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九年級教案 > 讀《伊索寓言》教案設計

讀《伊索寓言》教案設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76W 次

  一、教學目標

讀《伊索寓言》教案設計

(一)研讀本文,瞭解和體會作者散文的寫作特色。本文“言人所未言,見人所未見”,“玉想瓊思,妙喻珠聯,警句泉涌,諧誰天生,涉筆成趣。”“是一棵人生道旁,歷盡春秋,枝繁葉茂的智慧樹,鍾靈毓秀,滿樹的玄想之花,心靈之果,任人隨意觀賞。”

爲了達到這一目的,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要能提出疑難問題,並儘量靠自己的力量解決這些問題。讓學生“於無疑處生疑”,多問幾個“爲什麼”,經過質疑解難,深入理解文章的寫作特色。

(二)研讀作者關於九個故事的議論,解決疑點,讀懂這篇含蓄甚至隱晦的文章。在研讀過程中理清思路,揣摩語言,概括要點,篩選信息,把握文意。這樣來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質疑解難,進而把握文章的中心意思。

(三)積累下列詞語。

厭恨 憐憫 閱歷 信而好古 思慕 衰朽 歷程 發跡 衣錦還故鄉 高超出世 賣 弄風雅 上流社會 屈尊下顧 狂吠 星象 失足下野 坐並觀天 惱羞成怒嬌小 各得 其所 相安無事

  二、難點、重點分析

 (一)第一部分(前兩個自然段)爲什麼要從兩類人、兩種關係說起?

分析:

(1)爲了糾正(伊索寓言)淺薄的見解,首先要樹立一個觀點,把人類歷史比作人的一生,古代是人類的童年時期,現代是成人時期。這就使人明白了《伊索寓言》那樣淺薄、幼稚的原因。又由於成人總是喜歡小孩子,這就使人明白了人們喜歡《伊索寓言》的原因,即:我們反比古人複雜了,思慕古代也許只是喜歡其幼稚,也許是爲了顯示自己的成熟。作者洞燭世相,就從第一部分開始。

(2)這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的普遍經驗,以此人題,容易理解我們思慕古代,有如大人喜歡小孩子一樣。說兩類人,目的是說大人與小孩子的關係,第二種人只是一個比較,有比較,就清楚大人對小孩子的喜歡含有賣老(居高臨下,擺老資格)的成分。作者對下面九個寓言故事的糾正,在第一部分中立下了基調。

(3)對“沒有老頭子肯承認自己是衰朽頑固的,所以我們也相信現代一切,在價值上、品格上都比古代進步。”這句話如何理解?

這句話是反語,用於諷刺。現代與古代相比,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當然大大進步了,但現代社會的陰暗面也遠比古代醜惡複雜。在這方面,所謂“進步”只是越來越狡猾,把狡猾也看作進步,以至“相信現代一切,在價值上、品格上都比古代進步”。顯然是自以爲是,缺乏自知之明,作者的批判精神已躍然紙上,呼之欲出。

 (二)第三部分(最後一段)怎樣理解?

分析:

(1) 作者真的認爲“《伊索寓言》是不(2) 宜作現代兒童讀物的”嗎?並非如此。

盧梭反對小孩子讀寓言,認爲有壞心術,他認爲小孩子不辨是非,有可能學壞。這裏盧梭是指出了讀寓言可能發生的負面作用。而本文作者認爲,“小孩子該不該讀寓言,全看我們成年人在造成什麼一個世界、什麼一個社會,給小孩子長大了來過活。”也就是說,如果社會具備高度的精神文明,孩子們讀寓言,會有益於身心發展。

至於作者提到盧梭說小孩子不同情被騙的烏鴉,反會羨慕善騙的狐狸,證明孩子的居心本來欠好。這並非作者同意此說法,而正是藉此指出了戰害小孩子心靈的社會風氣、社會原因。

(2)“盧梭認爲寓言會把純樸的小孩教得複雜了,失去了天真,所以要不得。”作者的觀點恰恰相反,作者認爲“寓言要不得,因爲它把純樸的小孩教得愈簡單了,愈幼稚了,以爲人事裏是非的分別、善惡的果報,也像在禽獸中間一樣公平清楚,長大了就處處碰壁上當。”

