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五年級教案 > 林海音《遲到》第二課時教學設計(附教學反思)

林海音《遲到》第二課時教學設計(附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55W 次

 教學目標:

林海音《遲到》第二課時教學設計(附教學反思)

1.理解課文,感受父親那份既嚴厲又

深沉的愛,及作者對父親的感激之情。認識改正錯誤、從小養成良好習慣的重要性。

2.用已掌握的“品詞析句”的閱讀方法,多角度思考問題。

教學重點:

概括父親打我,及關心我的具體事例,從中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抓住描寫人物動作,神態,語言的詞句來感受父親既嚴厲又深沉的愛,及我對父親的感激之情。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師:人無完人,人都會犯錯。臺灣著名作家林海音小時候就經常犯一個錯誤,是什麼?(生:遲到),(板書課題)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了在這件事中小海音的心理變化。今天我們將繼續學習這篇課文,請孩子們齊讀課題。

  二、精讀課文:

1、師:請孩子們翻開書第63頁,回憶一下,這篇課文主要寫了什麼?誰來說一說!

(“我”在父親的管教下,改正了上學遲到的毛病,從中體會到父親對自己的愛。)

2、師:這篇課文寫了父親做的幾件事?

生:兩件

師:請具體說說。

生:一件事是父親打了林海音;另一件事是父親給林海音送東西。(師邊聽,邊板書“打”、“送”)

v 體會“打”的部分:

3、師:你們同意嗎?(同意)那你們是從文中哪裏知道父親打了小海音。

生:爸氣極了……我捱打了;

爸爸把我從牀頭打到牀尾。外面的雨聲混合着我的哭聲。

師:

(1)我們一起讀一讀這兩段話。(生讀)

(2)孩子們,我們這節課將繼續運用這把金鑰匙來幫助我們理解這兩段話。(pp師播放出金鑰匙內容)請一個孩子來給我們讀一讀。(生讀)

(3)根據這把金鑰匙,對這兩段話你能追問出什麼問題?

預設:A、爸爸打小海音時心裏是怎麼想的?

師:是什麼讓你聯想到了這些呢?(引導學生回到理解動詞上來)

B、爸爸怎麼打小海音的?(直接體會動詞,請孩子們先將父親的動詞勾畫出來,再讓孩子們彙報。)

師:要想知道父親怎麼打,要先從作者對父親的什麼描寫入手?

生:動作描寫。

師:好,趕快拿起筆勾出父親的動詞。

C、爸爸當時會說些什麼呢?(引導學生去聯想,也可以抓住爸爸打人時一言不發來體會爸爸當時氣極了。)

D、從這段文字中我們能體會到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師導:那要體會這段文字的思想感情,我們應抓住這段文字對人物的什麼細節描寫來體會?

E、爲什麼這一段沒有寫爸爸說的話呢?

師:你覺得作者是爲什麼不寫呢?沒有寫這一部分,那課文中寫了什麼?(將學生引向文中父親打小海音的動詞)

在這個部分,根據同學的回答,不停返回去讀小海音捱打的部分,體會父親打得狠,我被打得慘。而所有的生生追問和師生追問都要圍繞情感體驗來,不管學生講到哪裏,最後都要落回到情感上來。

4、師:這些句子都讓我們直接 體會到了父親打我很狠,課文中有沒有從側面描寫的句子?

生:“那一條條鼓起的鞭痕,紅腫的,而且發着熱。”

師:那我們把正面描寫的句子和側面描寫的句子對比讀一讀,感受父親打我有多狠。(可以運用師生配合讀的方式或分男女生讀)

5、師:從父親的這一舉動中你體會到了什麼?(引導學生體會父親的嚴格,在學生的理解中,在“打”字下面板書“嚴格”)

(二)理解“送”的部分:

6、師:真是一位嚴格的父親,那他對我只有嚴格嗎?請--看--大--屏--幕(PP師播放課件圖片)父親又在做什麼呢?課文中哪個部分描寫了這個場景呢?

生:我走出了教室,……又拿出兩個銅板給我。

師:請一個孩子給我們讀這段話,其他的孩子認真聽,認真體會。面對這段話,這樣的場景,你可以追問出什麼問題?

生:A爸爸是怎樣給我送東西的?(引導學生找出動詞理解課文)

B爸爸爲什麼要在打了我之後給我送東西?(還得引導學生從動詞中去理解)

C爸爸爲什麼不說話?

D爸爸給我送東西時心裏會想什麼?(要深入讓學生去推測、去聯想,在推測、聯想的過程中去體會父親對小海音濃濃的愛。)

E我當時會想什麼?

生:我會覺得內疚;會覺得自己錯了,不該惹父親生氣。

師:那你是從哪裏知道我知道自己錯了,而並不怨懟爸爸?

師:回到第19自然段,讀。你體會到些什麼?(可以抓本段的每天早晨、夏天的早晨、冬天的早晨來體會作者改變了自己面對錯誤的態度。)

師:這種改變是隻靠作者自己的努力嗎?

生:不是!還有父親的幫助!

師:是隻靠父親的“打”嗎?請你具體談談自己的看法!

生:還有父親給小海音送東西,體現了父親對小海音的關愛。

師:那麼此時的父親還如之前那樣讓我們覺得嚴格、嚴厲的嗎?(板書:慈祥)

7、師:兩件截然不同的事情卻出現在同一個人身上,出現在林海音的父親身上。孩子們,你們認爲這究竟是一個怎樣的父親?爲什麼?

