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四年級教案 > 四年級語文下冊《宿建德江》教學設計(a、b案)

四年級語文下冊《宿建德江》教學設計(a、b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22W 次

  教學目的:

四年級語文下冊《宿建德江》教學設計(a、b案)

一、在自學的基礎上,學習生字新詞,理解這首詩的內容。

二、背誦並用自己的話說出這首詩的意思。

 教學重點:

1.理解詞句,明確內容。

2.體會作者表達的以舟泊暮宿爲背景,觸景生情,

充滿憂愁的思想感情。

 教學時數:

1課時

 教學準備:

多媒體電腦

  教學設計(a案)

 一、揭題,解題。

介紹作者及建德江。

 二、理解詩意。

1.出示學習要求:(出示圖片)

1)在自學的基礎上,學習生字新詞,理解這首詩的內容。

2)背誦並用自己的話說出這首詩的意思。

2.出示古詩內容:

1)整體感知:

教師範讀課文,請同學們邊欣賞邊理解詩意。

2)個體感知:

藉助註釋理解詞句的意思,可小組內交流。

3)說一說:

你認爲你理解了哪句,說出來讓同學們欣賞一下。(如果有不理解的詩句,教師相機點撥)

4)比一比:

誰來用自己的話說出這一首詩的意思。(小組比賽)

5)問一問:

客人的“愁緒”有哪些?

後兩句詩更體現了作者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6)讀一讀:

有感情朗讀。

7)背一背:

比比誰背得快。

 三、複習鞏固。

發揮聯想,用第一人稱來描述古詩內容。(先寫後說)

 四、課後作業。

背誦古詩,寫一類生字

[註釋]

①建德江:新安江流經浙江建德的一段江面。

②移舟:搖船。煙渚:暮色迷茫中的小洲。客愁新:旅途中新添的愁思。

③江清:指平靜的江面。月:指江中的月影。

[賞析]

《宿建德江》的詩眼是一“暮”字,因天近薄暮而使江水迷茫,在迷茫中行進的小船,又使作者聯想到身世的飄忽不定,更增加惆悵。無際的曠野,小樹與天銜接,平靜的江面皎潔的明月與人相伴。日暮給了詩人愁緒,也給了讀者以充分的想象空間。

孟浩然

(689~740),字浩然。襄州襄陽(今湖北襄樊)人。早年隱居鹿門山,四十八歲入長安趕考落第,失意東歸,自洛陽東遊吳越。張九齡出鎮荊州,引爲從事,後病疽卒。他不甘隱淪,卻以隱淪終老。其詩多寫山水田園的幽清境界,卻不時流露出一種失意情緒詩歌淡雅而有壯逸之氣,爲當時詩壇所推崇。在描寫山水田園上,孟浩然與王維齊名,世稱“王孟”。

  教學設計(b案)

 一、導入。

這節課我們學習古詩《宿建德江》(板書課題),作者孟浩然。

 二、自學古詩。

1.範讀全詩。(整體感知內容)

2.指名讓學生讀,檢查學生的讀音及斷句。

3.自學理解詩句的意思。

自學提示:

(1)根據課文註釋,結合詩句理解詞語。

(2)小組討論,議一議如何理解這首古詩。

(3)提出問題。

  三、檢查自學。

1.結合詩句理解詞句的意思。

移舟:划船靠岸的意思。

泊:划船靠岸。

煙渚:渚,水中的小塊陸地。煙渚,霧氣籠罩下的江中陸地。

愁新:即新愁,由落日到黃昏,引起詩人新的愁苦。

野曠:野,野外。曠,空曠。

天低樹:天比樹還低。

2.出示課文插圖,讓學生結合圖意理解詩歌的後兩句。

在一個江中的孤島上,幾棵高高的樹被風吹得東倒西歪,遠遠望去由於是在空曠的野外感覺天比樹還低。清幽的月光照在水面,感覺月亮離人是那麼的近。

引導體會作者心情:此時作者遠在異地,舉目無親,孤苦無援,身處這空曠的野外,一種思鄉之情幽然而生。夜幕降臨,水中月,船中人又似乎離得那麼近,有了一絲喜悅,也帶來一些慰藉。

待到明天詩人又會想什麼呢?

(又是一些新愁。)

 四、指導朗讀。

1.理解了這首詩的含義和所要表達的情感,我們該用怎樣的語氣去讀呢?

2.指導朗讀,注意停頓,仔細體會詩中表達的情感。

3.配樂朗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