以上這些話,作者是說對兒童的教育不能只講真善美,不能把真善美簡單化和理想化,以致脫離了社會實際,這樣對孩子有害無益。同時,作者呼籲淨化社會環境,爲下一代創造良好的生活空間。

(3)“盧梭……主張復古”認爲社會應回到原始狀態,那是倒退,也是不可能的。作者相信進步,相信社會總是向前發展的。相信真善美終將戰勝假惡醜。儘管伴隨文明的進步,有些人的心越來越壞,但假惡醜終究是站不住的,而要戰勝假惡醜,就要認識假惡醜,世界是複雜的,我們的頭腦也要複雜一點。

(4)爲什麼在“我是相信進步的人”之後又連帶一句“雖然並不像寓言裏所說的蒼蠅,坐在車輪的軸心上,嗡嗡地叫:‘車子的前進,都是我的力量”’?

這裏作者順便抨擊了自封爲英雄、以救世主自居、貪天之功據爲己有的狂人。這種人像蒼蠅一樣可笑,實際上對歷史的前進絲毫沒有推動作用,卻把一切功勞歸於自己。

 三、教學過程設計

(一)學生默讀全文,思考總體結構、研討。

教師明確:本文是一篇讀後感。讀後感的一般結構爲“導入——讀後之感——總結”三部分。

第一部分爲1、2兩段,從兩類人、兩種關係說起。第二部分爲第3到第12段。借《伊索寓言》裏九個故事聯類引申,洞燭世相,—一糾正淺薄的見解,表達作者獨到之見,是全文的主體。第三部分爲最末一段,是全文的總結。

  (二)學生朗讀1、2自然段,質疑解難。

教師在學生研討之後明確:這一部分內容可參見“難點、重點分析”之(一)。

 (三)學生朗讀第3自然段,質疑解難。

1.“它至少給予我們三重安慰”應如何理解?

明確:“三重安慰”都是諷刺。(1)“增進我們對於現代文明的驕傲”,實質上就是對於狡猾的智慧不以爲恥,反以爲榮。(2)“愈覺得我們是成人了”,“已超出那些幼稚的見解”,實質上是遠比古代的人狡猾。(3)我們“進化”了,把人類的早期看做“窮朋友”、“小孩子”,這“進化”,實質上是越來越狡猾。2.“覺得有好多淺薄的見解,非加以糾正不可”是不是反語。

明確:不是反語。是將要對以下九個故事,進行獨到、深刻的分析,針對當時社會現實提出新的見解。作用是引起下文。

(四)引導學生對九個故事進行研讀、解決疑點。

1.學生讀蝙蝠的故事,讓學生研讀後,說一說寓言的原意是什麼,作者提出了什麼新的見解(以下八個故事,研讀的步驟同此)。

教師明確:原意是諷刺沒有獨立人格的人,他們附炎趨勢,仰人鼻息,毫無原則可言。

作者議論“人比蝙蝠就聰明多了。他會把蝙蝠的方法反過來施用”,是諷刺故意標新立異、以求虛名的人,他們自吹自擂,總吹噓自己與衆不同,比別人高明。他們以己之長,貶人之短,(這“長”也未必是真有所長)從不虛心學習別人,總以爲自己有驕傲的資本,在不同場合使出不同的驕傲資本,自高自大,傲視別人。)

2.學生讀螞蟻和促織的故事,研讀、討論。

教師明確:原意是諷刺只圖安逸,只想不勞而獲的人。作者議論“促織餓死了,本身就做螞蟻的糧食;同樣,生前養不活自己的大作家,到了死後偏有一大批人靠他生活,譬如寫回憶懷念文字的親戚和朋友,寫研究論文的批評家和學者等。”作者指出,大作家死後成爲別人賺錢的資本。這些文章的作者們往往在作家生前與作家並無深交,甚至關係不睦。這些人在作家死後寫些不負責任的文字,是以“介紹”爲名,行“養活”自己之實。五十年代周作人化名周遐壽寫了些介紹和回憶魯迅的文章,當屬此類。但應注意的是,一些嚴肅的、實事求是的評介作家的文章,其作者不應受到指責。

