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二教案 > 高二必修一化學原電池教案(精選9篇)

高二必修一化學原電池教案(精選9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47W 次

作爲一名老師,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案,教案有助於學生理解並掌握系統的知識。那麼問題來了,教案應該怎麼寫?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高二必修一化學原電池教案,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高二必修一化學原電池教案(精選9篇)

高二必修一化學原電池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掌握原電池的構成條件,理解原電池的工作原理,能正確判斷原電池的正負極,正確書寫電極反應式、電池反應式,能根據氧化還原原理設計簡單的原電池。

2.通過實驗探究學習,體驗科學探究的方法,學會分析和設計典型的原電池,提高實驗設計、搜索信息、分析現象、發現本質和總結規律的能力。

3.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感受學習快樂和成功喜悅,增強學習的反思和自我評價能力,激發科學探索興趣,培養科學態度和創新精神,強化環境保護意識以及事物間普遍聯繫、辨證統一的哲學觀念。

【教學重點】

原電池的構成條件

【教學難點】

原電池原理的理解;電極反應式的書寫

【教學手段】多媒體教學,學生實驗與演示實驗相結合

【教學方法】實驗探究教學法

【課前準備】將學生分成幾個實驗小組,準備原電池實驗儀器及用品。實驗用品有:金屬絲、電流表、金屬片、水果。先將各組水果處理:A組:未成熟的橘子(瓣膜較厚),B組:成熟的橘子(將瓣膜、液泡攪碎),C組:準備兩種相同金屬片,D組:準備兩種不同金屬片。

【教學過程】

[師]:課前我們先作個有趣的實驗。請大家根據實驗臺上的儀器和藥品組裝:將金屬片用導線連接後插入水果中,將電流表串聯入線路中,觀察會有什麼現象發生?

(教師巡視各組實驗情況)。

[師]:請大家總結:有什麼現象發生?

[生]:總結:出現兩種結果:

①電流表指針偏轉

②電流表指針不發生偏轉

[師]:電流表指針偏轉說明什麼?爲什麼會發生偏轉?

[生]:說明有電流產生。

[師]:這個裝置就叫做原電池。這節課我們共同研究原電池。請大家列舉日常使用的原電池都有哪些?

[展示乾電池]:我們日常使用的電池有下面幾種,大家請看:

[播放幻燈片]:

化學電池按工作性質可分爲:一次電池(原電池);二次電池(可充電電池)鉛酸蓄電池。其中:一次電池可分爲:糊式鋅錳電池、紙板鋅錳電池、鹼性鋅錳電池、扣式鋅銀電池、扣式鋰錳電池、扣式鋅錳電池、鋅空氣電池、一次鋰錳電池等。二次電池可分爲:鎘鎳電池、氫鎳電池、鋰離子電池、二次鹼性鋅錳電池等。鉛酸蓄電池可分爲:開口式鉛酸蓄電池、全密閉鉛酸蓄電池。

原電池的構成:任何一種電池由四個基本部件組成,四個主要部件是:兩個不同材料的電極、電解質、隔膜和外殼。

【評註】提出問題,從身邊走近化學,喚起學生學習興趣。

[播放課件]《伏特電池》的發明:

說起原電池的發明,有一段有趣的故事。1786年,著名的意大利醫師、生物學家伽伐尼,偶然發現掛在窗前鐵柵欄的銅鉤上的青蛙腿肌肉,每當碰到鐵柵欄就猛烈地收縮一次。這偶然的現象並沒有被伽伐尼放過,經不懈的探索和思考,第一個提出了"動物電"的見解。他認爲:青蛙神經和肌肉是兩種不同的組織,帶有相反電荷,所以兩者存在着電位差,一旦用導電材料將兩者接通,就有電流通過,鐵柵欄和銅鉤在此接通了電路,於是有電流產生,由於有動物電流的刺激,蛙腿肌肉發生收縮。

"動物電"的發現引起了意大利物理學家伏打的極大興趣,他在多次重複伽伐尼的"動物電"實驗時,發現實驗成敗的關鍵在於其中的兩種金屬――鐵和銅,若把鉤着蛙腿的銅鉤換成鐵鉤,肌肉就不會收縮。他認爲"動物電"的實質是金屬屬性不同造成的,不同金屬帶有不同的電量,它們之間必然存在電位差,若有導線在中間連接,就會產生電流,蛙腿的收縮正是這種原因產生的電流刺激的結果。

伏打經過反覆實驗,深入鑽研,1799年第一個人造電源--伏打電池(伏打曾叫它伽伐尼電池)問世。

[師]:這種可以把化學能轉化成電能的裝置叫原電池。那麼他們是如何構成的呢?下面我們一起來研究原電池的原理。

[板書]:一、原電池

1.原電池的形成條件:

[師]:請同學們根據自己的設想和實驗室提供的儀器、藥品,自己選擇,試一試,看誰的電流表指針會發生偏轉?看誰的音樂盒會響起。

實驗儀器、藥品:鋅板、銅板、鐵板、石墨、稀硫酸、硫酸銅溶液、食鹽水、白糖水、酒精、硝酸銀溶液、導線、燒杯、電流計、音樂盒。

各組學生積極探討、擬實驗方案。由學生的實驗方案大致可分爲下列四種情況:

第一組:電極用同一種材料並連接,A:溶液用鹽酸;B:溶液用酒精。

第二組:電極材料用不同種導電物質並連接,A:溶液用鹽酸;B溶液用白糖水。

第三組:電極用不同金屬不連接,A:溶液用硝酸銀;B:溶液用酒精。

第四組:電極一極插入溶液中,另一極放置在燒杯外。

[要求]:

學生在實驗過程中觀察並記錄實驗現象,記錄電流計的指針偏轉情況、兩極現象、,看看音樂盒能否發出美妙的音樂。

各組彙報實驗情況:

第一組中A、B均無現象。

第二組中A有電流產生,B無電流產生。

第三組中A、B均無現象。

第四組中無電流產生。

[師]:由上述實驗請大家總結,原電池的形成條件是什麼?

[生]:討論、總結:

[板書]:①兩個活潑性不同的金屬(或導電的非金屬)做電極

②電解質溶液

③電極相接觸或連接

④對應自發進行的氧化還原反應(有較強電流產生)

[師]:現在請大家重新分析課前用水果製作的原電池,爲什麼有的組有電流產生,而有的組沒有電流產生?找出癥結所在。

【評註】:強調內在條件,有利於學生把握實質、前後呼應,注重知識的產生過程。

[設問]:原電池的化學原理是什麼?

