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一年級教案 > 小學語文第二冊《地球爺爺的手》教學設計大綱

小學語文第二冊《地球爺爺的手》教學設計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15W 次

本課以童話的形式,通過桃子落地的事,生動形象地告訴人們地心引力這一科學常識,引導學生留心身邊的科學,愛科學,學科學。

小學語文第二冊《地球爺爺的手》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認識“倆、摘”等7個生字,能讀準字音,認清字形。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讀好有請求語氣的句子。

3、能讀懂課文的內容,對"地心引力"現象發生濃厚的興趣,並大致瞭解這一科學常識;從而對身邊的一些科學現象探求的慾望更強烈。

 設計思路:

1、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教師是學習活動積極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語文教學應以學生自讀自悟、自學探究爲基礎,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充分發揮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而要一年級小學生達到這個理想目標還不太可能,因此教師的有效引導顯得更爲重要。

2、教學應該架設生活與教材聯繫的橋樑,引導和調動學生的情感體驗,關注學生的內心感受,注意培養學生對事物有正確的情感態度。

3、在低年級尤其應該使朗讀成爲學生學習和探究的重要手段。《小學語文教學大綱(試用修訂版)》明確要求:“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讓學生在自主、民主的氛圍中學習,自主地讀、說;在自讀自悟、主動探究中認識生字,讀懂故事,初步瞭解“地心引力”,同時對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中的科學奧祕產生興趣。

 教學重點:

識字、朗讀課文

  教學難點:

學習生字詞;理解課文,讀好有請求語氣的句子;瞭解地心引力這一科學常識。

  教學方法:

1、閱讀法(朗讀、默讀、)

2、講授法(講述、講解、講評、講演、講讀);

3、對話法(問答、談話、討論)

4、實踐法(觀察、實驗、遊戲、練習)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師:上課之前,先請同學們看一個小試驗——師拿出一支粉筆向空中拋,邊拋邊問:“你發現了什麼?”

師:是的,不單單是粉筆,其它東西也是一樣,不管我們扔得多高、多遠,最後都會落下來。

師:今天,小猴和小兔也遇到了一樣的情況,我們一起來看看這是怎麼回事。

(板書課題,學生齊讀)

 二、複習字詞

師:首先,我們來複習一下上節課學過的生字,檢測一下同學們的掌握情況。

(出示生字卡片)

 三、讀文、識字、探究、感悟

師:同學們生字的掌握情況比較好,接下來我們師生配合來讀一下這個故事。

老師先來讀1、2、3段。(師讀1、2、3段)。

師:這時候,小氏猴怎麼說的呢?(生讀段4)。

師:想想你平時怎樣和爸爸說話?(爸爸是長輩,和長輩說話時應該禮貌,用“請”)。

師:那請你禮貌地來讀讀這個地方。(生讀)

師:誰還想禮貌地請爸爸幫忙摘桃子?(生讀)

師讀段5。

師:看到這情形,小兔子說什麼了?(生讀段6)

師:猜一猜小兔子現在什麼心情?(高興、歡快)

師:誰願意來做這隻快樂又有禮貌的小兔子?(生讀)

師:這時,猴爸爸笑着說——(師讀段7)

師:你覺得老師當的這位爸爸說話時是什麼語氣?(慈祥、慢、和藹)

師:誰想來試試?(生讀)

師:猴爸爸的話可讓小猴和小兔都感到很奇怪。誰來試着讀讀小猴和小兔的話?——讀之前,你能不能說說應該帶着什麼樣的心情來扮演小猴和小兔子?(奇怪、好奇、不明白)(生讀段8、9)

師:老師也來試試。(範讀)

師:覺得老師當的小猴和小兔合格嗎?(生評)

師:同桌兩人一個當小猴,一個扮演小兔子,配合讀一讀。

師:這個疑團還得地球爺爺來給解開:想想你們的爺爺平時說話的樣子,猜一猜地球爺爺說話會和小猴、小兔子有什麼不同?(粗壯、緩慢)

師:地球爺爺在哪裏呢?(生讀段10)

師:聽了地球爺爺的話,大家心中也有了自己的答案,地球爺爺的手其實就是——地心引力。

“地球爺爺的手能讓成熟的桃子掉下來,能讓踢到半空的足球掉下來”(出示句子)

師:根據你平時的生活經驗,地球爺爺的手還能做什麼呢?試着用上黑板的這個句式更好地進行表達。

師:同學們運用地很正確。有些同學對“地心引力”還不是太瞭解,接下來我們來做一個小實驗。請同學們將你們手中的回形針靠近磁鐵。

師:你們看到了什麼?

師:地球爺爺的心臟就像磁鐵一樣具有引力,它的引力要比磁鐵大得多,能吸引住地球上大量的東西,這就是地心引力。地球爺爺靠地心引力幫小猴和小兔子摘桃子。老師的粉筆也是因爲地心引力而掉下來的。

師:我們齊讀一下課文最後一段。

師:好的,課文我們先讀到這裏,請大家想一想:如果地球爺爺沒有手,世界會變成什麼樣子?(我們會飄在空中,樹會倒着生長,人會倒立在地球上……)

  四、拓展與鞏固

師:是的,地心引力的對於整個地球來說非常重要。早在300年前,英國科學家牛頓就通過觀察、實驗發現了這個祕密:

一天傍晚,牛頓坐在蘋果樹下乘涼。忽然,一個蘋果從樹上掉下來,落在他的身邊。他覺得很奇怪,心想:"蘋果爲什麼會掉下來呢?""一定是因爲它熟透了,"他自言自語,"可是,爲什麼蘋果只向地面上落,而不向天上飛去,也不向左、向右拋開呢?"爲了弄明白這個問題,他又反覆地觀察,專心地研究,終於發現了蘋果落地的祕密。原來,這是因爲地球有吸引力。

