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一教案 > 高一語文《歸園田居》課文及翻譯

高一語文《歸園田居》課文及翻譯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W 次

對於陶淵明的《歸園田居》大家應該都很熟悉吧,那麼你瞭解它的翻譯嗎?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高一語文《歸園田居》課文及翻譯,歡迎閱讀。

高一語文《歸園田居》課文及翻譯

  高一語文《歸園田居》課文及翻譯 1

《歸園田居》是晉宋時期文學家陶淵明的組詩作品,共五首(一般作六首)。第一首詩從對官場生活的強烈厭倦,寫到田園風光的美好動人,農村生活的舒心愉快,流露了一種如釋重負的心情,表達了對自然和自由的熱愛。第二首詩着意寫出鄉居生活的寧靜,以樸實無華的語言不加雕飾地描繪出一個寧靜純美的天地,表現了鄉村的幽靜和作者心境的恬淡。第三首詩細膩生動地描寫了作者對農田勞動生活的體驗,風格清淡而又不失典雅,洋溢着詩人心情的愉快和對歸隱的自豪。第四首寫作者親自參加勞動和對勞動的熱愛,表明他不但沒有因早出晚歸地辛苦勞動而減少對勞動的興趣,反而加深了他對勞動的感情,堅定了他終生歸耕的決心。第五首詩講述了作者耕種歸來的活動,表達其欣然自得之情,內蘊醇厚,情感真摯。第六首詩講述了詩人一天的勞動生活,最後揭示其勞動的體驗、田居的用心。末首諸家以爲非陶詩,而蘇軾以爲陶作,並評曰:“淵明詩初看若散緩,熟看有奇句。”

  歸園田居·其一

陶淵明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

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

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

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

榆柳蔭後檐,桃李羅堂前。

曖曖(ài)遠人村,依依墟里煙。

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戶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閒。

久在樊籠裏,復得返自然。

  歸園田居·其二

野外罕人事,窮巷寡輪鞅。

白日掩荊扉,對酒絕塵想。

時復虛里人,披草共來往。

相見無雜言,但道桑麻長。

桑麻日以長,我土日已廣。

常恐霜霰(xiàn)至,零落同草莽。

  歸園田居·其三

歸園田居(其三)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hè)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歸園田居·其四

久去山澤遊,浪莽林野娛。

試攜子侄輩,披榛步荒墟。

徘徊丘隴間,依依昔人居。

井竈有遺處,桑竹殘朽株。

借問採薪者,此人皆焉如。

薪者向我言,死沒無復餘。

一世棄朝市,此語真不虛。

人生似幻化,終當歸空無。

  歸園田居·其五

悵恨獨策還,崎嶇歷榛曲。

山澗清且淺,遇以濯吾足。

漉我新熟酒,雙雞招近局。

日入室中暗,荊薪代明燭。

歡來苦夕短,已復至天旭。

  其六

種苗在東皋,苗生滿阡陌。

雖有荷鋤倦,濁酒聊自適。

日暮巾柴車,路暗光已夕。

歸人望煙火,稚子候檐隙。

問君亦何爲,百年會有役。

但願桑麻成,蠶月得紡績。

素心正如此,開徑望三益。

  【白話譯文】

  其一

少小時就沒有隨俗氣韻,自己的天性是熱愛自然。

偶失足落入了仕途羅網,轉眼間離田園已十餘年。

籠中鳥常依戀往日山林,池裏魚嚮往着從前深淵。

我願在南野際開墾荒地,保持着拙樸性歸耕田園。

繞房宅方圓有十餘畝地,還有那茅屋草舍八九間。

榆柳樹蔭蓋着房屋後檐,爭春的桃與李列滿院前。

遠處的鄰村舍依稀可見,村落裏飄蕩着裊裊炊煙。

深巷中傳來了幾聲狗吠,桑樹頂有雄雞不停啼喚。

庭院內沒有那塵雜干擾,靜室裏有的是安適悠閒。

久困於樊籠裏毫無自由,我今日總算又歸返林山。

  其二

我住在郊野外很少交住,僻巷裏難聞到車馬聲響。

白天裏經常地關閉柴門,獨處在空室中不生雜想。

偏遠的村落里人情淳厚,撥開草叢不時互相來往。

相見時不談論世俗之事,只說道桑麻的生長情況。

我種植的桑麻不斷長高,我開墾的土地日益增廣。

常擔心嚴霜雪突然早降,使桑麻也像那零落草莽。

  其三

南山下田野裏種植豆子,結果是草茂盛豆苗疏稀。

清晨起下田地剷除雜草,暮色降披月光扛鋤回去。

狹窄的小路上草木叢生,傍晚時有露水沾溼我衣。

身上衣沾溼了並不可惜,只願我不違背歸隱心意。

  其四

離山澤去做官已經很久,現在又返林野嚐到歡娛。

且攜着我的兒女侄子們,撥開那亂草木尋訪廢墟。

我往返在荒野墓地之間,依稀地可認出往日舊居。

房屋的井竈下留有遺蹟,桑和竹殘存着枯朽幹株。

我打聽在這裏打柴的人:過去的居住者都到哪裏?

