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七年級教案 > 初一語文《在山的那邊》教學反思

初一語文《在山的那邊》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95W 次

  《在山的那邊》教學反思一

初一語文《在山的那邊》教學反思

學校要求培訓回來後上一節回報課,於是,我按教學進度備了《在山的那邊》。

《在山的那邊》是詩人王家新大學時代的一首詩,這首詩安排在莫頓.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之後,學生理解起來並無多大障礙。但新課改要求語文課要上出語文味,即在聽、說、讀、寫上做文章,彰顯語文課的語文色彩。因此,在這課的教學設計中我主要設計的原則是:以“讀”爲中心,讓學生在讀中明理,讀中悟情,在學習過程中獲得快樂,甚至能收穫受益終生的人生體驗。

課堂程序設置了五個環節:一、範讀課文,創設情境;二、初讀詩歌,點擊字詞,提示易錯字,讀準詞句;三、再讀詩歌,讀懂內容(自主弄清兩小節的內容);四、三讀詩歌,讀出情感(合作品析字詞,確定如何通過朗讀表現);五、拓展閱讀,提煉昇華(欣賞一首有關生命的哲理小詩,學生說出自己的感受後,導入“我知道我的未來不是夢,我要——”領唱、齊唱,把課堂推向高潮,最後用一句祝語“願同學們珍惜生命裏的每一分鐘,譜寫自己的青春華章”爲這節課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

也許是期望太高,也許是性格中的自卑使然吧,課備好後,我總擔心自己朗讀感情表達不好,唱不出來(拓展裏面有兩句《我的未來不是夢》的歌詞,讀出來顯然感染力不足),所以總想着要規避這些問題。本來開始是準備不用多媒體的,但到後來我還是把本來安排的自己範讀改成了視頻範讀欣賞,把提煉昇華中的自己唱“我知道我的未來不是夢,我要——”改成了音頻播放,讓我無法釋懷的是我苦心修改的這些,教學實施過程中都成了敗筆。

 《在山的那邊》教學反思二

“同學們,不停翻山,不停戰勝失望,最終達到成功,這是本小節的主要內容。請你以生活中你熟悉或熟知的凡人、名人的例子,以簡單的小故事形式來闡釋這段話,好嗎?”

我發現:原先的課堂晦暗艱澀之氣一掃而空,同學們的熱情一下子被點燃。爲了充分理解,爲了同伴合作,我給各小組三分鐘的時間交流。豐富多彩的答案流瀉而出:

1、童第周曆經生活的艱難,追尋“海”的誘惑,最終成爲大科學家。

2、王獻之練黑了一墨池的水終成大書法家。

3、李時珍歷經27年的艱苦鑽研,終於成就了《本草綱目》。

4、唐僧師徒歷經九九八十一難終於取回真經,功德圓滿。

5、一部《西遊記》的拍攝歷時17年,終於以經典之作拍攝成功。

6、張海迪高位截癱堅持自習外文,最終精通七國文字。

7、愛迪生實驗失敗數千次終於有了近千項發明。

8、居里夫人歷經種種艱難險阻終於提煉出了鐳元素。

贊可夫曾說:“教師的藝術,不在於傳授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和鼓舞。”總之,作爲一名教師,我們應時刻謹記着,每一個學生,都是活生生的智慧的個體,我們要點一顆個性的種子,讓他發芽。只要我們精心的呵護學生在閱讀中形成的蓓蕾,儘可能的給他們以陽光的溫暖,雨露的滋潤,總有一天,這些小小的蓓蕾就會綻放出迷人的花朵,散發出醉人的馨香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