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九年級教案 > 九年級語文下冊教案設計

九年級語文下冊教案設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8W 次

初中語文教案語文版篇一:新課標語文版九年級語文下冊教案(全冊)

九年級語文下冊教案設計

一、制定的依據:

1、教學背景分析:

語文是中小學階段的主要學科,基礎學科,隨着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人們對語文學科的特性和語文教學的認識更爲深入,"大語文"的觀念得到越來越多有識之士的認同,而二期課改對語文教學的闡述也說明,語文教學以培養和提高人的語文素質爲主要任。而語文素質是人的整體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語文素質不僅反映人的語文知識和語文能力,而且從本質上看,還反映了人的思想水平,文化修養,觀察能力,思維能力等。"新基"理論中對塑造未來新人的描述(21世紀的基礎教育應把每個學生潛能的開發,健康個性指個體獨特性與社會規範性的有機統一的發展,爲適應未來社會發展變化所必須的自我教育其內容包括德、智、體、情、意、行等多方面,終身學習的意識和能力的初步形成作爲最根本的任務,基礎教育應爲社會發展和學生的終身發展服務)中,更可以看出語文教育在此方面的大有可爲。

2、教材分析:

我們採用語文出版社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語文國標教材,本冊教材共分爲七個單元,除了包括“精讀”,“速讀”,“視聽”,“課外閱讀指導”等,還新增加了口語交際與寫作。

根據對課改精神的學習和對語文教學方向的把握,我們初步擬定了本學期語文教學的培養目標。

,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激發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感情,培養學生社會主義的思想品質,努力開拓學生的視野,注重培養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發展學生的智力,培養學生健康高深的審美情趣,提高學生的文化品位.發展健康個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這是初中三年的最終目標,本學期要創造一個良好的開端,

打下基礎.,瞭解描寫方法和修辭方法和詞類的有關知識,熟記課文中出現的生字生詞的音形義。

,指導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使他們具有基本的閱讀聽話說話的能力,養成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具體地說,就是能領會詞句在語言環境中的含義和作用,理解思想內容和文章的思路,瞭解基本寫法,具有一定的語言感受能力,初步掌握精讀略讀的方法,培養默讀的習慣,提高閱讀速度,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基本課文中的一些精彩片段,初步具有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讀文言文課文,要了解內容,背誦一些基本篇目,熟練使用常用字典詞典,

養成讀書看報的習慣。

,把課本中感受學習到的有關人的語文素質的東西靈活運用到生活中,從而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例如待人接物的儀態,爲人處事的心理,讀書看報看電視的習慣等。

3、所教班級學生現狀及對策:

根據我校學生實際特點,以及語文學科特點和目前本學科發展方向的把握,結合我校的辦學方針,我們的語文教學最初以"激發興趣,指導方法,培養習慣,搭建舞臺。"爲口號和行動原則,加強了日常教學和學科活動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從整體來看,學生身上好的習慣(如課堂聽講,記筆記,發言提問)正在逐步養成,學習興趣和學習態度也有了明顯的轉變,語文的綜合能力也在原來的基礎上有了較大的提高,下面根據九年級上期期終考試成績進行具體分析如下:從以上數據看出,三班的語文水平與一班沒有較明顯的差距。三班同學在學習興趣、習、,態度、語文基礎等方面都與一班存在一定的差距,雖然和一班比較,有了一定的進步,但具體教學中還是感到和一班的差異。因此,本學期在保持三班總體較好的勢頭之下,還要大力抓本班的弱差生的輔導,力求有所進步。

我們在繼續以前工作中行之有效的方法手段的同時,還應加強對二期課改的學習與研究,在

把握好教學的大方向的前提下,對教與學作出相應的調整,本學期擬採用以下措施:

1)、從語文學科的特點和社會發展對語文的新要求出發,使學生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提高思想認識,陶冶道德情操,培養審美情趣,做到既教書又育人。

2)、語文教學中,要加強綜合,簡化頭緒,突出重點,注重知識之間,能力之間以及知識,能力,情意之間的聯繫,重視積累,感悟,薰陶和培養語感,致力於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

3)、視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指導學生運用比較,分析,歸納等方法,發展他們的觀察,記憶,思考,聯想和想象的能力,尤其要重視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4)、教學過程應突出學生的實踐活動,指導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科學地訓練技能,全面提高語文能力.每堂課教師根據學生實際精心備課,尤其要備好學生,改變繁瑣的教學方式,突出重點和難點.要提倡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尤其是啓發式和討論式,鼓勵運用探究性的學習方式.要避免繁瑣的分析和瑣碎機械的練習。

5)、重視創設語文學習的環境,溝通課本內外,課堂內外,學校內外的聯繫,拓寬學習渠道,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