[播放課件]銅--鋅--稀硫酸原電池的工作原理

[師]:在上面實驗探究中,我們看到,可產生電流的裝置中電極究竟發生了什麼變化?原電池是怎樣實現化學能向電能轉變的?請大家以上面研究的銅--鋅--稀硫酸原電池爲例研討分析。

[生]:總結:

Cu片上發生反應:2H++2e-=H2↑

Zn片上發生反應:Zn-2e-=Zn2+

氧化還原反應是發生在兩極。

電子從Zn片流向Cu片,應該有電流產生。

[板書]:較活潑金屬鋅做負極:Zn-2e-=Zn2+(氧化反應)

較不活潑金屬銅做正極:2H++2e-=H2↑(還原反應)

電池總反應式:Zn+2H+=Zn2++H2↑

電子流動方向:鋅→導線→銅

電流方向:銅→導線→鋅

正極發生還原反應,負極發生氧化反應。

[師]:總結:原電池就是這樣一種裝置,它把一個氧化還原反應分拆成兩半,使之在兩個電極上進行,從而在導線中產生了電流,實現了化學能向電能的轉變。

[探究]:根據反應2Fe3++Zn=Zn2++2Fe2+設計一個原電池,畫出裝置圖,指出電極材料、名稱,寫出電極反應式。

[練習]:投影:

習題(略)

[課後思維拓展]

1.解釋:爲什麼乾電池使用一段時間後會"沒電"?以銅--鋅--稀硫酸原電池原理爲例加以說明。

2.使用後的電池是否可以隨地丟棄?爲什麼?應如何處理?

3.爲什麼手機電池充電後還可以繼續使用?

4.課外閱讀《電池的發展與研究》

高二必修一化學原電池教案 篇2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內容是現行高中化學試驗修訂本第二冊第四章第四節的內容,本節課融合了氧化還原反應、金屬的性質、電解質溶液等知識,並彼此結合、滲透;在學習過程中還涉及到物理中電學的相關知識,體現了學科內、學科間的綜合;同時爲學生了解各類化學電源及金屬的腐蝕和防護奠定了理論基礎,也是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很好教材。

二、學生狀況分析與對策

學生已經學習了金屬的性質、電解質溶液及氧化還原反應等有關知識;在能力上,學生已經初步具備了觀察能力、實驗能力、思維能力,喜歡通過實驗探究化學反應的實質,由實驗現象推測反應原理,並對其進行歸納總結。

教學目標教學目標及確立依據

教學目標是學習活動的指南和學習評價的依據。教學大綱對原電池的原理作了C級要求,結合學生實際情況,確立本節教學目標如下:

知識、技能:使學生理解原電池原理,掌握原電池的組成條件,瞭解原電池的用途;

能力、方法:進一步培養學生利用實驗發現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通過探究學習,培養學生勇於探索的科學態度,滲透對立統一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教材處理

一、重點、難點及確立依據

依據教學大綱和考試說明的要求,結合學生的認知水平等確定本節課的重點爲原電池的原理和組成條件,其中原電池的原理也是本節的難點。

二、教學內容的組織與安排爲了便於教和學,我把演示實驗改爲學生實驗,採用實驗“鋪墊”創設問題情境,把以往“照方抓藥”式的驗證性實驗變爲探索性實驗。在實驗中留有“空白”、“開發區”,如在實驗中要想驗證是否有電流產生等問題,讓學生自行設計實驗,可用電流表、小鬧鐘、音樂卡等讓學生親自動手操作,領略創新成功的喜悅。同時除實驗外,還採用多媒體動畫展示肉眼看不見的電子運動情況,這樣可降低教學難度,增強教學的直觀性。

教法與學法

一、教法——探究法美國哈佛大學校長在世界大學校長論壇中講過:“如果沒有好奇心和純粹的求知慾爲動力,就不可能產生那些對社會和人類具有巨大價值的發明創造。”爲了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創設疑問情境,逐步引導學生去分析、去主動探究原電池的原理及組成條件,重視學生親身體驗知識形成和發展的過程。

二、學法——實驗探索法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爲基礎的科學,有人曾恰當地用這麼幾句話概括了化學實驗的重要性:“我聽見因而我忘記,我看見因而我記得,我親手做因而我理解。”學生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是由自己去探索發現,因此,在課堂內增大學生的活動量和參與意識,每兩人一套實驗裝置,通過認真實驗,仔細觀察,自己分析銅鋅原電池的特點,歸納出原電池的組成條件,使學生處於積極主動參與學習的主體地位。

教學手段實驗探究,問題探究輔助教具:計算機、實驗儀器及藥品等無論運用哪一種媒體,都不能讓其僅起着教師講課的演示工具的作用,避免學生“享受”現成結論,而應使教師的演示工具轉變爲學生的認識工具,實現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整合。

過程

教學內容教材處理及設計的依據

導課:

引入一個醫學小故事

探究1:將鋅片插入稀硫酸中;

探究2:將銅片插入稀硫酸中;

探究3:將鋅片、銅片同時平行插入稀硫酸中;設疑:爲什麼上述實驗都是鋅片上有氣泡,銅片上無氣泡?探究4:鋅片、銅片用導線連接後,插入稀硫酸中;設疑:

①鋅片的質量有無變化?

②銅片上產生了氫氣,是否說明銅能失去電子?

③寫出鋅片和銅片上變化的離子方程式。

④H+得到的電子從哪來?

⑤鋅失去的電子如何傳遞到銅?探究5:如何證明裝置中產生電流?課件模擬拓展

1、啓發學生從圖4—24中歸納出原電池的用途。

教學內容激發學生探究的慾望,引出課題。加強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建立感性認識。引導學生從氧化—還原的角度分析電子轉移的`方向和數目。通過問題的設置引導學生分析探究實質。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設計實驗方案、完成實驗、最終解決問題的能力。變抽象爲具體,變微觀爲宏觀,以突破難點,提高教學效率。教學大綱中指出“要有計劃地指導學生自學,組織學生蒐集有關的信息,閱讀有關的資料···以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教材僅以圖示簡要介紹了原電池的用途,讓學生課後查找有關資料,將課堂知識延伸到課後。教材處理及設計的依據

教學過程

2、設計“水果電池”整合小結兩極在材料等方面的差別。應用課堂練習佈置作業:回家收集廢乾電池,並拆開弄清它的構造及原理。時間分配:導入2’分組實驗25’總結5’練習13’板書設計: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和創新能力。引導學生從能量轉化和氧化還原兩方面概括原電池的定義、原理及組成條件,解決導課中留下的問題,實現由感性認識到理髮認識的飛躍。針對本節課的知識,考慮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按照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的原則設置一些有梯度的習題,使本節課的重點知識進一步強化。開展研究性學習。力求清晰、完整、突出重點。

教學效果預測通過這樣五步教學過程的分步實施,將難點建立在實驗基礎上進行分散,將使學生易於理解和掌握,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也突出了重點。

高二必修一化學原電池教案 篇3

一、原電池實驗探究

講:銅片、鋅片、硫酸都是同學們很熟悉的物質,利用這三種物質我們再現了1799年意大利物理學家----伏打留給我們的歷史閃光點!

