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一教案 > 塞下曲滬教版高一下冊語文教案

塞下曲滬教版高一下冊語文教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14W 次

作爲一位傑出的老師,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教案,教案有利於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於教研活動的開展。教案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塞下曲滬教版高一下冊語文教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塞下曲滬教版高一下冊語文教案

教學目標

1、通過誦讀與比較,瞭解三首詩的不同風格與表現手法。

2、從品味語言入手,初步掌握鑑賞詩歌的基本方法。

說明:

本課所選的三首絕句,內容淺顯易懂,其中《從軍行》和《過華清宮絕句》學生在高中以前已經有過接觸,大部分同學都可以背誦。因此,教學本課的三首詩,不能只停留在一般層次的記誦和理解上,還應該引導學生向詩歌鑑賞的更高層次發展, 在誦讀和比較中品味語言,領會這三首詩的不同風格和表現技巧,感悟詩歌語言含蓄蘊藉的特點,進而掌握一些鑑賞詩歌的基本方法。基於這樣的考慮,可以比較閱讀作爲教學的切入口,從以下三個方面逐層推進:一是作家不同風格作品的比較(以孟詩爲例),二是不同題材詩歌風格的比較(送別詩、邊塞詩、詠史詩),三是三首詩不同表現技巧的比較(細節刻劃、融情於景、以小見大)。以比較顯差異,以差異促感悟,在比較中加深和增強學生對語言的感悟能力。

教學重點與難點

1、 重點:品味詞句,感受詩歌意象所包含的豐富思想內容。

2、 難點:歸納鑑賞詩歌的基本方法。

說明:

文本的解讀首先必須立足於語言的感悟和品味,詩歌的閱讀尤其如此。引導學生通過對三首詩的語言的品味,從而使他們獲得對鑑賞詩歌的某些理性的認識,是本課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所在。如何才能凸顯重點、突破難點?首先要求學生在初步誦讀的基礎上把三首詩所使用的表情達意的具體意象從詩句中剝離出來(“意象”這一概念學生在高一第一學期的詩歌教學中已有接觸,在此直接引入教學的環節中應該是可以的),然後引導學生分析、品味這些具體的意象中所蘊含的詩人的思想情感,進而明確:詩歌的不同風格,不僅與作者的生活經歷、人生價值取向密切相關,而且與其在詩中所選取的意緊密象緊密相關。對於本課教學難點的突破,可以採用先易後難,由淺入深,層層剝筍的方法。比如,可先由孟浩然的詩入手,通過對詩中意象的分析明確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情感,然後聯繫以前學過的《春曉》、《過人故人莊》等詩,結合詩人的生活經歷,讓學生體會詩人的不同風格,最後總結下鑑賞詩歌的一些基本方法。

對於三首詩的表現技巧的分析,可以穿插在意象分析的過程中,最後略作總結,以期通過對錶現手法的分析來加深學生對詩歌思想內容的理解。

思路點撥

如果班級學生程度較好,還可以這樣的方式展開教學:把三首絕句作爲一個整體讓學生自讀,質疑,討論,在教師的參與下疏通三首詩的大意,明確各自不同的題材。然後提出以下兩個問題供學生討論:

1、這三首絕句中你認爲哪些詞語最具有表現力?請舉例並作簡要的分析。(亦可把全班分爲三組,分別針對一首詩加以討論,或以自己最喜歡的一首爲例,較的難的詩,由師生共同討論完成。)

2、這三首絕句的題材不同,在表現手法也各不相同。你能說說它們在表現手法的運用上有何不同嗎?學生在討論以上問題後,教師可以適當加以補充和拓展,與學生一起總結鑑賞詩歌的一些基本方法。課外佈置學生從三首絕句中選自己最喜歡的一首寫一篇300字左右的賞析文字,課上交流。

練習舉隅

1、《從軍行》一詩中“黃沙百戰穿金甲”一句具有極強的概括力,請問:從這一句詩反映了當時的戍邊將士怎樣的'生活情形?

