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九年級教案 > 蘇軾《江城子·密州出獵》導學案

蘇軾《江城子·密州出獵》導學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91W 次

  蘇軾《江城子·密州出獵》導學案

蘇軾《江城子·密州出獵》導學案

【厚積薄發】

蘇軾的名句

·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髮唱黃雞。 ——《浣溪沙》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念奴嬌 赤壁懷古》

·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 ——《蝶戀花》

·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卜算子》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定風波》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定風波》

·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 ——《望江南》

【學習目標】

1、瞭解作者及作品的創作背景。

2、有感情地反朗讀並熟練背誦全詞。

3、把握詞意,感受出獵的壯闊場面,學習作者立功報國的豪情壯志。

4、樹立積極向上的人生觀

  【學習重點】1、2

  【學習難點】3、4

  【學習課時】一課時

  【學習過程】

一、識作者,解題目——成竹在胸

看ppt,瞭解作者及相關的創作背景

1、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北宋( )、( )。字

( ),號( ),眉州眉山人,(“ ”)之一。與父親( )、弟弟( ),合稱(“ ”)。散文與( )並稱“歐蘇”;詩歌與( )並稱“蘇黃”;詞與()並稱“蘇辛”;書法與( )、( )、( )並稱“宋四大家”。開( )派的先河,爲詞體的發展開拓了道路。與( )共爲( )的代表詞人。

2、創作背景

這首《江城子 密州出獵》是蘇軾寫的第一首,也是最爲典型的一首豪放詞.宋神宗熙寧八年,此時的蘇軾正處於仕途的低谷。由於不滿王安石變法,他自請外調,在密州任地方官。當時,密州蝗旱相連,而西北方的西夏和遼不斷襲擾邊境.作爲愛國心切、一貫主張抗敵禦侮的蘇軾,年屆“不惑而雄心勃勃”,在貶官外任中,不但盡力解除人民的疾苦,而且時刻準備要馳騁疆場,爲國效力.他在這年十月中,祭常山回來,與同僚獵於鐵溝、黃茅岡,作此詞.

3、解題

“江城子”是( ),“密州出獵”是( ),題目交待了( )( )

二、讀文本,解文意——見山是山

1、讀中悟,抒情感

2、明詞意,解文意

概括上下兩闋分別寫了什麼內容。

3、主題歸納

三、讀文學,長見識——見山不是山

1、用文中的一個字概括蘇軾的形象。具體體現在哪些方面?

2、蘇軾的“豪情”表現在哪裏?請加以分析。

3、下闋哪個詞集中抒發了他的豪情?

4、作者運用什麼手法來抒發自己的思想情感?

四、讀文化,學做人——見山還是山

1、我手寫我心

在初三這個非常時期,蘇軾對你的人生觀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提示:可以從蘇軾的“狂”談起。)

2、展我之風采

五、小測驗,以鞏固

1、《江城子 密州出獵》作者是 (朝代)的

2、描寫太守形象的句子

3、描寫出獵隊伍的句子

4、表現蘇軾豪邁氣概的句子

5、表現作者希望得到朝廷重用的句子是

6、表現作者要報效國家,建功立業的決心句子是

六、多積累,增底蘊

人物生平

公元1037年1月8日,蘇軾生於眉州眉山。蘇軾的父親蘇洵,即《三字經》裏提到的“二十七,始發奮”的“蘇老泉”。蘇洵發奮雖晚,但用功甚勤。蘇軾晚年曾回憶幼年隨父讀書的狀況,感覺自己深受其父影響。當然,假若沒有蘇洵的發奮讀書,也就不可能使蘇軾幼年接受良好的家教,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學通經史,屬文日數千言”,也更不可能有日後的文學成就。

1056年(嘉祐元年),二十一歲的蘇軾首次出川赴京,參加朝廷的科舉考試。翌年,他參加了禮部的考試,以一篇《刑賞忠厚之至論》獲得主考官歐陽修的賞識,卻因歐陽修誤認爲是自己的弟子曾鞏所作,爲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

