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一年級教案 > 一年級下冊《憫農》說課設計

一年級下冊《憫農》說課設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41W 次

  一、教材分析

一年級下冊《憫農》說課設計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古詩《憫農》。可以說古詩教學是語文教學中的一大難點,教師要讓學生從篇幅短小、語言精練的詩句中理解意思、感悟情感,體會作者的寫作意境,的確有一定難度。而且,稍不留神就會使學生產生厭煩情緒。特別像《憫農》這種離學生生活很久遠詩,怎樣讓學生能夠通過自己的努力去了解、感悟古詩的內涵呢?這是我備課時一直在思考的問題?爲了讓學生想學、樂學,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要改變以往的古詩教學思路,要緊緊以《課標》爲教學準繩,要融入全新的教學理念,要打造一個由認知性學習向體驗性學習轉變的課堂模式。經過幾番思量,確定了教學設計。所以,我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二、給學生一個學習的導向

課堂導入環節,我請同學們背一背自己積累的古詩,此處的設計意圖主要是引導學生養成積累的好習慣。課堂教學中,此處如果能給學生一個分類的導向我想會更好。例如當孩子每背完一首詩,我加以評價說這是一首描寫什麼的詩,會使學生更加明確古詩的分類。

 三、給學生一個自學的空間

《新課程標準》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 精 神,倡導 自 主 、合作 、探 究 的 學習方 式 。教 學 內 容 的 確 定 ,教 學 方 法 的 選 擇 ,評 價 方 法 的選擇,都應有助於這種學習方式的形成。基於以上理念,在教學中,我首先請同學們按照我給出的學路建議自主學習。即:

1、初讀古詩,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再讀古詩,讀出節奏、讀出韻味。

3、細讀古詩,理解詩意、感悟詩情。學生結合自學材料先自學,遇到問題小組合作學,合作學習再有解決不了的問題寫在質疑欄內彙報交流時共同解決。

安排足夠的.時間讓學生自學,學生能靜下心來認真思考,寫寫畫畫,動手查查字典,同桌的還可以商量商量,學生學得主動,的確有所收穫。同時滲透了學習古詩的方法,潛移默化培養自學能力,同時培養孩子質疑意識。

  四、給學生一個交流的平臺

在自學的基礎上進行彙報交流。交流時由讀準生字、多音字開始,再要求讀得字正腔圓,讀得抑揚頓挫、停頓適當,提升讀的要求。從讀的實踐中要求學生“爭取讀出你的味道和感覺來”。讀的層次分明,一步一個臺階步步遞升。

引領學生誦讀是經典詩詞教學之根本,反覆朗讀,多次與文本對話,看似簡單,實難做到。這一步主要爲理解詩意、感悟詩情奠定堅實基礎。

有了讀的基礎我提出了“透過古詩的文字,你看到了怎樣的畫面?”這一問題,學生通過想象畫面理解詩意、感悟詩情。讓學生通過互相的交流、補充完整的表達感受到農民生活的艱苦,在此環節中很自然地解決了孩子們自學中提出的疑問。

此時學生們對詩的意思完全理解後,提煉出 “可憐” 一詞,我用語言和音樂的渲染使學生的情感與文本產生共鳴,我抓住時機,請同學們把這種情感送進古詩再讀,同學們對農民們悲慘生活的可憐之情自然的融入了朗讀中。每個同學讀完,我請其他同學來說說你聽到了什麼?孩子們說聽出了“可憐、悲慘、難過”等等,然後再請同學來讀,進而達到朗讀的提升,情感的昇華。

  五、給學生一個感悟的過程

讀中想象,理解了“詩意”,讀出“詩情”是教學的重點。然而要從作品的存在昇華到精神的境界是教學的難點。這裏我大膽設計了想象環節,“透過同學們的朗讀老師彷彿看到了:一個骨瘦如柴的小女孩,雙手拽着媽媽的衣角哭泣着說:“媽媽,我餓,我餓。”老師彷彿看到了一位衣衫襤褸的老人正拄着柺杖沿街乞討… …”同學們,你彷彿看到了什麼?把你看到的寫下來。這樣會發揮學生的想象力,最大限度地發揮了教學張力。從情的感染說,使學生感受農民生活的極度悲慘。之後問孩子們“看到如此令人心酸的一幕幕,你有什麼疑問嗎?”來喚起學生的質疑,“爲什麼沒有人來幫助他們,沒人來管他們?學生在這種遷移、拓展、延伸的過程中,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得到了一定的培養。也更加深入的感受到詩人把對統治者不關心百姓的不滿和憤恨濃縮成了——憫農;把自己的滿腔愁苦和無能爲力都化成了——憫農;把對農民的同情和可憐都融進了——憫農。這樣一來很巧妙的提升了詩的內涵和表達情感。

本課的教學設計就這樣以誦讀爲主線,學生讀出了意,讀出了境,讀出了情,讀出了韻,教學過程設計縝密細膩而又不留痕跡,課堂開放、自主而又平等,最大限度的調動了學生主動思考、主動學習的積極性。

語文,不是解釋,不是說明,而是一種心靈的潤澤,是一次難忘的充沛的情感經歷!相信孩子們在學習的過程中會有更大的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