}還有一些枯了的樹枝。紅薯這些都是蝸牛的食物。蝸牛隻喜歡呆在溼潤的地方,蝸牛睡覺的時候是縮在殼裏的,它不但要冬眠還要夏眠,就像小朋友們一樣,不但要睡午覺,到了晚上也要睡覺,這樣才能身體棒棒,快長快高。

五、小結

通過學習瞭解小蝸牛身上揹着殼都有自我保護能力,那麼小朋友呢?應該怎麼做?引導幼兒自我保護意識並要愛護小蝸牛,不傷害小動物,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六、延伸活動

做一做,彩色橡皮泥小蝸牛

1 引導幼兒多製作大小顏色不同的蝸牛,並添上花。草,豐富幼兒的想象空間。

2 幼兒動手製作。

3 展示幼兒作品欣賞,鼓勵大膽創作的幼兒,並給予表揚。

教學反思

1 課前導入得太直接,不夠貼近生活化。

2 教學教具過少,沒有掛圖。

3 師生互動過少,課上應該穿插多種遊戲進行。

幼兒園教案 篇2

一 問題的提出

(一) 課題指出的理論依據與社會背景

材料是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幼兒直接進行活動的物質基礎。幼兒的發展以來於對材料的操作。蒙臺梭利認爲:認同的內在前能是在環境的刺激、幫助下發展起來的,是個體與環境之間相互作用的結果。我國著名的教育家陳鶴琴先生指出:“怎樣的環境刺激,得到怎樣的印象。”由此可見,材料的投放是教育教學和課程設計的重要組成部分。材料不同,幼兒操作方法不同,幼兒在遊戲過程中所獲得的知識經驗也就不同。

目前,隨着二期課改的不斷深入,幼兒園材料庫的創設成了近年廣大幼教工作者關心的熱門話題之一。但叢幼兒園收集、投放或使用材料的現狀看,還存在不少問題。

1、 遊戲材料

(1) 隨意性、盲目性。遊戲材料是幼兒遊戲活動的物質基礎,沒有充實豐富的遊戲材料,處於直覺思維階段的幼兒就不能充分地調動各種感官去玩。但是,頭反個材料也不是越多越好。有時看似“琳琅滿目”豐富的材料也會對幼兒產生不利的刺激,造成幼兒思維的混亂。

(2) 功能單一。幼兒遊戲材料多爲製成品。成品玩具最大缺陷在與重新組合,拼裝新物件的.餘地太小,可供幼兒自由發揮創造的空間太有限。而教師們對於製作或購買那些顏色鮮豔、具體形象的成品玩具樂此不疲。

(3) 背離兒童的自然性。材料多爲購買的塑料製品。忽視了幼兒對自然材料天生的好奇心與探索慾望

(4) 固定性。材料種類之間存在固定搭配,使幼兒在選擇時受到限制。

2、環境創設中的材料

(1)教師動手、動腦多。幼兒看的多,參與少。由於過分強調環境佈置的美觀性,很難避免在創設意圖、喜好、功能上帶有成人“主觀化”成分,卻與幼兒的交流與溝通。兒童意願、兒童需要很難在環境中體現。在材料的收集上,也都爲教師“一人承包制”。

(2) 自然材料少。很多是使用在環境佈置上的材料多爲幼兒園購買來的各色卡紙、泡塑等。極少存有廢舊物品或使用當地自然資源。

(二)課題研究的價值

我園前期在以“多元智能”理論爲指導的關於環境課題的研究中,初步嘗試構建了以多元主題活動和自主探究活動爲主的幼兒活動模式,探索了角色實踐活動培養髮展幼兒多元只能以及家園、社區協作模式的運用等。在這個過程中,幼兒園、老師、家長有了更進一步的合作。對幼兒的培養在意識上也有了更深刻的共識。幼兒的自主性、獨立性也有了更大的提升。在對這些工作進行肯定的同時,我們意識到,環境這一領域中關於材料庫的創設這方面的研究尚有欠缺,需要深入地探究。