生:這是一個嚴格的父親;這是一個很愛林海音的父親……(引導學生說出自己所理解的父愛並在學生的理解後,在“打”“送”中間板書畫一個心形,再在心形下面寫上“父愛”。)

8、師:所以在課文中,小海音對自己的父親有怎樣的印象?--(PP師播放句子:我的父親很疼我,但是他管教我很嚴,很嚴很嚴。)我們一起來讀讀。

那你對自己的父親又怎樣的印象?

(正是因爲有了父親這份嚴厲而又慈祥的愛,使本文的作者林海音學會了正確地面對錯誤並改正錯誤。讓我們一起來齊讀第19自然段,感謝這位好父親吧!)這個部分根據學生的回答,靈活變換。

9、這件事不僅讓林海音在童年時代學會了如何面對錯誤,甚至在她70多歲時仍然覺得印象深刻,她曾這樣說過:“我七十多歲了,一生經歷的事不少,但這件‘遲到’的事,對我應當是刻骨銘心的,如果爸爸影響了我,我又影響了讀者,該是一件多麼好的事!”

10、也正因爲林海音能正確地面對自己的錯誤,從此時時早、事事早,才成就了自己輝煌的一生。(PP師出示林海音的生平輝煌事蹟)

11、師:林海音通過她細膩、生動的描寫,讓我們讀到了這樣一個動人的故事。她還寫了很多這樣的故事,都收錄在《城南舊事》這本書裏。有人評價說:書中的每一篇散文,每一個場景,每一句話都散發着濃郁的詩的韻味,清新、婉約、淡雅。老師願孩子們也能在這本書中找到屬於自己的感悟。

 三、閱讀拓展:

12、師:孩子們,本文作者通過對父親的動作描寫,讓我們看到了這樣一位嚴愛有加的父親。下面我們再來看看另外一段節選自《城南舊事》《爸爸的花兒落了》的文段,這段文字作者又運用了什麼描寫方法,讓我們感受到了父愛。

生彙報。師追問:文段是抓住什麼描寫讓你感受到的?

四、隨堂小練筆指導:

13、師:如果說母愛如水,那麼,父愛是山。父親的愛,就像大山一樣,高大而堅定。父親的愛,每一點、每一滴都值得我們細細品味。(PP師出示學生與父親在一起的照片,解說:父愛是臨睡前與我共讀一本書……)

此時的你是否有所感所想所悟?你是否也想寫出你心中的父愛?請孩子們拿起筆,在書上的空白處,用相同的句式寫下你們心中的父愛,開始……(待時間而定,請3到4個學生展示,用開火車的形式一個接一個朗讀自己的作品。)

14、師:我們大家剛纔都聽到了一首最美的歌頌父愛的詩,讓我們把掌聲送給他們。我相信在你們中間還有無數首這樣的詩,請大家課後小組合作,把你們寫的話串成一首詩,獻給你們偉大的父親。

  五、板書設計:

遲 到

打 送

嚴厲 慈愛

父親的愛

 生態學堂背景下學生的個性閱讀指導

  --《遲到》教學反思

五年級的學生已經進入了一個自讀自悟、自主探究的學習階段,我認爲教學中要重感悟、重積累、更要注重運用。

在《遲到》這篇課文教學的第一課時,學生在已經瞭解了這件事情中小海音的心理變化過程的基礎上。本課時,我主要抓住“父親”這條線索,首先讓學生思考:“這篇課文主要寫了父親做的幾件事?”這一問題,抓出本文描寫父親的兩個主要事件:“打”、“送”。然後藉助本文課後的“金鑰匙”內容,讓學生對這兩個事件的文段進行追問,通過學生自己的追問,我再引導他們抓住父親的動作描寫,體會父親當時的心理與性格特徵。例如:當學生找出父親打小海音的句子後,我出示金鑰匙內容,讓學生根據金鑰匙內容對父親打“我”的文段進行追問。我預設學生會追問出的問題有:A、爸爸打小海音時心裏是怎麼想的?B、爸爸怎麼打小海音的?C、爸爸當時會說些什麼呢?……我通過讓學生逐一解決這些問題,來引導學生抓住這些文段中對父親的動作描寫來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

在本文的教學中我還注意了發展學生的個性化閱讀,引入了《爸爸的花兒落了》的選段,旨在讓學生感悟作者對“父親”這個人物的不同描寫手法所體現的人物的心理與性格特徵,同時更深刻地感受如何通過抓住文章對人物的細節描寫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這一教學環節是我對五年級教學中要“重感悟、重積累、更要注重運用”的確切體現。

在此課的教學中我不但注重學生的閱讀感悟,同時啓發學生結合自身實際,與作品展開對話。我引導學生在學完體現父愛的部分後寫下自己心中的父愛。尊重學生合理的個性化見解,鼓勵學生進行了創造性的解讀,及時地記下了自己的感受與想法,進行了寫的訓練。

總之,課堂上,聽着同學們發自內心的表達的自己從文本中獲取的而又高於文本的收穫,我心裏很是感動不已,因爲眼前的一切,讓我想起了文本的作者林海音女士在她七十多歲時就本文的創作感受時所說的一番話,她說"我七十多歲了,一生經歷的事不少,但這件'遲到' 的事,對我應當是刻骨銘心的,如果爸爸影響了我,我又影響了讀者,該是一件多麼好的事!"的確,值得欣慰的是,通過有的放矢的引導,學生在自主學習中,不知不覺達到了林海音所渴望的境界。而"面對錯誤,要勇於改正錯誤,不能找藉口給自己的錯誤進行辯解和推脫,也不能去指責別人幫助你的方式"的正確的世界觀的教育也自然紮根於學生幼小的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