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八年級教案 > 語文八年級教案

語文八年級教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9.14K 次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就有可能用到教案,藉助教案可以恰當地選擇和運用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如何把教案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語文八年級教案,歡迎大家分享。

語文八年級教案

語文八年級教案1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瞭解課文內容,把握人物形象;。

2、能力目標:讓學生從文章中聯繫實際感悟其中的真情。

3、德育目標:學習父親性格中的艱苦創業精神和堅忍不拔的毅力。

教學重點:

把握人物形象

教學難點:

父親性格的核心

教材內容分析:

《臺階》是八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第三篇課文,以農民的兒子作爲敘事者,敘述父親爲蓋新屋而拼命苦幹的一生,表現農民艱難困苦的生存狀態和他們爲改變現狀而不懈努力的精神,作品兼有崇敬和憐憫雙重感_彩。

教學對象的分析:

初二學生理解能力比初一能力有所提高,在初一記敘文能力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他們的閱讀理解能力。

教學方法:

朗讀、討論、點撥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工具:

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我們學過朱自清的《背影》,寫的是父愛,父親身上的慈愛和堅強、艱苦和努力、困頓和掙扎都凝聚在這淚水模糊的晶瑩淚光中的背影上,父愛是世上最無私、最深沉的愛,表達是這麼簡單,沒有做作,沒有張揚,有的只是極其普通而又撼人心魄的細節。今天再來學習一篇謳歌父親的文章,讓我們一起走向《臺階》,走近文中的這位父親。

二、板書課題,出示目標

三、整體感悟:

1、出示速讀要領:要默讀,不出聲。

2、思考以下問題:

(1)主要寫了什麼內容?試用一句話來概括。

(父親用畢生精力造起了一棟有九級臺階的新屋)

(2)父親爲什麼要造一棟有高臺階的新屋?

(造新屋,當然是爲了改善居住條件,每個建築物都有它的人文性,所以說,父親對臺階的要求,也就是對地位的要求。父親想有地位而沒有地位,不甘心低人一等,立下宏願造臺階)

四、研讀賞析

1、教師導學

以上是對文章的整體感知。對一篇文章,除了整體駕馭之外,更重要的是對一些精彩的內容進行研讀。通過吃苦耐勞具體的研讀,更好地理解人物的性格特點,更貼切地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自主探究

請大家找出最讓你感動的刻畫父親的語句,有感情地讀一讀,說說讓你感動的原因。

請大家依據這種形式,談談你對文中細節刻畫的認識。

3、合作探究

4、全班交流

“我”的父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農民,是一個地地道道的“窮爸爸”,但是他卻能夠艱苦創業,不惜用畢生精力去鑄就一個象徵着他的尊嚴和夢想的高臺階。所以我們說……

以“父親是一位……的人”說話。

五、拓展延伸:

父親一輩子艱苦創業,所得的結果只不過是一間普通的房屋,只不過臺階高些罷了。父親這樣做究竟值不值得?

六、欣賞歌曲《我的老父親》

畫面中有父親的許多形象,聯繫生活,你是否也有這樣難忘的時刻?

七、佈置作業:

寫一篇日記:《父親》

語文八年級教案2

學法指導

1、概述

《馬說》是唐代著名文學家韓愈的一篇文章,原爲韓愈所作《雜說》的第四篇,大約作於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間(795—800)。文章表達了作者對統治者不能識別人才、摧殘人才、埋沒人才的強烈憤慨。“說”是古代的一種議論文體,用以陳述作者對社會上某些問題的觀點。

2、原文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只(zhǐ)辱於奴隸人之手,駢(pián)死於槽(cáo)櫪(lì)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盡粟(sù)一石(dàn)。食(sì)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xiàn),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yé)?其(qí)真不知馬也!

3、註釋

1、伯樂:春秋時秦穆公時人,姓孫,名陽,擅長相(xiàng)馬。

2、只辱於奴隸人之手:只是辱沒在馬伕的手裏。祗:只是。辱,受屈辱。之:的。奴隸人:低賤的人。

3、駢(pián)死於槽櫪(cáolì)之間:(和普通的馬)一同死在馬廄(jiù)裏。駢:兩馬並駕。駢死,並列而死。槽,喂牲口用的食器。櫪,馬棚。

4、不以千里稱也:不用“千里(馬)”的稱號稱呼(它)。以,把,用。稱,稱呼。千里:日行千里

5、馬之千里者:能日行千里的馬。之,助詞。此句“馬”和“千里者”是部分復指關係。

6、一食(shi二聲):吃一頓。或盡粟一石:有時要吃盡食料一石(dàn)。或,有時。盡,全,這裏作動詞用,是“吃盡”的意思。粟,本指小米,也泛指糧食。石,十鬥爲石。

7、食(sì):同“飼”,餵養。下文“而食”“食之”的“食”,也念sì。

8、其:指千里馬,代詞。能千里:能走千里。之:(定語後置,不譯。)

9、是:這樣,指示代詞。

10、能:才能。

11、才美不外見:才能和長處不能表現在外面。見,同“現”,顯現。

12、且:猶,尚且。欲:想要。等:等同,一樣。不可得:都做不到。得,能,表示客觀條件允許。

13、安:怎麼,哪裏,疑問代詞。

14、策:竹製的馬鞭子,這裏是用鞭子打的意思。之:指千里馬,代詞。以其道:按照(驅使千里馬的)辦法。道:方法。

15、盡其材:竭盡它的食材。指餵飽了馬,使它日行千里的能力充分發揮出來。材:同“才”,才能

16、鳴:馬叫,之:代千里馬。通其意:通曉它的意思。

17、執策:拿着馬鞭。執,握。策,趕馬的鞭子,名詞。臨:面對。

18、嗚呼:表示驚歎,相當於“唉”。

19、其真無馬邪(yé):難道真的沒有千里馬嗎?其:難道,表反問語氣。邪,同“耶”,表示疑問,相當於“嗎”。

20、其:恐怕,大概;表推測語氣。

21、常:通常,平常。

作者簡介 韓愈(768~824)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字退之,河陽(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漢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稱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部。諡號“文”,又稱韓文公。他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主張學習先秦兩漢的散文語言,破駢爲散,擴大文言文的表達功能。宋代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爲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並稱“韓柳”,有“文章鉅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裏。韓愈還是一個語言巨匠。他善於使用前人詞語,又注重當代口語的提煉,得以創造出許多新的語句,其中有不少已成爲成語流傳至今,如“落井下石”、“動輒得咎”、“雜亂無章”等。在思想上是中國「道統」觀念的確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韓愈三歲而孤,受兄嫂撫育,早年流離困頓,有讀書經世之志,雖孤貧卻刻苦好學。20歲赴長安考進士,三試不第。25~35歲,他先中進士,三試博學鴻詞科不成,赴汴州董晉、徐州張建封兩節度使幕府任職。後回京任四門博士。36~49歲,任監察御史,因上書論天旱人飢狀,請減免賦稅,貶陽山令。憲宗時北歸,爲國子博士,累官至太子右庶子,但不得志。50~57歲,先從裴度徵吳元濟,後遷刑部侍郎。因諫迎佛骨,貶潮州刺史。移袁州。不久回朝,歷國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職。政治上較有作爲。詩力求險怪新奇,雄渾而重氣勢。

