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一教案 > 《燭之武退秦師》高一語文上冊教案

《燭之武退秦師》高一語文上冊教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41W 次

《燭之武退秦師》高一語文上冊教案

《燭之武退秦師》高一語文上冊教案

作爲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有必要進行細緻的教案准備工作,編寫教案有利於我們弄通教材內容,進而選擇科學、恰當的教學方法。怎樣寫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燭之武退秦師》高一語文上冊教案,歡迎大家分享。

《燭之武退秦師》高一語文上冊教案1

一、通假字

1、今老矣,無能爲也已(已,通“矣”,語氣詞,了。)

2、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給。)

3、夫晉,何厭之有(厭,通“饜”,滿足。)

4、若不闕秦,將焉取之(闕,通“缺”,侵損,削減。)

5、秦伯說,與鄭人盟(說,通“悅”,高興。)

6、失其所與,不知(知,通“智”,明智。)

二、古今異義

1、貳於楚也古:從屬二主,動詞;今:“二”的大寫,數詞。

2、若舍鄭以爲東道主古:東方道路上的主人;今:泛指設宴請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古:使者,出使的人;今:指外出之人隨身攜帶的物品。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那個人;今:尊稱一般人的妻子。

三、詞類活用(例句)

(一)名詞活用

1、名詞作狀語

①夜縋而出(表時間,在晚上)

②朝濟而夕設版焉(表時間,在早上,在晚上)

③既東封鄭(表處所,在東邊)

2、名詞作動詞

①晉軍函陵/秦軍汜南(名詞用作動詞,駐紮)

②與鄭人盟(名詞作動詞,結盟、訂立同盟)

3、名詞的使動與意動

①既東封鄭(封:疆界。名作使動,使……成爲疆界)

②闕秦以利晉(利:利益、好處。名詞作使動,使……得利)

③越國以鄙遠(鄙:邊邑。名詞作意動,把……當作邊邑)

(二)動詞的活用

1、動詞作名詞

且君嘗爲晉君賜矣(賜,動詞作名詞,恩惠)

2、動詞的使動

①若不闕秦(使動用法,使……削減)

②若亡鄭而有益於君(使動,使……滅亡)

③燭之武退秦師(使動,使……退卻(撤兵))

(三)形容詞的活用

1、形容詞作名詞

①越國以鄙遠(遠,遠地)

②臣之壯也(壯,壯年人)

③今老矣(老,老年人)

④共其乏困(乏困,缺少的東西)

2、形容詞作動詞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詞作動詞,損害)

鄰之厚,君之薄也(厚,變雄厚;薄,變薄弱)

(四)數詞活用

且貳於楚也(數詞“貳”活用爲動詞,從屬二主)

四、一詞多義

(一)重要實詞:

1、貳

①“二”的大寫。(例:國不堪貳,君將若之何?《左傳·隱公元年》)

②副職(例:其內任卿貳以上。梁啓超《少年中國說》)

③不專一(例:貳則疑惑。《荀子·解蔽》)

④離心,背叛(例:夫諸侯之賄,聚於公室,則諸侯貳。《左傳》)

⑤再,重複。(例:不遷怒,不貳過。《論語·雍也》)

⑥從屬二主。(本文:以其無禮於晉,且貳於楚也。)

2、鄙

①邊邑,邊遠的地方(例:《爲學》:“蜀之鄙有二僧。”)(本文:“越國以鄙遠”)

②庸俗,鄙陋。(例:《左傳·莊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③看不起,輕視。(例:《左傳·昭公十六年》:“我皆有禮,夫猶鄙我。”)

3、許

①准許(同現代漢語)

②答應,聽從(例:本文:“許之”、“許君焦、暇”)

③贊同(例《愚公移山》:“雜然相許。”)

④約數(例:《小石潭記》:“潭中魚可百許頭。”)

⑤表處所(例:陶淵明《五柳先生傳》:“先生,不知何許人也。”)

4、闕

①què古代宮殿前兩邊的高建築物。(虢君聞之大驚,出見扁鵲於中闕《史記·扁鵲傳》)