這裏的打柴人便對我說:都死光了沒有留下後裔。

三十年就改變朝市面貌,這句話可真是一點不虛!

人一生就好似虛幻變化,到最終都不免歸於空無。

  其五

我懷着悵恨情拄杖回家,崎嶇的小路上長滿荊榛。

山洞裏的流水又清又淺,可用來洗我足振奮精神。

濾一濾我那新釀造的酒,殺一隻小雞兒招待近鄰。

日落後房屋裏已經昏暗,沒明燭也只好點燃柴薪。

歡樂時都怨恨夜間大短,不覺中又看到旭日照臨。

  其六

在東邊高地上種植禾苗,禾苗生長茂盛遍佈田野。

雖然勞作辛苦有些疲倦,但家釀濁酒還滿可解乏。

傍晚時分駕着車子回來,山路也漸漸地變得幽暗。

望着前村已是裊裊炊煙,孩子們在家門等我回家。

要問我這樣做是爲什麼?人的一生總要從事勞作。

我只希望桑麻農事興旺,蠶事之月紡績事務順遂。

我不求聞達心願就這樣,望結交志趣相投的朋友。

  高一語文《歸園田居》課文及翻譯 2

  【原作】

歸園田居(其一)——[晉]陶淵明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

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後檐,桃李羅堂前。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戶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閒。久在樊籠裏,復得返自然。

  【註釋】

歸園田居:此詩共五首,自成一組。本首爲其一。

適俗韻:合適於世俗的性*情。韻,性*情、情調、風度。

塵網:塵世的網羅,這裏指仕途。意思是說仕途像網羅一樣束縛人。

三十年:有人說當作“十三年”,因爲陶淵明由出任江州祭酒到辭去彭澤縣令歸田,前後正好是十三個年頭。在這裏的“三十”不是確數。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束縛於籠子中的鳥兒總是依戀過去的樹林,養在池子中的魚兒總是想着原來生長的潭水。羈鳥,束縛於籠子中的鳥。池魚,被人養在池子中的魚。淵,潭。本句以“羈鳥”、“池魚”比喻不自一由的仕途生活,以“舊林”、“故淵”比喻渴望的.田園。

南野:一作“南畝”。

際:間。

守拙:安於沒有能力做官。拙,指不善於做官,也就是不善於逢迎取巧之意。

蔭:廕庇。

羅:羅列。

曖曖:昏昧的樣子,指隱約不清。

依依:輕柔的樣子。

墟里煙:村落裏的炊煙。

戶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閒:門庭之內沒有塵俗雜事,虛空安靜的居室顯得很閒暇。戶庭,門庭。塵雜,塵俗雜事。虛室,虛空的屋子。餘閒,閒暇。

樊籠:關鳥獸的籠子,這裏比喻仕途。

久在樊籠裏,復得返自然:這兩句是說自己象籠中的鳥一樣,重返大自然,獲得自一由。返自然,指歸耕園田。

  【古詩今譯】

我這個人天生就缺少迎一合世俗的本性*,自幼就鍾情於悠閒自在的山川田園生活。然而卻不慎陷落了仕途的網羅中,這一去就是很多年。

就像關在籠子中的鳥兒總是依戀曾經生長的山林,養在池子中的魚兒永遠都思念生活過的深潭一樣,我毅然退出官一場,固守愚拙,回到家鄉開荒種地,享受渴望已久的田園生活。

在那方圓十多畝的良田中,有一個八、九間草房的庭院,屋後掩映着榆樹、柳樹,房前栽滿了桃樹、李樹。遠處隱隱約約的村落裏,輕柔的炊煙隨着微風升騰飄蕩;在深深的巷子裏,在高高的桑樹枝頭,不時傳來狗的叫一聲,雞的啼鳴。

