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九年級教案 > 《項鍊》教案設計第一課時

《項鍊》教案設計第一課時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32W 次

 一、導入課文

《項鍊》教案設計第一課時

1、導語

美國經濟學家薩繆爾森提出一個快樂方程式:快樂=物質消費÷慾望。從經濟學觀點看,物質消費越大欲望越小,快樂就越多,所謂知足常樂。反之,一個物質消費有限,慾望無窮大,那將怎樣呢?我們來看小說《項鍊》,從中尋找答案。

2、作者介紹

莫泊桑是19世紀下半期法國傑出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他一生寫了350多篇中短篇小說,6部長篇小說和3部遊記。莫泊桑在短篇小說創作方面的藝術成就尤爲突出,有“世界短篇小說巨匠”之稱。

他的代表作品有《羊脂球》、《我的叔叔于勒》、《項鍊》、《漂亮朋友》。他的中短篇小說描繪了各種各樣的生活場景,刻畫了各個社會階層各種職業的人物形象,小說《項鍊》就是這樣一篇描寫小資產階級的故事。

3、檢查預習

(1)小說的線索是什麼?

(2)圍繞項鍊主要寫了哪些幾件事?

  二、分析悲劇成因

1、師:同學們在預習感言中都提到了“悲劇”這個詞,那麼,你們爲什麼認爲這是個悲劇呢?

明確:魯迅先生曾經說過:“悲劇就是把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瑪蒂爾德其實還是一個很不錯的女子,卻因爲丟了項鍊而付出了十年艱辛的代價,從小康之家墜入困頓,這不能不說是個悲劇。

2、提問:那麼,瑪蒂爾德身上有什麼可取之處呢?

明確:她誠實守信、堅忍頑強、恪守尊嚴、勇於負責、真實不虛僞。

3、提問:這樣一個靈魂深處具備優秀品質的女子爲什麼以悲劇收場?

明確:因爲虛榮心作祟。

4、思考討論:文章哪些地方體現了瑪蒂爾德的虛榮心?(按情節發展順序來)

(1)序幕部分

提問:序幕部分是怎麼刻畫她的虛榮的?

明確:她夢想着追求豪華生活,渴望進入上流社會,而且她覺得憑自己的美貌理應過這種生活;然而現實卻是冰冷的、寒酸的,“沒有漂亮的服裝,沒有珠寶,什麼也沒有”。她的夢想與現實之間有着尖銳矛盾,可謂“心比天高,命比紙薄”。正如文中所說“這些東西,在別的跟她一樣地位的婦人,也許不會掛在心上,然而她卻因此痛苦,因此傷心。”這種對超越現實的物質與精神追求的執迷,正可看出她的虛榮。

師:正如亞里士多德所說:“悲劇主人公不是善良的典範,卻必須是容易犯錯誤的人。而他(她)之所以犯錯誤,不是由於他(她)對自己身外的事物一無所知,便是由於他(她)的慾望。”

(2)“借項鍊”部分

提問:作者如何描寫瑪蒂爾德在借到鑽石項鍊前後的心理變化?

明確:“猶豫不決”、“不斷問”--沒有見到項鍊時的不安;

“心跳”、“發抖”、“出神”--發現鑽石項鍊時的激動、神往

“遲疑”、“焦慮”--擔心對方拒絕時的猶豫不安;

“跳”、“接”、“親”、“跑”--得到允許後的興奮。

師:作者通過一系列神態、動作描寫刻畫她在借項鍊時的幾個心理變化,淋漓盡致地揭示她愛慕虛榮、追求享樂的精神世界。

(3)“失項鍊”部分

A、提問:舞會上的四個“陶醉”說明了什麼?

明確:長期以來的夢想得到實現,這種欣喜若狂、忘乎所以正反映了她極度膨脹的虛榮心。

B、討論:生活和她開了一個絕大的玩笑,就在她的幸福達到頂點時,項鍊丟了。丟項鍊的可能性是否存在?

明確:舞會後,因丈夫所帶來的樸素衣服的寒酸,說什麼也不願穿甚至逃走;到街上,遠遠見到車子就喊,說不定還會飛奔過去。最後找到一輛破馬車,爲了不被發現,登車時必定張皇匆忙,連車號都沒注意。這些都暗示遺失的可能性。

師:正是愛虛榮,使她借項鍊;又是愛虛榮,使她丟項鍊,從幸福的雲端跌入痛苦的深淵。

(4)“賠項鍊”部分

A、提問:十年的艱辛有沒有讓她徹底清醒過來?

明確:第104自然段的心理描寫說明她沒有改悔,可見其虛榮心是如何深入骨髓、根深蒂固。

B、思考:瑪蒂爾德這種根深蒂固的虛榮心是怎麼來的?

明確:來源於社會,個人是不能脫離社會存在的,個人的性格源於社會的薰陶。當時,整個社會就是浮華、勢力又虛榮的。

C、討論:文中哪些地方可看出這種虛榮浮華的社會風氣?

明確:①“因爲在婦女,美麗、丰韻、嬌媚,就是她們的出身;天生的聰明,優美的資質,溫柔的性情,就是她們惟一的資格。”

②其他人物也愛慕虛榮

路瓦栽先生:她之所以花很大力氣弄到那張請柬並且爲此“得意揚揚”,是因爲晚會的請柬“大家都希望得到,可是很難得到;一向很少發給職員”,並且“這是一個好機會”,“在那兒可以看見所有官員”。他的醉心名利、愛慕虛榮是顯而易見的。

佛萊思節夫人:她之所以去珠寶店買漂亮的青緞盒子來裝假項鍊,又不告訴瑪蒂爾德項鍊是假的,是爲了使這掛至多隻值五百法郎的假項鍊看起來像鑽石項鍊,又用這掛假項鍊來顯示富有、擡高身價。她同樣愛慕虛榮。

師:個人的思想意識和行爲都是特定社會環境下的產物。當時的法國社會崇尚的就是這麼一種虛榮浮華的風氣,生活於其中的瑪蒂爾德又怎能不受其影響呢?這也難怪經歷了十年的磨難,她虛榮依舊、癡心不改。

  三、總結拓展

1、以一幅對聯結束課文

師:瑪蒂爾德的悲劇啓示我們,切勿貪慕虛榮,否則你就是瑪蒂爾德第二。

2、思考:像瑪蒂爾德這樣因爲愛慕虛榮而導致悲劇的事例還有哪些?

師:真理再向前一步,就可能變成謬誤;美好的願望一旦脫離現實,就可能發生信念偏執,釀成生活悲劇。

3、討論:今天,我們應該怎麼看待虛榮心?

明確:我們承認人都有虛榮心,有虛榮心不一定就是壞事。相反,有虛榮心在一定程度上是一個人有上進心的表現。面對惡劣環境無動於衷,並不令人稱道。但凡事皆有度,超過合理的度,事情就會向反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