【實驗探究】(銅鋅原電池)

實 驗 步 驟現 象

1、鋅片插入稀硫酸

2、銅片插入稀硫酸

3、鋅片和銅片上端連接在一起插入稀硫酸

【問題探究】

1、鋅片和銅片分別插入稀硫酸中有什麼現象發生?

2、鋅片和銅片用導線連接後插入稀硫酸中,現象又怎樣?爲什麼?

3、鋅片的質量有無變化?溶液中c (H+)如何變化?

4、鋅片和銅片上變化的反應式怎樣書寫?

5、電子流動的方向如何?

講:我們發現檢流計指針偏轉,說明產生了電流,這樣的裝置架起了化學能轉化爲電能的橋樑,這就是生活中提供電能的所有電池的開山鼻祖----原電池。

【板書】

(1)原電池概念:學能轉化爲電能的裝置叫做原電池。

問:在原電池裝置中只能發生怎樣的化學變化?

學生: Zn+2H+=Zn2++H2↑

講:爲什麼會產生電流呢?

答:其實鋅和稀硫酸反應是氧化還原反應,有電子的轉移,但氧化劑和還原劑熱運動相遇發生有效碰撞電子轉移時,由於分子熱運動無一定的方向,因此電子轉移不會形成電流,而通常以熱能的形式表現出來,激烈的時候還伴隨有光、聲等其他的形式的能量。顯然從理論上講,一個能自發進行的氧化還原反應,若能設法使氧化與還原分開進行,讓電子的不規則轉移變成定向移動,便能形成電流。所以原電池的實質就是將氧化還原的電子轉移變成電子的定向移動形成電流。

(2)實質:將一定的氧化還原反應的電子轉移變成電子的定向移動。即將化學能轉化成電能的形式釋放。

問:那麼這個過程是怎樣實現的呢?我們來看原電池原理的工作原理。

(3)原理:(負氧正還)

問:在鋅銅原電池中哪種物質失電子?哪種物質得到電子?

學生:活潑金屬鋅失電子,氫離子得到電子

問:導線上有電流產生,即有電子的定向移動,那麼電子從鋅流向銅,還是銅流向鋅?

學生:鋅流向銅

講:當銅上有電子富集時,又是誰得到了電子?

學生:溶液中的氫離子

講:整個放電過程是:鋅上的電子通過導線流向用電器,從銅流回原電池,形成電流,同時氫離子在正極上得到電子放出氫氣,這就解釋了爲什麼銅片上產生了氣泡的原因。

講:我們知道電流的方向和電子運動的方向正好相反,所以電流的方向是從銅到鋅,在電學上我們知道電流是從正極流向負極的,所以,鋅銅原電池中,正負極分別是什麼?

學生:負極(Zn) 正極(Cu)

實驗:我們用乾電池驗證一下我們分析的正負極是否正確!

講:我們一般用離子反應方程式表示原電池正負極的工作原理,又叫電極方程式或電極反應。一般先寫負極,所以可表示爲:

負極(Zn):Zn-2e=Zn2+ (氧化)

正極(Cu):2H++2e=H2↑(還原)

講:其中負極上發生的是氧化反應,正極上發生的是還原反應,即負氧正還。

注意:電極方程式要①註明正負極和電極材料 ②滿足所有守衡

總反應是:Zn+2H+=Zn2++H2↑

講:原來一個自發的氧化還原反應通過一定的裝置讓氧化劑和還原劑不規則的電子轉移變成電子的定向移動就形成了原電池。

轉折:可以看出一個完整的原電池包括正負兩個電極和電解質溶液,及導線。那麼銅鋅原電池中的正負極和硫酸電解質能否換成其他的物質呢?

學生:當然能,生活中有形形色色的電池。

過渡:也就是構成原電池要具備怎樣的條件?

二、原電池的構成條件

1、活潑性不同的兩電極

2、電解質溶液

3、形成閉合迴路(導線連接或直接接觸且電極插入電解質溶液

4、自發的氧化還原反應(本質條件)

思考:鋅銅原電池的正負極可換成哪些物質?保證鋅銅原電池原理不變,正負極可換成哪些物質?( C、Fe、 Sn、 Pb、 Ag、 Pt、 Au等)

問:鋅銅原電池中硫酸能換成硫酸鈉嗎?

判斷是否構成原電池,是的寫出原電池原理。

(1)鎂鋁/硫酸;鋁碳/氫氧化鈉;鋅碳/硝酸銀 ;鐵銅在硫酸中短路;鋅銅/水;鋅鐵/乙醇;硅碳/氫氧化鈉

(2)[鋅銅/硫酸(無導線);碳碳/氫氧化鈉] 若一個碳棒產生氣體11.2升,另一個產生氣體5.6升,判斷原電池正負極並求鋅片溶解了多少克?設原硫酸的濃度是1l/L,體積爲3L,求此時氫離子濃度。

(3)銀圈和鐵圈用細線連在一起懸在水中,滴入硫酸銅,問是否平衡?(銀圈下沉)

(4)Zn/ZnSO4//Cu/CuSO4鹽橋(充滿用飽和氯化鈉浸泡的瓊脂)

(5)鐵和銅一起用導線相連插入濃硝酸中

鎂和鋁一起用導線相連插入氫氧化鈉中

思考:如何根據氧化還原反應原理來設計原電池呢?

請將氧化還原反應 Zn + Cu2+ = Cu + Zn2+設計成電池:

此電池的優點:能產生持續、穩定的電流。

其中,用到了鹽橋

什麼是鹽橋?

鹽橋中裝有飽和的Cl溶液和瓊脂製成的膠凍,膠凍的作用是防止管中溶液流出。

鹽橋的作用是什麼?