3.學生讀狗和自己的影子的故事,研讀、討論。

教師明確:原意是諷刺貪婪和多疑。

作者議論“不自知的東西,照了鏡子也沒用”。有些人沒有自知之明,他們從來不能承認錯誤、改正錯誤,他們拒絕批評,老虎屁股摸不得,誰如果批評了他,他會大嚷大鬧,反咬別人一口。作者用這則寓言斥責無自知之明,掩飾缺點和錯誤的劣性。

4.學生讀天文學家的故事,研讀、討論。

教師明確:“他只望着高處,不管地下”結果“失足掉在井裏”,原意是諷刺脫離羣衆,脫離實際,一心想往上爬卻必然摔跤的人。

作者議論“下去之後,決不說是不小心掉下去的”,“就是下去之後,眼睛還是向上看的。”主要是諷刺一些下臺人物,不承認失敗,仍在美化自。他門羨慕權勢,夢想自己終究還會再爬上去。他們企圖東山再起,恢復已失去的天堂。魯迅先生《論費厄潑賴應該緩行)一文中提到的那些塌臺的政要權貴,當屬此類人物。5.學生讀烏鴉的故事,研讀、討論。

教師明確:“烏鴉把孔雀的長毛披在身上,插在尾巴上,到上帝前面去應選”,原意是諷刺僞裝者,它惹起衆怒,下場可悲。

作者的議論:“這隻烏鴉借來的羽毛全給人家拔去,現了原形,惱羞成怒,提議索性大家把自己天生的毛羽也拔個乾淨,到那時候,大家光着身子,看真正的孔雀、天鵝等跟烏鴉有何分別。這個遮羞的方法至少人類是常用的。”諷刺一種故意否定大家,藉以擡高自己的人,他們的手法是把水攪渾,造成人人都有缺點和錯誤的局面,大家誰都有缺陷,誰都不行,彼此彼此,這種人從中得到了滿足。“這個遮羞的方法”是指借攻擊和低毀別人來掩飾自己的無能和醜陋。

另外,這種人還有一個特點:自己得不到的好處,千方百計讓人家也得不到,誰比自己好就打擊誰。

6.學生讀牛跟蛙的故事,研讀、討論。

教師明確:“牛有我這樣大嗎?”原意是諷刺不自量力、夜郎自大的人。

作者的議論,“我們每一種缺陷都有補償,吝嗇說是經濟,愚蠢說是誠實,卑鄙說是靈活,無才便說是德……”作者諷刺一種人不承認自己有缺陷,硬把自己的缺點說成是優點,聊以自慰,不思進取。他們把壞反說成是好,便無是非可言了。

“各得其所,當然會相安無事”是反語。這些人不肯自責,把自己擺在常有理的位置,不肯相讓,這類人遇到一起,不肯相讓,爭執和衝突就會不可避免,當然不會相安無事。

7.學生讀老婆子和母雞的故事,研讀、討論。

教師明確:“老婆子貪。已不足,希望她一天下兩個蛋”,原意是諷刺貪婪,諷刺急於求成。

作者議論,“大胖子往往是小心眼”。諷刺有錢人吝嗇,一毛不拔,不肯施捨,不肯幫助別人。作者指出,人越富就越貪婪,不要指望闊人能善心來賙濟窮人。

8.學生讀狐狸和葡萄的故事,研讀、討論。

教師明確:原意是諷刺狐狸得不到葡萄,便說葡萄是酸的,以此自我安慰。現實生活中,有些人看到別人取得了成績,心存嫉妒,便說那成就並沒什麼了不起。

作者議論,“訴苦經可以免得別人來分甜頭”。用意有二:(1)有一種人得到了非分之果,他把這甜頭獨吞之後,用訴苦來騙人,以保護既得利益。他擔心別人來分享甜頭,偏把獲取說成失落和苦難,彷彿自己一百個不合算,現實生活中這類人所在多有。(2)前提可以假設訴苦者的甜頭是應得的,爲了避免別人嫉妒,不讓別人分走成果,只好訴苦,這訴苦出於無奈,而且言不由衷。這裏主要是爲了諷刺嫉妒者。

9.學生讀驢子跟狼的故事,研讀、討論。

教師明確:“狼信以爲真,專心尋刺,被驢踢傷逃去”,原意是讚揚驢的機智,諷刺惡狠的愚蠢可笑。

作者的議論,“醫生也是屠夫的一種”。指出有些醫生是兇手僞裝的,居心叵測。僞善者常是殺戮生靈的屠夫。作者本意是揭露那些披着羊皮的狼,這些僞善者打着治病救人的幌子,行害人殺人之實,他們是統治者的幫兇,但面目早經僞裝,一時難以識破,因而人們不可過於天真。值得注意的是,這裏作者並非在抨擊所有的醫生,但用以指一部分誤人的庸醫,未嘗不可。