6)、作文教學,貼近生活實際,富有生活氣息,靈活命題,形式多樣,多寫隨筆,讀書筆記,嘗試互批共批,以改促寫,有效提高作文水平。

7)、實行分層目標教學,根據教學內容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分層教學.利用課外實行培優輔差,力爭整體提高。

8)、引導鼓勵學生成立課外學習小組,培養合作精神,開展互助互幫,實行一幫一學習語文,幫助中下生提高學習興趣和成績。

9)、優化作業管理,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自我管理,加強課代表,小組長的模範帶頭作用和監督作用,力爭做到每課過關,單元過關。

10)、作業的佈置和批改要有所區別,要因人而異.充分照顧到不同學生的特點。

11)、利用競賽,學科活動法等多種多樣的教學形式,開展豐富多彩的讀書報告會,故事會,朗誦會,演講會,辦手抄文學報,鍛鍊能力,提高興趣。

12)、課前一分鐘演講,包括自我介紹,新聞消息,小故事,成語解說等,鍛鍊表達能力。

13)、組織3-4次辯論,培養思維及口頭表達和語文知識的運用。

14)、.組織採訪和調查至少一次。

15)、要求寫一篇小論文。

16)、做好開頭的扭轉工作,扭轉以往不良的學習習慣。

17)、教學過程中抓住學生的閃光點多表揚、少批評,讓學生樹立起學習語文的信心。

18)、開展網絡輔助教學.對家庭有條件的同學鼓勵和指導他們利用語

文教育網多學習一些課外閱讀,優秀作文和作文技巧等。

二、本計劃應達到的目標:

以下是上學期期末試考的分析:

1、通過分析我發現本學期教學的主要任務就是要想盡一切辦法穩定優良率,提高合格率,班中有以下學生是有潛力可挖,應該能及格的:孫雯等。

2、按照年級組分層教學,集中抓A層的要求,本學期我努力工作,力爭將60%A層(約30人)同學的成績保持80分以上,並能讓尖子生有更多的進步。基本保證了優良率穩定在25%以上。

3、根據學校的要求,本學期我班參加區的統考或聯考以及升學統考要力爭進入老區的前列。

三、具體實施:

1、在閱讀教學中要進一步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注重在閱讀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參與活動,做到人人蔘與,參與全過程,讓學生們在課下多讀書看報,將自己喜歡的文章,精彩的段落摘抄積累,並定期在班上舉辦摘抄本展覽,並從中推選出優秀的文章和摘抄,積累本在班上朗讀,展示。

2、在各課時,把學生活動做爲重點內容來安排落實,使學生最大限度處於動態之中,動腦想,動手寫,動口說,動眼看,動耳聽。

3、還注重讓學生參與到作文講評中來.讓較好的學生對作文進行自我評價,然後廣泛地徵求所有同學的意見,相互評價,最後是教師與學生共同評價,使學生們正確地認識自己作文中的優點和問題.課後進行必要的修改,建立了民主的教學風氣,進,一步融洽了師生關係。

4、調動學生語文學習的積極性.努力從培養興趣着手,用圖片,實物,多媒體創設情景進行教學.力求課堂的多樣化,生活化和開放化,力爭有更多的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機會。

5、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1)課前預習習慣。2)課後複習習慣。3)課文背誦習慣。

4)作業習慣。5)積極思考,主動發言習慣。6)上課作筆記習慣。

6、對古詩文無法過關的學生採用"一幫一","人盯人"辦法,並與家長取得聯繫。

7、深鑽教材,精心設計每一節課;講清每一個知識點;認真篩選作業;及時反饋每一次考試。

8、注重進行學法指導,本學期準備給學生舉辦兩次專題講座:1)如何寫隨筆2)修辭總彙。

四、保障措施和可行性:

1、兩年的相處,我與學生間的感情很深,大多數學生都有學習的積極性,他們都喜歡上語文課,加大A層學生的閱讀量,寫作量;

2、我比較注重收集相關教學及考試信息,我的信息來源:1)網絡;2)看相關教學資料和雜誌;3)我的同事和朋友;4)學生有一本配套資料:《點中典》;爲平時的作業,讀後感爲週記的作業,使不同層次的學生有所發展。

3、抓好作業練習,我認爲要屏棄繁瑣,機械的作業練習.要讓學生少做題,多讀書,讀好書,多實踐,多運用,讓學生在大量的語文實踐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質.可以結合課文學習,讓學生觀察自然,觀察社會,並以口頭或書面的形式表達觀察所得,以此學生的寫作能力。

4、在留作業方面我也要做嘗試,如書後練習中有基本題和選做題,原來由於對學生"一刀切",總是一股腦地留給學生,後來發現,較好的學生可以做,而較差的學生做不了,就去找別人的或參考資料上的答案去抄.這樣,既花了時間,浪費了精力,也收不到應有的效果.於是我便從差生的實際出發,不要求他們做難題,而只做應知,應會的基礎題.在做一些練習篇同時,分A,B卷,有些B卷題目較難,就讓班上十幾個較好的學生做,一般學生做A卷,這樣一來,使差生的知識得到了複習鞏固,好的學生也能在複習鞏固的基礎上有所進取和提高,各得其所,各受其益。