寫作背景 本文選自《韓愈文選》(人民文學出版社1980年版)中的《雜說》。

《馬說》大約作於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間(795—800)。其時,韓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書宰相求擢用,“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門,而閽人(守門人)辭焉”。儘管如此,他仍然聲明自己“有憂天下之心”,不會遁跡山林。後相繼依附於宣武節度使董晉、武寧節度使張建封幕下,鬱鬱不樂,所以有“伯樂不常有”之嘆。

跟《馬說》同期的作品還有《龍說》(即《雜說一》)。文章以龍喻聖君,以雲喻賢臣,借“龍噓氣成雲”,然後“乘是氣,茫洋窮乎玄間(宇宙間)”的傳說,闡明賢臣離不開聖君任用,聖君也離不開賢臣輔佐的道理,可以視爲《馬說》的姊妹篇。

教 學 流 程

第一課時:預習展示課

學習目標:通順而有感情的朗讀全文。

環節和時間預設:1、導入(5)2、自學+對學+羣學(20)3、展示(15)4、鞏固積累(5)

1、 導入學習內容。

2、 在教師的引領下學習作者的情況及寫作背景。(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分別用一句話來概括作者是一個什麼樣子的人和作者爲什麼要寫這篇文章,即可瞭解了作者和背景,必須是在自主的情況下進行的,有利孩子們掌握和識記)(對自主學習和解決疑問的同學進行表揚與加分)

3、 教師範讀文章,學生根據教師的範讀糾正讀音和自己的斷句以利於後面的朗讀。

4、 1)自己試讀,要有感情。2)對子組互讀,互相糾正。3)小組內展讀,小羣體互學。老師要針對具體情況進行評價。

5、 全班進行展讀比賽,由組內推選出一人進行有感情的朗讀,從而找出不足,教師給予評價。

6、 鞏固今天的學習內容,有時間完成下節課的內容。

第二課時 預習展示

學習目標:1、通譯全文。

環節和時間預設:1、導入(5)2、自學+對學+羣學(15)3、質疑+解疑+展示(15)4、鞏固積累(5)

1、導入。

2、自主學習,在前一課認真完成的基礎上,自己再根據自己的學習勾畫出自己還不夠熟悉或存在的問題,或者要告訴別人的重點內容。

3、對組學習,把自己的疑問和感受講給自己的同伴聽一聽,看能不能解決問題,把不能解決的問題再留下來,等待小組解決。

4、小組學習,將對組的問題拿出來,在組長的帶領下解決,把重點的或者是不會的不理解的提出來,質疑到自己的板面上,期待全班同學共同解決。

5、解疑過程,聚焦到側面的版面,大家共同解決留下來的問題,可以自由展示。

6、鞏固積累環節,由各組推薦一個人將其中一部分再作具體展示,以達到鞏固的目的。

學習內容: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世上有了伯樂(這樣的人),於是,之後就有了千里馬。千里馬經常有,可是伯樂(這樣的人)卻不常有。

故雖有名馬,只(zhǐ)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因此即使有名貴的馬,也只能辱沒在馬伕手中,(跟普通的馬)一同死在馬槽裏,不用千里馬來稱呼(它)。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能日行千里的馬,一頓有時能吃完一石(dàn)糧食。餵馬的人不知道它有日行千里的能力,把它當作普通馬來餵養。

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這樣的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是吃不飽,力氣不滿足,它的才能和特長不能顯現出來,想要它跟普通的馬一樣尚且辦不到,又怎麼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用鞭子抽打馬,不按照正確的驅使馬的方法,餵養它又不能使它充分施展它的才能,聽它嘶叫,卻不能通曉它的意思,

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握着馬鞭面對着千里馬(面前)說:“天下沒有千里馬!”唉!難道真的沒有千里馬嗎?(恐怕)是他(們)真的不認識千里馬呀!

第三課時:預習展示課

學習目標:1、理解課文內容,梳理文章結構。2、歸結文章的寫法及中心思想。

3、學習刻苦學習的精神。

環節和時間預設:

1、導入(5)

2、自學+對學+羣學(15)

3、分組展示(15)

4、鞏固積累(5)

學習過程:

1、小組交流,將自己本組內不會的知識和重點的知識找出來,一會在展示的時候要弄清。

2、分配任務,小組重點準備這部分內容。

3、根據小組分到的內容進行展示,補充與點評相結合。

學習內容:

1、構建全文結構圖(每個自然段的段意必在其中)

伯樂與千里馬的關係,慨嘆伯樂不常有的悲哀。

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千里馬被埋沒的原因

揭示中心:天下非無千里馬,而是無識千里馬的人。

2、仔細閱讀第一段,體會內容,你發現了什麼有價值的問題嗎?寫在下面。

1)引出論題的語句:表現伯樂對千里馬的決定作用。

2)表明作者觀點的語句即爲本文的中心論點。

3)沒有伯樂,千里馬將面臨怎樣的遭遇。

4)概括本段段意。

3、仔細閱讀第二段,體會內容,你發現了什麼有價值的問題嗎?寫在下面。

1)概括本段的段意。

2)千里馬被埋沒的根本原因。

3)千里馬被埋沒的直接原因。

4)最後一句話的作用:對千里馬被埋沒和食馬者的無知的憤怒,譴責。

4、仔細閱讀第三段,體會內容,你發現了什麼有價值的問題嗎?寫在下面。

1)本段的段意。

2)食馬者不知馬的具體表現。

3)“執策而臨之,天下無馬”的作用:運用語言和動作描寫對食馬者不知馬的醜態進行刻畫,刻畫了食馬者的淺薄、愚妄、愚昧、無知。

4)本文的中心句或者是主旨句是:

5)文中千里馬,食馬者,伯樂,各自比喻的是什麼人。

5、歸結文章的中心思想。

文章借伯樂相馬的故事提出了“千里馬常有,伯樂不常有”的見解,託物寓意,諷刺了封建統治者不識人才,不重人才,摧殘人才的愚昧與昏庸,表達了作者痛感“伯樂不常有”、懷才不遇的強烈憤慨。

6、結合全文內容,寫一寫你閱讀後的感受,可以從以下範圍入手:

A結合文章談一談當今人才的使用情況。

B對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的看法。

C如果你是千里馬,你將怎樣去做?

