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七年級教案 > 魯教版初一上冊《枯葉蝴蝶》教學設計

魯教版初一上冊《枯葉蝴蝶》教學設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56W 次

  一、導入新課

魯教版初一上冊《枯葉蝴蝶》教學設計

請同學們欣賞幾組圖片,你們從圖片上看到的是什麼?(生:蝴蝶)能用幾個詞語進行形象地描繪嗎?(色彩豔麗、色彩斑斕、舞姿優美、翩翩起舞、漂亮),一句話,蝴蝶是美的化身。再看這一張圖片,你看到的是什麼?(枯樹葉?蝴蝶?)它們之間有什麼聯繫嗎?

  二、讓我們帶着這個疑問,走進徐遲先生的《枯葉蝴蝶》。

  三、出示學習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聯繫語境賞析生動而深刻的語言。

3、領會作者的寫作意圖,感悟做人道理。

  四、交流展示(同學們蒐集的資料比較完備,把老師準備的展示一下)

作者:徐遲(1914-1996),中國詩人、作家,浙江吳興人。早年從事文學編輯工作,60年代起創作《祁連山下》、《地質之光》、《歌德巴赫猜想》、《生命之樹常青》等報告文學作品,影響廣泛。 枯葉蝴蝶:二級保護。枯葉蝶,又名木葉蝶或枯葉蛺蝶。一種形似樹葉狀的蝴蝶,在生物學中經常作爲擬態與保護色的著名例證,體長約30毫米,翅展不過65毫米。停在枝幹上是頭向下的,酷似一片下垂的枯葉,足以亂真。在中國,枯葉蝶產於南方省區,四川峨眉山較多。

 五、瞭解了作者和枯葉蝴蝶的相關資料,下面請同學們自由朗讀課文。要求◆在聽讀的基礎上標註自然段序號並圈點你認爲重要的字詞。生交流

  六、請同學們多媒體出示重點字詞。生齊讀,讀準字音。

  七、請同學們細讀課文,在此基礎上以下列句式回答問題。 這是一隻 的蝴蝶,我的依據是 。

同學們找得很準確,說明你們有一雙善於洞察事物的慧眼,並且善於運用文中的語言來解答,這也是語文學習的基本方法。

試想一下,人們爲什麼給它取名“枯葉蝴蝶”?

生:當它闔起兩張翅膀的時候,像生長在樹枝上的一張乾枯的樹葉。) 師:難道只是外形像枯葉,就叫它“枯葉蝴蝶”嗎?還有別的原因嗎? 生:虛僞或裝假作僞。

師:它裝假作僞的目的是什麼? 生:保護自己

它又是如何裝假作僞的? 能找出相關的內容嗎?

生:它收斂了它的花紋、圖案、隱藏了它的粉墨、彩色,逸出了繁......

華的花叢,停止了它翱翔的姿態,變成了一張憔悴的、乾枯了的,....

甚至不是枯黃的,而是枯槁的,如同死灰顏色的枯葉(排比、比喻)

 八、這一部分哪幾個詞用得好?

收斂,隱藏,逸出,停止,變成

師:幾個動詞就寫出了枯葉蝴蝶一幅善於裝假作僞的嘴臉,真可謂 師:顏色上的變化哪幾個詞語用得好? 生:枯黃、枯槁、死灰。師:這三個詞語好在哪?

師啓發引導:(枯黃,只是寫出了它的色彩;枯槁,不僅寫出了色彩,更寫出了它枯萎的形態,枯葉蝶的僞裝不僅形似而且神似。)

(死灰,是沒有生命的。這裏用比喻手法,形象生動地寫出了枯葉蝴蝶的神態。)

  九、賞析圖片:(進一步領會)

師:枯葉蝶這樣費盡心思,目的達到了嗎? 生(集體):沒有。 師:它的結局如何?

生一:沒有逃脫被捕捉的命運。

生二:這一生物品種快要絕種了。師 :這又是爲什麼呢?

生:①將它製成標本,作爲商品出售,價錢越來越高,人們大肆捕捉。

②國家的禁止提高了它的身價。

師:枯葉蝴蝶裝假作僞的最初目的是爲了保護自己,而最終的結局卻是悽慘的。也許枯葉蝴蝶今天悽慘的命運就是裝假作僞者的明天。

請同學們大聲說出徐遲老先生的美好願望

生:“我要我的翅膀兩面都光彩奪目”。 ..

我願這自然界的一切都顯出他們的真相。 ..

師: “兩面” “真相”(重讀),我們再讀一下這兩個句子。

師:通過對枯葉蝴蝶的學習,我想大家一定對它的命運感慨萬千。枯葉蝴蝶用醜陋掩藏自己,保護自己,它的悲劇命運可以歸結爲 “咎由自取”,老師相信你會對這件事有着清醒的認識,那麼此時此刻你想對枯葉蝴蝶、對人類說些什麼?

 十、心靈對話

生1:我想對枯葉蝴蝶說:你要大膽地展現自己的美麗風姿。

生2:我想對枯葉蝴蝶說:僞裝不能讓你更快樂,反而給你帶來滅頂

之災。

生3:我想對枯葉蝴蝶說:如果你是至美的,就不要掩藏它;否則會

給你帶來禍患。

生4:我要對人類說:人類的貪婪是枯葉蝶悲劇命運的根本原因。

不要太貪婪,做見利忘義的事,要保護動物,保護我們的家園。

生5:我要對人類說:我們應該追求真善美,摒棄假惡醜。

物 人

裝假作僞 瀕臨滅絕 表裏如一

  十以、板書 枯葉蝴蝶

  託物 明理

  十二、小結 是裝假作僞害了枯葉蝴蝶,而裝假作僞也是人類的特技之一。老師送大家一句話“讓我們做一個表裏如一,既不張揚,也不低調的人。把自己最真實、最美好的一面展示給人們,做一個光彩奪目的自己!”

  十三、作業:

1、 收集與蝴蝶有關的詩句和故事。

2、 摘抄文中的哲理名句並背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