②què城樓

③què皇宮,引申爲朝廷(詣闕上書,書久不報《漢書·朱買臣傳》)

④quē通“缺”,缺少,空缺(去年米貴缺軍糧,今年米賤大傷農。杜甫《歲宴行》)

⑤quē,缺點,過錯(有馳慢之闕。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

⑥jué侵損,削減。(本文:若不闕秦)

⑦jué挖掘(若闕地及泉《左傳·昭公二十年》)

5、微

①細小,輕微(同現義)

②衰敗(國勢衰微)

③卑賤(例:《史記·曹相國世家》:“參如微時,與蕭何善。”)

④幽微,精妙。微言大義(成語

⑤隱蔽,不顯露。見微知著(成語)

⑥假如沒有。(例:《岳陽樓記》:“微斯人,吾誰與歸?”)(本文: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6、敝

①壞,破舊。(例: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使史更敝衣草屨。”)

②謙詞敝人

③疲憊(例:《資治通鑑》:“曹操之衆,遠來疲敝。”)

④損害,衰敗。(本文:因人之力以敝之。)

(二)重要虛詞

1、以

①以其無禮於晉(因爲,連詞)

②敢以煩執事(拿,用,介詞)

③越國以鄙遠(表順承,連詞)

④焉用亡鄭以陪鄰?(表順承,連詞)

⑤若舍鄭以爲東道主(把,介詞)

2、而

①今急而求子(才,連詞,表順承)

②夜縋而出(表修飾,連詞)

③若亡鄭而有利於君(表順承,連詞)

④朝濟而夕設版焉。(錶轉折,連詞)

3、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啊,句末語氣詞,表感嘆)

②焉用亡鄭以陪鄰?(疑問代詞,爲什麼)

③若不闕秦,將焉取之(疑問代詞,哪裏)

④且焉置土石(疑問代詞,哪裏)

⑤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代詞,之)

⑥永之人爭奔走焉(兼詞,於此)

⑦朝濟而夕設版焉(兼詞,於之)

4、其

①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代詞,指代“行李”)

②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代詞,指代“那件事”)

③失其所與,不知(代詞,自己的)

④吾其還也(語氣詞,還是,表商量)

5、之

①子犯請擊之(代詞,他們,指秦軍)

②是寡人之過也(結構助詞,的)

③臣之壯也(主謂間助詞,取消句子獨立性,不譯)

④夫晉,何厭之有(賓語前置的標誌,不譯)

⑤輟耕之壟上(動詞,往、到)

五、特殊句式

(一)判斷句

1、是寡人之過也(用“也”表判斷)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通過語意直接表判斷)

(二)倒裝句

1、賓語前置句

夫晉,何厭之有(“之”作賓語前置的標誌,正常語序:有何厭)

2、狀語後置(介詞結構後置)

①以其無禮於晉②若亡鄭而有益於君

③佚之狐言於鄭伯

(三)省略句

1、省主語

①(晉惠公)許君焦、瑕

②(燭之武)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

③(燭之武)夜縋而出

④(燭之武)許之

⑤(秦伯)使杞子、逢孫、揚孫戍之

2、省賓語

①敢以(之)煩執事(省略介詞賓語,指滅鄭之事或退兵之事)

②若舍鄭以(之)爲東道主(之:指鄭國)

3、省介詞

晉軍(於)函陵,秦軍(於)汜南(省略介詞“於”)

六、固定句式

夫晉,何厭之有(何……之有:表反問的句式,譯爲:有……的呢)

七、課外自己補充一詞多義:

“之、夫、以、而、焉、其、若、說、辭、鄙、微”。

《燭之武退秦師》高一語文上冊教案2

【教學目標】

新教材強調培養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在學習本單元時,要注意實詞的積累,注意多義詞的辨析,尤其要重視對課文的熟讀背誦。

學習本文,要在着重瞭解燭之武說退秦師的理由的同時,注意欣賞包括本文在內的《左傳》的文學價值

教學重點

1、掌握重點詞語、文言特殊句式。

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思想內容。

教學難點

理解燭之武說辭的內容及邏輯思維方式。

佈置預習:

1、回憶初中學過的《曹劌論戰》並結合書下注釋、課後介紹瞭解《左傳》。

2、瞭解本課歷史背景。

閱讀《讀本》中《重耳之亡》。

瞭解“城濮之戰”。

3、通讀全文,注意揣摩語意、語氣,瞭解詞語的意義、用法。

4、分析燭之武這一形象,他是如何說退秦師的?