2、杜牧的《過華清宮絕句》共有三首,下面是其中的第二首,請結合本課學習的有關內容,回答後面的問題。

新豐綠樹起黃埃, 數騎漁陽探使回。

霓裳一曲千峯上, 舞破中原始下來。

[注] ①新豐:今陝西臨潼縣新豐鎮。②漁陽:今河北薊縣,當時爲安祿山叛軍駐紮的地方。③霓裳:唐玄宗時一種宮廷舞曲。

(1)這首詩共寫了幾個場景?請用簡潔的語言加以概括。

(2)“霓裳一曲千峯上,舞破中原始下來”與“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有異曲同工之妙,試作簡要分析。

《塞下曲》詩歌鑑賞

《塞下曲》出於漢樂府《出塞》《入塞》等曲(屬《橫吹曲》),爲唐代新樂府題,歌辭多寫邊塞軍旅生活。李白所作共六首,此其第一首。作者天才豪縱,作爲律詩亦逸氣凌雲,獨闢一境。象這首詩,幾乎完全突破律詩通常以聯爲單位作起承轉合的常式,大致講來,前四句起,五六句爲承,末二句作轉合,直是別開生面。

起從“天山雪”開始,點明“塞下”,極寫邊地苦寒。“五月”在內地屬盛暑,而天山尚有“雪”。但這裏的雪不是飛雪,而是積雪。雖然沒有滿空飄舞的雪花(“無花”),卻只覺寒氣逼人。仲夏五月“無花”尚且如此,其餘三時(尤其冬季)寒如之何就可以想見了。所以,這兩句是舉輕而見重,舉隅而反三,語淡意渾。同時,“無花”二字雙關不見花開之意,這層意思緊啓三句“笛中聞折柳”。“折柳”即《折楊柳》曲的省稱。這句表面看是寫邊地聞笛,實話外有音,意謂眼前無柳可折,“折柳”之事只能於“笛中聞”。花明柳暗乃春色的表徵,“無花”兼無柳,也就是“春色未曾看”了。這四句意脈貫通,“一氣直下,不就羈縛”(沈德潛《說詩晬語》),措語天然,結意深婉,不拘格律,如古詩之開篇,前人未具此格。

五六句緊承前意,極寫軍旅生活的緊張。古代行軍鳴金(錞、鐲之類)擊鼓,以整齊步伐,節止進退。寫出“金鼓”,則烘托出緊張氣氛,軍紀嚴肅可知。只言“曉戰”,則整日之行軍、戰鬥俱在不言之中。晚上只能抱着馬鞍打盹兒,更見軍中生活之緊張。本來,宵眠枕玉鞍也許更合軍中習慣,不言“枕”而言“抱”,一字之易,緊張狀態尤爲突出,似乎一當報警,“抱鞍”者便能翻身上馬,奮勇出擊。起四句寫“五月”以概四時;此二句則只就一“曉”一“宵”寫來,並不鋪敘全日生活,概括性亦強。全篇只此二句作對仗,嚴整的形式適與嚴肅之內容配合,增強了表達效果。

以上六句全寫邊塞生活之艱苦,若有怨思,末二句卻急作轉語,音情突變。這裏用了西漢傅介子的故事。由於樓蘭(西域國名)王貪財,屢遮殺前往西域的漢使,傅介子受霍光派遣出使西域,計斬樓蘭王,爲國立功。此詩末二句藉此表達了邊塞將士的愛國激情:“願將腰下劍,直爲斬樓蘭”。“願”字與“直爲”,語氣砍截,慨當以慷,足以振起全篇。這是一詩點睛結穴之處。

這結尾的雄快有力,與前六句的反面烘托之功是分不開的。沒有那樣一個艱苦的背景,則不足以顯如此卓絕之精神。“總爲末二語作前六句”(王夫之),此詩所以極蒼涼而極雄壯,意境渾成。如開口便作豪語,轉覺無力。這寫法與“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二語有異曲同工之妙。此詩不但篇法獨造,對仗亦不拘常格,“於律體中以飛動票姚之勢,運曠遠奇逸之思”(姚鼐),自是五律別調佳作。