五、總目標達成度與現階段教學保障措施和目標達成度的相關分析:

本人對初中的大循環有完整的思考,目前教學可以達到中上游水平,有待向更高層次邁進。雖然還沒有擔任接下來的工作的教學經驗,但我從資料的準備和備課的積累上已經作好了各種準備工作,我有信心在今後的教學中帶出理想的成績。

六、課堂教學改革與創新,信息技術的應用與整合:

嚴格遵守教學的的基本環節,努力創設具有個人風格的課堂教學模式,將二期課改理念,新基教育理念自覺運用於教學中;加大信息技術與課件整合力度,發揮多媒體的優勢,爲教學提供服務;利用Internet,拓展知識面,培養學生探索知識的能力。

第一單元7課時

第二單元8課時

第三單元7課時

第四單元7課時

第五單元6課時

第六單元9課時

第七單元9課時

《石縫間的生命》

一、思路綜述:

本文是一篇激情勃發的託物言志的散文,涌動着對高昴的生命力的讚頌。閱讀這篇文章,應重點讓學生體會作者對石縫間的生命那頑強的生命力、堅韌的生存意識、勇敢的拼搏精神的熱烈讚揚,從而磨練自己的意志,培養自己善於在困境中成長在困難中奮鬥的可貴品質。

二、教學簡說:

(一)導入新課

大自然並非對每個生命都施以恩惠。有時,有些生命所面對的生存環境是異常艱難窘迫的,而能在這種種困境中頑強生存的生命,自有其震憾人心的力量。石縫間的生命,就是這樣震憾了作者的。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石縫間的生命》一文,希望你能從中受到教益。

(二)目標展示:

1、理清思路,把握課文的主旨。2、反覆誦讀,揣摩語言的表現力。3、聯繫生活實際感悟人生,領會文章對高昂的生命力的禮讚。

(三)整體感知:

1、檢查預習情況。結合課文後面“讀一讀,寫一寫”中的字詞,查字典,邊讀邊寫。

2、範讀課文,學生在聽讀課文的過程中,思考下列問題。○1文章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2文章第一句話“石縫間倔強的生命,常使我感動的潸然淚下”,作者爲什麼會“感動的潸然淚下”?該句在文章中有什麼作用?○3文中哪一語段對題目作出了概括性詮釋與理解?○4試劃分本文層次,並概括各層的大意。

3、學生自由讀課文,思考以上問題。

4、學生交流以上問題,可相互補充。教師可以適當點拔、指導。

(四)合作探究:

1、揣摩語言:

1畫出自己認爲寫得最好、最精彩、最能表達作者感情的語句,並體會其作用。○2你最喜○

歡文中哪些語句?請把你喜歡的理由告訴大家。

2、自主、合作、探究:

進一步研讀課文,找出文中的疑難問題,互相討論。教師提出以下思考題:

I.聯繫上下文,說說作者爲什麼認爲“生命有權自認爲輝煌壯麗”?這句話應當怎樣理解??因爲“生命的本能是多麼尊貴”所以“生命有權自認爲輝煌壯麗”。

?這句話的含義是:任何生命都應該堅信自己有無窮的力量,它是任何惡劣的環境都無法從根本上阻擋的。

II.在“生命就是這樣地被環境規定着,又被環境改變着”一句中,如何理解“規定”和“改變”兩詞不同的含義?

?“規定”是指環境對生命成長的限制、約束或促進作用;“改變”說明環境可以從外部來改變和影響生命的發展。III.在“生命正是要在最困厄的境遇中發現自己,認識自己,從而才能錘鍊自己,成長自己,直到最後完成自己,昇華自己”中“發現”、“認識”、“錘鍊”和“昇華”四個詞語有何關係?說明了什麼?

?四個詞是層層遞進的邏輯關係,說明了生命適應環境並改造自身的一般規律。

IV.文章結尾說“石縫間頑強的生命,它是具有如此震懾人們心靈的情感力量”。從文中看,這種“力量”表現在哪些方面?

V.文章開頭說石縫間的生命是“頑強的生命”,結尾說它是“頑強的生命”。作者這樣措辭,有什麼用意?

VI.第一段和最後一段的關係是什麼?