D我們該如何對待千時馬這樣的人。

E從全文中你獲得了什麼體會。

第四課時:鞏固展示課

學習目標:1、背誦大比拼,加深對課文的理解。2、展示讀後感,砸實對內容的分析。

時間及環節預設:1、準備(5)2、背誦展示(30)3、鞏固積累(10)

具體過程:

1、每個組要準備大家一起背誦,根據正確的程度和自信程度得分。

2、每個組要推薦一名最優秀的同學,代表全組進行展示,獲得分數,可以挑戰速度和準確度。

3、科代表與老師抽取一個人代表全組背誦其中一段,獲得分數。

4、抽取一人脫稿來展示自己的讀後感,根據書寫的深度與質量獲得分數。

語文八年級教案3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掌握課文中出現的重要詞彙。

2、抓住文中表達作者感情的重要語句。

(二)能力目標

整體感知課文內容,體會樸實語言所飽含的豐富情感。

(三)情感目標

1、感受父子情深,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2、珍愛親情,增進與父母的溝通與交流,培養中華民族傳統美德。

教學重點: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味洋溢在字裏行間的人間至情。

教學難點:

理解深沉的父子之情。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以自己的故事與父親的故事導入,父親是一部大書,年輕的兒女們常讀不懂,直到他們真正長大,站在理想與現實、歷史與今天的交匯點上重新打開它時,才能讀懂父親那顆真誠的心。今天我們一同走進朱自清的《背影》。通過“背影”這一感情的聚焦點,一同感受這一熟悉的而又陌生的、清晰的而又模糊的“背影”所表現的父親對兒子深沉的愛,共同體會父子深情。

二、檢查預習

1.給加點的字注音,識記字詞寫法。

交(jiāo)卸(xiè)奔(bēn)

喪(sāng)狼(láng)藉(jí)

簌(sù)簌(sù)典(diǎn)質(zhì)

賦(fù)閒(xián)頹(tuí)

唐(táng)瑣(suǒ)屑(xiè)

差(chāi)使(shi)虧(kuī)

空(kong)勾(gōu)留(liú)

揀(jiǎn)攙(chān)蹣(pán)跚(shān)

2、看意思說出詞語

1、亂七八糟的樣子()

2、紛紛落下的樣子()

3、悽慘暗淡,不景氣()

4、失業在家()

5、短時間停留()

6、言行守舊,不合時宜()

7、衰頹敗落()

8、看到某種情況,心裏感到悲傷()

9、感情積在心裏不得發泄()

10、細小而繁多(的事)()

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注意:語速、語調、節奏和感情)

質疑探究

1、文中四次出現“背影”,請你在“背影”前加上一個動詞,以便理解四處“背影”的不同含義。分別是在什麼情況下出現的?

2、四次出現“背影”,作者重點刻畫的是哪一次?

重點賞讀第六段。圈點勾畫出對父親進行描寫的語句。分析樸實的語言中所包含的深摯感情。

注意父親穿着、動作、語言以及背後的深厚感情。也可以不限制讓學生品讀,談自己的感受。

教師與學生展開對話,

a、父親的穿戴黑、深青家境不好,心情憂傷

b、走路的姿勢蹣跚年齡大,腿腳不便

c、爬月臺時的動作探、攀、縮、傾行動不便,艱難

四、再讀首尾,領悟深情,既而把握主旨。

再讀首尾段,引導學生談自己感受,讓學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課文所飽含的真摯的父子之情。

五、聆聽《父親》,感悟艱辛。

那是我小時候常坐在父親肩頭父親是兒那登天的梯

父親是那拉車的牛忘不了粗茶淡飯將我養大

忘不了一聲長嘆半壺老酒等我長大後

山裏孩子往外走想兒時一封家書千里寫叮囑

盼兒歸一袋悶煙滿天數星斗都說養兒能防老

可兒山高水遠他鄉留都說養兒爲防老

可你再苦再累不張口兒只有清歌一曲和淚唱

願天下父母平安度春秋

語文八年級教案4

 學習目標:

1.知識與技巧

(1)理解積累“讀一讀,寫一寫”中詞語,掌握其音、形、義。

(2)瞭解散文詩的一般特點,能有感情地朗誦散文詩。

2.過程與方法

(1)引導學生通過誦讀感知內容,感受本文語言的清新美與含蘊美。

(2)在比較中,體味兩幅雪景的不同,探究在不同雪景的描繪中寄寓作者的精神追求。

(3)理解本文幾個含蘊深刻的語句,進而把握文章主旨。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學習和感悟魯迅先生的審美情趣,玩強鬥志和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培養學生熱愛生活,拼搏進取的人生態度。

 重點難點:

重點:誦讀全文,比較兩幅雪景的不同特點來體味蘊含其中的情感。

難點:理解本文精練、優美、內蘊豐厚的語言。

 教學時數:二課時

 課前預習:

1.通讀課文。

2.蒐集回顧魯迅先生生平。

3.結合課文,藉助工具書完成下列詞語。

1.給下列加線字注音:

①磬口( )②塑羅漢( )③脂粉奩( )④灼灼( )⑤朔方( )⑥凜冽( )

2.解釋下列詞語:

①博識 ②美豔 ③灼灼 ④蓬勃

⑤凜冽 ⑥天宇 ⑦精魂 ⑧升騰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提示學生背誦有關“雪”的古詩詞名句(如,“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孤舟蓑苙翁,獨釣寒江雪”),教師簡評入課:“雪”,潔白的自然之物,是純潔與剛毅的象徵,因而,它也成了古今中外名人競相吟詠的對象。今天我們來欣賞著名作家魯迅先生的散文詩《雪》。

二、正課

(一)文學常識瞭解

學生根據課前預習簡介魯迅及其作品。教師適當補充。

(二)文體知識簡介散文詩(藉助多媒體字幕)

散文詩就是具有散文抒情特徵的詩,它在抒情手法上相當隨和地接近散文,不分行,具有一般分行詩所缺少的散文美,如內在的韻律,寬廣的抒情層面以及在一定程度上不排除邏輯思維等,但它又畢竟是詩(只是一種形式特別的詩),較爲短小,具有詩的文筆等。