教學過程:

一、導語

當我們看到奧運賽場上冉冉升起的五星紅旗,心中會油然升起一種崇高感、敬慕感。敬慕那些爲國爭光的英雄。英雄,在人們心中是偉大的,他們爲民排憂,爲國解難,殫精竭慮,置個人安危於度外,今有之,古亦有之。春秋時期鄭國的燭之武就是其中之一。今天我們就學習選自《左傳》的歷史散文《燭之武退秦師》。

二、教師範讀,讓學生注意重點字的讀音。

汜(fàn)南 佚(yì)之狐 夜縋(zhuī)而出

亡鄭以陪(beì)鄰 共(gōng)其乏困 闕(jué)秦

秦伯說(yuè) 逢(páng)孫

然後讓學生以各種形式(自讀、領讀等)讀三遍。

三、簡介背景

秦晉圍鄭發生在公元前630年。在此之前,鄭國做了兩件對不起晉國的事。一是晉文公當年逃亡路過鄭國時,鄭國沒有以禮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的晉、楚城濮之戰中,鄭國曾出兵幫助楚國。結果是楚國大敗。鄭國感到形勢不妙,馬上派人出使晉國,與晉結好。但仍未感化晉國。

晉國爲什麼要聯合秦國攻鄭呢?因爲當時秦國也要爭奪霸權,也需向外擴張。發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戰,事實上是兩大軍事集團間的戰爭。一方是晉文公率晉、宋、齊、秦四國聯軍,另一方則是以楚爲主的楚、陳、蔡、鄭四國聯軍。兩年後,當晉國發動對鄭國的戰爭時,自然要尋找得力的夥伴。秦晉歷史上關係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秦也有向外擴張的慾望,於是秦晉聯合也就必然了。

四、課文分析

1、導入 檢查預習,由《曹劌論戰》引入對《左傳》的介紹,再引出本課。

2、 設計四個大問題串連全文

1)燭之武在什麼情況下“退秦師”的?

由此問題引出文章的第一段,分析戰爭的原因:三點。

2)燭之武是怎樣出場的?第二段對錶現人物以及在文章中有什麼作用?

此段爲側面烘托人物形象。佚之狐的推薦,道出了燭之武卓越超羣的外交才能,使主人公未出場時,就引起了讀者極大的關注。

3)燭之武是怎樣說服秦伯退師的?

燭之武的說辭共125個字,語言非常精煉,含義豐富,可分爲五層:(學生討論,理解內容,分出層次)

i.站在秦國立場上,博得秦伯好感,爲進一步說服秦伯提供可能。

ii.說明亡鄭利晉,保鄭利秦,動搖秦亡鄭信心。

iii.進一步利益誘惑,使秦舍弊求利,放棄原有做法。

iv.再以歷史上晉對秦的背叛,離間秦晉聯盟。

v.從歷史說到將來,指出晉的貪婪將威脅到秦的發展。

總之,在短短的百餘字內,燭之武站在秦的立場上,替秦分析圍鄭的利弊,層層深入,句句擊中要害,又句句打動秦伯,使秦國最終撒去了包圍,保全了鄭國。整個說辭充分表現出燭之武機智善辯的外交才能。

4)秦伯退師後,晉文公表現如何?

