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二教案 > 《山中與裴秀才迪書》教案「優秀篇」

《山中與裴秀才迪書》教案「優秀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03W 次

  《山中與裴秀才迪書》教案之一

  教學目標:

《山中與裴秀才迪書》教案「優秀篇」

知識與技能:瞭解作者王維,識記文中出現的文言實詞、虛詞。

過程與方法:感受作者筆下景物的特徵;瞭解本文句式特點。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熱愛大自然、寧靜恬淡的感情。

 教學重點:

感受作者筆下景物的特徵。

 教學難點:

瞭解本文句式特點。

  教學方法:

  誦讀品味法、引導法。

  教學用具:

多媒體課件、常規教具。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設想:

這篇文章短小精悍,文中涉及到的基礎知識並不太多,但其本身在寫景抒情方面很有特色。因此建議在學習中,以誦讀品味爲主,爭取能在多遍閱讀的基礎上把握住作者在文中所描繪的景物特徵,並體會其抒情的方式。

教學過程:

  【導入語】

相信大家都聽過這樣一句讚譽:“味摩詰之畫,畫中有詩;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這是宋朝大文學家蘇軾對盛唐田園詩人王維詩作的高度評價,學過本文之後,大家還會發現,這個特點不僅在王維的詩歌裏有,散文裏也有!現在我們就來學習他的一篇書信體散文《山中與裴秀才迪書》。

 【作者介紹】

王維(701-761),字摩詰,外號“詩佛”,太原祁(今山西祁縣)人。王維精通佛學,佛教有一部《維摩詰經》,是維摩詰向弟子們講學的書,王維很欽佩維摩詰,所以自己名爲維,字摩詰。王維是盛唐詩人,官至尚書右丞,因此後人又稱他爲“王右丞”。擅長詩與畫,兼通音樂,並能使諸藝互通,尤以描繪山水田園的詩歌著稱,他繼承和發展了謝靈運的山水詩,成爲盛唐山水田園詩派的代表人物。他也有一些是反映邊塞和送別的詩作,如《送元二使安西》、《九月九日憶山中兄弟》。作品有《王右丞集》。

 【解題】

“山中”點明地點。“秀才”是唐代對未中進士者的一種通稱。“裴迪”王維友人,曾任蜀州刺史,曾是輞川別業的常客,也是王維寄情山水的同道。“書”點明瞭體裁。

 【簡介背景】

王維在天寶三載(744)在藍田購買了輞川別業。每到休假之時,便來到那裏,過着半官半隱的生活。這時,朝政由奸相李林甫把持,有才能和敢於直言諫諍的人,紛紛受到壓制、打擊。在這種情況下,王維早年經國濟民的心志開始冷淡下來,他要在山水之間尋求寧靜、安逸的生活環境,以潔身自好,躲避政治風險。裴迪曾是輞川別業的常客,是王維寄情山水的同道。這一年的臘月末,裴迪在自家溫習經書,準備去應科舉考試。王維在輞川別業頗有孤獨之感,便寫了這一封信給裴迪,約他明年春天來這裏與他同遊。

 【文言知識點】

1、 通假字:然是中有深趣矣!無忽:“無”通“毋”,不要。

2、 古今異義詞:

近臘月下,景氣和暢:景氣,古義,氣候。今義,指經濟繁榮現象,也泛指興旺。

此時獨坐,僮僕靜默:靜默,古義,休息、入睡。今義,寂靜,沒有聲音。

3、 詞類活用:

與山僧飯訖而去:“飯”,名詞作動詞,吃飯。 北涉玄灞:“北”,名詞作狀語,向北。

夜登華子岡 / 村墟夜舂:“夜”,名詞作狀語,在夜晚。

麥隴朝雊:“朝”,名詞作狀語,在早晨。

4、特殊句式:

憩感配寺 / 寒山遠火,明滅林外:省略句。 步仄徑,臨清流也:省略句、狀語後置。

 【內容解析】

1、文中三段各寫了什麼內容?作者遊覽這些景點時想到了什麼?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明確:第一段,概述自己出遊的經歷,記獨遊的索然無味。第二段,寫旅途的經歷及對往昔的回憶。第三段,想象明春山景,向裴迪發出熱情邀請。全文表達了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對恬淡寧靜、超塵脫俗的人生境界的追求,和對朋友款款深情的思想感情。(教師點撥:說明本文內容既有山中美景,又有朋友的深情,雖然寫景佔很大比重,但敘友情仍是貫穿始終的線索。這也符合了本篇文章的文體特徵,即是一封書信。書信是與接受者對話的,其所敘之事、所寫之景、所抒之情都應與收信人有密切關聯。作者正是做到了以二人相處的往事,以二人共賞的風景和二人相同的志趣,來吸引、說服對方)。

2、將文中描繪自然風光的兩處文字找出來,說說這兩段文字分別寫了哪些景物,這些景物有什麼特徵?請用準確的詞語爲這兩段文字命名(結合課後練習一)。

明確:第一段描寫是藍田冬夜圖,有動有靜,有聲有色,如一幅水墨國畫,着墨淡雅,用筆清疏,寫意傳神,基調寂靜而清幽,是實景的真實描繪。

第二段用歡快流暢之筆描寫了藍田春色圖,把春日山中萬物勃發,生機盎然的景象描寫得清新朗秀,令人不勝嚮往。是作者想象中的美景,是虛寫。

3、本文議論抒情的句子與描繪美景的句子在句式上有何不同,說說這樣的句式在此文中有何藝術效果(結合課後練習二)?

明確:本文句式駢散結合。寫景多用四言句,句式整齊,富有節奏感,情景交融,意境深遠;抒情議論,多用散句,信筆抒寫,輕靈自由。全文整散結合,句式靈活,讀來活潑明快,於清詞儷句中現故山美景,於長短變化中表厚意深情。

例子1:首段及“斯之不遠,倘能……山中人王維白”都是散句。

例子2:“北涉玄灞,清月映廓。夜登華子岡,輞水淪漣,與月上下。寒山遠火,明滅林外。深巷寒犬,吠聲如豹。村墟夜舂” 和“當待春中,草木蔓發,春山可望,輕鯈出水,白鷗矯翼,露溼青皋,麥隴朝雊。”都是駢句。

  【小結】

裴迪是王維的好友,沒有必要給他寫信也刻意經營,從文章語氣、結構看,王維此信該是隨意揮灑,自然成趣的。不過作者畢竟是田園詩壇的妙手,寒山月夜的美景,在作者的筆下確實描寫得栩栩如生:山的輪廓,水的波影,燈火的渺遠明滅,以及犬聲、夜舂聲、疏鐘聲,構成了一幅立體的畫面,真不愧“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畫外有音。寫信的目的無非是要朋友分享自己的快樂,順便激發一下他的遊興。“當待春中”一段設想美景,歷歷如見,寥寥數筆便塗抹出山野農田裏的一片春意,縱不言請,讀者也已心動欲往。

  作業佈置:

預習《與尹師魯第一書》。

  《山中與裴秀才迪書》教案之二

  教學目標:

 一、知識教育目標

1.讀懂課文,理解文句,積累文言詞語。

2.學習本文寫景的藝術與構思的方法。

 二、能力培養目標

1.培養誦讀和品味文言文精巧語言的能力。

2.培養鑑賞優秀古代散文的習慣與技能。

 三、德育滲透目標

正確評價課文中反映出的作者的思想情趣,培養熱愛大自然的感情。

四、美育滲透目標

體會本文文筆洗練、自然清新的風格,培養學生對祖國山水之美的感受力。

 教學方法:

1.初讀全文,掃清文字障礙,瞭解文章描寫的主要內容。

2.與同是寫景記遊的《赤壁賦》作比較,通過比較,瞭解兩文在內容與記遊方式方面的不同。《赤壁賦》寫二三文人雅士的月夜之遊;而《山中與裴秀才迪書》寫詩人獨自新賞寒山月夜的美景及“當待春中”一段懸想春景。《赤壁賦》是一次夜遊赤壁的記錄,以時間爲序;而《山中與裴秀才迪書》信步遊覽所見和想象與友人一同欣賞春景的情景。

3.反覆誦讀,然後分析作者選取景物的角度,所寫景物的特點。

 重、難點及解決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