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七年級教案 > 七年級語文下冊《第五單元誦讀欣賞》教案設計

七年級語文下冊《第五單元誦讀欣賞》教案設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59W 次

教學目標

七年級語文下冊《第五單元誦讀欣賞》教案設計

1、培養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詩歌的能力。

2、能理解詩歌內容,體會詩人的愛國主義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能流暢地朗讀、背誦課文,並說出每一首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內容

理解並背誦課文,深刻地瞭解聞一多先生。

課前準備

學生課前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初步瞭解詩歌大意,上網或查閱資料,瞭解時代背景和作者生平。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設計

導入新課

教師開場白:同學們,大型電視紀錄片《澳門歲月》中那首樸素真摯、深刻感人的主題歌,引起觀衆的強烈反響,大家聽了這首歌后不禁潸然淚下,並把它看作迎接澳門迴歸的“主題曲”。然而,很多人並不知道,這首歌的歌詞並非爲澳門迴歸而寫的新作,它是七十多年前一首題爲《七子之歌》的組詩中的第一篇,其作者就是著名的愛國學者和詩人聞一多。今天,我們就來共同欣賞這組詩篇。板書課題。

走進詩歌

1、播放大型電視紀錄片《澳門歲月》中的主題歌

2、學生談聽後感受和對歌詞的理解。

3、交流課前瞭解時代背景和作者生平。

4、教師補充:

那是20年代上半葉,剛剛從清華學校畢業的聞一多遠涉重洋,到美國留學。從1922年開始,他先後在芝加哥美術學院、柯泉科羅拉多大學和紐約藝術學院學習美術,同時繼續用大量的精力從事幾年前就開始的新詩創作和文學研究。獨居異域他邦,聞一多對祖國和家鄉產生了深深的眷戀;在西方“文明”社會中親身體會到很多種族歧視的屈辱,更激起了強烈的民族自尊心。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聞一多寫下了《七子之歌》等多篇愛國思鄉之作。

1998年初,大型電視片《澳門歲月》的總編導在一次偶然翻閱聞一多詩集時,也發現了《七子之歌》,即請祖籍廣東中山的作曲家李海鷹爲之譜曲。李海鷹一遍遍地吟誦聞一多的詩句,流着淚在一夜之間完成了曲子,他將潮汕民歌的特色融入其中,並從配器上也有意貼近聞一多生活的年代。編導又選中澳門培正中學小學部年僅七歲半的容韻琳小朋友擔任領唱,她以夾帶着濃重澳門鄉音的普通話演唱,與曲調設計渾然一體。後來,《澳門歲月》的總編導感慨地說:“主題歌詞選用聞一多的詩是我們成功的首要因素和關鍵。”

誦讀指導

1、教師範讀,學生聽讀後評價。

2、學生自由朗讀,要求:

(1)讀準字音,做到準確流暢。

(2)讀出詩中所表達的“七子”受盡異族欺凌、渴望回到母親懷抱的強烈情感。

3、朗誦比賽,先在小組內比賽,評出組內能手,再全班比賽,評選出優秀選手。

整體感知

教師指導語:《七子之歌》一問世就引起強烈共鳴。一位署名吳嚷的青年讀後,將其推薦在《清華週刊》第30卷第11、12期合刊上轉載,並撰寫附識說:“讀《出師表》不感動者,不忠;讀《陳情表》不下淚者,不孝;古人言之屢矣。餘讀《七子之歌》信口悲鳴一闕復一闕,不知清淚之盈眶,讀《出師》、《陳情》時,固未有如是之感動也。今錄出聊使讀者一瀝同情之淚,毋忘七子之哀呼而已。”下面請大家細細品味。

1、組織學生分做七子,有感情地朗誦,分別談談自己的獨到感受。

2、全班交流對每首詩的理解。

3、總結這首組詩的主題:詩人以擬人的手法將這七處“失地”比作遠離母親懷抱的七個孩子,用小孩子的口吻哭訴他們被迫離開母親的襁褓,受盡異族的欺凌,渴望重回母親懷抱的強烈情感。一方面懷念和讚美祖國,一方面抒發對帝國主義列強的詛咒。

4、討論全詩藝術創作的手法。用擬人的手法將這七處“失地”比作遠離母親懷抱的七個孩子用小孩子的口吻哭訴的口吻,悽美動人。

再讀回味

1、請學生分“七子”的角色合作朗誦。

2、配樂全班朗誦。

3、交流自己現在的感受和初讀有何異同。

學唱歌曲

教師指導語:如今,澳門已迴歸祖國,又恰逢聞一多百年誕辰之際,《七子之歌》的首篇《澳門》在中華大地上再次引起轟動。澳門特別行政區籌委會澳門委員、主題歌大合唱的指揮陳振華評價說:“這首歌唱出的是我們靈魂的共鳴,時代的共鳴。澳門很多學校和社會團體都來索要歌譜,澳門同胞就是唱着這首歌迎接回歸的一天。”現在我們邊聽錄音,邊學唱這首動人的歌曲。

1、播放由著名作曲家李海鷹譜曲,澳門培正中學小學部年僅七歲的容韻琳同學,用她地道的澳門鄉音唱出的歌曲錄音。

2、同學們學唱歌曲。

課後學習

《七子之歌》因此在九九歸一時不脛而走,再次在人們的心中浮起了陣陣漣漪,成爲中華民族的世紀神韻。請根據《七子之歌》,爲臺灣的迴歸,創作一首歌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