?因果關係。使文章首尾呼應,渾然一體。

(五)歸納小結:

這篇託物言志的散文,通過對“撒落到天涯海角”的石縫間的生命的描述,讚美了石縫間的生命的那種倔強和崇高的品格,闡述了生命的內涵就是拼搏,啓示我們:要做駕馭生活的強者。

(六)聯結生活,創造性學習:

蒐集與《石縫間的生命》旨趣相近的名言佳句和與課文內容、題材相關的文章,並交流。教學後記:

《廢墟的召喚》

Ⅰ.課外古詩背誦

【原文】

桃花溪張旭

隱隱飛橋隔野煙,石磯西畔問漁船;

桃花盡日隨流水,洞在清溪何處邊?

【賞析】山野中的雲煙,繚繞着隱現的小橋,我佇立在石磯上,詢問划來的漁船。桃花隨着流水,不分晝夜地漂走,漂流的哪邊,是仙境桃花洞?本文的作者張旭,以草書著名,這首七言絕句,以《桃花源記》爲素材,抒發自己的感慨。末句提問,引起人們種種美妙的遐想,清遠含蓄、耐人尋味。

Ⅱ.課前準備

一、生字識記

廓(kuò):1.廣闊。如:廓落。2.擴展,擴大。如:廓張。3.物體的外緣。如:耳廓。本文取此義。

藻(zǎo):1.藻類植物。如:水藻。本文取此義。2.華麗的文辭。如:辭藻。瀛(yíng):大海。如:瀛海。

胄(zhòu):1.古代稱帝王或貴族的子孫。如:貴胄。2.古代打仗時戴的保護頭部的帽子。如:甲冑。本文取此義。

觀:1.(guān)①觀看。如:坐井觀天。②景象或樣子。如:奇觀。③對事物的認識或看法。如:悲觀。2.(guàn)道教的廟宇。本文取此義。

囁嚅(nièrú):形容想說話又吞吞吐吐不敢說出來的樣子。

迤邐(yǐlǐ):曲折連綿。

窸窣(xīsū):形容細小的摩擦聲音。

綺(qǐ):1.有花紋或圖案的絲織品。如:綺羅。2.美麗,美妙。如:綺麗。本文取此義。蘸(zhàn):在液體、粉末或糊狀的東西里沾一下就拿出來。

二、詞語識記

若無其事:好像沒有那麼回事似的,形容不動聲色或漠不關心。

奇恥大辱:極大的恥辱。

醒悟:在認識上由模糊而清楚,由錯誤而正確。

初中語文教案語文版篇二:初中語文教案模版

樂東黎族自治縣萬衝中學語文教研組教案統一標準格式以(新目標七年級語文下冊)《爸爸的花兒落了》教案爲例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瞭解作者及作品,識記並運用腫脹、叮囑、恐懼等詞;

2、找出插敘部分,理解伏筆的暗示作用,提高閱讀記敘文的能力;過程與方法: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知文章內容,用簡潔的語言概述文章的內容,理清文章的思路。

4、品味文中樸素、平實,富有情感的語言,豐富語感。

情感與德育:

5、體會作者字裏行間流露的父女深情,並從“我”的成長中得到啓示。教學重點: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知文章內容,用簡潔的語言概述文章的內容,理清文章的思路。

教學難點:

1、找出插敘部分,理解伏筆的暗示作用,提高閱讀記敘文的能力;

2、品味文中樸素、平實,富有情感的語言,豐富語感。

課前準備:學生查閱資料,瞭解作家作品,藉助工具書學習生字、詞語。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我們體會到了魯迅先生的童年趣事,但也有的童年因不幸而令人傷神。今天,我們一同走進林海音的記憶,緬懷她的童年心情。

二、作者簡介和寫作背景

作者簡介:林海音(1918—2001),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中國現代著名女作家。原籍臺灣省苗栗縣,父母曾東渡日本經商。生於日本大阪,3歲隨父母返臺,5歲來到北京,北京是她文學之路的起點。被稱爲臺灣文學“祖母級的人物”。作品有:處女作散文小說合集《冬青樹》、短篇小說集《燭心》《婚姻的故事》《城南舊事》。

《城南舊事》簡介:20年代末,六歲的小姑娘林英子住在北京城南的一條小衚衕裏。經常癡立在衚衕口尋找女兒的“瘋”女人秀貞,是英子結交的第一個朋友。秀貞曾與一個大學生暗中相愛,後大學生被警察抓走,秀貞生下的女兒小桂子又被家人扔到城根下,生死不明。英子對她非常同情。英子得知小夥伴妞兒的身世很像小桂子,又發現她脖頸後的青記,急忙帶她去找秀貞。秀貞與離散六年的女兒相認後,立刻帶妞兒去找尋爸爸,結果母女倆慘死在火車輪下。後英子一家遷居新簾子衚衕。英子又在附近的荒園中認識了一個厚嘴脣的年輕人。他爲了供給弟弟上學,不得不去偷東西。英子覺得他很善良,但又分不清他是好人還是壞人。不久,英子在荒草地上撿到一個小銅佛,被警察局暗探發現,帶巡警來抓走了這個年輕人。這件事使英子非常難過。英子九歲那年,她的奶媽宋媽的丈夫