此問引出文章的最後一段,這段對事件結果的交代,也順便表現了晉文公隱忍不發、隨機應變的胸懷和謀略,在盟友變敵友的情況下,晉文公並沒有感情衝動,而是表現出清醒的頭腦和理智的判斷,這正是晉文公日後終成霸業的根本原因。

說明:以上四個問題,以第三個問題爲重點。因爲它是課文的難點,要集中突破。

3、 總結

⑴文章對“退秦師”的前因後果,只作簡略交代,集中筆墨塑造燭之武的形象,請學生總結一下燭之武的形象。

燭之武是這篇課文的中心人物,雖然長期得不到應有的重視,但他的能力和能言善辯卻早已聞名鄭國。所以,在國難當頭,鄭國君臣一籌莫展的時候,佚之狐推薦了他。他的一番牢騷,使他的形象更加有血有肉。鄭伯的自責,更重要的是,燭之武深明大義和捍衛國家主權的使命感,使他化解了不滿,增強了了義無反顧奔赴敵營的信心和勇氣。見到秦伯之後,他胸有成竹,對秦晉的關係和矛盾瞭如指掌,隻字不提鄭國的利益,似乎處處爲秦國着想,因而能夠不卑不亢,侃侃而談,既不刺激對方,又不失本國尊嚴。說的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層層遞進,句句打動對方,具有很強的感染力。

《左傳》就是這樣通過正面和側面,用精彩的.語言使人物形象鮮明生動。

⑵《左傳》以敘事爲主,故事情節曲折生動,在本文中就有所體現。請學生體會(討論,提問)

“文似看山不喜平”,這篇文章充滿了波瀾,顯得生動活潑。大軍壓境,鄭國危在旦夕,不禁讓人捏了一把汗,而佚之狐的推薦,使鄭伯看到了一線希望。讀者滿以爲燭之武會順利出使敵營,力挽狂瀾,誰知他因長期得不到重用而“辭”,使鄭國的希望又趨於渺茫。鄭伯的自責,也增添了文章的戲劇性。

五、有關知識總結

(1)、虛詞

1、以

①以其無禮於晉 (因爲,連詞)

②敢以煩執事 (拿,用,介詞)

③越國以鄙遠 (表順承,連詞)

④焉用亡鄭以陪鄰? (表順承,連詞)

⑤若舍鄭以爲東道主 (把,介詞)

2、而

①今急而求子 (才,連詞,表順承)

②夜縋而出 (表修飾,連詞)

③若亡鄭而有利於君 (表順承,連詞)

④朝濟而夕設版焉。 (錶轉折,連詞)

3、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 (語氣詞,表陳述)

②焉用亡鄭以陪鄰? (疑問副詞,爲什麼)

③若不闕秦,將焉取之 (疑問副詞,怎麼能)

④且焉置土石 (疑問代詞,哪裏)

⑤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 (代詞,之)

⑥永之人爭奔走焉 (兼詞,於此)

“之”的意義和用法見課後第三題。

(2)、詞類活用

①晉軍函陵 (名詞作動詞)

②若亡鄭而有益於君。 (使鄭亡,動詞使動用法)

③鄰之厚,君之薄也 (“厚”“薄”都是形容詞活用作名詞)

④越國以鄙遠

(鄙,名詞的意動用法,以……爲鄙;遠,形容詞用作名詞,遠

地)

⑤朝濟而夕設版焉 (“朝”、“夕”,名詞活用作時間副詞)

⑥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

(“東”、“西”均爲方位名詞作狀語;封,名詞活用作動詞,作

疆界。)

(3)、通假字

①焉用亡鄭以陪鄰? (陪,通“倍”)

②共其乏困 (共,通“供”)

③何厭之有? (厭,通“饜”,滿足)

④秦伯說 (說,通“悅”)

⑤失其所與,不知 (知,通“智”)

(4)、古今異義:

①行李之往來

(行李,古義:出行的人;今義:出門所帶的包裹)

②若舍鄭以爲東道主

(以爲,古義:把……作爲;今義:認爲)

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夫人,古義:那人;今義:一般人的妻子)

④亦去之 (去,古義:離開;今義:往,到)

