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五年級教案 > 古詩《泊船瓜洲》教學設計和反思

古詩《泊船瓜洲》教學設計和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16W 次

【教材簡析】

古詩《泊船瓜洲》教學設計和反思

《泊船瓜洲》系人教版九冊第二組“思鄉”主題古詩詞篇目的第一篇,是北宋王安石作於1075年。該詩用蒙太奇手法描繪出幾幅生動畫面,詩句凝鍊,意境優美,字裏行間透出濃濃的思歸思鄉情。一個“綠”字讓此詩曾獲“超然邁倫,能追逐李杜陶謝”(《彥周詩話》)的讚譽。

  【學情分析】

五年級學生之於知曉詩面意義、領會詩含境界不是難事,難在“綠”字深刻理解和真正領會詩人才離鄉就思歸的複雜情感。

  【設計理念】

營造相稱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形象思維去理解感悟,用詩般方法教學,讓課堂流淌濃郁的文化味,讓學生受到古詩詞文化的薰陶、感染,爲學生真正喜歡上古詩詞積澱一次頗有價值的學習之旅。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有韻味兒地朗誦,並背誦詩文。 2、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說出詩的含義。 3、領會“綠”字的妙用。

二、過程與方法

1、反覆吟詠中,形象感知詩的意境。

2、讀中生疑,讀中釋疑,聯繫上下文,真正理解字裏行間的深刻含義。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詩文學習,學生加深理解“家鄉美、家鄉親”,並再次喚醒其熱愛家鄉的美好情感。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營造相稱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形象思維去感知詩文的意境。

教學難點:領會詩人剛離鄉就思歸思鄉的複雜情感。

  【教學方法】

情境教學法、讀問結合法。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流程】

  一、知人論世解詩題

1、思鄉導入。同學們,“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遠離故土的人,總會思念自己的家鄉,他們中不少提筆留下佳作,比如李白的《靜夜思》。今天,讓我們一起欣賞由北宋詩人王安石寫的佳作《泊船瓜洲》。

2、走進作者。

(1)身世簡介。

王安石(1021—1086),宋朝文學家、政治家。字介甫,晚號半山,撫州臨川(今江西撫州)人。公元1042年(慶曆二年)進士。曾上萬言書,提出變法主張。公元1069年任參知政事,推行新法。次年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公元1074年罷相,次年復任宰相;公元1076年再次罷相,退居江寧(今江蘇南京)半山園,封舒國公,不久改封荊,世稱荊公。卒諡文。其文雄健峭拔,爲“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歌遒勁清新。所著《字說》、《鐘山一日錄》等,多已散佚。今存《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後人輯有《周官新義》、《詩義鉤沉》等。

(2)解讀作者。

師:同學們,從王安石的身世簡介,你試着概括歸納、梳理提煉,你認爲王安石是怎樣的人?他的人生怎樣?

引導學生認識到王安石:爲官三十幾載,權至宰相;偉大抱負推行新法,政績有聲;仕途不順兩次罷相,新法終遭廢棄;文如其人才華橫溢,雄健清新。

小結過渡:同學們,這首《泊船瓜洲》正是1075安年王安石再次出任宰相的途中所寫。讓我們通過欣賞這首詩,領會他剛離鄉就思鄉的複雜情感。

 二、讀通讀順明詩意

1、讀出節奏:

京口/瓜洲/一水間,

鐘山/只隔/數重山。

春風/又綠/江南岸。

明月/何時/照我還。

2、讀出韻律:

間:應讀jiān,若讀四聲,則第二句的末字讀一聲,音調降度過大,讀來彆扭;不妨讓學生比較一下兩音的朗誦效果(本詩的格律屬於七言仄起首句入韻式)。

京口瓜洲一水間,

∣∣- - ∣∣—

鐘山只隔數重山。

- - ∣∣∣∣∣

春風又綠江南岸。

- -∣∣- - ∣

明月何時照我還。

- ∣- - ∣∣—

3、配圖寫詩:

師:詩中有畫,會學的同學們,請你們用簡筆畫爲《泊船瓜洲》配幅插圖,並試着寫幾句散文詩,讓畫與詩輝映生趣。

 三、字斟句酌悟詩情

1、“一”字琢磨。

設疑:京口瓜洲一水間,這水指什麼?京口瓜洲一.水間,在詩人眼裏看來,京口與瓜洲相距遠嗎?