可使由它連接的兩溶液保持電中性,否則鋅鹽溶液會由於鋅溶解成爲Zn2+而帶上正電,銅鹽溶液會由於銅的析出減少了Cu2+而帶上了負電。

鹽橋保障了電子通過外電路從鋅到銅的不斷轉移,使鋅的溶解和銅的析出過程得以繼續進行。

導線的作用是傳遞電子,溝通外電路。而鹽橋的作用則是溝通內電路。

三、原電池的工作原理:

正極反應:得到電子 (還原反應)

負極反應:失去電子 (氧化反應)

總反應:正極反應+負極反應

想一想:如何書寫複雜反應的電極反應式?

較繁電極反應式=總反應式-簡單電極反應式

例:熔融鹽燃料電池具有高的放電效率,因而受到重視,可用Li2CO3和Na2CO3的熔融鹽混合物作電解質,CO爲負極燃氣,空氣與CO2的混合氣爲正極助燃氣,已製得在6500C下工作的燃料電池,試完成有關的電極反應式:

負極反應式爲:2CO+2CO32--4e-=4CO2

正極反應式爲:2CO2+O2+4e-=2CO32-

電池總反應式:2CO+O2=2CO2

四、原電池中的幾個判斷

1.正極負極的判斷:

正極:活潑的一極 負極:不活潑的一極

思考:這方法一定正確嗎?

2.電流方向與電子流向的判斷

電流方向:正→負 電子流向:負→正

電解質溶液中離子運動方向的判斷

陽離子:向正極區移動 陰離子:向負極區移動

高二必修一化學原電池教案 篇4

一、說教材

(一)、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材地位

該節內容爲高中電化學的開始,在此之前學生學習過的氧化還原反應,能量之間轉換,電解質溶液,金屬活潑性等化學知識及物理電學的相關知識,已爲本節課的學習做好了一定知識儲備;同時原電池的原理又爲後面金屬的腐蝕和防護,其它常見電池的原理及電解原理等重要電化學知識的學習奠定了基礎。它是電化學學習的基礎內容也是核心內容。

作用:本節內容對發展學生邏輯推理能力,提高學生科學素養,培養科學探究能力,將理論應用於實踐,實踐再回歸理論以及知識系統化及結構化的形成都起着重要作用。

(二)、教學目標:

依據: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和編寫教材的意圖,結合本課的特點及本着在學習過程中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和能動性,使學生學會學習,獲得有效學習的新課程理念爲出發點將教學目標設定如下:

1、知識與技能

(1)瞭解原電池的工作原理及構成條件

(2)能正確書寫電極反應式和電池總反應方程式

(3)通過實驗培養學生化學實驗的觀察操作及設計能力;綜合運用有關的知識技能和方法,分析解決一些化學問題的高級技能

2、過程與方法

(1)讓全體學生經歷探究的過程,學習科學探究方法,提高科學探究的能力

(2)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式和問題意識。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體驗科學探究的艱辛和喜悅,

(2)培養學生勇於創新,積極實踐等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

(3)學會與他人合作,主動交流。

(三)、教學重點:瞭解原電池的反應原理及構成原電池的一般條件。

依據:

1、依據大綱和新課程標準對本節內容的要求

2、電化學的基礎和核心地位

(四)、教學難點:原電池的反應原理

依據:該內容特理論性強,抽象,難理解。學生很難在頭腦中建立電子在原電池正負兩極轉移的微觀模式。

二、說教法與學法

教法:

1、情境激學法

2、探究實驗促學法

3、cAI輔助教學法

4、歸納、演繹法

學法:

1、實驗探究法

2、歸納演繹法

在本節課中教師在教材中沒有把教材內容作簡單,有序的展示,而是在分析教材內容的基礎上根據學生的學習來重新組織,站在改組和重建的高度來審視教材,把教材內容做爲了解學科科學的生長點,以學生探究實驗貫穿始終,將學生置身於一個動態,開放,個性,多元的學習環境中,體驗類似科學家進行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在探究過程中完成知識的自主建構。

本節課讓學生採用以科學探究爲主的多元化學習方式,對於更好地展現學生多元智能,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強化科學探究的意識,掌握探究的基本方法,激勵學生學習興趣和智慧潛能,學會與人合作,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創造力都有着積極的意義。

三、教學過程:

(一)引課:創新實驗:西紅柿電池使音樂賀卡發出美妙音樂。

目的;創設新奇刺激的前置問題情境,極大地激發調動學生感知興趣和探知熱情。爲什麼西紅柿電池能產生電流?

(二)教學重點一:原電池工作原理

突破方式:變教師演示實驗爲學生分組實驗,變教材驗證實驗爲探索實驗。

依據:

1、教材演示實驗不便於所有學生觀察,缺少學生的參與,不能充分發揮不學生自身主體作用。

2、建構主義鼓勵學生運用他們自己的經驗,讓學生去學會發現並作出相關鏈接,主動構建有成效的內化了的,適合於自我的知識意義。

具體做法:

用鋅片銅片稀硫酸模擬西紅柿電池做兩個分組實驗讓學生觀察兩金屬片用導線連接前後現象的差別。實驗結果的出乎意料使學生的原有狀態與目標狀態之間產生了差距,引發了學生新的問題。爲什麼導線連接後銅片上出現氣泡,教師設置幾個有梯度,和層次性的問題引發學生討論在有限的時間裏經過討論讓學生在自主交流的過程中澄清了鋅銅稀硫酸原電池產生電流的原因。

討論結束,教師引導學生設計實驗證明裝置中確實存在電流且證明電子的流向是從銅片流向鋅片。以上問題的提出在於培養學生思維的嚴密性及求真務實的優秀品質,告訴學生實驗結果的分析要靠實驗證據不憑主觀臆斷想當然。

實驗結束教師收斂學生的思維,啓發學生從能量轉化的角度來給原電池下定義。從而完成學生思維從一般到特殊,由具體到抽象,由現象到本質的]認識過程這一質的飛躍。

最後用3D動畫模擬鋅銅原電池的微觀反應。並將圖象定格讓學生書寫兩電極反應式。促進學生從形象思維和理性思維兩個層面上共同認識原電池反應原理投影生活中常見電池:如干電池,蓄電池,充電電池,高能電池圖片感受化學就在我們身邊。

以上變演示實驗爲分組實驗增加學生的創造體驗,充分發揮學生主體性使學生的學生問題意識獨立操作能力,創造能力得以充分培養。

(三)、教學重點二:掌握構成原電池的一般條件。

突破方式:增加教材沒有的開放性探究實驗。即給定多種藥品(電極:鋅片兩個,鐵釘一根,石墨棒一根。溶液:稀硫酸,硫酸銅,酒精,四氯化碳四種溶液和電流計儀)讓學生自行設計並探究構成原電池的一般條件。

依據:

1、sTs教育觀重視把科學看成是一種學習過程,認爲能對自己的結論進行論證比單純地得到指向結論的結果同樣重要或更重要。

2、實驗方法論認爲,化學實驗功能的體現,不僅僅在於獲得所謂正確實驗結果,更重要的是使學生經歷和體驗獲得實驗結果的探究過程。

3、高中化學新課程標準也將探究性學習確定爲爲學生學習化學的一種重要學習方式。基於以上原因,我大膽處理教材,將構成原電池的一般條件這一講授性知識變爲實驗探究性學習。

該實驗具有一定開放性和發散性所以教師適時拋出問題啓發學生引發討論如何確定探究的方向,如何處理實驗中三個變量關係,如何逐一設計實驗方案探究原電池構成的一般條件。學生依據可行的實驗方案進行探究實驗,讓學生在實驗探究過程中對所得多種實驗信息進行篩選,對比,分類,加工選取有用信息,運用歸納演繹等思維方式,得出正確結論。

該做法讓學生自主探索,主動求知,學會收集,分析和利用各種信息及信息資源,同時學習者之間通過討論,交流,用集體的感知來豐富,強化個人的概括,通過學習者之間的交叉反饋來強化,矯正,豐富個體的探究結果,有利於發展學生實踐能力,創新精神,合作與分享意識。在實踐活動理性認識的循環往復,螺旋式的上升,不僅促進了對學習內容的理解,也使學生的探究策略和方法得到提高,才能,智慧和判斷力等多方面得到發展。

(四)化學史教育:教師講述伏打電池發明的故事培養學生敢於質疑,勇於探究的科學精神。

(五)小結:

採取學生先小結,老師後總結的方式,

目的:

1、訓練學生概括總結的思維能力

2、實施以主動建構爲基礎的精簡教學策略,以圖表的方式直觀讓學生清楚本節的內容要點,及各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繫,使學生知識系統化,網絡化。

(六)練習:爲了落實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構成原電池的原理及構成條件而設。

(七)作業:

家庭小實驗:製作水果電池。

目的:該實驗爲開放性創造實驗對學生的實驗設計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將科學探究延伸到課外。進一步激發學生求知慾望,調動學生探索研究的積極性,變實驗知識爲實踐能力,昇華創造意識。

高二必修一化學原電池教案 篇5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節內容是現行高中化學試驗修訂本第二冊第四章第四節的內容,本節課融合了氧化還原反應、金屬的性質、電解質溶液等知識,並彼此結合、滲透;在學習過程中還涉及到物理中電學的相關知識,體現了學科內、學科間的綜合;同時爲學生了解各類化學電源及金屬的腐蝕和防護奠定了理論基礎,也是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很好教材。

二、學生狀況分析與對策學生已經學習了金屬的性質、電解質溶液及氧化還原反應等有關知識;在能力上,學生已經初步具備了觀察能力、實驗能力、思維能力,喜歡通過實驗探究化學反應的實質,由實驗現象推測反應原理,並對其進行歸納總結。

教學目標教學目標及確立依據

教學目標是學習活動的指南和學習評價的依據。教學大綱對原電池的原理作了C級要求,結合學生實際情況,確立本節教學目標如下:知識、技能:使學生理解原電池原理,掌握原電池的組成條件,瞭解原電池的用途;能力、方法:進一步培養學生利用實驗發現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情感、態度:通過探究學習,培養學生勇於探索的科學態度,滲透對立統一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教材處理

一、重點、難點及確立依據依據教學大綱和考試說明的要求,結合學生的認知水平等確定本節課的重點爲原電池的原理和組成條件,其中原電池的原理也是本節的難點。

二、教學內容的組織與安排爲了便於教和學,我把演示實驗改爲學生實驗,採用實驗“鋪墊”創設問題情境,把以往“照方抓藥”式的驗證性實驗變爲探索性實驗。在實驗中留有“空白”、“開發區”,如在實驗中要想驗證是否有電流產生等問題,讓學生自行設計實驗,可用電流表、小鬧鐘、音樂卡等讓學生親自動手操作,領略創新成功的喜悅。同時除實驗外,還採用多媒體動畫展示肉眼看不見的電子運動情況,這樣可降低教學難度,增強教學的直觀性。

教法與學法

一、教法——探究法美國哈佛大學校長在世界大學校長論壇中講過:“如果沒有好奇心和純粹的求知慾爲動力,就不可能產生那些對社會和人類具有巨大價值的發明創造。”爲了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創設疑問情境,逐步引導學生去分析、去主動探究原電池的原理及組成條件,重視學生親身體驗知識形成和發展的過程。

二、學法——實驗探索法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爲基礎的科學,有人曾恰當地用這麼幾句話概括了化學實驗的重要性:“我聽見因而我忘記,我看見因而我記得,我親手做因而我理解。”學生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是由自己去探索發現,因此,在課堂內增大學生的活動量和參與意識,每兩人一套實驗裝置,通過認真實驗,仔細觀察,自己分析銅鋅原電池的特點,歸納出原電池的組成條件,使學生處於積極主動參與學習的主體地位。

教學手段實驗探究,問題探究輔助教具:計算機、實驗儀器及藥品等無論運用哪一種媒體,都不能讓其僅起着教師講課的演示工具的作用,避免學生“享受”現成結論,而應使教師的演示工具轉變爲學生的認識工具,實現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整合。

過程

教學內容教材處理及設計的依據

導課:引入一個醫學小故事

探究1:將鋅片插入稀硫酸中;

探究2:將銅片插入稀硫酸中;

探究3:將鋅片、銅片同時平行插入稀硫酸中;設疑:爲什麼上述實驗都是鋅片上有氣泡,銅片上無氣泡?

探究4:鋅片、銅片用導線連接後,插入稀硫酸中;設疑:

①鋅片的質量有無變化?

②銅片上產生了氫氣,是否說明銅能失去電子?

③寫出鋅片和銅片上變化的離子方程式。

④H+得到的電子從哪來?

⑤鋅失去的電子如何傳遞到銅?

探究5:如何證明裝置中產生電流

高二必修一化學原電池教案 篇6

原電池

1、瞭解原電池的定義;瞭解原電池的構成條件極其工作原理;並學會判斷原電池的正負極。

2、通過老師的講解和演示實驗學會判斷該裝置是否是原電池裝置、判斷電池的正負極

3、發展學習化學的興趣,樂於探究化學能轉化成電能的奧祕,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感受化學世界和生活息息相關。

教學重點:進一步瞭解原電池的工作原理,並判斷原電池的正負極。

教學難點:原電池的工作原理 (解決方法:通過演示實驗觀察實驗現象,加上老師的引導學生思考正負極發生什麼變化,電子流動方向。)

教學方法:

講授法、演示實驗法

教學過程:

【板書】化學能與電能

教師導入語:隨着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各式各樣的電器進入我們的生活。

使用電器都需要電能。那麼,我們使用的電能是怎麼來的呢?