(5)、文言句式

①以其無禮於晉 介詞結構後置

②佚之狐言於鄭伯曰 介詞結構後置

③夫晉,何厭之有? 賓語前置,“有何厭”。

④是寡人之過也。 判斷句。

(6)重要實詞:

1、貳

①“二”的大寫。

(例:國不堪貳,君將若之何?《左傳·隱公元年》)

②副職 (例:其內任卿貳以上。梁啓超《少年中國說》)

③不專一 (例:貳則疑惑。《荀子·解蔽》)

④離心,背叛

(例:夫諸侯之賄,聚於公室,則諸侯貳。《左傳》)

⑤再,重複。 (例:不遷怒,不貳過。《論語·雍也》)

⑥從屬二主 以其無禮於晉,且貳於楚也。

2、鄙

①邊遠的地方 (例:《爲學》:“蜀之鄙有二僧。”)

②庸俗,鄙陋。

(例:《左傳·莊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③看不起,輕視。

(例:《左傳·昭公十六年》:“我皆有禮,夫猶鄙我。”)

3、許

①准許。 (同現代漢語)

②答應,聽從。 (例:“許之。”、“許君焦、暇……”)

③贊同。 (例《愚公移山》:“雜然相許。”)

④約數 (例:《小石潭記》:“潭中魚可百許頭。”)

⑤表處所

(例:陶淵明《五柳先生傳》:“先生,不知何許人也。”)

4、闕

①què 古代宮殿前兩邊的高建築物。

②què 城樓

③què 皇宮,引申爲朝廷

④quē 通“缺”

⑤jué 挖掘,引申爲侵損,削減。

5、微

①細小,輕微(同現義)

②衰敗 國勢衰微。

③卑賤

(例:《史記·曹相國世家》:“參如微時,與蕭何善。”)

④幽微,精妙。 微言大義(成語)

⑤隱蔽,不顯露。見微知著(成語)

⑥如果沒有。 (例:《岳陽樓記》:“微斯人,吾誰與歸?”)

6、敝

①壞,破舊。

(例: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使史更敝衣草屨。”)

②謙詞 敝人

③疲憊 (例:《資治通鑑》:“曹操之衆,遠來疲敝。”)

④損害,衰敗。 因人之力以敝之。(本文)

“說”“辭”見課後第三題。

六、佈置作業

(1) 背誦全文

(2) 課外閱讀《荊軻刺秦王》,分析荊軻是怎樣得到樊於期首級的。

《燭之武退秦師》高一語文上冊教案3

  教學目標

1.瞭解《左傳》的成書過程和基本知識。

2、 掌握一些文言詞語在本文中的用法。

3、在掌握字詞的基礎上熟讀成誦,培養學生閱讀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4、培養學生初步鑑賞文言文的能力。學習古人國難當頭、不計個人安危得失、顧全大局的愛國主義精神。

  教學重點

1、 讀背課文。2、積累文言詞語。

  教學難點

本文詳略得當、波瀾起伏、善於運用伏筆和照應的寫作技巧。

  教學方法

1、朗讀法2、問答法

  教具準備

多媒體

  教學時間

三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瞭解《左傳》及有關文學常識。

2、熟讀課文。

3、學習課文一二段,爭取背誦。

4、積累學習文言文的一些方法。

  一:導入課文,簡介《左傳》。[幻燈片出示]【背景材料】

註釋1:《左傳》是我國第一部敘事詳細的編年體歷史著作,相傳爲春秋末年魯國史官左丘明所作。依孔子修訂的魯史《春秋》編次,主要記載了東周前期240多年間各國政治、經濟、軍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是研究我國先秦歷史很有價值的文獻,也是優秀的散文著作。《左傳》善於描寫戰爭和記述外交辭令,記事條理清楚,詳略得當;寫人簡潔生動,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是歷代散文的典範。

