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六年級教案 > 蘇教版第十一冊《冬夜讀書示子聿》教學反思

蘇教版第十一冊《冬夜讀書示子聿》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17W 次

  《冬夜讀書示子聿》教學反思一

今天我教了蘇教版小語第十一冊中陸游的詩《冬夜讀書示子聿》。這首詩是詩人陸游在寒冷的冬夜讀書,大概讀有所感,就將其感受寫成這首七言絕句。

蘇教版第十一冊《冬夜讀書示子聿》教學反思

根據以往的經驗,學生往往把“工夫”寫成“功夫”。怎樣使學生少出類似的錯誤呢?在教學時我採取了以錯糾錯的方式,在把古詩抄寫到黑板上去時我故意把“工夫”寫成“功夫”,接着叫學生預習,然後請學生看着黑板讀古詩。學生立刻發現了錯誤並指出了錯誤:“功”寫錯了,應寫成“工”,我順勢接受了錯誤並引導學生辨析“工夫”和“功夫”的區別,使他們明白了“功夫”一般指本領、本事,而“工夫”一般指花的心血和時間等。在《冬夜讀書示子聿》這首古詩裏用工夫指古人在做學問時花的心血和時間多。我想經過一番“以錯糾錯”,學生肯定不會再把“工夫”寫成“功夫”了。

可是,陸游爲什麼突然教育兒子如何讀書學習呢?以下是摘取一些學生的見解:

1、陸游想到自己就是這樣從小飽讀詩書,現在才能成爲一個詩人、有學問的人,所以,他想把他的經驗告訴兒子,讓他也成爲有用的人,成爲棟樑之才。

2、也許他看見自己的兒子正在認真地研究書本知識,他怕他成爲紙上談兵的趙括,所以,提醒他的兒子,要想真正成爲一個有學問的人,還要把透徹地瞭解書本知識和親自時間結合起來。

3、也許陸游小時侯有些貪玩,現在雖然別人都認爲他已經是飽學之士,可他總覺得自己還非常淺薄。所以,他想提醒自己的`兒子從小就要認真讀書,長大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4、也許那個冬夜裏陸游在讀書時突然碰到一個困惑,他想馬上去調查和實踐,可是一時沒有這個條件,他很難受,於是想到“絕知此事要躬行”來告訴自己的兒子這個讀書的好方法。

本詩可稱之爲說理詩,文字意思淺顯,但蘊涵如何讀書、做學問的深刻道理,真所謂“有境界自成高格”。本課教學難點應是引導學生體會詩中則“少”“老”對比、“知”“行”對比所闡發的道理。教學中,以關鍵詞句爲生髮點,激活孩子已有的大量能夠佐證這一哲思的知識儲備,豐富詩境,加深理解和體驗。

一、抓“少”與“老”,體會學習要孜孜不倦。

師:有同學不理解什麼叫“無遺力”?誰能說說。

生:把所有精力和心思都用上。

生:不留一點氣力,全力以赴。

師:年少時候我們應該怎樣無遺力的學習?

生:學習做到孜孜不倦,一絲不苟。

生:非常努力的通宵達旦的去學習。

師:借用成語故事說說,哪些古人學習或作學問是無遺力的?

生:懸樑刺股。

師:“懸樑刺股”描繪了一幅怎樣“無遺力”學習的畫面?

生:把頭髮系在樑頭上,困了用針扎自己的大腿。

師:這樣的學習真是--

(生齊讀:無遺力。)

生:匡衡的鑿壁借光。

師:匡衡是怎樣“無遺力”學習的?

生:沒有燈光,在牆壁上鑿一個洞,利用鄰居家的燈光讀書。

師:這種讀書精神叫--(生齊讀:無遺力)

本環節教學中,通過對學生已有的知識儲備激活,首先是“無遺力”的理解,其次是“哪些古人做學問是這樣努力的”,將短短的七各字讀厚起來隨之學生的體驗也就深刻起來。

二、故事引入,聯繫生活實際,自悟“知”“行”所闡發的哲理。

我以故事引入,爲孩子們講述了《紙上談兵》的故事。接着讓學生談談聽故事感受:趙括如此精通兵法,爲什麼會打敗仗?學生結合實際紛紛說了自己的思考;有的說實踐比書上學習更重要,有的說在實踐中通過做纔是真正的學習。

這樣通過聽故事談感想的教學方式,給孩子一個“躬行”的機會,深刻理解什麼叫“躬行”,讓孩子在聽說實踐中潛移默化感悟讀書與實踐相結合的道理。

最後我以“請你用成語來形容剛纔“陸游”在訓示他兒子時的態度,引導學生用循循善誘、語重心長、意味深長的語氣讀詩。

  《冬夜讀書示子聿》教學反思二

《冬夜讀書示子聿》寫的是詩人陸游用冬夜讀書生髮的感想來教育兒子子聿:做學問一定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恆的精神。一個既有書本知識,又有實踐經驗的人,纔是真正有學問的人。

對於六年級的孩子來說,理解詩句並不是一件難事,所以我主要採用的方法就是讓學生先根據我出示的重點詞語的註釋進行自學,然後再交流討論,結合實際。以下幾點我認爲是做得比較好的:

1.緊扣“無遺力”,放大詞境。

在理解“無遺力”就是“不遺餘力”的意思之後,我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其實古人學習是十分刻苦的,歷史上記載古人學習勤奮的故事有許多,你還知道哪些描寫古人學習勤奮的成語呢?”學生聯繫舊知,很快就想到了學過的成語故事:懸樑刺股、囊螢映雪、鑿壁借光、聞雞起舞等。在簡要講述故事的同時,詩歌的形象立體起來,豐滿起來,隨之學生的體驗也就深刻起來。

2.恰當利用故事,結合生活實際,加深感悟。

學生對“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的道理是否深刻理解於心了呢?我一方面引導學生聯繫《紙上談兵》的故事,讓大家談談看法。另一方面,聯繫早上教兩個學生掃地的事情,並讓他們談談生活中類似這樣“知”“行”不統一的事例,學生很快就明白了書本知識和實踐經驗的關係,對“躬行”的印象很深刻,對詩的主旨也理解透徹。

3.比較“工夫”與“功夫”,加深體會。

“工夫”和“功夫”是很容易混淆的,爲了幫助孩子們區分這兩個詞,我用課件出示“我選擇,我快樂”,首先讓學生了解這兩個詞語意思上的區別,然後進行選詞填空,學生基本上都能區分了。同時,通過在對兩個詞語選擇理解後,學生更深刻地明白了古人做學問的艱難,明白了詩人教育兒子學習一定要“持之以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