學生答:水力發電、火力發電、核能.......

教師:我們來看看我國發電總量構成圖吧

教師:由圖看出火力發電佔發電總量的首位、其次還有水力發電......

教師:我們來看這幅圖思考一下火力發電過程能量是怎樣轉化的?

【學生思考】讓學生思考1分鐘.。

教師: 通過燃燒煤炭,使化學能轉變成熱能,加熱水使之汽化爲蒸汽以推動渦輪機,然後帶動發電機發電。

燃燒 蒸汽 發電機

【投影】化學能→熱能→機械能(渦輪機)→電能

教師:但是煤炭發電有很多缺點,大家一起來說說。

學生:污染大、轉化率低、煤炭是不可再生能源。

教師:那麼是否可以省略中間的過程直接由化學能→電能?

【實驗一】將銅片和鋅片分別插入稀硫酸溶液中,觀察現象並解釋原因。

【現象】Zn片上有氣泡(H2), Zn片逐溶解;Cu片無明顯現象。

【板書】Zn片上發生反應:Zn + 2H+ == Zn2+ + H2↑

【實驗二】將銅片和鋅片用導線與電流表連接,並插入稀硫酸溶液中,觀察現象並解釋

原因。

【現象】Zn片逐漸溶解但無氣泡;Cu片上有氣泡(H2);電流計指針偏轉。

【設疑】爲什麼只在銅片和鋅片上連接了一條導線,反應現象就不同了呢?思考一下。

【學生討論】一分鐘

教師: 指針偏轉,說明電路中有電流通過,說明發生了電子定向移動。Zn 比Cu活

潑,用導線連在一起時,鋅片逐漸溶解,說明Zn片失去的電子,電子經導線流向Cu片, 溶液中的H+由於電場作用下移向Cu片得電子被還原成H2 ( 播放Flash動畫)

【板書】銅片上:2H++2e- = H2 ↑ 鋅片上Zn-2e- = Zn+

【過渡】實質上實驗二的裝置就是一個原電池的裝置,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原電池吧。

【板書】原電池定義:將化學能直接轉變成電能的裝置

負極:失去電子(或電流流進)

原電池

正極:得到電子(或電流流出)

教師: 原電池的工作原理

在外電路中,負極失去電子,正極得到電子,電子從負極向正極移動。

在內電路中(在溶液中),溶液中的陰離子向負極移動過,溶液中的陽離子向正極移動。 這樣整個電路構成了閉合迴路,帶電粒子的定向移動產生電流。

教師:

[過渡] 回憶思考:通過以上實驗想想原電池是由哪幾部分組成的,構成原電池的條件又有哪些?

教師:原電池組成條件:兩極一液一連線

① 兩種活潑性不同的金屬(或其中一種爲能導電的非金屬,如“碳棒”)作電極, 其

中較活潑金屬爲負極。較不活潑金屬(或非金屬)爲正極

② 電解質溶液

③ 形成閉合迴路

④ 能自發地發生氧化還原反應

教師:一個原電池裝置我們怎樣來判斷它的正負極呢?

【歸納小結】判斷原電池正、負極的方法

1、由組成原電池的兩極材料判斷:

一般是活潑的金屬爲負極,活潑性較弱的金屬或能導電的非金屬爲正極。

2、根據電流方向或電子流動方向判斷:

電流是由正極流向負極,電子流動方向是由負極流向正極。

3、根據原電池兩極發生的變化來判斷:

原電池的負極總是失電子發生氧化反應,正極總是得電子發生還原反應。

4、電極反應現象

不斷溶解,質量減少爲負極;有氣體產生,或質量增加或不變爲正極。

教師:我們來看一下原電池原理有哪些應用

①製作化學電源

②加快反應速率

③判斷金屬活動性的強弱

④防止金屬的腐蝕

教師:這節課我們初步瞭解了原電池裝置,其實我們身邊有很多原電池,同學們要善於從生活中發現化學,培養對化學的興趣。

作業處理: 1、調查我們周圍有哪些電池是利用原電池原理生產的。

2.上網查詢,更多原電池的種類及應用

板書設計:

化學能與電能

實驗一:Zn片上發生反應:Zn + 2H+ == Zn2+ + H2↑

實驗二:銅片上:2H++2e- = H2 ↑ 鋅片上Zn-2e- = Zn+

原電池定義:將化學能直接轉變成電能的裝置

負極:失去電子(或電流流進)

原電池

正極:得到電子(或電流流出)

教具:多媒體課件

課後反思:

本節課通過生動的化學故事將學生引入奧妙無窮的化學世界。通過討論交流,實驗探究的辦法,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和科學探究精神,合作交流的能力。給學生展示自我的機會,培養學生敢於表現自我。整堂課中,學生興趣濃厚,自主學習,積極探索,大膽舉手發言。師生間互動,情感交流融洽。

高二必修一化學原電池教案 篇7

一、構成原電池的條件構成原電池的條件有:

(1)電極材料。兩種金屬活動性不同的金屬或金屬和其它導電性(非金屬或某些氧化物等);(2)兩電極必須浸沒在電解質溶液中;

(3)兩電極之間要用導線連接,形成閉合迴路。說明:

①一般來說,能與電解質溶液中的某種成分發生氧化反應的是原電池的負極。②很活潑的金屬單質一般不作做原電池的負極,如、Na、Ca等。

二、原電池正負極的判斷

(1)由組成原電池的兩極材料判斷:一般來說,較活潑的或能和電解質溶液反應的金屬爲負極,較不活潑的金屬或能導電的非金屬爲正極。但具體情況還要看電解質溶液,如鎂、鋁電極在稀硫酸在中構成原電池,鎂爲負極,鋁爲正極;但鎂、鋁電極在氫氧化鈉溶液中形成原電池時,由於是鋁和氫氧化鈉溶液發生反應,失去電子,因此鋁爲負極,鎂爲正極。

(2)根據外電路電流的方向或電子的流向判斷:在原電池的外電路,電流由正極流向負極,電子由負極流向正極。

(3)根據內電路離子的移動方向判斷:在原電池電解質溶液中,陽離子移向正極,陰離子移向負極。

(4)根據原電池兩極發生的化學反應判斷:原電池中,負極總是發生氧化反應,正極總是發生還原反應。因此可以根據總化學方程式中化合價的升降來判斷。

(5)根據電極質量的變化判斷:原電池工作後,若某一極質量增加,說明溶液中的陽離子在該電極得電子,該電極爲正極,活潑性較弱;如果某一電極質量減輕,說明該電極溶解,電極爲負極,活潑性較強。