本課題研究的價值在於順應了時代進步的要求,不僅體現了環境保護的意識,開發利用多種資源,包括廢舊物品的利用等,更是將研究的重點落實在提供適合幼兒多方面智能發展的有效材料上。幼兒園、家庭共同着眼於幼兒多元智能的開發與優勢智能的培養,促進每個幼兒富有個性的成長。由此可以說具有較大的研究價值。

二 研究方案

(一) 研究目標

1、探索創設幼兒園材料庫的有效途徑。

(二) 研究對象

(三)研究內容與說明

1、有關幼兒園材料庫創設的實踐原則;

(1) 主體性原則。幼兒是發展、能動的主體,幼兒自身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遵循這一原則,在培養過程中應引導幼兒積極參與討論、收集與製作各種材料。使幼兒智慧潛能得到充分發展。

(2) 因地制宜原則。從幼兒園實際出發,利用社區、當地資源和幼兒身邊常見的、熟悉的材料進行替代、組合,選擇符合幼兒任職需求,來源於幼兒生活經驗的材料。

(3) 環保的原則。利用自然界中存在的或生活中的廢舊物品,引發幼兒親近自然的情感,培養他們節約資源的意識。

(4) 選擇性原則。要體現在符合幼兒興趣的選擇、學習方式的選擇、能力的選擇、同伴交往方式的選擇上,不能一刀切。應減少統一化的成分、拘束性的原則。要讓兒童在環境中能夠自由,找到自己的所需。因此,材料應儘可能有多種功能,材料種類之間沒有固定搭配,不受教師侷限在某個區角使用,沒被教師設定統一玩法,以使孩子大膽地選擇性地使用。

(5) 個體適宜性原則。維果斯基主張 ,教育應當定位於幼兒現有心智發展狀態的“最近發展區”,根據每個幼兒的能力、生活習慣、興趣偏好、學習方式,讓孩子對於材料能用自己的理解、想象、願望去操作,通過自己與材料的互動獲得發展。

說明:幼兒園材料庫的創設中材料的來源包括幼兒園幼兒園、社區、家庭和幼兒購買的成材料,利用廢舊物品的自制材料與幼兒園和客觀存在的自然資源,可利用的社區自然環境,以及家長幼兒發現的可利用的自然材料。

自然材料庫的創建應主要通過幼兒園、教師、幼兒及家庭多方的自制材料爲主。做到幼兒園材料既充分,又種類多樣。使幼兒在操作的過程中接觸更寬廣、真實的生活環境。同時挖掘幼兒的多元智能,提高動手能力。並積極利用自然資源,因地制宜,爲幼兒提供豐富開放性的具有本土特色的活動材料。

幼兒園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學習雙腳同時向前跳的動作。

2、培養幼兒在活動中愉悅身心,並學會互相幫助。

活動準備:

1、兔子和胡蘿蔔頭飾若干、籃子4個。

2、蘿蔔插在場地前20米的沙盤裏。

活動過程:

1、教師用語言引導幼兒,吸引幼兒的學習興趣。

2、幼兒和教師一起說兒歌:

小白兔白又白,兩隻耳朵豎起來,

愛吃蘿蔔和青菜,蹦蹦跳跳真可愛。

3、教師分戴頭飾,向幼兒提出遊戲規則。

教師:今天天氣真好,兔媽媽要帶着寶寶們到外面去拔蘿蔔,你們開心嗎?不過我們兔寶寶拔蘿蔔可是有要求的,一定要雙腳向前跳哦,兔寶寶,你們能行嗎?

4、幼兒分兩組開始遊戲,拿到蘿蔔後分別放在籃子裏。

5、幼兒休息,教師進行小結。

教師:剛纔,兔寶寶拔了蘿蔔,在拔的時候媽媽發現有的兔寶寶力氣非常大,有的兔寶寶也會幫助其它的兔寶寶,我們一起拍拍手錶揚表揚他們吧。

6、幼兒再次進行遊戲。

7、活動分享:吃蘿蔔

教師:今天我們兔寶寶拔了麼多的蘿蔔,現在我們的肚子也有餓了,大家圍在一起來吃蘿蔔吧,我們自己拔的蘿蔔吃起來會更香甜。(張渚幼兒園洪偉)

幼兒園教案 篇4

  一、活動目標:

1.初步認識橢圓形。

2.能夠用語言表達橢圓形的基本特徵。

3.引導幼兒積極與材料互動,體驗數學活動的樂趣。

  二、活動準備:

材料準備:PPT、熊媽媽、熊妹妹、橢圓形的鏡子圖片、圓形、操作冊

  三、活動過程:

1.以講故事的形式引入活動。

引導語:“有一天,熊媽媽和熊妹妹一起去逛街。它們看到一家店裏掛了好多的鏡子,就走了進去。熊妹妹拉着熊媽媽走到一面鏡子前問:“媽媽,這面鏡子真奇怪!”

