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三年級教案 > 三年級下冊《揠苗助長》評課3篇

三年級下冊《揠苗助長》評課3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78W 次

  《揠苗助長》評課之一

三年級下冊《揠苗助長》評課3篇

在天河一小聽了兩堂語文課,上的是第27課——寓言兩則中的第一則。我覺得郭婷婷老師與學生配合得非常融洽!整節課下來,條理還是比較清晰的,教師的板書也很端正。尤其是小黑板上生字的書寫,設計得很好,能用不同的顏色區別出來,符合低段孩子的學習。還發現學生的習慣很好,默讀完之後,拍手錶示已經結束任務。習慣的培養對於低段的孩子來說,非常的重要,這一點郭老師做得比較好。兩位老師的課件運用得特別恰當好處.聽了這一課的粗淺感受,向大家作以彙報,如有不到之處敬請指正。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低年級兒童的學習積極性在很大程度上受情境的影響,而且他們有很強的表現慾望。新課程標準要求我們要最大限度地發揮教材的課程功能,依據教材、學生的心理特點,對教材的內容進行有機重組,以產生最好的教學效能。在教學中,郭老師讓學生先猜謎語這一環節, 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習積極性。教師沒有按文本原有文路順手牽羊,而是尊重文本的價值取向,對文本進行再創造,故事的小人物也就走進了孩子們的生活。

二、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延伸教材內涵,挖掘教材資源。

在教學中,郭老師沒有拘泥於教材的侷限,深入挖掘教材。寓言故事生動有趣,結尾處常常留下餘味,教師能處理好課文的結尾,適時引導學生展開聯想,對發展學生的想象力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如在引導學生對懶獅子不練功會有什麼後果進行想象的基礎上,劉老師又進精心設計提問,目的是讓學生對該角色進行評議,引發他們說的慾望。學生在充分討論後,各抒己見,既理解了寓意,又進行了語言訓練,同時,在大膽、豐富的想象中,還培養了學生思維的獨創性。感知寓言形象是理解寓言的前提,對寓言中的藝術形象感知越深,對寓意的理解也就越深刻。教學中,通過觀看那個人在田間勞動的錄象,結合對“拔”“筋疲力盡”等重點詞的反覆品味,以達到充分感知人物形象的目的。

三、 重視語文知識的積累。

語文學習是一個積累的過程,每一課都讓學生去發現好詞,並記住他們,既可以在日積月累中學到豐富的語文知識,還可以讓學生養成時時積累、事事積累的好習慣。郭老師在教學提倡個性朗讀。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通過看圖、表演,讓學生用上自己的聲音、表情或動作讀出詞語、句子的意思,並引導學生進入情境,讓他們猶如身臨其境,再將自己的切身體驗表現在自己的朗讀中。

四、實現了語文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揭示寓言:是啊,不僅僅是禾苗的生長規律不能違背,所有事物的發展規律都不能違背,這就是這則寓言要告訴我們的最深刻的道理。現在,你對成語“揠苗助長”有更深刻的理解嗎?它讓你聯想到了哪些言簡意概又意思相符的詞語?(出示:急於求成、事與願違、違背規律、欲速則不達)讓學生明白生命的珍貴,知道自己的.生長要靠自己的力量,猶如禾苗的生長要靠它自己的力量。從而學會珍惜自己,愛惜自己,善待生命。讓學生真正成爲社會的一員。

下面有一點問題想和大家一起探討:

1、 在“選詞填空”這一環節,郭老師是採用聽的方式讓學生完成的。我覺得對於二年級的小朋友來說,最好還是能出示句子填空效果會比較好。雖然那些好的學生能完成,但對那些差生來說,他們可能還沒聽清題目呢!

2、 我發現郭老師還有一個很明顯的特徵——重複學生的回答。我覺得這樣做不是很合理,要不你就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稍做總結或進一層去分析其中的問題所在;要不就直接給予他合理的評價,而不是一味的去模仿。這樣會造成一部分學生產生一個壞念頭——反正等下老師會重複他說的話,我不用認真聽也關係的。這樣一來,學生的傾聽能力就會下降,久了還會使學生養成不好的習慣。

3、在後面的比較句子時,我覺得也可以把句子寫出來,然後讓學生好好讀一讀,再說說加點字的好處。這樣就不會只有那麼一兩好的學生來回答老師的問題了。

以上這些只是我的一點個人意見,如若有什麼不妥,還請多多諒解!