馮大明來到林家。英子得知宋媽的兒子兩年前掉進河裏淹死,女兒也被丈夫賣給別人,心裏十分傷心,不明白宋媽爲什麼撇下自己的孩子不管,來伺候別人。後來,英子的爸爸因肺病去世,宋媽也被她丈夫用小毛驢接走。英子隨家人乘上遠行的馬車,帶着種種疑惑告別了童年。《爸爸的花兒落了》是它的最後一部分。

三、字詞過關

腫脹zhànɡ:肌肉,皮膚或黏膜等組織由於發炎,淤血或充血而體積增大。叮囑zhǔ:再三囑咐。

恐懼kǒngjù:驚慌害怕,惶惶不安。

驪歌lí:告別的歌。

花圃pǔ:種花草的園地。

油鞋:一種塗上桐油,用於下雨天穿的鞋。

挪窩兒nuó:離開原來所在的地方。這裏指起牀。

雞毛撣子dǎn:用雞毛綁成的清除灰塵的用具。

咻咻xiū:模擬揮舞鞭子時發出的聲響。

雨篷pénɡ:遮蔽雨的設備,用竹木.葦蓆或帆布等製成。

玉簪zān花:一種庭院觀賞植物,花白色,氣味芳香。

徘徊páihuái:在一個地方來回地走。

四、初步感知

1、從題目《爸爸的花兒落了》我們可以想象這篇文章是寫趣事呢還傷神的?

2、從註釋中可知本文選自《城南舊事》,有誰看過這部分電視劇嗎,能給大家介紹一下嗎?

3、快速瀏覽全文,印證你剛纔的想法,完成本文的生字詞過關,試着複述課文。

五、整體感知

1、解題

本文題爲“爸爸的花兒落了”,你從這個題目想到了什麼?

明確:一方面指爸爸種的夾竹桃凋謝了,另一方面則點出了爸爸的離開人世。

2、快速閱讀課文,請同學有自己的話概述課文。

3、分析文章結構

從複述中,同學們發覺到作者是不是隻敘述了眼前事呢?那還運用了什麼呢?(插敘)

六、課堂小結

在這節課,我們知道了童年既有歡快的,也有哀傷的,但本文作者所敘哀而不傷,而表現出的是一種自強。同時也表現親情的濃厚,下一節課我們就將具體的段落來分析這份親情,請同學們課後再讀一讀爸爸逼“我”去上學以及畢業典禮後“我”急着回家兩部分。

七、作業佈置

1、完成生字詞作業

2、課後研討與聯繫的第二題

八、板書設計

(現在)(回憶)

我參加畢業典禮——探望父親的情形

典禮的鐘聲——因賴牀而被打

驪歌裏的分別——爸爸愛花的情形

典禮後我急着回家——爸爸教我闖練

九、教學反思

在分析本課的文章結構時,學生都能很快地找出,在老師的引導下,合作探究地發現有些事是寫現在的事,有些事是寫回憶。而且現在的事都是圍繞小學畢業典禮而進行描述的,回憶的事都是有關爸爸的。這裏,教師很快地引導學生了解插敘的敘述方法和文章的明暗兩條線索,很好地把握了文章的內容和結構。

第二課時

一、導入:溫故而知新

二、研讀重點段落

1、研讀學習爸爸逼“我”去上學部分

(1)抽生朗讀“當我在一年級的時候??今天是我最後一天在這學校裏啦!”。指導與思考:

①這件事表明了爸爸怎樣的態度和情感?

②這件事對“我”的成長有什麼影響?從哪些語句要可以看出?

③由這段回憶聯繫全文回憶部分,並結合爸爸的語言說說爸爸是一個怎樣的人?(爸爸表面很嚴厲,實際上卻充滿愛心;鼓勵孩子要堅強,無論什麼困難的事,只要硬着頭皮去做,就闖過去了;很重感情,他聽到弟弟被日本人害死的消息,便急得吐血了;特別愛花,每天下班回來,第一件事就是澆花。)

(1)齊讀“快回家去!快回家去!??我已不再是小孩子。”

指導與思考:

①文段寫花實際是爲了寫爸爸,暗示了爸爸的生命是不可換回的。請把這句話找出來。

②文段中哪些地方直接刻畫了爸爸的花兒落了?

③文段中有一處用了省略號,分析其作用是什麼?(表示話還沒說完。)④文段開頭爲什麼反覆寫“快回家去!”的心理活動?

⑤文中描寫弟妹們頑皮天真的真實意圖是什麼?(側面烘托我的懂事、我的長大)⑥從文段中找出點明全文主旨的句子。(爸爸的花兒落了。我已不再是小孩子)⑦文段中說“我已不再是小孩子”,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來?