1075年二月,當時王安石第二次出任宰相,奉詔進京,從京口渡江,抵達瓜洲。“一水間”三字,形容舟行迅疾,頃刻就到。

2、“只”、“數”字琢磨。

設疑:“數重山”之外的鐘山近嗎?那又爲何是“只隔數重山”呢?

言爲心聲,定是家在詩人心中,身在瓜洲,心在故鄉,天涯若比鄰,依依不捨回望鐘山。

3、“綠”字琢磨。

設疑:據傳,詩人王安石在作《泊船瓜洲》時,先寫的是“春風又到江南岸”,後來他覺得“到”字不好,就改爲“過”,接着又改爲“入”“滿”等字。經過十多次修改,都不大滿意。最後他從“東風何時至,已綠湖上山”這句詩受到啓發,才決定改用“綠”字。好好推敲一下,你認爲一個“綠”字好在哪裏?

一個“綠”字,令讀者目睹:百草從生,千里江岸,一片新綠,爲詩句着上生機勃勃的底色;同時也爲下句“思歸”埋下鋪墊,因爲草綠與思歸是聯繫在一起的,唐朝王維《送別》中“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

4、“又”字琢磨

設疑:“春風又.綠江南岸”中“又”字,春風不只一次吹綠了江南岸,春風吹綠了江南岸吧,爲會麼非得說“又綠江南岸”?詩人言意何在?

引導學生認識到這首詩寫於1975年第二次出任宰相,奉詔進京。“春風”一詞,既是寫實,又有政治寓意,即皇恩。宋神宗下詔恢復王安石的相位,表明他決心要把新法推行下去。對此,詩人感到欣喜。再次被重用,新法可能再被推行,所以是“又綠江南岸”。

 四、情境朗誦品整體

1、欣賞配樂視頻朗誦。 2、集體、個人配樂朗誦。

 五、板書設計

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教學反思】

中國是一個詩詞國度,唐詩宋詞絢麗多姿,滋養着我們。古詩詞有其特殊的格式及韻律,用語凝鍊,並具很大的跳躍性。詩詞綜合靈活運用多種表現手法,注重形象塑造、意境構建,熔鑄詩人強烈的思想感情,

“不同文體,閱讀的目標、思維的方式和方法都有區別。”曾祥芹教授將這種區別稱之爲“文體閱讀差異”。教學時,適宜的音樂配以詩意般的畫面,在反覆吟詠中咀嚼品讀,師生一道享受讀,享受詩意般教學。於是整個教學流程從知人論世解詩題、讀通讀順明詩意、字斟句酌悟詩情、情境朗誦品整體四個環節進行。讀通讀順明詩意時,我不落“用平淡文字翻譯詩歌”的教學舊窠,而是鼓勵、引導學生用現代散文詩進行創作式理解,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有學生如是寫:

京口與瓜洲, 就相距一條長江;

家鄉鐘山, 只隔着幾座山而已。

和煦春風, 又吹綠了江南岸;

明月呀, 你可何時照我還?

如此,學生既明瞭詩意,又得到了很好的語言訓練。散文詩與古詩兩相和,學生興趣盎然。 古詩詞用語凝鍊、精警,具有很大的跳躍性。教學時,老師用語要簡潔、形象、生動,有韻味、富啓發。比如:王安石再次出任宰相,爲自己還能變法圖強,造福黎民百姓而欣喜;可鑑於第一次罷相前夕朝廷尖銳的政治鬥爭,實沒有信心,顧慮重重。於是,詩人剛離鄉就思歸。這首詩透露出詩人當時心裏既然欣喜又惆悵,赴任就思歸,身不由己!

學生對“草綠”與“思歸”相聯繫的理解不到位。下次教學時,可作提前預習鋪墊。即課前把《楚辭·招隱士》:“王孫遊兮不歸,春草生兮悽悽”和王維《送別》:“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推薦給學生,讓他們提前初步理解,爲教學《泊船瓜洲》提供“先行組織者”,相信會取得理想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