《塞下曲》賞析

王昌齡

飲馬渡秋水,水寒風似刀。

平沙日未沒,黯黯見臨洮。

昔日長城戰,鹹言意氣高。

黃塵足今古,白骨亂蓬蒿。

【韻譯】

牽馬飲水渡過了那大河,水寒刺骨秋風如劍如刀。

沙場廣袤夕陽尚未下落,昏暗中看見遙遠的臨洮。

當年長城曾經一次鏖戰,都說戍邊戰士的意氣高。

自古以來這裏黃塵迷漫,遍地白骨零亂夾着野草。

【賞析】

《塞下曲》系由漢樂府《橫吹曲辭》中的《出塞》《入塞》衍變而來,內容多寫邊塞戰事。

此詩在構思上的特點,是用側面描寫來表現主題。

詩中並沒具體描寫戰爭,而是通過對塞外景物和昔日戰爭遺蹟的描繪,來表達詩人對戰爭的看法。

開頭四句是從軍士飲馬渡河的所見所感,描繪了塞外枯曠苦寒景象。詩人把描寫的時間選在深秋的黃昏,這樣更有利於表現所寫的內容。寫苦寒,只選擇了水和風這兩種最能表現環境特徵的景物,筆墨簡潔,又能收到很好的藝術效果。首句的“飲馬”者就是軍士。詩中的“水”指洮水,臨洮城就在洮水畔。“飲馬”須牽馬入水,所以感覺“水寒”,看似不經意,實則工於匠心。中原或中原以南地區,秋風只使人感到涼爽,但塞外的秋風,卻已然“似刀”。足見其風不但猛烈,而且寒冷,僅用十字,就把地域的特點形象地描繪了出來。三四兩句寫遠望臨洮的景象。“平沙”謂沙漠之地。臨洮,古縣名,因縣城臨洮水而得名。即今甘肅東部的岷縣,是長城的起點,唐代爲隴右道岷州的治所,這裏常常發生戰爭。暮色蒼茫,廣袤的沙漠望不到邊,天邊掛着一輪金黃的落日,臨洮城遠遠地隱現在暮色中。境界闊大,氣勢恢宏。

臨洮一帶是歷代經常征戰的戰場。據新舊《唐書·王晙列傳》和《吐蕃傳》等書載:開元二年十月,吐蕃以精兵十萬寇臨洮,朔方軍總管王晙與攝右羽林將軍薛訥等合兵拒之,先後在大來谷口、武階、長子等處大敗吐蕃,前後殺獲數萬,獲馬羊二十萬,吐蕃死者枕藉,洮水爲之不流。詩中所說的“長城戰”,指的就是這次戰爭。“昔日長城戰,鹹言意氣高”,這是衆人的說法。對此,詩人不是直接從正面進行辯駁或加以評論,而是以這裏的景物和戰爭遺蹟來作回答:“黃塵足今古,白骨亂蓬蒿。”“足”是充滿的意思。

“白骨”是戰死者的屍骨。“今古”貫通兩句,上下句都包括在內;不僅指從古到今,還包括一年四季,每月每天。意思是說,臨洮這一帶沙漠地區,一年四季,黃塵瀰漫,戰死者的白骨,雜亂地棄在蓬蒿間,從古到今,都是如此。這裏的“白骨”,包含開元二年這次“長城戰”戰死的戰士,及這以前戰死的戰士。

這裏沒有一個議論字眼,卻將戰爭的殘酷極其深刻地揭示出來。這裏是議論,是說理,但這種議論、說理,卻完全是以生動的形象來表現,因而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手法極其高妙。

這首詩着重表現軍旅生活的艱辛及戰爭的殘酷,其中蘊含了詩人對黷武戰爭的反對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