庭院裏,居室中,沒有塵俗雜事的煩擾,有的是空曠和閒暇。長久以來一直被困在世俗的籠子裏,如今總算又回到了大自然。

  【賞析】

陶淵明(365-427),字元亮,一說名潛,字淵明,世稱“靖節先生”,晉潯陽柴桑(今屬江西九江)人。早年曾任江州祭酒、鎮軍參軍、彭澤縣令等官職,後因厭惡官一場的污濁風氣,遂退隱田園,直至終老。陶淵明的詩以描寫歸耕退隱的田園生活爲主要特點,風格質樸自然,在描寫田園風光、恬淡心情以及厭惡黑暗社會世俗的情操方面有重大成就和影響,是著名的田園詩人。陶淵明還有辭賦和散文作品。作品收於《陶淵明集》。

《歸園田居》大概寫於作者辭官後的第二年,即東晉安帝義熙二年(公園406年)。詩人因厭棄封建腐朽的官一場生活,不肯“爲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兒”,因此只作了八十多天的彭澤令,就棄官歸園田居了。詩人歸園田後生活適情適性*,心情很高興,於是以寫詩來讚美這種生活。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作品一開始就交代了歸園田居的原因是熱愛自然的本性*。“丘山”,是指山水田園自然環境,因爲“本性*愛丘山”,所以從小就沒有適應世俗的韻致興趣,而去做官則完全是錯誤地落入了塵世的羅網。把世俗社會的榮華富貴、權位勢力視爲扼制人性*的羅網,這就突出了詩人愛自一由、厭塵世的性*格和人格。“一去三十年”,是說厭棄塵世的懊悔心情,這種懊悔心情反襯着已經超脫塵世迴歸園田的歡快心裏。“三十年”有人說是“十三年”,因爲陶淵明二十九歲出仕,至四十一歲棄彭澤令正好是十三年。其實究竟是“三十年”還是“十三年”這並不重要,詩人所寫的“三十年”未必是一個確數,因爲這三十年是從“無適俗韻”的少年時代開始的,也就是說人生知事就已經落入了塵網。“塵網”和“本性*”都是佛教概念,而陶淵明在這裏則是借指黑暗的封建統治階級的上流社會和自己不肯受其約束的思想性*格,是對黑暗社會的批判和對個性*自一由理想的嚮往,不是宗教的厭棄人生和嚮往來世。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這裏是在繼續說歸園田居的行動和心情。“羈鳥”就是籠子中受羈絆束縛的鳥,“池魚”就是養在池子裏供人觀賞的魚,二者都是誤落塵網之人的象徵。“戀舊林”“ 思故淵”正是魚、鳥的本性*。這兩句是用來形容詩人已經歸園田居的愉快心情。鳥歸山林,魚得潭水,故舊相逢,怡然自得,分外親切。“開荒南野”“守拙歸田” 則是迴歸園田之後生活的實寫。歸園田後,要“開荒”,要“守拙”,而這正是居官一場吃俸祿,巧取豪奪的鮮明比照。這樣的比照正突出了詩人躬耕自食安貧樂道的高貴品格。

“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後檐,桃李羅堂前。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此爲重點部分,描寫的是園田的環境和安居的心情。方宅草屋,榆柳桃李,充分顯示着鄉村寬敞、樸實、繁茂的自然氛圍,與前面拋棄了的“塵網”相對比,一種自一由安詳、情性*兼適的心情也就盪漾其間了。遠村曖曖,墟煙依依,狗吠深巷,雞鳴樹顛,這是多麼溫馨靜穆的意境呀!虛實並舉,動靜相生,益發洋溢着一種田園詩畫的韻一律之美。如此令人嚮往的境界卻出自於詩人自我欣賞的目光,可見無處不浸含一着詩人本性*的恢復,理想得以滿足的欣然。

“戶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閒。久在樊籠裏,復得返自然。”“無塵雜”,是說戶庭的安靜,無車馬的喧鬧,沒人來打擾,其實也是說心情的安靜。“有餘閒”,即心情舒暢,所有的時間和空間都是自己的了,任由自己支配。“久在樊籠裏,復得返自然”是全篇的概括總結,是詩人高貴“本性*”和愉快心情的充分表露。

這首詩在寫作方面最突出的特點是看不出刻意追求技巧的痕跡,又有着絕高的技巧。這種絕高的技巧,主要的就是優美意境的構造。在作品中,主要的不是抒情言志,也不是寫景抒情,而是情景交一融。例如“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等等,都是用及自然的語言描繪這極質樸的景物,而這些景物則蘊含一着一種醇厚的感情,形成着一種優美的風格。這種特點是陶淵明作品的主要藝術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