  《揠苗助長》評課之二

今天,有幸聽了鄭素珍老師的課,被鄭老師深厚的教學功力所震撼。《揠苗助長》是一篇寓言故事。所謂寓言,就是用故事來說明道理的一種文章,常帶有諷刺或勸誡的性質。而借用的故事往往淺顯易懂,可讀性很強。就這篇簡短的寓言在鄭老師的教授下,變得情趣盎然,生動活潑。下面我來談談對於這節課我的感受:

1、重視生字教學,注重朗讀感悟

鄭老師在導入課題時候,就立馬進行第一個生字“揠”的學習,恰到好處,

並指出本文的另一個題目《拔苗助長》讓學生走出對課題的誤區;在課文教學時,鄭老師還對“轉”等字,採用圖片和短文原句結合教學的方式,增強學生對所接觸生字的記憶與理解。對字詞的理解上,鄭老師就採用了隨文釋詞,緊扣詞不離句乃至離段,把詞語放到具體語言環境去理解的方法。比如理解“筋疲力盡”一詞時,鄭老師有意識地滲透中高段“聯繫上下文”、動畫以及朗讀體會詞語意思的方法,她在課堂上是這樣問的:“禾苗那麼多,農夫要一棵一棵往高裏拔,他會覺得很怎樣樣,讓學生先帶着體會去說——”然後追問:“那麼文中哪個詞彷彿讓我們看到了農夫的非常累啊?”這樣,“筋疲力盡”這個詞語才變得可觸可摸可感,真正進入學生的視野,成爲他們語言生命積澱的素材。

2、採用多媒體教學,優化課堂模式

鄭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利用多媒體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吸引聽課老師的眼球,

課文導入前,鄭老師運用多媒體圖片讓學生了解禾苗的生長情況,充分體現出各學科間有着密不可分的聯繫,也讓學生初步瞭解禾苗的生長情況。並且在具體研讀時給出的動畫,讓低年級段學生輕而易舉的理解了課文的主要內容。通過多媒體以及老師的語言,反覆創設情境,在不知不覺中讓學生掌握充分。

3、強調說話練習,積極課外延伸

一節語文課離不開“讀、寫、說”,而教學中,“說”可以說是重中之重,

鄭老師的課也強調了語文教學中的說話。由於這是一批二年級的學生,在說話練習上適當的提示顯得更加重要,於是鄭老師多次出現提示語,使學生能說、會說。最後,鄭老師還介紹其他寓言故事、製作書籤等,增強學生閱讀面,引導學生多讀課外書,多做讀書筆記。

總的來說,鄭老師的課,設計巧妙,取捨恰當,中心明確。每一個環節都爲接下來的教學做好鋪墊;整堂課中,時時貫穿生字的教學,適時運用圖片,實物引領學生學習,新穎有趣;教學時,引導學生先入境再入情,最後讀,完整的向我們呈現出語文課堂精彩的一面。但是整堂課下來,我也在思考,鄭老師的這節課十分飽滿,那對於二年級的學生來說學習內容的量上是否有點多了呢?

以上是本人的拙見,若有不當之處,懇請大家批評指正。

  《揠苗助長》評課之三

《揠苗助長》是一篇寫人的寓言故事。我在教學中設計了“農夫傻在哪裏?”爲主線,抓住農夫“瞎想”、“瞎忙”、“瞎高興”三塊來推進,帶領學生體會農夫的傻,最終讓學生體會到不要違反事物生長規律,急於求成反而把事情弄糟。

鄭老師在評課時指出,在本篇寓言故事中,農夫的傻其實是一條暗線,故事應該抓住起因、經過、結果三部分來教學。寓言故事的課題是關鍵。以本文爲例她設計了這樣的教學:

1、 寓言故事是什麼?它與童話故事等有什麼不同嗎?(之前我提問寓言是什麼?她指出寓言是一種文學載體。學生對於寓言故事比較熟悉,可以通過與其他形式的故事比較,知道寓言故事就是小故事大道理)

2、 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寓言故事《揠苗助長》,理解揠的意思(拔)(既然是故事就有起因、經過、結果。揠苗助長就是故事的經過)

3、 誰在拔苗?(宋國有個農夫)

4、爲什麼要拔苗?(這是故事的起因,因爲農夫急)

5、他有什麼表現呢?

抓住巴望、天天到田裏看,讓學生說一說農夫看到的是什麼?(禾苗,剛剛種下去的叫禾苗)

第一天他看到了什麼……

第二天他看到了什麼……

第三天他看到了什麼……

……

6、他一邊看的時候,一邊在想什麼呢?(禾苗怎麼一直不長啊/你快快長啊……)

7、是不是沒長?禾苗是怎樣的長的?(禾苗長的很慢,這是它的生長規律)

8、可他總覺得禾苗一點兒也沒有長,心裏十分焦急。(這裏可以抓住“可”做一個轉折句式訓練)

9、因爲農夫的焦急,他沒有觀察到禾苗的生長規律,所以做出了不正確的行爲,他做了什麼?

10、你能想象他是怎麼拔苗的嗎?(鄭老師認爲這裏應該發揮學生的想象,想象當時的場景做寫作訓練)

11、在最後一小節中,應該讓學生重點理解納悶和所有,什麼是納悶?納悶什麼?

爲什麼所有的禾苗枯死了?(禾苗都枯死了就是結局)

鄭老師認爲:寫人的文章應該抓住人物的言行,語文教學不應該停留在靜止的層面上,應該要挖掘潛在的東西,體會一個動作到另一個動作之間的變化。而且真正的教育要從正面來講。如果教的是寓言故事,故事本身內容可以輕一點,寓意要蘊含在教學中。

鄭老師在最後指出:抓住重點,簡潔化解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