師:其實生活中到處都是知識,只要我們留心觀察,就會有新的發現,希望小朋友都能做一個有心人。

師:全體起立,我們來輕鬆律動一下。(出示小黑板上的拍手歌)

你拍一,我拍一,地球爺爺有魔力。

你拍二,我拍二,地心引力實在大。

你拍三,我拍三,能讓雨點下雲端。

你拍四,我拍四,登山爬樓很費事。

你拍五,我拍五,落葉飄飄空中舞。

你拍六,我拍六,高處摔下不好受。

你拍七,我拍七,長江大河水流低。

你拍八,我拍八,太空歸來開傘花。

你拍九,我拍九,地球有雙無形手。

你拍十,我拍十,探索科學莫延遲。

師:通過兒歌,你還知道了哪些關於地球引力的事例?(生答)

五、課堂小結

師: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了地球爺爺有一雙很大很大的手,就是地心引力,也希望同學們能像發現地心引力的牛頓一樣,做個生活上的有心人。

 教學反思:

《地球爺爺的手》是小學語文一年級下冊的一篇課文,課文以小學生喜愛的童話故事形式出現,通過熟桃子自已落地的故事,生動形象、深入淺出地向學生介紹了“地心引力”這一比較深奧的科學現象和科學常識,鼓勵學生留心身邊的科學,從而愛科學,學科學。本課的教學重點是識字與朗讀,難點是瞭解“地心引力”這一科學常識。由於一年級學生大多數活潑,對許多新鮮的事情充滿好奇。但他們有意注意的時間比較短,好動、好玩。結合低年級學生的學習特點,我在本課時的教學中藉助課文中的小動物主人公們,結合生活常識,配以遊戲律動積極有效地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讓學生在自由、寬鬆、民主的氛圍中學習,在主動探索的過程中認識生字,在多種方式的朗讀中體會感悟,讀懂故事,自主地讀和說,初步瞭解“地心引力”,對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的奧祕產生興趣。

一開始上課我利用扔粉筆這一環節吸引孩子們的注意力,並由此向他們發問,一下子激起了孩子的求知慾。因爲我知道興趣是兒童最好的老師,所學知識越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學生就越感興趣,也更容易喚起兒童探究的慾望。

在本課時的教學中,我較爲成功地運用了遊戲律動替代枯燥的說教,通過律動兒歌中的事物,能使學生對課文第十自然段“地球爺爺的話”的理解更爲深刻、直觀。因此有效地激發學生的興趣,鼓勵學生以主人翁的態度對待學習,培養自主學習的習慣,同時又能創設寬鬆、和諧、民主的學習氛圍,努力使學生獲得成就感。

此外,本課時的教學比較突出地體現了我自己的教學特色,那就是以讀代講,引導學生多讀、讀好。在初讀識字之後,我運用段讀、對比讀、範讀、分角色配合讀等多種方式進行課文朗讀,隨機進行朗讀指導。這一環節以學生的自主閱讀爲主,學生自己能讀懂的教師就不再多講,充分讓學生自讀、自悟,讓學生學會主動學習。

語文課更要突出語文味,尤其是一些科普類課文,要避免上成常識課。所以我將磁鐵吸回形針的實驗引進課堂,讓學生進行動手操作。事實證明實驗的引入不僅極大的調動了學生的興趣,而且確實幫助學生更直觀地理解了引力是什麼,從而進一步理解地心引力。

因此,在我看來,任何教學中的觀點或模式並不是一成不變的,關鍵是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教材的特點靈活取捨、創造性的'運用,纔會收到好的效果。

教學點評:(於秀坤 遼寧省東港市菩薩廟鎮大於小學 教務主任)

在拓展和鞏固的教學環節中,教師提出了挑戰性的啓動學生思維的問題:

“同學們想一想,如果地球爺爺沒有手了——也就是說地球沒有地心引力了,我們身邊的一切會發生什麼變化?”

孩子們這時展開推理和想象的翅膀,在一番交流和討論後他們紛紛反饋:“那剛纔老師扔出去的粉筆就不會掉來了。”

“那樹就不會長在地上,而是像雲彩一樣瓢在空中;那我們就不是走在地面上了,而是像太空飛船中的人一樣,在空中飄來飄去了,那真好玩了。”

“小猴可能就吃不到桃子了,桃子不一定會掉來,也許是‘掉’到天上去了。”

說着說着,就有學生髮現問題了:“如果地球爺爺的手沒有了,也許地球上什麼都沒有了。所有的東西都會在空中的,所有的東西都隨處亂飛,那就糟糕了。”

教師這時因勢利導,地心引力對我們有很大的作用,我們必須努力學習,充分地對地心引力加以利用,讓地心引力爲我們做更多的貢獻。

本節課的教學有效的激發了學生探究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有了興趣就有了主動探究的重要基礎。所以,教學的首要條件和教學成功的關鍵就是激發探究的興趣,教師利用實驗和置疑大大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習者會對所學內容產生興趣;將學生習以爲常的扔粉筆、磁鐵吸引鐵塊“搬到”課堂上中,利用學生熟悉的生活,調動了孩子的生活和情感的積累,啓發他們架設了建構新知的平臺,教師巧妙的“強調”,使學生開始興趣盎然地注意這個平時沒去思考過的熟悉的現象。這樣,他們在對課文的探究性閱讀中必然是主動、積極的。

這節語文教學也再次告訴我們:教學必須緊密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使他們切實感受到學習的“個人意義和價值”,使學生對所學內容興趣盎然,樂於探究;對小學低年級而言,高屋建瓴地組織小小遊戲,有時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師應當始終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調動學生的生活積累,幫助他們架設構建新知的平臺。這些,是教學成功的基礎和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