(三)初讀感知

1.聽讀。聽詩朗誦是一種高雅的活動,而聽美好的散文詩更能讓人陶醉。請同學們閉上眼用心聽讀課文一遍,邊聽邊展現畫面,同時感受散文詩這種文體獨具特點(放朗讀錄音,或教師配樂朗讀一遍)。

2.展示聽讀收穫。

①聽讀中感受到的畫面(生自由談)。

明確:滋潤美豔生機盎然的江南雪,如粉如沙,蓬勃奮飛的朔方雪……

②聽讀中感受到的語言特點。

明確:語言清麗流暢,撲實真切,灑脫靈活,又不失嚴謹……

3.感讀。

感讀是一種文字與心靈初撞的過程,需視之以目,感之以心,動之以情,發之於口,請同學們在剛纔聽讀感悟的基礎上,直面課文,通過直觀的文字去查找學生初讀感知的畫面,同時注意預習時瞭解的字詞在文中的運用。

(四)層次疏理內容概括

1.根據聽讀和感讀到的畫面,給文章分層,並簡括層意。

明確:全文分兩個部分,第一部分(1~3)段,寫江南的雪,第二部分(4~6)段,寫朔方的雪。

2.合作探究:同桌交流概括兩幅圖的特點。

明確:江南雪,滋潤美豔,生機盎然。朔方雪,如粉如沙,蓬勃奮飛。

(五)美讀品味

精力專注,走入散文詩的意境,體悟詩中良好的情韻,恰當運用朗讀技巧,用聲音加以傳達。這時,我們的心靈深處便會激起情感的火花,受到美的薰陶。

提示朗讀要求:

1.讀準字音,把握節奏。

2.進入情境,讀出特點。

學生自由地大聲動情朗誦。

(六)展讀評價

找生,有感情朗讀課文(全文或某一段落)師生評價。

評價參照:

①發音準確,節奏合理。

②讀出詩意,感情充沛。

③“江南雪”語調要溫潤,讚美的,充滿嚮往的。

“朔方雪”要用孤獨不屈充滿戰鬥性的語調。

三、小結

在這篇優美的散文詩中,作者爲我們描繪了兩幅各具特點的圖景,江南雪的滋潤美豔,朔方雪的蓬勃奮飛,讓我們領略雪這一純潔自然之物的獨特風采,另外散文詩靈活的形式,優美的語言,也讓我們陶醉。所以同學們課下加強朗誦,將自己喜歡的段落摘抄下來,並有感情地背誦。

第二課時

一、文本探究

(一)內容、語言

1.作者怎樣描寫江南雪的?

學生交流討論反饋。

明確:

(1)文章開頭首先提到暖國的雨,然後對比着引出江南的雪。

(2)接寫雪的質地、顏色。

(3)虛實結合的手法,描繪了一幅充滿生機的雪野圖,襯托江南雪獨具的風格。

(4)寫孩子們塑雪羅漢,將雪與孩子們的快樂聯繫起來。

語言:提示學生找出描寫孩子們塑雪羅漢的動作,與神情的詞語,談談怎樣體現快樂的。

明確:呵、拍手、點頭、喜笑等。

2.用自己的語言再一次概括江南雪的特點。

明確:江南雪,透露出盎然的生機,孕育着生命。

3.作者又是怎樣描寫朔方雪的?感覺朔方的雪是一個怎樣的形象?

(學生交流討論反饋。)

明確:作者用一個“但是”巧妙轉折,先交待朔方雪與江南雪的截然不同,然後用“永遠如粉、如砂,決不粘連”寫出塑方雪以孤獨不妥協的姿態向世界宣告它的存在,它在日之中燦燦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霧。

在“凜冽的天宇下”,北方的雪儼然一個鬥士,它“蓬勃地奮飛,瀰漫於太空中”,使太空旋轉而且升騰地閃爍,像是一個奔放的挑戰者。

(二)情感和主旨

1.作者對江南的雪,朔方的雪感情態度是什麼樣的?

學生討論交流反饋。

明確:

作者對滋潤美豔的南方雪,對充滿生機的南方雪景充滿懷念和喜愛之情,對如粉如砂,旋轉升騰的朔方雪,寄寓了深切的同情和熱情謳歌。

2.作者爲什麼有這樣的情感,其寫作的目的是什麼?

(1)提供本文的背景材料(多媒體)

《雪》寫於1925年,正值不平凡的年代,南方的革命形勢蓬勃發展,可謂是春暖花開之日,然而,北方還處於一片寒凍之中。面對黑暗的現實與酷冷的季節,魯迅以徹底的革命民主主義戰士的態度去尋求“革新的破壞者”,去戰取理想的春天。他不僅以小說雜文進行戰鬥,而且有了小感觸就寫些短文,以後印成一本,謂之《野草》。

(2)生結合背景材料計論,回答問題歸納主旨。

明確:滋潤美豔的南方雪,寄託魯迅對美好理想的熾熱追求,這旋轉飛騰的朔方的雪,則蘊藏了魯迅反抗冷酷的現實社會的鬥爭品格,在這兩幅鮮明對立的圖景中,貫穿着一個共同的哲理:要用戰鬥來創造一個春天一般美好的世界。

二、關鍵詞語的品味

(研討課後練習二)學生結組交流,暢所欲言。

明確:

1.“冰冷的”“堅硬的”強調雪的不屈的精神,而這種精神是“燦爛的”是最值得讚賞的。

2.“青春”“處子”都是最富有生命力的狀態,這裏是江南的雪孕育着的生命,是與輕柔和緩的境界相聯繫的。

3.雨是雪的初始防段,雪是雨的昇華,作者用肯定的語氣讚揚了朔方飛雪追求自由的精神,同時對它不幸的遭遇寄寓了深切的同情,作者讚頌朔方的雪是“雨的精魂”也就是說它仍然保持了雨的自由活潑的精神。

三、遷移拓展

1.江南的雪那平和恬靜的美讓作者欣喜,寄託他美好的理想和追求,而作者更由衷地讚美北方雪的孤獨與剛毅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在悲壯的戰鬥中得到昇華的精神。好,讓我們閉上眼來傾聽殷秀梅演唱的《我愛你塞北的雪》走進雪的世界,去領略它那獨特美韻。(放錄音)

2.學了這篇文章,聽了這優美的歌曲,你對“雪”是否又有了更深層的認識,請拿出筆來寫一篇簡短的讀後感,字數不限可描寫,可議論,可抒情。(學生寫作,完成後交流評價)

