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一年級語文上冊課文我多想去看看教學反思

一年級語文上冊課文我多想去看看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17W 次

課前我設計了一個教案,一節課下來,我發現現實非常殘酷,可以這麼說,整堂課都是教師牽着學生走,走的磕磕絆絆,相當吃力。原因何在?我對此進行了反思,發現我忽視了一個最重要最客觀的因素——學生的知識準備。

一年級語文上冊課文我多想去看看教學反思

《我多想去看看》是一篇愛國主義教育文章,句子琅琅上口,適宜朗讀。但要學生聲情並茂地朗讀出來,並非易事。

首先,學生對課文內容很陌生。課文描寫的是一個住在小山溝裏的同齡男孩美麗而殷切的願望,他在大樹底下聽媽媽講新中國的首都北京的一些情況,北京城的美麗、莊嚴對於初涉學堂、牙牙學語的小孩來說,是神祕的,帶有夢幻色彩的,是神聖的,凌然不可侵犯的,它具有無形的感召力,具有無限的誘惑力,所以男孩跟媽媽說,多想去看看。

一方面,現在的小孩子體會不到小山溝裏的孩子們的特殊心理——生活貧窮、視野閉塞、勤奮好學、懂得珍惜,特別嚮往外面的世界。他們沒有小山溝孩子們的生活經歷,他們普遍沒有看到過大山,甭說彎彎的山路,充塞在他們眼前的是無數鋼筋混泥土澆築而成的房子,一條條寬闊的柏油路,來來往往的車輛,熙熙攘攘的人羣。大山——在小山溝男孩的眼裏司空見怪,它雖然美麗但是阻隔着通往大城市的道路,而在現在的孩子們眼裏,大山是一個稀罕物,能走進大山,與大自然親近,那絕對是一種享受。這就是地域環境不同所造成的孩子們的不同心理狀態,換句話言之,如果把“走出大山,去看北京”,換成“走出城市,走進大山”,估計孩子們更能讀出“多想去看看”這種殷切的感情來。

另一方面,現在的孩子們生活普遍比較小康,他們不知道自己的幸福與祖國的興衰有關係,“祖國——中國”這兩個詞語在他們心中沒有多少概念,即使你花很多的力氣跟他們解釋中國的歷史,中國人民在新中國成立前後的生活對比,他們還感受不到。一年級的孩子,對於時間的概念僅僅停留在一年、一月、一個星期、一天這些具象的東西上,1949年,對他們來說太遙遠,57年前,他們不理解這是多長一段時間,基於這樣的起點,你讓學生怎麼去理解祖國的一路坎坷,怎麼去理解中國人民的奮鬥精神?對祖國不瞭解,對歷史沒概念?學生情有何處發?怎麼能受到愛國薰陶?這就像是一個非常抽象的東西,擺在他們面前,他們根本就不認識,不明白,而你非得問他:你喜歡它幾成?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出喜愛之情!

其次,根據孩子的心理特點,在這一年齡段,他們的瞬間(短時)記憶佔優勢,但時間一長易忘,最好的學習方式就是家校配合,學校裏學的東西回到家以後,馬上覆習鞏固,增強記憶,這樣第二天學習就輕鬆了。然現在很多孩子們的學習問題就出現在“回家”複習鞏固這個環節上,學習很大程度上成了同齡人之間比拼瞬時記憶!惡性循環,長此以往,學生的學習能好到哪裏去?學生連字、詞都讀不好,好多字詞都不認識,怎麼去讀好句子,而且還要聲情並茂地去讀!

綜合以上兩個因素,這個自己設計的自認爲比較理想的教案想要在這種情況下實施出效果來簡直就是高空築樓——必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