三、深入探究

討論:文章沒有正面提及爸爸病危、瀕死,寫得很含蓄,但文中處處有伏筆。你能找出伏筆並分析嗎?

四、拓展延伸

1、在英子的成長過程中,大家覺得“成長”的真正的含義是什麼?

2、說說同學們的成長故事

(1)用“成長是什麼”的句式談談對成長的理解

(2)學生結合自己的親身經歷,說說自己成長中的感人故事。

五、課堂小結

本文以爸爸愛花和畢業典禮爲線索,重點寫爸爸對自己的申請和盼望自己長大、懂事的情感。文章採用了插敘手法,時而寫眼前的事,時而又回憶往事,顯得波瀾起伏。

六、作業佈置

1、完成同步練習冊第二課

第二課時學習的內容主要是研讀爸爸逼我上學部分和我畢業典禮後急着回家部分,通過研讀這兩部分,瞭解爸爸的爲人。在教學這課時時,我通過讓學生朗讀、探討,很好了完成爸爸語言和流露的感情的表格,也在合作探究中理解文章主題和爸爸的爲人。

初中語文教案語文版篇三:人教版初中語文優秀教案錦集

人教版初中語文教學設計

8年級《桃花源記》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熟讀並背誦課文。

2、掌握、積累一部分文言常用詞語,瞭解古今異義現象。

3、把握文章的線索,體味簡潔而豐富的語言。

4、理解“世外桃源”所寄託的作者的社會理想。

教學重點:

1、把握文章的線索,體味簡潔而豐富的語言。

2、理解“世外桃源”所寄託的作者的社會理想。

教學難點:

1.把握作品虛景實寫、實中有虛的寫法。

2、正確認識和評價課文所描繪的理想境界。

課前準備:收集課文相關材料

教學方法:朗誦法、討論法、情景設計法

課時劃分: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的:

1、瞭解作者和作品的創作背景。

2、掌握一詞多義及省略句的用法。

3、流暢的朗讀課文,利用註釋和工具書讀懂課文。

一、導入:

有位英國文學家說過這樣一句話:"一個熱愛生活的人,即便是在最痛苦的時候也能找到美好的因素。"同學們往往也有這種體驗:當你遇事不順時,當你心煩意亂時。當你鬱悶低沉時,你會去想象一些開心的東西,你會去幻想着一切都變得美好順利歡暢的一剎,你會去遐想成功帶來的無盡的歡暢......生活在東晉的著名詩人陶淵明就是這樣一個人,他的生活充滿坎坷磨難,但他把希望寄託在美好的憧憬之中。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桃花源記》就表達了他對人生理想的追求和渴望。

二、學生交流課前收集的相關資料

1、關於作者

陶淵明,名潛,字元亮。東晉著名詩人、文學家,世稱靖節先生,別號五柳先生。生於東晉末期,出身於沒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時頗有壯志,博學能文,任性不羈。當時社會動亂不安,他有志不得伸,做過幾任小官,由於不滿官場醜惡,41歲時棄官回鄉,歸隱田園,留下了“不爲五斗米折腰”的傳世美談。他是我國文學史上第一位田園詩人,其詩自然質樸,意味雋永。代表作有《歸去來兮辭》、《歸園田居》、《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等。

2、關於作品

《桃花源記》選自《陶淵明集》,是陶淵明所作的《桃花源詩並記》中的“記”。此文包括“記”和“詩”兩個部分。“記”是“詩”的序言,是一篇優美的散文;“詩”是對所記的桃源世界的歌頌和讚美,並對桃花源社會作了一些補充。兩者相互配合,共同構成了一個與現實世界相對立的爲作者所向往的理想社會。

3、關於寫作背景

本文寫於公元421年,當時政治黑暗,軍閥割據,戰亂頻繁,生靈塗炭。當

時陶淵明已歸隱多年,對於戰亂造成的苦難,有着深切的感受,但他深知無法改變現狀,也不願干預這種現狀,只好藉助創作來抒寫情懷,塑造一個與污濁黑暗社會相對立的美好境界,以寄託自己的政治理想與美好情趣。《桃花源記》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的。

三、預習

豁然開朗(huò)屋舍儼然(yǎn)阡陌交通(qiān)黃髮垂髫(tiáo)便要還家(yāo)土地平曠(kuàng)

劉子驥(jì)詣太守(yì)間隔(jiàn)

四,讀課文,疏通文意

1、第一段翻譯,重點字詞的歸納。

晉太原中,武陵人捕魚爲業,(東晉太元年間,武陵郡有個人以打漁爲生。注意太原是年號,該句交代了時間,主人公,以及他的職業。)

緣溪行,忘路之遠近。((一天)他順着溪水划船,忘記了路程的遠近。緣:沿着。之:的)

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長在溪的兩岸數量很繁多。注意:百步其實是一個大致的數量詞,表示估計而已。)