四、小結

同學們,雪是雨的精魂,雪是春天的使者,雪象徵着純潔,雪象徵着剛毅,雪是奉獻者的化身,雪是挑戰冷酷的鬥士。心靈的冬季有雪相伴,你的心田,定會純潔滋潤,你的心音定會鏗鏘悅耳,你的心房定會寬闊坦蕩。

語文八年級教案5

教學目標:

1、品味作品富有表現力的語言,揣摩關鍵語句的含義。

2、掌握本文創作的特點,把握作者描繪的列夫·托爾斯泰眼睛的特點;

3、瞭解托爾斯泰豐富而深厚的精神世界和人生追求。

教學重點:

托爾斯泰的思想變化和人生追求。

課時安排:

兩課時。

學習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本文是一幅列夫托爾斯泰的“肖像畫”,作者不僅爲我們展示了托爾斯泰獨特的外貌特徵,更爲我們揭示了托爾斯泰深邃的精神世界。全文主要刻畫了托爾斯泰的外貌特徵和托爾斯泰那非同尋常的眼睛,讚美了托爾斯泰犀利的眼光,揭示了他人生的不幸。

本文是奧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傳記作品中可以獨立成章的一節。

二、托爾斯泰簡介:

展示媒體資源中的PPT課件,向學生簡單介紹托爾斯泰的生平經歷,並瞭解他的主要作品。長篇小說《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復活》代表了他的藝術高峯,也是他實踐“最清醒的現實主義”的標誌。

三、作者簡介:

同樣是利用媒體資源中的PPT課件,展示作者茨威格的圖片及文字資料,使學生對作家有一個大致的瞭解。

四、整體感知:

1、檢查預習生字詞的情況,教師正音。學生交流、鞏固。

(1)給下列畫線的字注音:

鬍髭(zī)長髯(r2n) 鬈(qu2n)發 黝(yǒu)黑 滯(zhì)留

愚鈍(dùn) 禁錮(ɡù)軒(xu1n)昂 犀(xī)利侏儒(rú)酒肆(sì)

尷尬(ɡ1nɡ4) 鋥(zènɡ)亮 甲冑(zhu) 粲(c4n)然盎(4nɡ)然

(2)解釋下列詞語:

黝黑:黑;黑暗。

滯留:停留不動。

愚鈍:愚笨;不伶俐。

器宇:人的外表;風度。

禁錮:束縛,限制。

軒昂:形容精神飽滿,氣度不凡。

犀利:鋒利;銳利。

教案《新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下冊《列夫·托爾斯泰》教案一》,

侏儒:身材異常矮小的人。

酒肆:酒館。

尷尬:處境困難,不好處理。

熾熱:極熱。

粗製濫造:指產品製作粗劣,不講究質量。

藏污納垢:比喻包容壞人壞事。

鬱鬱寡歡:心情不舒暢,不快樂。

鶴立雞羣:比喻一個人的才能或儀表在一羣人裏頭顯得很突出。

正襟危坐: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坐着。形容嚴肅莊重的樣子。

誠惶誠恐:惶恐不安。

廣袤無垠:廣闊無邊。古代以東西長度爲“廣”,南北長度爲“袤”。

頷首低眉:低着頭顯得很謙卑恭順的樣子。

無可置疑:沒有什麼可被懷疑。

黯然失色:用以表示相形之下暗淡無光。

2、播放媒體資源中課文朗讀的部分,學生聽讀並思考以下問題:

①全文在結構上分爲幾部分?每部分各寫了什麼內容?

②文章爲什麼重點寫他的眼睛?

③文章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聽讀課文時,要在書上圈點勾畫,聽讀課文後,先自己思考,然後小組討論,再全班交流明確:

①全文在結構上分爲兩部分。1~5自然段主要寫了托爾斯泰鬚髮的特點;6~9自然段描寫托爾斯泰那非同尋常的眼睛。

②眼睛是心靈之窗,托爾斯泰豐富的內心世界,通過眼睛而充分表達出來。這裏作者對托爾斯泰的眼睛的描寫,已不再限於肖像描寫了,而是含蓄地揭示了托爾斯泰作爲偉大的文學家,對他所處的時代作出準確、深入、全面的描繪,成爲時代的代言人。

③托爾斯泰是一位文學巨匠,創作了世界文學中第一流的作品。作者不僅爲我們展現了托爾斯泰獨特的外貌特徵,更爲我們揭示了托爾斯泰深邃的精神世界。文章的字裏行間滲透着作者對托爾斯泰的崇敬讚美之情。

3、研讀與賞析。

默讀課文,思考下列問題

①請用課文原句說說課文的第一部分具體刻畫了托爾斯泰怎樣的外貌特徵?

②刻畫這些特徵時,作者採用了怎樣的寫作手法?試說說其作用。(此處可從課文中找出運用誇張手法描寫托爾斯泰的眉毛、鬚髮、皮膚、鼻子的句子,仔細體會其表達效果。)

③讀了這一部分,你認爲托爾斯泰的相貌怎麼樣?

小組討論交流明確:

①托爾斯泰的外貌特徵:鬚髮特點:“他生就一副多毛的臉龐,植被多於空地”;面部輪廓:“留給人的總印象是失調、崎嶇、平庸,甚至粗鄙”;面容表情:“憂鬱面孔上籠罩着消沉陰影,滯留着愚鈍壓抑”,“沒有一點光彩可言”,“不是傳播智慧的廟堂,而是禁錮思想的囚牢”;穿戴方面:“對他來說,穿這件大衣,還是那件大衣,戴這頂帽子,還是那頂帽子,都沒什麼不合適”;總之,托爾斯泰的外貌會令拜訪者感到失望。

語文八年級教案6

教材分析

本文用細緻入微的筆墨描寫一隻小螞蟻爬上我的書桌,幾經試探後,發現桌面上有一粒餅乾屑,最終在我的面前扛着餅乾屑離開的故事,由此引發聯想,慨嘆螞蟻的幸福貨真價實及人在天地間的渺小。蟲子,在人類看來,是不起眼的,微不足道的,相對於人來說,是渺小的。作者寫的確實引人入勝,原因是作者有他自己的寫作思路:寫自以爲是的觀感,一次又一次的出力不討好。實質上這是在自我反省,反省人類的自以爲是。對人類的盲目進行了嘲笑,深刻的主題和風趣幽默的文字組成,形成了作者的情感和理性的思考。

本文最大的寫作特點是:一是細處落筆,小中見大。文章細膩的描述了“我”觀察一隻螞蟻覓食的過程及由此昇華的哲理,閃耀着動人的思想光彩。二是比喻、擬人等修辭方法的運用。本文使用了比喻、擬人等修辭方法,使文章顯得生動有趣。如“一隻螞蟻畏畏縮縮地爬上了我的書桌,如同一個成功的偷渡者”。生動形象的比喻,描繪了螞蟻的神態。“他謹慎地左顧右盼,慢慢地朝着一個方向邁出了幾步,隨後又不放心地退了回來,往另一個方向試探。”寫出了螞蟻具有人的神情和心理。

