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四年級教案 > 古詩《泊船瓜洲》教學設計及反思大綱

古詩《泊船瓜洲》教學設計及反思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11W 次

 文本解讀

古詩《泊船瓜洲》教學設計及反思

這是王安石的一首名作,詩中的作者身處瓜洲,遙望故鄉,雖然是隔山隔水,但作者卻認爲是近在咫尺,“一水間”“只隔”等詞把作者的心早已帶回了“故鄉”鐘山,此爲全詩的起勢,營造氛圍。此時作者的情感也似那平靜的江水,緩緩而來。待到“春風又綠江南岸”作者的情感也似這盎然生機、綠意萌動的江南,積蓄着豐富的情感力量。萋萋的青草和作者的思鄉之情一樣滋生、蔓延,茫茫而不可摸狀,幽幽而又纏綿。到一個“又”字,作者的情感慢慢激涌;春風再來,而我卻……,再到“綠”字,那濃濃的傷別情就如勃勃的春草一樣奔涌而出,一發不可收拾,只有遙望問明月:何時能伴着我回家。藉着淡淡的月光,作者的心也回到了故鄉,月光如水,情感如水,靜靜地傾瀉在家鄉的大地上。

 教材解讀

1、理解“綠”“春風”“明月”等特殊含義,體會作者思鄉之情。2、學習作者對故鄉的一種人文情感。

  學習目標

a類

1、有感情、有節奏地朗讀。

2、理解詩句的意思。

3、瞭解鐘山、瓜洲、京口這些地名。

b類

1、說出“數重山”“綠”“春風”“明月”等詞的特殊含義,理解作者思鄉之情。

2、接受作者思鄉情感的薰陶。

c類

1、學習其它有關明月思鄉的詩句,在古典詩句中感“家”的情感。

 預習作業

1、熟讀這首詩,達到能誦的程度,注意間、數、重、還等字的'讀音,按節奏朗讀。

2、對照註釋理解詩句的意思。

3、作者曾在南京爲官多年,南京在作者眼中就是故鄉。故鄉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都始終讓作者牽掛,作者來到長江邊看着那江水、那青山,一切都是那樣的親切、那樣的熟悉。查閱資料,瞭解鐘山、瓜洲、京口這些地名,理解“一水間”“數重山”的意思,想想真得是“一水間”“數重山”嗎?作者爲什麼會這樣的感覺。

4、讀“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理解“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綠”的特殊含義。

5、對照“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理解“明月何時照我還”中“明月”的特殊含義。完成以下句子:

a作者的情感就像這明光一樣………

b作者的希望自己的情感能透過月光……

c作者想到故鄉的明月是不是也………

d作者想到故鄉的親人也許也在明月下…

6、讀蘇軾的《水調歌頭.中秋》、杜甫的《月夜憶舍弟》等詩,想想“明月”在表達作者情感中的作用。

 教學板塊

 第一板塊 【目標a5分鐘】

1、指名讀這首詩

a提醒間、數、重、還等字的讀音

b劃分節奏

c標出韻腳。

2、試背古詩

3、對照註釋,理解詩句意思

 第二板塊——【目標b10分鐘】

1、京口、瓜洲、鐘山之間真的是“數重山”“一水間”嗎?

a 說說這三者之間的實際距離。

b說說當時的交通條件。

2、作者爲什麼會覺得是“數重山”“一水間”。

  第三板塊——【目標b10分鐘】

理解“綠”的特殊含義。

1、讀“春風又綠江南岸”,想想這是一幅怎樣的畫面。

2、出示“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等句子,理解“綠”的特殊含義。

3、談“綠”字的用法。

a出示教材上“資料袋”上的材料。

b說說對描寫景色的作用

c說說對錶達情感的作用

 第四板塊——【目標b10分鐘】

理解“明月”的特殊含義

1、作者此時的強烈思鄉情感奔涌而出,面對一輪明月,他禁不住大聲呼喚:

2、出示“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理解“明月”的特殊含義。

a作者的情感就像這明光一樣………

b作者的希望自己的情感能透過月光……

c作者想到故鄉的明月是不是也………

d作者想到故鄉的親人也許也在明月下…

 第五板塊——【目標c5分鐘】

1、讀蘇軾的《水調歌頭.中秋》、杜甫的《月夜憶舍弟》等詩,想想“明月”在表達作者情感中的作用。

2、故鄉是人們心中的永遠的牽掛。它生命的起源,更是我們的情感寄託。

 反思一

幾百年來,人們一直對“綠”追崇有加,認爲此字非常生動地描寫出了春景。但我認爲就全詩的情感來,“又”所起的作用更大,記得我幾年前上課時抓住“又”字,對比作者自身,老師順勢一導,引讀出“明月”一句,學生很自然地進入詩中的情感。但此次,我是以"綠”字爲重點,卻花了很大的氣力,引用“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等詩句,讓學生感受“綠”字所蘊含的離別情。自我評價是前者設計更易學生接受,後者設計更具文學色彩。前者設計教學流程更順暢,後者設計學生學得更多。

 反思二

按理想課堂教學框架設計教學程序,教學目標與教學過程之間能實現環環相扣,層層推進,使整個教學目標的指向性更加明確,更加有實效性。但我們應該清楚的這還只是一個框架,就像房屋建築,這還只個毛坯房。框架完成後,還須進行不斷完善,進行精裝修。如各板塊之間的導語過渡,以及對學生髮言的預設點評等,這既有備課時精心設計,也有課堂上隨機應變。在教學《泊船瓜洲》這一段時,我就發現自己有點對整堂課的完整、流暢性設計不足,就一板一眼地按照框架中設計的問題一個一個地問,沒有注意各板塊之間的過度連接,結果上課堂上總會時不時地“卡”住。本來這是一首感情不斷推進,最後達到高潮的好詩,意思完整清楚,情感起伏連貫,但上時總覺得自己在做分解手術。問題可以還是在於自己準備不充分,過於框架沒有做到靈活運用,上課時還總在想在框架裏的問題。其實那些框架裏的問題,只是課堂上的一個個節點,應該是隨着課堂的推進,自然,水到渠成地提出,而不是爲了提出而提出。

 反思三

由於前一個單元我一直利用課堂的時間,重點抓好學生預習習慣培養,如要求他們做好批註等,因此學習這首古詩時,我前半節課大膽地放手讓學生自己學習,課上安排充分的時間,讓學生看註釋、藉助工具書,初步理解詩的內容,同時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養成互相幫助的良好行爲習慣,倡導學生學會詢難問疑。近十分鐘後,還是很多學生能比較流利、準確地說出詩句意思。

反思四:古典詩詞蘊含着中華民族傳統的美好感情,融入了作者對於審美的獨特感受。詩無達詁,讀者對於文本的理解會因爲不同的人生經歷和文化背景,產生不同的感悟和體驗,因此在古詩教學時,要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尊重學生的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適時引導學生理解詩歌情感,努力使學生的理解貼近作者的實際思想。王安石詩句中的“明月”就是中國傳統的思鄉的意象,我抓住這一意象做足文章,通過品讀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讓學生知道“明月”往往是在外漂泊的遊子思鄉的寄託,通過不同形式的誦讀來理解詩歌的情感。這一點比“綠”字教學更順暢,是不是學生原有的基礎更好。很明顯這種思路又走到唯學生基礎論的錯誤上去了,如果學生原有的基礎很好,還要我們教師幹什麼。按照維果茨基“最近發展區理論”,教學過程,無疑是一個特殊的認識過程。它的特殊性,首先在於教學的直接目的,是要使學生在儘可能短的時間裏獲得素質的提升。在某個教學時間段裏,教學的起點是學生的現有發展水平,其終點是教學指向的應有發展水平。維果茨基把這個現有水平和應有水平之間的距離稱作“最近發展區”。最近發展區理論所要強調的是,“教學的價值正是體現在消除學生現有發展水平和應有發展水平的差距上”。因此,教學不應當順應學生的現有水平,而應當在儘可能短的時間內使學生的水平達到理想中的水平。因此,關鍵不在於學生的基礎,而在於教師的教學能否讓學生進入有效的思考,能否儘快地認學生從原有基礎提升到理想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