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五年級教案 > 五年級下冊第7課《火星——地球的“孿生兄弟”》課文

五年級下冊第7課《火星——地球的“孿生兄弟”》課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01W 次

  7火星——地球的“孿生兄弟”

五年級下冊第7課《火星——地球的“孿生兄弟”》課文

40多億年前,火星與地球逐漸形成了。這兄弟倆長得太像了——同樣有南極、北極,同樣有高山、峽谷,同樣有白雲、塵暴和龍捲風,同樣是四季分明,甚至連一天的時間都差不多。難怪,人們把地球和火星稱爲太陽系中的“孿生兄弟”,並由此推測,火星也和地球一樣有水和生命存在。

科學家研究分析了火星的照片資料,發現火星上有乾涸的河牀,有的河牀寬達幾十千米,遠勝過今天地球上的亞馬孫河。2004年3月以後,人類通過對火星岩石的鑽孔分析,進一步證實了火星上曾經有水的推斷。那麼,火星上的水是從哪裏來的呢?

最初,這兄弟倆都沒有水,沒有生命,不但荒涼寂寞,還經常遭到彗星和隕石突如其來的襲擊。當時,太陽系內有無數大大小小的碎片四處遊蕩,彼此碰撞是家常便飯。

隕石的水分比較少,而彗星本身大多是些大冰塊,含有豐富的水。也許是持續了數億年的彗星和隕石風暴,給兄弟倆送去了最初的水。

與地球一樣,火星上的水可能還有另外一種來源,在兄弟倆誕生之初,水的成分就已經潛藏在一些礦物中了。當火山爆發時,這些礦物便分離出水,隨着熔岩釋放出來。其中大部分以蒸氣狀態飄散在空中,一部分隨後變成雨水落下來,形成了湖泊和海洋。從宇宙飛船拍攝的火星照片看,上面有數以百計的乾涸的河牀和峽谷,河牀上佈滿了洪水沖刷的痕跡。看着這些照片,我們彷彿可以聽到當年火星上洪水的咆哮。

火星的環境與地球相似。地球上的水不但能留下來,而且孕育出了生命;火星上的水原本可能比地球上的還多,爲什麼沒有能留住呢?

火星本身的致使缺陷導致了這個結果。火星比地球小得多,對物體的吸引力也小得多,所以氣體脫離火星就不需要太快的速度。在太陽的照射下,火星表面的水蒸發成氣體,這些氣體很快就取得了足夠的熱量,達到能夠脫離火星的速度而一去不復返。持續不斷的火星氣體集體大逃亡,使得火星表面的液態水難以長時間存在。這樣,雖然彗星和隕石能給火星帶來大量的水,但很快被火星氣體裹挾着逃向太空了。

水是生命的源泉,看來在火星表面找到生命的希望已十分渺茫。然而,科學家推測,火星地表下面仍然可能有水,只要有適當的溫度,就可能孕育出生命來。如果地表下真的有生命,它們是什麼模樣,是怎樣生存的,這仍然是一個謎。

《火星——地球的“孿生兄弟”》教材解讀

 一、認識課文

《火星——地球的“孿生兄弟”》這是一篇科普題材的課文。全文圍繞爲什麼說火星是地球的“孿生兄弟”這一中心來安排材料。第一自然段通過地球與火星相比較得出“孿生兄弟”這一概念,從而推測火星上有水和生命存在。接着根據照片推想火星上水的兩種來源,然後闡述了爲什麼地球上能留下水並孕育出聲明而火星卻不能。

張敬義老師指出這篇說明文在語言表述上具有鮮明的形象性——“這兄弟倆長得太像了……”具有強烈的探究性——“火星上的水是從哪裏來的呢?”“火星上的水原本可能比地球還多,爲什麼沒能留住呢?”“如果地表下真的有生命,它們是什麼模樣,是怎樣生存的?”具有特殊的情感性——“40多億年前,火星與地球逐漸誕生了。”

 二、明確教學目標

爲了避免把本文上成科學課,有必要認識一下本課教學目標。

1、情感與態度目標:

(1)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多多關注科學知識,瞭解地球,感受科學,養成觀察生活、熱愛科學的習慣,樹立科學意識。

(2)指導學生參與到科技學習、瞭解的活動中去,並在其中能夠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見解,能夠傾聽他人的意見,能夠與他人平等地交流和合作。

(3)嘗試合理地、有創意地探究和解決科學上的問題,學習對科學技術中的問題作出正確的判斷,和大膽的設想。

2、行爲與習慣目標:

(1)初步瞭解地球與火星的異同點,初步理解其間的相互關係,及其發展和變化的過程。瞭解一些科學上的基本知識。

(2)知道一些不同情況下引發的地理情況是不同的,明白事物是有發展經過和演變的。知道地球、火星、乃至宇宙間的個體都是存在差異性的。讓其明白大羣體下的小個體是有差異的。

3、知識與技能目標:

培養學生逐步建立健全的思考體系,對科學的認知體系有個瞭解,讓同學們知道科學中也存在許多未知。並且讓其有一個辨證的思考模式,讓同學們透過課本在以後的爲人處事中都有這樣一個辨證的思想。

4、過程與方法目標:

以查閱資料、小組討論等形式,讓學生明白科學知識是沒有一個固定的模式的。以“探究科學”、“研究地理”等活動,完善學生對知識的渴求性。並進行實際調查,讓同學們更加了解地球,並讓其知道地球上現在印發環境問題的原因及其危害,告訴同學們要樹立環保意識和社會責任感。通過學生感興趣的實踐活動,培養熱愛家鄉,建設家鄉之情。以“我當科學家”等活動,讓學生充分感受地理方面知識的豐富,在學習中得到快樂。

 三、教學處理

依據題目處理課堂教學:藉助學生相對熟悉的地球(課件展示豐富學生對地球的認識),來認識與它孿生的兄弟“火星”。他們的共同點是曾經都“有水有生命”。然後具體學習相關段落,抓住具體的語句證實這個共同點。再學習它們之間現在很大的不同:地球依然有水有生命,火星只有乾涸的河牀。最後學習末一段引導學生科學猜想、科學探索“如果火星地表下有水,是否就有生命?它們是什麼模樣?怎樣生存的?”教學過程可以採用“小組合作學習”。學生關於“火星”的認識,答案是豐富多彩的,原生態的,具有理性客觀的“說明性”特點。

以上解讀,借用了部分資料,本人水平有限,思考不是很深入。懇請大家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