2.引導幼兒認識橢圓形的基本特徵。

(1)出示橢圓形的鏡子圖片,請幼兒自由發揮。

(2)出示圓形,讓幼兒感知橢圓形和圓形不一樣的地方。

3.小結橢圓形的特徵,重點引導幼兒能用語言表達橢圓形的基本特徵。

(1)橢圓形兩頭比圓形長。

(2)上下對摺和左右對摺出來的折印不一樣長。

4.引導幼兒說出日常生活中類似橢圓形的物體。

5.分發操作冊,幼兒探索操作:

(1)引導按照顏色進行分類。

(2)引導幼兒按照大小進行排序。

(3)以遊戲的形式幫助幼兒進一步認識橢圓形。

6.幼兒操作,老師巡視指導並重點指導能力較弱的幼兒動手操作。

7、老師對本次活動的操作情況進行評價。

小百科:橢圓是點的集合,點其到兩個焦點的距離的和是固定數。

幼兒園教案 篇5

目標預設:

1、運用各種感官初步感知茶葉的特徵,樂於運用語言進行表述。

2、能仔細觀察、記錄茶葉在泡水前後的變化。

3、初步嘗試泡茶、知道泡茶要注意用水量和安全。

4、鼓勵幼兒大膽表述對幹茶葉的理解。

5、知道喝茶的好處,能大膽、清楚地表達自己的見解。

活動重點:

1、能大膽地用語言、身體動作表述自己的想法。

2、自己嘗試泡茶。

活動準備:

4個茶葉罐裝好適量的茶葉、小勺4個、透明杯子每人1個、保溫杯16個、集體記錄單1張、錄像《認識茶葉》、音樂、抹布等。

活動過程:

1、 出示裝好茶葉的茶葉罐,激發幼兒探究興趣。

請幼兒從聽、聞、摸等多種感官來猜想罐子裏裝的是什麼。

(以遊戲猜猜的情景引出茶葉,激發幼兒主動探究的意識。)

2、引導幼兒觀察幹茶葉的特徵

引導幼兒從茶葉的顏色、形狀、硬度、味道等方面進行觀察。

教師根據幼兒的回答進行形象記錄。

原有記錄總結過程:(觀察、記錄)

從視覺、觸覺、味覺等來感知幹茶葉的特徵,鼓勵幼兒大膽表述對幹茶葉的理解,並對幹茶葉特徵進行總節並記錄。

3、引導幼兒觀察泡水後茶葉的變化幼兒自己泡茶,知道泡茶用開水、杯子、並注意安全等。

觀察茶葉在杯中的變化,互相交流。

教師根據幼兒的回答進行形象記錄。

看了那麼多的茶葉,老師想到了一個故事,故事的題目是《茶葉的聚會》。故事後提問:

1、故事中哪些東西是跟茶葉有關的?

2、我們生活中哪些東西跟茶葉有關?

猜想與驗證過程。(猜想、實驗、記錄)

1、集體進行猜想。提醒並鼓勵幼兒大膽進行嘗試,尊重事實。

2、幼兒猜想、驗證後,師進行集體記錄,此時注意觀察幼兒猜想與驗證是否一致,會用自己的身體和語言展現自己實驗前後茶葉的變化。

3、自己嘗試泡茶、知道泡茶的水量。

4、帶着問題觀看錄像,逐步感知茶葉的生產過程。茶葉是生長在什麼地方的?是所有的茶葉都能摘嗎?茶葉是怎麼變乾的?等一系列這都是孩子的問題,在此環節中幼兒觀看了茶的現場錄像,也感受到茶農的艱辛。

5、聽音樂做律動,讓幼兒在愉快的律動中結束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