教學設想

理解並學習文中對螞蟻傳神生動的描寫,掌握文中有螞蟻引發思考的感悟式寫法,站在人與螞蟻的不同角度思考感悟而後進行寫作,是本課的學習重點和難點。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整體感知文章內容,把握文章主題。

2、理解並學習文中對螞蟻生動傳神的描寫。

過程與方法

1、在朗讀中感知文章內容,把握文章主旨。

2、掌握文中有螞蟻引發思考的感悟式寫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味作者真摯的情感和人文悲憫情懷。

教學重點

理解並學習文中對螞蟻傳神生動的描寫

教學難點

掌握文中有螞蟻引發思考的感悟式寫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板書課題。

出示圖片(螞蟻上樹)。螞蟻是同學們生活中常見的小動物,你仔細觀察過他們嗎?觀察過他們後有什麼感想嗎?寫下來過嗎?今天我們來學習南帆的《螞蟻》,看看南帆是如何觀察,如何聯想的?如何來寫感悟是隨筆的?

二走進作者

南帆,原名張帆,學者。1957年生,福建福州人,主要學術著作:《小說藝術模式的革命》《闡釋的空間》《衝突的文學》。在學術研究之餘,寫一些“智性散文”。散文集《文明七巧板》、《叩訪感覺》、《追問往昔》等。

三讀一讀

1初讀課文。

要求:a標出不認識的字,不理解的詞。(先同位交流解決,在不認識的班級交流解決)

b給段落標出序號。

2再讀課文,概括文章主要內容,梳理文章脈絡。

第一部分(1——5)對一隻發現餅乾屑的螞蟻的生動描寫。

第二部分(6——9)個人感悟。

(或者)發現螞蟻——觀察螞蟻——同情螞蟻——自憐自嘆

四說一說(品讀)

本文描寫螞蟻的語言別有一番情趣,請選出你喜歡的一句或幾句加以品味。

我喜歡XXXX,因爲它XXXX、

老師預設:

A一隻螞蟻畏畏縮縮地爬上我的書桌,如同一個成功的'偷渡者。——運用比喻修辭方法,生動形象的寫出了螞蟻歷盡千難萬險爬上書桌即僥倖又心存恐懼的情態。

B它謹慎地左顧右盼往一個方向試探。——運用擬人手法形象的寫出了螞蟻小心謹慎的探尋出路,辛勤勞苦的景象。

C作出某種重大的判斷。終於,他下定決心,義無反顧的對準一個方向前進。信念堅定。——大詞小用,寫出了螞蟻的決心,讚美螞蟻的探求精神。語言幽默詼諧風趣。

D這隻螞蟻在桌面上發現它驚奇的停了下來,快樂的就要暈過去了。——運用擬人誇張手法,生動形象的寫出了螞蟻意外得到餅乾屑的興奮。語言詼諧幽默。

小結:

同學們想一想,怎樣才能把動物寫的生動形象,活靈活現?

那就是採用擬人化手法,賦予動物以人的情態、心理。但這必須建立在細心觀察的基礎上。

五議一議(質疑交流)

我的疑問是什麼?(分組,選小組長,組長篩選問題,看誰的疑問更深刻?然後回答問題,看哪個小組回答的精彩。)

老師預設:

1、爲什麼說“螞蟻的幸福是渺小的”?

2、爲什麼說“螞蟻的幸福是貨真價實的”?

3、螞蟻的幸福到底是什麼?

4、我在稿紙上寫下兩個字:“螞蟻”。爲什麼這樣寫?

5、作者內心的感悟是什麼?

6、作者由螞蟻聯想到人類自己,作者的內心有怎樣的感慨呢?

7、雖然螞蟻在人類眼中是十分渺小的事物,然而我發現此時我們與螞蟻有着驚人的相似。爲什麼?這說明什麼道理?

8、爲什麼說螞蟻是令人感慨的動物?說是令人“感動”的動物行嗎?

小結:

從《螞蟻》一文可知,感悟式寫法必須藉助聯想,同時聯想還要有恰當的契合點,本文就以“自足於眼前的幸福,無法主宰命運”爲契合點。

六寫一寫(延伸提升)

據平時觀察,選擇你熟悉的小動物,寫一則感悟式隨筆。

語文八年級教案7

目標:

1.積累一些文言詞語、句式,瞭解課文的大致內容。

2.學習文章採用總──分──總的結構形式,以空間位置和物、人的主次爲說明順序,有重點地說明事物的方法。

3.瞭解我國古代藝人高超的雕刻技藝。

4.品味語言,真切感受觀察細緻、描寫生動的特點。

重點:

品味語言,真切感受觀察細緻、描寫生動的特點。

難點:

學習文章採用總──分──總的結構形式,以空間位置和物、人的主次爲說明順序,有重點地說明事物的方法。

學習過程:

[學習要點]

朗讀課文,疏通文句,把握文意,弄清文章的寫作順序,並探究思考按照空間順序說明事物的方法。

一、導語設計

稀世珍寶明代桃核舟“蘇東坡夜遊赤壁”在寧波被發現的消息傳出後,成爲文物界、收藏界的一大新聞。據專家鑑定,這是迄今發現的世上僅存的明代果核雕刻品。(這一則新聞出現在1995年10月27日《文匯報》上)今天,我們有幸一睹尊容,一同走進魏學洢(yī)的《核舟記》開開眼界。(板書文題)

二、朗讀課文,疏通文句,把握文意

1.教師示範朗讀,學生聽讀課文,力求讀準字音,讀順句子。

教師提示並領讀以下內容:

(1)注意以下字的讀音:

罔()膝()褶()髻()倚()戌()

篆()八分有()奇()詘右臂支船()

(2)注意以下句子的正確讀法(用“/”劃分朗讀的節奏):

2.朗讀課文,結合註釋,藉助工具書,理解文句,把握文意。

3.以學習小組爲單位,完成正確讀、準確譯的學習任務,學生互動共同研究解決閱讀理解方面的疑難問題。

4.翻譯下列句子

(1)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

(2)嘗貽餘核舟一,蓋大蘇泛赤壁雲。

(3)中軒敞者爲艙,箬篷覆之。

(4)啓窗而觀,雕欄相望焉。

(5)蘇、黃共閱一手卷。

(6)其兩膝相比者,各隱卷底衣褶中。

(7)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

(8)細若蚊足,鉤畫了了,其色墨。

(9)而計其長曾不盈寸。

(10)蓋簡桃核修狹者爲之。

三、整體感知文意,弄清作者的寫作順序

1.仔細研讀課文,繪製核舟示意圖,同桌互相複述課文。

2.理清文章的整體思路,弄清作者的說明順序。

(1)理清文章整體思路。

(2)辨明說明順序。在課文的主體部分,作者是按照什麼順序介紹核舟的?

