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一年級教案 > 《我多想去看看》說課稿及反思

《我多想去看看》說課稿及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24W 次

  11、《我多想去看看》說課稿

《我多想去看看》說課稿及反思

各位老師:

你們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一年級第一冊第五單元十一課《我多想去看看》第二課時的教學設計

說教材:

北京,祖國的首都,一個人人都向往的地方。本文以一個山村孩子的口吻,用第一人稱和詩歌的形式,講述自己想到遙遠的北京城,去看門廣場的升旗儀式。語言質樸,感情真摯,抒發了少年兒童嚮往北京的強烈的思想感情。

根據新課標要求及本課特點,結合學生實際情況,我把這課時的教學目標定爲:

教學目標:1、知識與能力: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過程與方法:通過朗讀、看圖等方式理解課文內容。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熱愛北京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

教學難點:熱愛祖國、熱愛北京的感情激發。

說教法、學法:

採用各種形式的朗讀和活動體驗達到對課文的理解。首先從課題入手,讓學生學會質疑。然後通過自讀、、範讀、賽讀、表演讀、展示讀等達到對課文內容的理解。由於大多數學生沒去過北京,但對北京有一種自然的嚮往之情,教學中通過看升旗儀式、聽歌曲等活動,點燃這種激情,逐層加深愛祖國的思想情感和體 驗。

說教程:

現在談談我如何在教學中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一、導入新課,揭示課題

我認爲這篇課文的課題命得非常適合低年級的小學生——《我多想去看看》,他會很自然地就問:“我”寫的是誰呀?多想去哪兒看看?爲什麼想去那個地方看看呢?我緊抓這個培養學生質疑的良好學習方法的契機,讓學生齊讀課題後就問:“多想”什麼意思?那你能有感情地再讀讀嗎?爲後面情感的激發打好伏筆。讀了課題後,你想知道些什麼?這也是文章的內容所在。提出的問題能不能自己解決呢?仔細讀讀課文,試試自己行不行,好嗎?學生很想證明自己的能力,於是就會興趣盎然地去讀。

二、品讀課文,讀中感悟

學生現在的拼音掌握得可以了,他們完全有能力藉助拼音把課文讀通讀順。於是我首先採用自讀,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把認爲難讀準的字或難讀通的句子標出。這樣就培養了學生學習的獨立性。再小組合作讀,把你剛纔還沒讀準的地方提出來向別人請教,或者你會讀了就幫幫其它的小朋友,一起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然後,指名讀、範讀,跟老師比讀、小組賽讀,學生越讀越有味,越讀越有感情。

三、感悟交流,探究內容

《課標》指出,語文課程具有豐富的人文內涵,語文教學特別注意尊重學生獨特的情感體驗。學生在自讀自悟中,基本上理解了文章的內容。教師提問:通過剛纔朗讀練習,你讀懂了什麼?學生暢所欲言,隨機板書:北京城(遙遠)、門、升旗儀式(壯觀)。教學中,我和學生一起逐步深入地挖掘課文的情感,通過品味關鍵詞句,表情朗讀等方法,引導學生進一步體驗課文情感,用課文的情感培育學生的情感,以達到與課文的情感發生共鳴。

四、創設情境,強化感受

學生的情感與課文的情感發生了共鳴,學生的思維衝破現有時空的束縛,張開想象的翅膀,把他們帶到更加遙遠的意境中。教學中。理解“壯觀”一詞時,我請學生一起觀看門廣場莊嚴的升旗儀式,對於大部分沒有親眼見過升旗場面的孩子們來說,此時,他們和山裏的孩子的情感是一致的。他們神情專注,已經把自己融入到課文中。看完錄像,我借情續情,帶上記者證,進行現場採訪,讓他們談談感受:你覺得北京門廣場升旗儀式怎樣?你看了之後,心情怎樣?你現在最想說的一句話是什麼?你想對五星紅旗說些什麼?孩子們通過談自己的感受,切身體會到山裏孩子的心願,情感再一次受到感染,熱愛祖國的情感在無形中得到昇華。最後,利用聽音樂《國旗,國旗多美麗》,當唸到“敬禮、敬禮、敬禮”時,我充滿激情地對學生說;讓我們也莊嚴地向國旗敬禮!此時無聲勝有聲,愛國主義情感已經在孩子們心中生根發芽了。

  11、《我多想去看看》反思

《我多想去看看》是一首小詩,共三大句話:第一句話交待了“我”的出身——一個山村的孩子;第二句是講遙遠的北京城,天安門廣場的升旗儀式非常壯觀;第三句寫山村孩子嚮往北京的強烈的思想感情。

我在引導學生識完字,讀熟課文後,沒有逐字逐句的理解、分析課文,而是讓孩子們提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我原以爲孩子們不會也提不出有價值的問題,我這樣做只是嘗試,但出乎意料:萬和林一開始就直奔文章的核心句子:課文結尾爲什麼連用兩個“我多想去看看”?我沒有直接解答這個問題,而是以它爲理解文章的一條線。我問:誰看出文中的“我”是一個怎樣的孩子?從哪裏看出的?孩子們的思路又進入了課文。

在文中他們從“走出大山”、“遙遠”等處看出了“我”是一名山村孩子。有一位孩子提出“壯觀”是什麼意思?我請幾位在北京天安門廣場看過升旗儀式的孩子描述了升旗的場面,同時就有孩子在驚歎。表達能力強的楊金頤同學還結合學校的升旗儀式作了想像,用兒童特有的語言闡釋了“壯觀”一詞的含義。這時我趁熱打鐵:這樣壯觀的場面,老師真想和同學們一起站在天安門廣場看看啊!

但對一個山村孩子講,這是多麼難又多麼遙不可及啊!這是她的夢想,她已經多次向媽媽說“我多想去看看”啊!從這兒看出小姑娘(------)。孩子們補充:看出小姑娘非常想去北京;看出小姑娘多麼渴望看升旗儀式啊!提出問題的萬和林也說自己明白了:其中一個是作文章結尾,另一個用來點題。

至此,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劃上了句號。課後我作了深刻的思考,對待這些優秀的孩子,我應該大膽放手,給他們更多的思考空間和學習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