《左傳》的別名 《左氏春秋》、《春秋左氏傳》

《春秋》三傳 《左傳》 《公羊傳》 《穀梁傳》

因爲《左傳》和《公羊傳》《穀梁傳》都是爲解說《春秋》而作,所以它們又被稱作“春秋三傳”。

(二)秦晉圍鄭背景。

秦、晉圍鄭發生在公元前630年。此前,鄭有兩事得罪了晉國:其一,晉文公重耳當年逃亡路過鄭國時,鄭國沒有以禮相待;其二,晉楚城濮之戰中,鄭國出兵幫的是楚國,而此役楚國失敗。

晉國爲什麼要聯合秦國圍攻鄭國呢?這是因爲,秦國當時也要爭奪霸權,也需要向外擴張。發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戰,事實上是兩大軍事集團之間的戰爭。一方是晉文公率晉、宋、齊、秦四國聯軍,另一方則是以楚國爲主的楚、陳、蔡、鄭四國聯軍(鄭國名義上沒有參戰,實際上已提前派軍隊到楚國)。兩年後,當晉國發動對鄭國的戰爭時,自然要尋找得力的夥伴。秦、晉歷史上關係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這時的秦國也有向外擴張的願望,所以,秦、晉聯合也就是必然的了。

  二:讓學生聽本文的錄音帶或教師範讀,讓學生注意重點字的讀音。

汜(fàn)南 佚(yì)之狐 夜縋(zhuì)而出

共(gōng)其乏困 闕(jué)秦 函(hán)陵

秦伯說(yuè) 逢(páng)孫 [其他詞語略]

讀一讀。

  三:題解

燭之武退秦師

退:使動用法,使-----撤退

師:軍隊

  四:講解課文

  (一) 講解第一段 (重點講清以下詞句)

1.且貳於楚也——在與晉國結盟的情況下又與楚國結盟。

2.晉軍函陵——軍,名詞活用爲動詞,駐軍、駐紮。(省略句)

3.以其無禮於晉—— (倒裝句)

譯文:晉文公、秦穆公聯合攻打鄭國,因爲鄭國曾對晉文公無理,並且在與晉國結盟的情況下又與楚國結盟。晉軍駐紮在函陵,秦軍駐紮在氾南。

解析:

用簡單的話概括本段內容。秦晉圍鄭,來勢兇猛,鄭形勢危急,渲染了氣氛。同時,晉國要報復其無禮,與秦沒有多大的利害關係。敵我雙方力量對比懸殊,但鄭是有機可乘的,這就爲下文燭之武智退秦師的成功埋下了伏筆。

讀一讀,背一背

  (二)講解第二段 (重點講清以下詞句)

1臣之壯也,猶不如人——我年輕時,尚且不如別人。之:助詞,不譯

2.無能爲也已——不能做什麼了。無能:不能。已:同“矣”。

3.是寡人之過也——這是我的過錯。是:這。(判斷句)

譯文:佚之狐對鄭伯說:“國家很危急了,如果派燭之武去見秦王,秦軍一定會撤退。”鄭伯聽從了佚之狐的意見。(燭之武)推辭說:“老臣壯年的時候,尚且不如別人;現在老了,不能做什麼了。” 鄭伯說:“我不能早點重用您,現在危急之中求您,這是我的過錯。然而鄭國滅亡,您也有不利啊。”(燭之武)答應了。

解析:

用簡單的話概括本段內容。文中寫了個能洞明事理的佚之狐:對燭之武有足夠的瞭解,但寫他是爲寫燭之武服務的,燭之武未出場已引起了讀者的強烈關注。燭之武可以說是壯士不遇,英雄末路。他滿腹牢騷,滿心委屈,但能以國事爲重,深明大義。文中還着力寫了鄭伯,他勇於自責,更能以情動人,以誠動人。

讀一讀,背一背

  五:文言小結

n詞類活用 軍,名詞活用爲動詞n古今異義 貳 是n通假字 n倒裝句 以其無禮於晉 佚之狐言於鄭伯曰

n省略句 晉軍(於)函陵、 (燭之武)辭曰 (燭之武)許之、n判斷句 是寡人之過也

n虛詞 以、之、也、矣、

  六:小結本節課

  七:作業

n1、複習本課所講文學常識及重點字詞、句式。

n2、逐字翻譯1、2段,寫在課本空白處。

n3、背誦1、2段,預習3、4段。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學習課文三四段。

2、背誦課文。

3、探討燭之武的形象

  一:複習舊課。

1. 譯句:

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爲也已。(我年輕的時候,尚且不如別人;如今年老了,不能幹什麼了。)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我未能早先重用您,現在危急中求您,這是我的過錯。) 2.檢查背誦

  二:串講導讀第三段。

重點講清以下詞句:

1. 敢以煩執事——冒昧地拿(這件事)麻煩你。意思是說,(如果滅了鄭國對你秦國有好處,)那麻煩你就來滅了我們吧。

2. 焉用亡鄭以陪鄰——爲什麼要幫晉國來滅了鄭國,而增加你的鄰邦晉國的土地呢?

3. 夫晉,何厭之有——晉國有什麼時候會滿足的呢?這是個用“之”來提賓的疑問句。初中時學過的提賓的“之”有:①何陋之有?②蓮之愛,陶後鮮有聞。③菊之愛,同予者何人?④牡丹之愛,宜乎衆矣。

4. 秦伯說,與鄭人盟——秦伯高興了,與鄭國訂立了盟約。盟,名詞做動用,釋爲訂立盟約。

概括內容:

第3段,寫燭之武“五論”退秦師。燭之武三寸不爛之舌,強於百萬之師。他之所以能說服秦穆公主要原因是處處爲秦國着想(表面看來),理由充分:①飛地難治論②亡鄭陪鄰論③舍鄭有益論④過河拆橋論⑤晉國擴張論[出示幻燈片]

說秦的結果是:①秦鄭訂立盟約;②秦國駐兵守鄭。

  三:串講導讀第四段。

重點講清以下詞句:

1.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假如沒有那個人(秦穆公)的力量,我是不會到這個地步的。參見文下注釋。微,假如沒有。初中時學過“微斯人,與誰與歸?”這個句子,其中的“微”也是這個意思

2. 吾其還也——我們還是回去吧。其,語氣詞,表商量語氣。初中時學過這類例句不少:①其真無馬也?(是真的沒有千里馬嗎?其,表反問語氣。)②其真不知馬也?(恐怕實在是不認識千里馬吧。其,表推測語氣。)③其如土石何?(能把泥土和石頭怎麼樣呢?其,表疑問語氣。)④安陵君其許寡人。(安陵君可要答應我啊!其,表面看是商量,實際上是威脅語氣。)⑤其何能勝?(那怎麼能取勝呢?其,表反問語氣。)

3. 亦去之——也離開了鄭國。去,離開。(這個詞的古今義剛好相反。今義表示到……地方。例如:①遊人去而禽鳥樂也。②則有去國還鄉,憂讒畏譏。)

概括內容:

第4段,寫晉師撤離鄭國。晉文公是頭腦清醒的。他以“不仁”“不知”“不武”三條理由退兵,“不仁”只是個冠冕堂皇的理由;“不知”是實質;“不武”,則是因爲勝敗難以預料。這是一種隱忍不發、隨機應變的胸懷和謀略,正是晉文公終成霸業的根本原因。

  四:燭之武形象探討:[出示幻燈片]

燭之武的成功就在於他正確把握天下形勢,並且熟知歷史,洞察秦晉之隙,然後憑他的三寸不爛之舌。生活是一塊磨刀石,只有不斷砥礪自己,才能保持永遠銳利的鋒芒。燭之武到了七十多歲的高齡,仍有滿腹牢騷,可見他的銳氣未減;仍能建功立業,可見他的才華依舊。此前,三朝爲官,滿腹經綸,卻一直不得重用,其間忍受的寂寞痛苦的煎熬,是常人難以想象的。但燭之武在這種懷才不遇的痛苦中,並沒有自暴自棄,更沒有妄自菲薄,而是以驚人的毅力在寂寞中圖強,飽讀經書,關心時事,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終於在人生的最後時刻,也是最爲關鍵的時刻,“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完成人生的最後一擊,爲自己一生劃上一個完美的感嘆號。 時代鑄就英雄。燭之武的時代早已過去,但燭之武的人生之路,至少還啓示着今天的我們,在平凡的崗位上,應該愛崗敬業;即使暫處逆境,也應該不斷磨礪自己,以至終成大器!同時昭示我們應該學習古人那種國難當頭、不計個人安危得失、顧全大局的愛國主義精神。

