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二教案 > 論語選讀《待賈而沽》教案

論語選讀《待賈而沽》教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96W 次

  教學目標:

論語選讀《待賈而沽》教案

1、理解孔子的政治理想與現實的矛盾,瞭解孔子的價值取向;

2、引導學生以現代觀念理解、評價孔子並獲得生活啓示。

 一、導入新課

說到孔子,你們的腦中出現了什麼樣的形象?他的身份是什麼?

思想家、教育家。作爲歷史上頭號教書匠,他教育出了許多在當時和後來縱橫各國政壇的學生,比如打仗專家子路,道德完人顏淵,賺錢專家子貢,理財專家冉有,那麼,他本人是不是政治家呢?

如果不是,爲什麼不是呢?

可能有三類情況:一是主觀上不願做,像莊子釣於濮水,謝絕了楚王的卿相之位,追求絕對的人生自由;二是客觀上沒法做,缺乏行政所必須的能力,或者像趙括一樣,只會誇誇其談,不會幹實事;三是事實上沒機會做,才能像美玉被石頭包住,不被世人所知。那麼,孔子是哪一種情況呢?

 二、研讀課文

1、 大聲朗讀課文,粗通文意。如有不解之處,對照譯文加以理解。

2、 分組討論:A、孔子是否有從政熱情?B、孔子是否有行政能力?C、孔子是否有施政機會?

3、 解答疑問:

A、孔子的政治熱情表現在哪些地方?

一是以天賦使命自居

二是疾沒世而名不稱

三是對待賈而沽的自我表白:

中國古人向來有“比德於玉”的傳統,文人懷瑾握瑜,既是品格的寫照,又是才能的隱寓,更是德才兼備者的自況。但遺憾的是買家只有一個,學而優則仕,“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每一箇中國人生來就是爲了實現“治國平天下”的偉大理想。而要實現這一偉大理想,只有出仕才能帶領百姓謀幸福,纔是文人體現人生價值的唯一途徑。

補充:除此之外,論語裏邊還有一些傳神的細節描寫,也能讓我們窺見孔子的政治熱情。

朱熹形容孔子“三月無君則吊”,意思是閒居三個月,孔子就心神不寧,寂寞難耐。

“君命召,不俟駕而行”,聽到 國君召喚,沒等車準備好,就急衝衝出門。

上朝表情:朝,與下大夫言,侃侃如也。與上大夫言,誾誾如也。君在,踧踖如,與與如也。

你看,上朝時,他溫和歡悅,中和正直;國君在朝時,恭敬謹慎,鄭重其事。

從這些句子裏,你讀出了什麼意思,又讀出了哪些意味?

對理想的執着,對政治的狂熱,自我實現的急切心理。

B、孔子是否有足夠的行政能力?那些話有沒有吹捧和吹牛之嫌?)

一是儀封人的評價(天將以夫子爲木鐸)天下無道已經很久了,上天將以孔夫子爲聖人來號令天下。木鐸,金屬鈴鐺中間的那個木舌,官員用它來宣達政令。儀封人認爲某子有着某種神聖而偉大的使命,這可以理解爲外界對孔子的社會認同。

二是夫子自道(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除了這句明白表示自己有能力在短期內讓一個國家蒸蒸日上之外,另外還有比較含蓄的表白,如剛纔提到的“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天生德於予,桓魋其如予何?”表明自己是上天文治與德治的代言人.