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中間沒有別的樹,花草鮮嫩而美麗,花兒紛紛都落下來。古今異義:鮮美:鮮豔美麗。今:味道好。雜:別的;繽紛:繁多的樣子。)

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漁人非常詫異,繼續往前走,想走到林子的盡頭。甚:很;異:感到奇怪;之:語氣助詞;復:繼續;前:向前;欲:想要;窮:形容詞-動詞走完;其:指示代詞,這,那)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桃林的盡頭正是溪水的發源地,便出現一座山。盡:到頭)

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山上有個小洞口,洞裏彷彿有點光亮。彷彿:隱隱約約。)

便舍船,從口入。(漁人於是下了船,從洞口進去。省略句。舍:捨棄)初極狹,才通人。(起初,洞口很狹窄,只容一個人通過。省略句。才:僅僅)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又走了幾十步,突然(變得)開闊敞亮了。復:繼續。豁然開朗:形容由狹窄幽暗忽然變得寬闊明亮的樣子。然:?的樣子,豁(huò)然開朗)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呈現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寬廣的土地,一排排整齊的房舍。然:?的樣子。儼然:整齊的樣子。儼(yǎn)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沼、桑樹、竹林之類。屬:類。)

阡陌交通,雞犬相聞。(田間小路縱橫交錯,四通八達,(村落間)雞鳴狗叫之聲都處處可以聽到。阡陌:田間的小路。交通:交錯相通。今:運輸和郵電事業的總稱,阡(qiān)陌)

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人們在田野裏來來往往,耕種勞作,男女的穿戴跟桃源外面的人完全一樣。其:這,那。悉:都)

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老人和孩子們個個都安閒快樂。黃髮:指老人。垂髫(tiáo):指兒童。髫,古代小孩的垂髮。(指代),垂髫(tiáo))

2、字詞翻譯:

緣:沿着。繽紛:繁多的樣子。

甚:很。復:繼續。欲:想要。

盡:到頭。彷彿:隱隱約約。

才:僅僅。豁然開朗:形容由狹窄幽暗忽然變得寬闊明亮的樣子。儼然:整齊的樣子。屬:類。

阡陌:田間的小路。黃髮:指老人。

垂髫(tiáo):指兒童。髫,古代小孩的垂髮。(指代)

3、古今詞義。

鮮美(古義:鮮豔美麗芳草鮮美今義:(味道)新鮮)

交通(古義:交錯相通阡陌交通今義:運輸和郵電事業的總稱)妻子(古義:妻子兒女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今義:指男方的配偶)絕境(古義:與世隔絕的地方來此絕境今義:沒有出路的地方)

無論(古義:不要說,更不必說無論魏晉今義;不管(連詞)關聯詞語)如此(古義:像這樣說如此今義:這樣)

緣(古義:沿緣溪行今義:緣故,緣分)

延(古義: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今義:延長.延伸)

津(古義:渡口這裏問津指探訪。後遂無問津者今義:口液)

遂與外人間隔:間隔:隔絕,不通音信;現代:隔開。

皆嘆惋:嘆惋:驚歎,惋=驚;現代:驚歎惋惜。

尋病終:尋:頃刻,不久;現代:找。

4、詞類活用:

才通人通:使動用法使人通過

欲窮其林窮:形容詞-動詞走完

漁人甚異之異:形容詞的意動用法對...感到奇怪

復前行前:名詞-狀語向前

一詞多義:

之:忘路之遠近:的

漁人甚異之:語氣助詞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指示代詞,這.

舍:①捨棄“便舍船”②房舍“屋舍儼然”

尋:①尋找“尋向所志”②不久“尋病終”

志:①做標記“處處志之”②標記“尋向所志”

向:①以前“尋向所志”②對着“眈眈相向”

爲:①w?i作爲,動詞。“以捕魚爲業”②wai對,向。介詞。“此人一一爲具言所聞”“不足爲外人道也”

乃:①於是,就“見漁人,乃大驚”②竟然“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復:①又“復前行”②再“不復出焉”

遂:①遂與外人間隔(於是,就);②遂迷(最終,終於);