  五:小結本節課

  六:課後作業:翻譯課文三四段,爭取背誦全文。

  第三課時

  [教學目標]

1、歸納本文的寫作特點。

2、歸納文言詞語的用法。

  一:複習舊課

1.譯句

鄰之厚,君之薄也。(鄰邦的國力雄厚了,你的國力也就相對削弱了)

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晉國在東邊使鄭國成爲它的邊境,又想擴張它西邊的邊境,如果不侵損秦國,它將從哪裏取得它貪求的土地呢?)

2.檢查背誦

  二:歸納本文的主要寫作特點:[出示幻燈片]

(一)歸納文章的結構

(一) 寫作特點

①伏筆與照應得當。[分析略]

②情節波瀾起伏。大軍壓境(十萬火急)——佚之狐薦燭之武(一線生機)——燭之武發牢騷(波瀾)——鄭公平息燭之武的怨氣(轉機)——燭之武出使退敵成功(大功告成)——子犯建議攻秦(出現危機)——晉公再曉之以理(一場虛驚)。

③敘事詳略得當。[分析略]

  三:歸納文言詞語的用法

詞類活用[幻燈片出示]A.名詞做狀語 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在東邊;在西邊) 夜縋而出(在晚上,當晚) B.動詞活用爲名詞 君亦無所害(害處) 且君嘗爲晉君賜矣(恩惠,好處)

C.形容詞活用爲名詞

臣之壯也(壯年)越國以鄙遠(遠方,邊遠的地方)共其乏困(缺少的東西)

2.特殊句式

A.省略句

(燭之武)辭曰:“臣之壯也……”(主語) 晉惠公)許君焦、瑕(主語)

夜縋(燭之武)而出(賓語) 敢以(之)煩執事(賓語)

晉軍(於)函陵,秦軍(於)氾南(介詞)

B.倒裝句以其無禮於晉(於晉無禮──介賓短語後置)

且貳於楚也(於楚從屬── 同上)

佚之狐言於鄭伯(於鄭伯言── 同上)

何厭之有(有何厭── 賓語前置)

C.判斷句

3.通假字無能爲也已(矣)共其乏困(供)秦伯說,與鄭人盟(悅)失其所與,不知(智)

4。古今異義

①行李之往來

(行李,古義:出行的人;今義:出門所帶的包裹)

②若舍鄭以爲東道主

(以爲,古義:把……作爲;今義:認爲)

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夫人,古義:那人;今義:一般人的妻子)

④亦去之 (去,古義:離開;今義:往,到)

5.完成課後練習,一詞多意①以其無禮於晉 (因爲,連詞)

②敢以煩執事 (拿,用,介詞)

③越國以鄙遠 (表順承,連詞)

④焉用亡鄭以陪鄰? (表順承,連詞)

⑤若舍鄭以爲東道主 (把,介詞)

①今急而求子 (才,連詞,表順承)

②夜縋而出 (表修飾,連詞)

③若亡鄭而有利於君 (表順承,連詞)

④朝濟而夕設版焉。 (錶轉折,連詞)

①子亦有不利焉。 (語氣詞,表陳述)

②焉用亡鄭以陪鄰? (疑問副詞,爲什麼)

③若不闕秦,將焉取之 (疑問副詞,怎麼能)

④且焉置土石 (疑問代詞,哪裏)

⑤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 (代詞,之)

⑥永之人爭奔走焉 (兼詞,於此)

  四:小結本節課

  五:佈置作業:

背誦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