孔子做官到底行不行,事實勝於雄辯。司馬遷在《孔子世家》裏提到這樣幾件事:

鏈接文字:①孔子在魯國的政績:

其後定公以孔子爲中都宰,一年,四方皆則之。

定公十三年……公山不狃/叔孫輒率費人襲魯。……孔子命申句須,樂頎下伐之,費人北。國人追之,敗諸姑蔑。

定公十四年,孔子由大司寇行攝相事……誅魯大夫亂政者少正卯。與聞國政三月,粥羔豚者弗飾賈; 男婦行者別於塗;塗不拾遺;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歸。

②孔子弟子的能力:

王之使使諸侯有如子貢者乎?——無有。

王之輔相有如顏回者乎?——無有。

王之將率有如子路者乎?——無有。

王之官尹有如宰予者乎——無有。(楚令尹子西與楚王的對話)

小結:孔子曾經是一個頗爲傑出的公務員,稱得上政績卓著,一度官至魯國代理宰相;他還是一個懂得“文事者武備,武事者文備”的頗有俠義風采的外交官;一個激進的、動真格的改革派;一個直接指揮過戰鬥,並取得戰場勝利的前線指戰員。還培養出了一大批代表那個時代最高施政能力的各國搶手的官員學生。

C、那麼,到底在那個時代有沒有人用他?讀本課7/8/12章,哪些執政者聘請過孔子?最終爲什麼沒去成?

魯國的公山弗擾,晉國的佛肸,魯國的大夫陽貨都曾向孔子發出邀請函。前兩次邀請,孔子都動了心。“召,子欲往”,但最終爲什麼沒去成?

被忠勇耿直的子路攔阻了。事後孔子說,哼,只要有人用我,我一定不讓他失望,我定能幫他搞得像周朝一樣。多像夢話。“佛肸以中牟畔”。當時孔子正在周遊列國的流亡途中,聽說佛肸想叫自己過去幫手,居然又動了心,結果還是被子路給攪黃了。這回老夫子很有些情緒,衝子路說,他是反賊怕什麼?不是有種堅固的東西,怎麼磨也磨不碎嗎?不是有種潔白,怎麼染也染不黑嗎?難道我就合該像只匏瓜,光掛着,不能吃?活脫脫一副飢不擇食,慌不擇路的模樣。

當然,他還有把持得住的時候,讀第十二章,當陽貨送給孔子蒸熟的小豬時,孔子爲什麼偏要趁他不在的時候去回禮?不是冤家不聚首,孔子想逃偏偏逃不開,路上還是遇見了陽貨。陽貨一番話似乎說動了孔子,孔子也在口頭上答應了“諾,吾將仕矣”。那麼他出仕了嗎?

落實“畔”字和“待”字。

D(待定環節)孔子的想法是否自相矛盾?

 三、延伸討論

打不開的政治情結,實現不了的政治理想,對孔子來說,是應該悲哀,還是值得慶幸呢?

學生可能認爲很不幸,理由如:一顆富於激情的心靈永久處於痛苦之,並導致長達十四年的漂泊勞頓;

魯國更加衰落;標誌着以仁愛之心構建和諧的人文理想終告破滅;春秋之後是戰國,中國歷史迎來了一個更黑暗、更荒誕的時代等等。

也可能有學生認爲值得慶幸,並擺出諸如這些理由:

政治理想破滅的孔子,走出了另外的人生之路,取得了更大的人生成就:

文化上:追跡三代之禮,序書傳,上紀唐虞之際,下至秦繆,編次其事。(歷史)

詩三百五篇孔子皆絃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頌之音。禮樂自此可得而述,以備王道,成六藝。(音樂)

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說卦》《文言》

教育上:孔子以詩書禮樂教,弟子蓋三千焉,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人,如顏濁鄒之徒,頗受精幹者甚衆。

影響:孔子布衣,傳十餘世,學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國言六藝者折中於天子,可謂至聖矣。

  四、總結全文

綜觀孔子的求仕之路和人生之路,真是成就因爲政治,困窘也因政治;喜悅因爲政治,憂傷更因政治。透過這篇文章,我們讀到了孔子豐富而矛盾的內心世界,看到他的雄心,也看出他的氣節;看到他的激情,也看出他的頹廢;看到他的原則,也看出他某種程度的妥協,但終究,在那個動盪變化的時代,他選擇了“君子固窮”,而不是“苟且取容”。他留給我們閃耀光輝的思想和黯然神傷的背影,也給我們留下一個真實自在的、活生生的孔子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