(6)根據電極上產生的氣體判斷:原電池工作後,如果一電極上產生氣體,通常是因爲該電極發生了析出氫的反應,說明該電極爲正極,活動性較弱。

(7)根據某電極附近pH的變化判斷析氫或吸氧的電極反應發生後,均能使該電極附近電解質溶液的pH增大,因而原電池工作後,該電極附近的pH增大了,說明該電極爲正極,金屬活動性較弱。

三、電極反應式的書寫

(1)準確判斷原電池的正負極是書寫電極反應的關鍵

(2)如果原電池的正負極判斷失誤,電極反應式的書寫一定錯誤。上述判斷正負極的方法是一般方法,但不是絕對的,例如銅片和鋁片同時插入濃硝酸溶液中,

(3)要考慮電子的轉移數目

在同一個原電池中,負極失去電子數必然等於正極得到的電子數,所以在書寫電極反應時,一定要考慮電荷守恆。防止由總反應方程式改寫成電極反應式時所帶來的失誤,同時也可避免在有關計算中產生誤差。

(4)要利用總的反應方程式

從理論上講,任何一個自發的氧化還原反應均可設計成原電池,而兩個電極反應相加即得總反應方程式。所以只要知道總反應方程式和其中一個電極反應,便可以寫出另一個電極反應方程式。

四、原電池原理的應用

原電池原理在工農業生產、日常生活、科學研究中具有廣泛的應用。

化學電源:人們利用原電池原理,將化學能直接轉化爲電能,製作了多種電池。如干電池、蓄電池、充電電池以及高能燃料電池,以滿足不同的需要。在現代生活、生產和科學研究以及科學技術的發展中,電池發揮的作用不可代替,大到宇宙火箭、人造衛星、飛機、輪船,小到電腦、電話、手機以及心臟起搏器等,都離不開各種各樣的電池。

加快反應速率:如實驗室用鋅和稀硫酸反應制取氫氣,用純鋅生成氫氣的速率較慢,而用粗鋅可大大加快化學反應速率,這是因爲在粗鋅中含有雜質,雜質和鋅形成了無數個微小的原電池,加快了反應速率。

比較金屬的活動性強弱:一般來說,負極比正極活潑。

防止金屬的腐蝕:金屬的腐蝕指的是金屬或合金與周圍接觸到的氣體或液體發生化學反應,使金屬失去電子變爲陽離子而消耗的過程。在金屬腐蝕中,我們把不純的金屬與電解質溶液接觸時形成的原電池反應而引起的腐蝕稱爲電化學腐蝕,電化學腐蝕又分爲吸氧腐蝕和析氫腐蝕:在潮溼的空氣中,鋼鐵表面吸附一層薄薄的水膜,裏面溶解了少量的氧氣、二氧化碳,含有少量的H+和OH-形成電解質溶液,它跟鋼鐵裏的鐵和少量的碳形成了無數個微小的原電池,鐵作負極,碳作正極,發生吸氧腐蝕:

電化學腐蝕是造成鋼鐵腐蝕的主要原因。因此可以用更活潑的金屬與被保護的金屬相連接,或者讓金屬與電源的負極相連接均可防止金屬的腐蝕。

高二必修一化學原電池教案 篇8

教學重點:

①原電池的化學工作原理;

②原電池的形成條件及電極反應式;電子流和電流的運動方向;

③培養學生關心科學、研究科學和探索科學的精神。

教學難點:

原電池的化學工作原理和金屬的腐蝕。

教學過程:

Ⅰ複習

[提問]化學反應通常伴有能量的變化,能量有那些轉換(或傳遞)能量的形式?

Ⅱ新課: §3-4原電池原理及其應用

[學生實驗,教師指導]

[學生思考的問題]

(1)鋅和稀H2SO4直接反應的實質是什麼?

(2)插入銅絲接觸到鋅粒後,爲什麼在銅絲上出氣泡?

(3)銅絲上的電子由何處而來,出來的是什麼氣體?

學生根據實驗,建議討論步驟:現象(易)——解釋(難)——結論(難)

一、原電池

對比銅鋅原電池與直流電源或乾電池的實驗,得出有關的電極名稱,電流流動方向,電子流動方向等。

電極反應:負極(鋅片) Zn - 2e = Zn2+(氧化反應)

正極(銅片)2H+ + 2e = H2↑(還原反應)

原電池反應:Zn + 2H+ = Zn2+ + H2↑

定義:把化學能轉變爲電能的裝置叫做原電池。

原電池中:電子流入的一極是正極(較不活潑金屬),電子流出的一極是負極(較活潑金屬)。

原理:較活潑的金屬發生氧化反應,電子從較活潑的金屬(負極)流向較不活潑的金屬(正極)。

原電池組成:①兩塊相連的活潑性不同的金屬(或可以導電的其它材料);

②電解質溶液(中學只侷限活潑金屬與電解質溶液能自發進行氧化還原反應的情況)。

原電池形成電流的條件:兩塊相連的活潑性不同的金屬(或可以導電的其它材料)與電解質溶液接觸構成閉合迴路。

經常用做惰性電極材料的物質是Pt(鉑)或C(石墨),如下圖兩個裝置的電極反應是相同的。

說明:教學軟件不能代替教學實驗,不過可以在總結時用演示教學軟件。

[練習]判斷下列裝置那些能構成原電池,標出電極名稱,寫出電極反應。

二、化學電源

(教師可以佈置課外文獻檢索,課堂時間有限,不可能涉及過多內容,侷限於教材即可)

1、乾電池

家庭常用電池。

常見的是鋅-錳乾電池。如圖:

2、鉛蓄電池

目前汽車上使用的電池。

鉛蓄電池的構造是用含銻5%—8%的鉛銻合金鑄成格板。PbO2作爲陽極,Pb作爲陰極,二者交替排列而成。電極之間充有密度爲1.25%—1.28%gcm-3的硫酸溶液。

3、鋰電池

鋰電池是一種高能電池,鋰作爲負極,技術含量高,有質量輕、體積小、電壓高、工作效率高和壽命長等優點。常用於電腦筆記本、手機、照相機、心臟起博器、火箭、導彈等的動力電源。

