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二教案 > 人教版《勸學》教學設計

人教版《勸學》教學設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38W 次

  【教學目標】

人教版《勸學》教學設計

1、知識目標:

⑴ 瞭解《荀子》及相關知識。

⑵ 掌握並積累重要的文言文實詞和虛詞。

⑶ 掌握本文出現的通假字、詞類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2、能力目標:

學習本文比喻論證、對比論證的方法,提高學生圍繞中心論點合理論證的能力。

3、德育目標:

⑴ 明確認識學習的重要性以及學習必須“積累”“堅持”“專一”的道理。

⑵ 理解比喻的含義以及比喻與比喻之間的內在聯繫。

  【教學重點】

1、比喻的含義和內在的聯繫。

2、背誦全文,積累文言詞語。

  【教學難點】

掌握全文比喻代議,寓議於喻及從正反兩方面反覆論證的特點。

  【教學方法】

1、提綱式教學法。

2、點撥法與討論法相結合。

  【教具準備】

多媒體、CAT課件、錄音機、教學磁帶。

  【教學時數】

2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二、荀子簡介學生讀註釋,教師補充

多媒體顯示:

荀子(約公元前313~前238),名況,當時人們尊重他,稱他荀卿。漢代著作因避漢宣帝劉洵諱,寫作孫卿。戰國末期趙國人,曾遊學於齊,當過楚國蘭陵令。後來失官居家著書,死後葬於蘭陵。

荀子是我國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後的代表,樸素唯物主義思想集大成者。韓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學生。他反對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規律是不以人們意志爲轉移的,並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勝天的思想。他強調教育和禮法的作用,主張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視教化兼用“禮”治,強調“行”對於“知”的必要性和後天學習的重要性,認爲後天環境和教育可以改變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該書由《論語》、《孟子》的語錄體,發展爲有標題的論文,標誌着古代說理文的進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說理透徹、語言質樸、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勸學》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幾段的節錄。

三、解題

《勸學》的“勸”起着統領全篇的作用。

教師先在黑板上寫一個“勸”字,問道:這個字是什麼意思?學生往往會不假思索地回答:“勸告”。教者趁此在“勸”字後加上一個“學”,再問:“勸”是什麼意思?學生纔會領悟:原來它還有“勸勉”的意思。這在心理學上叫做給學生建立“注意中心”。接着就講:“勸”的繁體字“勸”是形聲字,凡是用“力”作聲旁的字,多數有給人們勉勵的意思,如“勵”、“努”等。這是“勸”的本義,而在現代漢語中,“勸”,解釋爲“勸阻”,詞義已經轉移了。作者在這篇以《勸學》爲題目的文章中,勉勵人們要不停止地堅持學習,只有這樣才能增長知識,發展才能,培養高尚的'品德。

四、熟讀課文,把握文意

1、學生齊讀課文或聽錄音。

2、注意下列字詞讀音:

多媒體顯示:

1、第一組,通假字:

⑴ 輮(róu)通煣

有(yòu)通又 知(zhì)是“智”的古字

暴(pù)是“曝”的古字(通假字與本字同音;含音相近。)

⑵ 生(xìng)通性(古音聲母韻母相同。)

2、第二組,其他易寫錯讀錯字:

中(zhòng) 礪(lì) 參(cān) 省(xǐng) 跂(qì)

臾(yú) 螯(áo)

五、師生共同研習課文

1、研習第1段:

中心論點:君子⑴曰:學不可以已⑵。

⑴ 君子:有學問、有修養的人。

⑵ 已:停止。

提出中心論點:學不可以已。

2、研習第2段:

⑴ 學生齊讀第2段:

⑵ 講解第2段:

青①,取之於藍②,而青於藍;冰,水爲之,而寒於水。木直中繩③,輮④以爲輪,其曲中規⑤。

① 青:靛青,一種染料。

② 藍:草名,也叫蓼藍,葉子可制染料。

③ 中繩:合乎拉直的墨線。

④ 輮:使…彎曲。

⑤ 規:測圓之器。

雖①有②槁暴③,不復挺④者,輮使之然也。

① 雖:即使。

② 有:通“又”。

③ 槁暴:槁,枯。暴,通“曝”,曬。

④ 挺:直。

故木受繩①則直,金②就③礪④則利。

① 受繩:經墨線量過。

② 金:金屬製的刀劍等。

③ 就:動詞,靠近,接近。

④ 礪:磨刀石。

君子博學而日參①省②乎③己,則知④明而行無過⑤矣。

① 參:驗,檢查。

② 省:省察。

③ 乎:相當於“於”。

④ 知:通“智”,智慧

⑤ 過:過錯。

⑶ 要求學生找出本段論述的事物及特點。

明確:

青─→藍 冰─→水

勝於 寒於

直木─→輪 木─→直 金─→利

輮 繩 礪

⑷ 上面提到的五個比喻都論述了學習的意義在於提高自己,改變自己。他們是平行並列的,還是依次排列的?請分析說明。

(學生思考、討論。)

明確:從論證思路可以看出,本段可以分層:

① 人只要不斷學習,就能得到發展、提高;

② 人只有博學,才能增長知識,培養品德,鍛鍊才幹,即達到“知明而行無過”這兩層不是平行.並列的,而是延伸。

3、研習第3段:

⑴ 學生齊讀第3段。

⑵ 講解第3段。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①之所學也;吾嘗跂②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③;順風而呼,聲非加疾④也,而聞者彰⑤。

① 須臾:片刻。

② 跂:提起腳後跟。

③ 見者遠:人在遠處也能看見。

④ 疾:強,這裏指聲音宏大。

⑤ 彰:明顯,顯著。

假①輿②馬者,非利足③也,而致④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⑤也,而絕⑥江河。君子生⑦非異也,善假於物⑧也。

① 假:藉助,利用。

② 輿:車。

③ 利足:腳步快。

④ 致:達到。

⑤ 能水:指游水,能,動詞。

⑥ 絕:渡。

⑦ 生:通“性”,資質,稟賦。

⑧ 物:外物,指各種客觀條件。

⑶ 要求學生找出本段最能說明作者觀點的一句話。

明確: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⑷ 提問:作者選哪些比喻來論證這一觀點的?

六、佈置作業

1、背誦全文。

2、完成課後練習1、2、3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