1061年(嘉祐六年),蘇軾應中制科考試,即通常所謂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爲“百年第一”,授大理評事、籤書鳳翔府判官。其母在家鄉病故,1069年(熙寧二年)服滿還朝,仍授本職。蘇軾的許多師友,包括當初賞識他的恩師歐陽修在內,因反對新法與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見不合,被迫離京。

1079年(元豐二年),蘇軾到任湖州還不到三個月,就因爲作詩諷刺新法、以“文字毀謗君相”的罪名入獄,史稱“烏臺詩案”。

蘇軾坐牢103天,幾次瀕臨被砍頭的境地。幸虧北宋時期在太祖趙匡胤年間既定下不殺士大夫的國策,蘇軾纔算躲過一劫。

元豐七年(1084年),蘇軾離開黃州,奉詔赴汝州就任。由於長途跋涉,旅途勞頓,蘇軾的幼兒不幸夭折。汝州路途遙遠,且路費已盡,再加上喪子之痛,蘇軾便上書朝廷,請求暫時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後被批准。當他準備要南返常州時,神宗駕崩。常州一帶水網交錯,風景優美。他在常州居住,既無飢寒之憂,又可享美景之樂,而且遠離了京城政治的紛爭,能與家人、衆多朋友朝夕相處。於是蘇東坡終於選擇了常州作爲自己的終老之地。

哲宗即位,高太后以哲宗年幼爲名,臨朝聽政,司馬光重新被啓用爲相,以王安石爲首的新黨被打壓。蘇軾復爲朝奉郎知登州(蓬萊)。四個月後,以禮部郎中被召還朝。在朝半月,升起居舍人,三個月後,升中書舍人,不久又升翰林學士知制誥(爲皇帝起草詔書的祕書,三品),知禮部貢舉。

當蘇軾看到新興勢力拼命壓制王安石一派人物及盡廢新法後,認爲其所謂舊黨與新黨不過換湯不換藥,再次向皇帝提出諫議。

北宋大文豪家蘇東坡先生曾11次來常州。後南宋有人爲紀念在常州終老的蘇東坡,建艤舟亭以示懷念。艤舟亭位於常州東坡公園南山頂,亭不大但造型精美,乾隆皇帝下江南時,曾4次賜詩,親筆題“玉局風流”匾額。

建中靖國元年(公元1101年),蘇軾卒於常州,留下遺囑葬汝州郟城縣鈞臺鄉上瑞裏。次年,其子蘇過遵囑將父親靈柩運至郟城縣安葬。政和二年(公元1112年),蘇轍卒於潁昌(河南省平頂山市境內),其子將之與蘇軾葬於一處,稱“二蘇墳”。

烏臺詩案

烏臺詩案,是北宋年間的一場文字獄,結果蘇軾被抓進烏臺,被關4個月。御史中丞李定,御史舒亶、何正臣等人摘取蘇軾《湖州謝上表》中語句和此前所作詩句,以謗訕新政的罪名逮捕了蘇軾,蘇軾的詩歌確實有些譏刺時政,包括變法過程中的問題。這案件先由監察御史告發,後在御史臺獄受審。所謂“烏臺”,即御史臺,因官署內遍植柏樹,又稱“柏臺”。柏樹上常有烏鴉棲息築巢,乃稱烏臺。所以此案稱爲“烏臺詩案”。

教師寄語:

同樣面對仕途的打擊,相較於蘇東坡而言,柳宗元太憂鬱,白居易太傷感,屈原太悲壯,李煜太悽苦……所以,面對挫折,我們更樂於像蘇軾一樣胸襟開闊,能自解自釋;面對厄運,我們更樂於選擇蘇東坡的樂觀灑脫、豪情滿懷!

永遠記住周國平先生所說的:“在人生中還有比成功和幸福更重要的東西,那就是凌駕於一切禍福之上的豁達胸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