(3)探究思考。

提問:舟的正面,不是按照“船頭→船艙→船尾”的順序寫,而將船頭和船艙的順序顛倒,請探究這樣寫的原因。

四、品析語言,真切感受觀察細緻、描寫生動的特點。

1.問題討論,注意作者的細緻觀察。

課文第一段介紹雕刻品核舟的主題是“蓋大蘇泛赤壁雲”,課文哪些地方說明這次水上游覽者是蘇軾和他的兩位朋友,而不是別人呢?哪些地方說明是“泛舟”呢?哪些地方說明是“泛赤壁”呢?

2.揣摩語言,品味文中生動傳神的描寫。

揣摩下列語句:

(1)蘇、黃共閱一手卷。東坡右手執卷端,左手撫魯直背。魯直左手執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語。

(2)佛印絕類彌勒,袒胸露乳,矯首昂視,神情與蘇、黃不屬。

(3)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嘯呼狀。

(4)居左者右手執蒲葵扇,左手撫爐,爐上有壺,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

學生齊讀四句話。教師示範分析(2)句:寫出了佛印和尚的外貌和灑脫不羣的神態,放浪形骸、超脫塵世之情呼之欲出,讓人感到他在望着天空和兩岸的山色,沉醉在清風明月中。

自測評估:

1.給加線字注音。

(1)罔不

(2)貽

(3)箬篷

(4)八方有奇

(5)石青糝之

(6)髯

(7)天啓壬戌

(8)篆章

2.解釋加線詞。

(1)罔不:

(2)嘗貽餘核舟一:

(3)絕類彌勒:

(4)詘右臂支船:

(5)篆章:

(6)視端

容寂:

(7)曾不盈寸:

(8)桃核修狹者:

3.《核舟記》選自________朝人________編輯的________,《核舟記》的作者是________朝人________。

4.核舟的主題是________________,課文在介紹核舟時先用________一詞(原文中詞)總括,結尾再用________一句話相照應,高度評價了王叔遠高超的技藝。

5.根據文中表數量的形式,用自己的話概括一下古漢語表數量的用法。

五、課堂小結:

課文通過介紹王叔遠雕刻核舟的高超技藝,反映了我國古代雕刻藝術的偉大成就。篇幅雖短,卻說明順序合理,就連雕刻家的藝術構思都介紹得淋漓有致,確實令人驚歎。這要靠什麼?一方面靠細緻的觀察,深入的思考;另一方面靠具體的描繪和生動的說明。這無疑給我們以很多啓示。

語文八年級教案8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理解關鍵詞語在表達感情方面所起的作用,體味並準確理解文章所表達的父子深情。

能力目標

1.學習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的一個特徵--“背影”,在特定的環境下進行細緻描寫的特點。

2.體會本文選擇最佳角度命題立意、精選材料、詳略得當、謀篇佈局的寫作方法。

3.體會本文樸實真摯、飽含深情的語言風格。

情感目標

1.感受父子情深,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2.體會自己父愛的深沉與偉大,珍愛親情,增進與父母的溝通與交流,學會關愛他人。

【重點難點】

1.體會抓住人物特定情境下的“背影”進行細緻描寫的特點,感受理解父親的愛子之情。

2.體會樸實的語言中所包含的深情。

【教學設想】

1.掌握作者情況及作品背景。尋找歌曲《懂你》、《父親》等的相關資料。

2.用音樂烘托氣氛感染學生:誦讀―感知―設疑―對話

3.朗讀教學法、研討點撥法。重點研讀文中四次背影中的“望父買橘”片段、父親說的“五句話”、三處情感跌宕,體會語言質樸的特點。選用語言實例賞析,體會關鍵詞語的妙處,談談自己的心得體會。最後知識的延伸、情感的遷移,佈置作文訓練,教師在疑難處給予指導點撥。

教學設計

課前進行情感薰陶,播放歌曲《懂你》

一、導入新課

1、看文章《兒子眼中的父親》,談感想;

2、引入課題《背影》。

二、走近作者(作者簡介)

三、背景簡介

四、文本探究

1、整體感知

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並思考:

A、你收穫到文章哪些信息?

B、你能用“我覺得-------”這樣的句式來說一句話,談談自己對這篇文章的看法嗎?

2、合作探究

A、根據對課文的理解和個人的感受,提出有價值的問題。

B、小組討論交流,對提出的問題篩選、整理,思考問題是否有價值,並把問題寫在紙條上。

3、精心賞析

A、背影在文章中共出現了幾次?請從課文中圈畫出來,讀一讀,並用簡潔的幾個字概括一下。

B、你認爲哪個背影最感人,最能體現父親對兒子真摯的愛?(望父買橘)

C、爲什麼背影凝鑄着父親的深情呢?你能結合詞句具體說說嗎?(動作、衣着)

D、作者爲什麼要把父親的背影寫得這麼詳細了嗎?

E、這是一段感人至深的文字,誰能有感情的給我們讀一遍?老師給他配點音樂,一生配樂朗讀(生鼓掌)評點

F、名家範讀(師放錄音)

G、你還能從文章中找到樸實而感人的句子給我們讀一讀,並作點簡要的分析嗎?(解讀五句話,體會語言的質樸)

H、那麼,文中的兒子理解了嗎?,兒子用什麼方式來表達對父愛的理解和領悟的呢?

(解讀四次流淚)

I、小結(點出中心“父愛子,子愛父”)

五、敞開心扉,暢談心聲

你有過被父母感動的記憶嗎?想一想吧!誰願意把你的幸福和我們一起分享呢?

六、教師寄語

世界上最大的是海洋,

比海洋更大的是天空,

比天空更大的,

是父母對兒女的恩情!