4、新型燃料電池

還原劑(燃料)在負極失去電子,氧化劑在正極得到電子。

目前常見的有,氫氣、甲烷、煤氣、鋁等燃料與空氣、氯氣、氧氣等氧化劑組成的燃料電池。

特點是能量大、使用方便、不污染環境和能耗少等。

三、金屬的腐蝕和防護

(1)金屬的腐蝕

金屬腐蝕是指金屬或合金跟周圍接觸到的氣體或液體進行化學反應而腐蝕損耗的過程。

◇ 析氫腐蝕(在酸性條件下)

說明:析氫腐蝕備有Flash演示教學軟件,請查閱或選用。

鋼鐵在潮溼的空氣中,鋼鐵表面吸附的水膜由於溶入二氧化碳,使H+增多。

H2O + CO2 H2CO3 H+ + HCO3-

構成的原電池:鐵(負極)——碳(正極)——酸性電解質薄膜

負極(鐵)Fe – 2e = Fe2+ (被氧化)

正極(碳)2H+ + 2e = H2↑(被還原)

◇ 吸氧腐蝕(在弱酸性或中性條件下)

說明:吸氧腐蝕備有Flash演示教學軟件,請查閱或選用。

鋼鐵在潮溼的空氣中,鋼鐵表面水膜溶解了氧氣。

構成的原電池:鐵(負極)——碳(正極)——電解質薄膜

負極(鐵)2Fe – 4e = 2Fe2+ (被氧化)

正極(碳)2H2O + O2 + 4e = 4OH-(被還原)

◇ 析氫腐蝕和吸氧腐蝕往往同時發生,一般情況下,鋼鐵腐蝕主要是吸氧腐蝕。

[討論] 析氫腐蝕或吸氧腐蝕鋼鐵表面水膜溶液的PH值會有什麼變化?

(2)金屬的防護

[通過研究討論學習]

1、 改變金屬的內部組織結構。

2、 在金屬表面覆蓋保護層。

塗油脂、油漆,覆蓋搪瓷、塑料,電鍍、熱鍍、噴鍍,在鋼鐵表面形成緻密而穩定的氧化膜。

3、 電化學保護法。

Ⅲ作業——教材69頁:一、二、三題

[課後研究課題]

通過查找資料(包括上網)瞭解一種新型電池的詳細化學原理和優缺點。(如海水電池、氫氧燃料電池、鈕釦電池、鋰電池等)

高二必修一化學原電池教案 篇9

知識與技能:

1、使學生了解原電池的工作原理。

2、能夠寫出電極反應式和電池反應方程式。

過程與方法:

1、經歷探究構成原電池的原理的過程,瞭解科學探究的步驟,學習科學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學探究的能力;

2、經歷多次小組合作、學習、討論,是學生合作學習、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提高。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在合作探究學習的過程中體驗思維碰撞的樂趣。

重點:

瞭解原電池的工作原理,能夠寫出電極方程式和電池反應方程式。

難點:

原電池的工作原理。

教學過程:

【引入】學生閱讀教材70頁,解答電化學定義及電化學研究的內容,使學生在整體上了解本章知識點。

【播放視頻】以塑料杯、鐵釘、銅絲、白醋、二極管等生活中常見基本器材所做的有關原電池的實驗,引起學生的興趣,並提出問題,二極管發光的原因是什麼,讓學生帶着問題去學習。

【展示問題】

1、什麼是原電池?

2、構成原電池的條件是什麼?

3、原電池的正負極和電子流向如何判斷?

4、原電池的工作原理是什麼?(將原電池內容進行細分,使學生有目的的進行學習研究,給學生五分鐘時間,閱讀課本71—72頁,帶着問題進行閱讀,是學生對於整體知識有一個初步的認識,方便之後的學習)

【提問】什麼是原電池

【學生回答】將化學能轉化爲電能的裝置叫做原電池。

【追問】那麼構成原電池需要什麼條件呢?接下來通過實驗探究來進行了解。

【實驗探究一】

【結論】前一個裝置可以形成原電池,後一個裝置不能形成原電池,得出形成原電池的條件之一:活潑性不同的兩個電極。並通過討論,進一步確定,活潑性較強的做負極,而活潑性較弱的做正極。

【實驗探究二】

【結論】前一個裝置可以形成原電池,後一個裝置不能形成原電池,得出形成原電池的條件之二:電極必須插進電解質溶液中。

【實驗探究三】

【結論】前一個裝置可以形成原電池,後一個裝置不能形成原電池,得出形成原電池的條件之三:必須要形成閉合迴路。

【追問】通過以上實驗,瞭解了構成原電池的三個條件,但是最根本的條件並沒有探究到。提問:原電池是將化學能轉化爲電能的裝置,其中電流是如何產生的呢?

【學生回答】是由於電子的定向移動所以產生了電流

【追問】電子爲什麼會定向移動,在化學學習中哪種化學反應能使電子定向移動?

【學生回答】氧化還原反應

【總結】由以上提問,可得出構成原電池的第四個條件:能自發進行的氧化還原反應。讓學生對構成原電池的四種條件記憶兩分鐘,之後進行提問。

【提問】構成原電池的條件?

1、具有活潑性不同的電極,較活潑的金屬作負極,較不活潑的金屬或非金屬作正極。

2、具有電解質溶液。

3、形成閉合迴路。

4、具有能自發進行的氧化還原反應。

【提問】如何判斷原電池的正負極及電子的流向。(給學生三分鐘時間,學生小組討論,解決問題,之後隨機抽取學生回答)

負極:較活潑金屬,電子流出,發生氧化反應

正極:較不活潑金屬或非金屬,電子流入,發生還原反應。

【講述】剛纔講解了有關原電池的定義、構成條件、各電極的反應,需要將這些知識點形成網絡,方便記憶與理解。

【小結】總結本節課的基本概念,對基本的定義和專用名詞進行記憶。

【練習】判斷裝置是否能形成原電池?

【回答】ABEO可以形成原電池;CDFMN不能構成原電池。

【追問】CDFMN爲什麼不能構成原電池,各自的原因是什麼?(學生回答,進一步複習鞏固構成原電池的四個條件)

【結尾】展示原電池在以後學習中的應用,是學生對原電池的重要性有一個清晰的認識。播放一段由橙子製造原電池的實驗視頻,寓教於樂,使學生學會自己動手,學會用身邊簡單的生活原料來進行有趣的化學實驗,學以致用,達到良好的學習成果。

【板書】

電化學——原電池

1、定義:將化學能轉化爲電能的裝置

2、工作原理:自發進行的氧化還原反應

3、構成條件:

①活潑性不同的電極材料

②必須插進電解質溶液中

③必須形成閉合迴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