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一教案 > 王安石《遊褒禪山記》優質課教案

王安石《遊褒禪山記》優質課教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67W 次

《遊褒禪山記》該篇遊記因事見理,夾敘夾議,其中闡述的諸多思想,不僅在當時難能可貴,在當今社會也具有極其深遠的現實意義。下面是其優質課教案,歡迎參考。

王安石《遊褒禪山記》優質課教案

  【三維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瞭解王安石及其作品的有關常識。

2.掌握重要文言字詞及文言現象。

3.學習、借鑑因事見理、敘議結合、前後照應的寫法。

(二)過程與方法

1.利用註釋、工具書疏通文字,教師進行點撥、解難。

2.通過學生合作討論,指導學生從課文因事見理、敘議結合、前後照應的寫法入手,弄清文章的內容和結構,理解作者“有志”“盡吾志”的觀點。

3.重視誦讀,落實背誦要求,聯繫學習過的實詞的意義和用法,溫故知新。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

學習作者“盡吾志”和做學問“不可不深思而慎取”的治學態度,明白其借鑑意義。

【教學重點】

學習“即事明理”的寫法,指導學生理清記敘和議論的呼應關係,研習第三段。

 【教學難點】

課文因事見理、敘議結合、前後照應的寫法,及“乃”“道”“蓋”“文”多義詞辨析,名詞、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教具準備】多媒體投影、課件,印發《遊褒禪山記》課堂練習。

【課時安排】3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簡介作者與課文,學生分小組合作,積累文言詞語、句式。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在初中我們學過用文言文寫作的遊記有《小石潭記》、《醉翁亭記》等,這些遊記共同的側重點是什麼呢?

那就是抓住景物的特點,濃筆重彩、精描細繪,表現山水之美。

我們今天學習王安石的《遊褒禪山記》(板書)這篇遊記與我們學習過的那些遊記不同,它不重在表現山水之美,而是在記遊的基礎上,用酣暢的筆墨進行大量的議論,記遊實際上是個引子,說理纔是全文的中心學習這類遊記有助於同學們提高思維的能力爲此我們共同來研究王安石的《遊褒禪山記》。

  二、解題(簡介作者及課文)

學生讀註釋①,瞭解作者及課文,教師補充。

本文是王安石34歲時在任舒州通判時寫的一篇遊記,借遊生議,說明要成就一番事業,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質條件外,更需要有堅定的志向和頑強的毅力,並提出治學必須採取“深思而慎取”的態度。

神宗熙寧二年(1069)任參知政事,次年任宰相在神宗支持下,制定並推行農田水利、青苗、均輸、保甲、免役、市易等新法,使國力有所加強支持王韶取得熙和等州,改善對西夏的作戰形勢王安石拜相,他不顧保守派的反對,積極推行新法傳有“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觀點,這跟本文“盡吾志也而不能至,可以無悔矣”的觀點是一致的因遭到反變法派的猛烈攻擊,於熙寧七年(1074)罷相,次年再爲相熙寧九年再次辭去相位,退居江寧(現在江蘇南京),潛心學術研究和詩文創作(王安石的詞教輔《菩薩蠻》)封舒國公,又改封荊國公,故世稱“荊公”。

元祐元年(1086)司馬光執政,廢盡新法,王安石憂憤去世卒諡文,故又稱“王文公”。

王安石在文學上也是個革新派,反對北宋初年浮靡的文風,主張文章“務爲有補於世”他的詩文多爲揭露時弊,反映社會矛盾之作,體現了他的政治主張和抱負他的散文雄健峭拔,在唐宋八大家中獨樹一幟,詩歌遒勁清新,詞雖不多而風格高峻他的作品今存《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

(瞭解作者的這些生平事蹟,更能深刻地理解這篇遊記體散文所蘊含的深意)

 三、整體感知:

1.放視頻,學生跟着閱讀課文,注意字詞讀音。

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3.學生集體朗讀課文。

4.對照註釋閱讀課文,疏通文意。

5.理清思路,把握結構。

提問:本文各段落寫了什麼內容?

點撥:①(1~2):記敘——遊山經過。

②(3~4):議論——遊山心得。

③(5):記敘的結尾,補敘同遊者的籍貫、姓名。

 四、掌握重點文言詞句

學生分小組合作,翻譯各段,解決各段的文言字詞句,如有疑難,則請其他同學回答,或教師點撥。

1.課文第一段重點掌握詞句。

唐浮圖慧褒始舍於其址:居住

故其後名之曰“褒禪”:“名”,名詞活用爲動詞,命名

距其院東五里:名→狀,往東

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表判斷,爲,是

“……者,……也”表示判斷的兩種形式:

今所謂慧空禪院者,褒之廬冢也表示單純的判斷,“者”前是主語,“者”後是謂語。

所謂華山洞者,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

今言…“華實”之“華”者,蓋音謬也表示因果關係的複合判斷“者”在這裏除了表示停頓語氣外,還有提示原因的作用。

2.課文第二段重點掌握詞句

有泉側出 名→狀,從旁邊

有穴窈然 幽深的樣子然,形容詞詞尾

問其深 形→名,深度

則其好遊者不能窮也 形→動,到盡頭

餘與四人擁火以入 “而”,表修飾

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 動→名,見到的景象

比好遊者尚不能十一 十分之一

則其至又加少矣 動→名,到達的人 / 更

火尚足以明也 形→動,照明

則或咎其欲出者 有人 / 責怪,埋怨

3.課文第三段掌握下列詞句

往往有得 心得,收穫,名詞

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 因爲 / 並且,連詞

夷以近…險以遠而且,表並列,連詞

古人之觀於天地 觀察,動詞

非常之觀 不平常 / 景觀,名詞

常在於險遠 形→名,危險遙遠的地方

至於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 形→名,讓人迷惑的地方/到達 / 幫助

於人爲可譏:對於 / 是,算得上,動詞

其孰能譏之乎:難道,副詞,表反問語氣

古人之觀於天地、山川、草木、魚蟲、鳥獸:介詞結構後置句

不隨以止也:不隨(之)以止也省略句

此餘之所得也:判斷句

4.課文第四段重點掌握詞句

又以悲夫古書之不存 因爲

後世之謬其傳 弄錯,使……錯,使動用法

而莫能名者 沒有人 / 名→動,識其本名

何可勝道也哉 盡,完 / 說,動詞

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 ……的原因

又以悲夫古書之不存 以(之)悲夫古書之不存省略句

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判斷句

五、佈置作業

1.誦讀全文2.將文中出現的有“其”字的句子全部找出來,並歸類整理。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1.研習課文

2.理清課文前後兩部分的內在聯繫,弄清因事說理敘議如何有機結合。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學習文言文,重要的是誦讀,誦讀成詠方能加深理解內容現在按學習小組(四人)展開誦讀,第一小組讀完第一段,第二小組接着第二段,依次輪流下去,看哪個小組讀得最好。

 二、集體朗誦全文,注意語感

  三、研習、討論課文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