武陵人捕魚爲業:即以捕魚爲業,靠捕魚作爲職業。有個武陵人靠捕魚爲生。爲:作爲。

緣溪行:沿着小溪往前行。緣:沿着,順着。

忘路之遠近:忘記了路程的遠近。遠近:偏義複詞,文中僅指遠。

落英繽紛:地上的落花雜亂繁多。落英:落花,一說剛開的花。繽紛:雜亂繁多

的樣子。

漁人甚異之:捕魚的人對此感到非常驚異。漁:捕魚。異之:以之爲異。之:指見到的景象。

復前行,欲窮其林:(漁人)又繼續向前劃去,想走到林子的盡頭。復:又,繼續。前:向前(方位名詞作狀語)窮:窮盡。

林盡水源:盡:消失。

便得一山:得:發現,看見。

才通人:僅僅容一個人通過。才:副詞,只,僅僅。通:使??通過。豁然開朗:豁然:開闊敞亮的樣子。然:??的樣子。

土地平曠:曠:空闊,開闊。

屋舍儼然:儼然:整齊的樣子。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之屬:這一類。

阡陌交通:阡陌:田間小路,南北的叫阡,東西的叫陌。交通:交錯相通。雞犬相聞:(村落間)能聽到雞鳴狗叫的聲音。

其中往來種作:往來:名詞,代往來的人。種作:名詞,代種作的人。悉如外人:悉:全,都。外人:桃花源外的世人。

黃髮垂髫:黃髮:借代老人,舊說長壽的象徵。垂髫:借代小孩。

怡然自樂:怡然:快樂的樣子。

乃大驚:乃:竟然。

問所從來:所從來:從何處來,所,處所,地方。

具答之:具:同“俱”,完全,詳盡。之:指代桃花源中人所問的問題。便要還家:要:通“邀”,邀請。

鹹來問訊:鹹:副詞,都。問訊:訊=問,打聽,詢問。

自雲先世避秦時亂:雲:說。先世:先輩。亂:戰亂。

率妻子邑人:率:帶領。妻子:“妻”與“子女”。邑人:同鄉人,鄉鄰。來此絕境:絕境:與世人隔絕的地方。

遂與外人間隔:遂:於是,就。外人:桃花源外的人。間隔:隔絕,不通音信。乃不知有漢:乃:副詞,竟。

無論魏、晉:無論:不用說,更不必說。

此人一一爲具言所聞:此人:漁人。爲:給。具:同“俱”詳細。所聞:所知道的世事。

皆嘆惋:皆:都。嘆惋:驚歎,惋=驚。

餘人各復延至其家:延:邀請。其:他們的。

停數日,辭去:停:居住。辭:告別。去:離開。

此中人語云:語:告訴。

不足爲外人道也:足:值得。爲:對。道:說。也:語氣詞。

既出:既:副詞,已經,以後。

得其船:得:找到。其:自己的

便扶向路:便:就。扶:沿,順着。向:原來的,先前的。

處處志之:志:做標誌。

及郡下,詣太守:及:到。詣:拜見。

說如此:如此:自己在桃花源中的所見所聞。

太守即遣人隨其往:遣:派

尋向所志:尋:尋找。向:原來。所志:所做的標誌。

遂迷不復得路:遂:結果。

聞之,欣然規往:聞:聽。之:漁人去過桃花源一事。欣然:高興的樣子。規往:計劃前去。

未果,尋病終:果:動詞,實現,成爲事實。尋:頃刻,不久。

後遂無問津者:遂:就。問津:問路,尋訪。者:??的人。

三、作業

1.反覆朗讀課文,做到熟讀成誦。

2、收集文中出現的古今異義詞以及與課文內容相關的成語。

2.概括每個自然段段意,體會全文的思路。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理清文章結構,把握語言的具體內涵;

2、能力目標:感悟作者透過文字所表現的思想情感和理想;

3、情感目標:領會文章的美學特點和審美價值

教學重點:語言內涵的把握和領會文字中作者的思想情感和理想;

教學難點:文章寫做特點的把握;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上堂課我們瞭解了文章的主要內容,並且初步瞭解了桃花源是一個怎樣的世界,今天我們再來具體地瞭解作者透過這些文字想要表達什麼內容。指名說出課後收集的文中古今異義的詞以及與文章內容相關的成語明確:

芳草鮮美古義:鮮豔美麗今義:(味道)新鮮

阡陌交通古義:交錯相通今義:交通運輸

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妻子古義:妻子兒女今義:指男方的配偶,老婆

絕境古義:與世隔絕的地方今義:沒有出路的地方

無論魏晉古義:不要說,更不必說今義;不管(連詞)

說如此古義:像這樣今義:這樣

成語:世外桃源落英繽紛雞犬相聞怡然自樂

黃髮垂髫豁然開朗無人問津

二、回顧內容,梳理結構:

1、請大家再讀課文,並思考:課文以什麼爲線索?

全文以武陵漁人進出桃源的行蹤爲線索,把發現桃源的經過,在桃源的所見所聞所歷,離開桃源後再尋桃源的情形,都貫串起來了。

2、試着給課文劃分段落:

第一部分(①):漁人發現桃花林的經過;

第二部分(②):漁人進入桃花源及其所見所聞;

第三部分(③):漁人離開桃源後,太守派人先後探訪桃源未果的情形;

三、結合內容,把握內涵:(接下去我們就按照文章的層次去一同揭開桃花源的真面目)

1、漁人怎麼發現桃花源的?

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