 (五)在研讀九個故事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討論,把握中心思想。

教師明確:最後一段有一句話是解讀全文的一把鑰匙:“我認爲寓言要不得,因爲它把純樸的小孩教得愈簡單了,愈幼稚了,以爲人事裏是非的分別、善惡的果報,也像在禽獸中間一樣公平清楚,長大了就會處處碰壁上當。”

這就是說,現代社會的人事、是非的分別,善惡的果報,並不像寓言中所講的禽獸中間一樣公平清楚,情形要複雜得多,是非顛倒,善無善報、惡無惡報的情形是常有的。

這就是說,生活在現代社會,要避免碰壁上當,頭腦就不能那麼簡單幼稚。人事是複雜的,我們的頭腦也要複雜一點,纔有清醒的認識,才能採取適當的對策。

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是,通過《伊索寓言》與現代社會中種種卑劣行徑的比較,說明現代有些人遠比古代寓言所說的狡猾者狡猾得多,因此我們的頭腦也要複雜一點,這纔不致碰壁上當。

 (六)詞語解釋。

1.厭恨:厭惡痛恨。

2.憐憫:對遭遇不幸的人表示同情。

3.閱歷:由經歷得來的知識。

4.信而好古:語出《論語》,意思是相信並喜好古代的典章文化。

5.思慕:思念,仰慕。

6.衰朽:衰落、衰老。

7.歷程:經歷的過程。

8.發跡:指人變得有錢有勢。

9.衣錦還故鄉:古時指做官以後,穿起錦繡的衣服,回到故鄉向親友誇耀。成語

“衣錦還鄉”,也說“衣錦榮歸”。

10.高超出世:好極了,好得超過世人的水平。

11.賣弄風雅:向別人顯示、炫耀自己的(其實並不高明的)文學素養。

12.上流社會:舊時指社會地位高的人們。

13.屈尊下顧:降低了身份來觀察民情。屈尊,降低身份俯就。

14.狂吠:狗狂叫。

15.星象:指天空中星體的明暗、位置等現象。古代迷信的人往往借觀察星象來推測人

事的吉凶。

16.失足:行走時不小心跌倒。

17.下野:執政的人被迫下臺。

18.坐並觀天:比喻眼光狹小,看到的有限。

19.惱羞成怒:由於羞愧和惱恨而發怒。

20.嬌小:嬌嫩,小巧。

21.各得其所:每一個人或事物都得到合適的安頓。

22.相安無事:相處沒有矛盾、衝突和爭執。

(七)練習題之五,示例。

要證明自己的觀點,就要講根據,講理由。講理由好像很難,其實並不難,其中包括運用我們熟悉的因果關係、條件關係、假設關係的複句或一羣句子。仿照下面的句子,表明自己的觀點,講明自己的理由。

盧梭認爲寓言會把純樸的小孩教得複雜了,失去了天真,所以要不得。我認爲寓言要不得,因爲它把純樸的小孩教得愈簡單了,愈幼稚了,以爲人事裏是非的分別、善惡的果報,也像在禽獸中間一樣公平清楚,長大了就處處碰壁上當。

示例:我認爲寓言可以讓孩子們讀。因爲寓言通過短小的故事把人類的智慧和善良教給孩子們,教得具體生動、親切感人。孩子們讀了寓言,會認識到人世間的喜悅與悲傷、成功與失敗都像寓言中講述的那樣,蘊含着有益的哲理。他們長大了就會時時處處關心別人、關心集體,熱愛勞動、熱愛生活。

 【小資料】

伊索(約公元前六世紀)古希臘寓言作家。傳說原爲奴隸,後獲得自由。善講寓言故事,諷刺權貴,終遭殺害。所編的寓言陸續經後人加工,以詩或散文形式發表,成爲現在流傳的《伊索寓言》,其中《農夫和蛇》、《狼和小羊》等寓意深刻,常被引用。有各種文字譯本,對歐洲文學中的寓言創作,影響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