七、結束語(背景音樂《父親》)

語文八年級教案9

學習目標:

1、理解文章內容,感受作者字裏行間表達的濃厚感情。

2、欣賞優美的語言,體會景物描寫及其作用。

3、學習課文以小見大的寫法。

學習過程:

一、知識積累

1、回顧學過的《錯過》,用文中的詞語填空。

德高望重,心中裝滿美好 的季羨林先生因爲燕園中的古藤蘿被毀,寫下了對靈魂 之人強烈不滿的《幽徑悲劇》。

宗璞先生沒有因爲紫藤蘿花架的一時被毀而心中 ,反而在紫藤蘿花瀑前 到生命的永恆。誦讀、_______這些充滿詩意和哲理的文字,我們能否感受到存活的 ?如果想要增加我們生命的厚度,我們應該學會觀察、思考和 生活 ,不 生活賜給我們的每一次良機。

2、收集有關作者資料,簡介作者。

3、將你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寫下來與同學討論。

4、課前熱身: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親戚( ) 波光粼粼 ( ) 分歧 ( ) 酷 冬 ( )

霎時( ) 熬 過 ( ) 桑樹( ) 嫩 芽 ( )

二、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a、散步的人有:

b、散步的地點是:

c、散步的季節是:

d、散步的過程中發生了: (用原文中的一個詞來回答)

e、本文的感情線索是 ;敘事線索是 。

三、細讀品味,合作探究(再讀課文)

1、合作探究,把握課文中心事件和人物。

a:文章寫了一件什麼事,讓一個平凡的家庭如此和美?

b:你最喜歡文中哪個人物?爲什麼喜歡?(用一個詞來概括人物的特點)

2、細讀品味,感受親情之美。

a、從詞語的運用和表達的感情方面品味:

“我的母親老了,他早已習慣聽從她強壯的兒子;我的兒子還小,他還習慣聽從他高大的父親。”

b、從句式和表達的感情方面去品味下面5個句子。

1. 我和母親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兒子走在後面。

2. 前面也是媽媽和兒子,後面也是媽媽和兒子。

3.母親要走大路,大路平順;我的兒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4. 我蹲下來,背起了母親,妻子也蹲下來,背起了兒子。

5. 我的母親雖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兒子雖然很胖,畢竟幼小,自然也輕。

四、通讀全文,互動探究

1、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卻蘊含着深刻的道理,通過這件事你悟出了哪些道理?

2、你怎樣理解“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穩穩地,走得很仔細,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

3、本文敘述的是初春時節一家三代在田野上散步的事景物描寫着墨不多,卻充滿了詩情畫意,作者寫了哪些景物?有何作用?

4、從文中找出大詞小用的語句,思考作者的寫作意圖是什麼?

五、用自己的話來小結課文的內容。

八年級語文鞏固案(矯正反饋)

二十二 散步

a: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

酷冬( ) 熬過( ) 挺不住( )

分歧( ) 霎時( ) 水波粼粼( )

b:讀課文6—8自然段,完成下列問題。

1、第六自然段中“強壯”、“高大”應如何理解?

2、家庭出現分歧時,文中說:“不過,一切都取決於我。”其原因是什麼?

3、後來“我”決定委屈兒子的原因是什麼?

4、第7段第二句屬於什麼描寫?在文中有什麼作用?

5、文末一句“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表達了怎樣的意思?

c:遷移應用

請以親情爲主題,寫一段溫馨的話語。

家是 ;

親情是 。

d、親情體驗

1、回家後,請爲你的父母做一件事,比如說捶捶背、揉揉肩,陪父母散散步。

2、記住父母的生日,記得在他們生日時,送上你最真摯的`祝福。

3、寫封信給你的父母,說說自己的心裏話,讓他們感受到你的愛。

語文八年級教案10

《音樂巨人貝多芬》教案

【教學設計】

一、創意說明

《音》選自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七年級下冊,是一篇讓學生認識貝多芬、瞭解貝多芬,學習貝多芬的人物傳記。而這篇人物傳記不同於一般的人物傳記,它沒有詳盡地介紹貝多芬如何創作了他那些經典的交響樂(作爲“樂聖”貝多芬的音樂地位和音樂成就無人能及),而是把貝多芬作爲和苦難命運作鬥爭的代表來描寫、刻畫的。作爲這一代表,貝多芬同樣令人崇敬!作家用出色的肖像描寫,從中表現了貝多芬的生活遭遇、個性氣質和精神風貌,反映出了貝多芬作爲普通人的不爲人知的一面。

語文學習,無論是語言積累還是情感薰陶,都要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才能實現,本堂課教學設計以讓學生看、聽、讀、說等實踐活動爲核心,並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合作交流把個體的、片面的認識趨於完整。教學要達到三方面目的:知識和能力:學習出色的肖像描寫的傳神達意之效果,體會文章語言形式與內在表達內容高度的統一。過程和方法:看錄相、聽交響曲、讀課文、說感受,在教師指導下自主合作學習。情感和態度:感受貝多芬與命運作不屈鬥爭的頑強精神,讓學生有不畏困難的健康的心理,有知難而進的進取精神。

二、教學步驟(本課設計爲一課時)

1、導入課文,簡介作者。

⑴導入:音樂導入法,放《命運交響曲》,讓學生聆聽,再讓學生談自己心目中的貝多芬。教師再補充“正如大家所談到的,貝多芬是一位偉大的音樂家,但同時也是一位平凡的普通人,他與平凡人一樣會遭受病痛的折磨,對孤獨忍無可忍,渴望與別人交流,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音》,走進他的內心世界”。

⑵簡介作者:(多媒體顯示,學生齊讀何爲有關信息)

2、初步瞭解貝多芬:

⑴電腦課件顯示《貝多芬》的文字介紹,學生自由朗讀。

⑵電腦課件顯示《貝多芬》交響樂的表演片段,學生認真觀看賞析。

通過文字和音像資料,學生對貝多芬有初步瞭解和直觀感受,爲理解課文中肖像描寫展示貝多芬性格、氣質打下基礎。

3、自讀課文整體把握:

電腦課件展示學生自主學習任務:找出文中的肖像描寫,並把握人物的性格、氣質。這個問題設計內容涵蓋全文,答案在文中亦易於發現,學生能較爲輕鬆完成,對人物性格就能較爲準確歸納感受。

4、學生自主合作學習:

⑴理清文中敘述的幾件事。(此環節已放在預習中完成,這裏可簡單帶過。)

⑵小組分工朗讀,自由發言,暢談閱讀課文的感受。

⑶對自主學習部分小組裏提出疑問並讓他們試着相互解答。(教師充分引導,使學生自主合作學習提升了能力,降低了難度。)

5、全班範圍裏提出疑問並試着相互解答:(師生合作、生生合作使學生的個體的片面的認識趨於完整)

6、教學小結:學習作者藉助肖像描寫來展現人物的精神世界,以貝多芬的精神來激勵自己成長。

7、作業佈置:

⑴合作交流課後的“研討與練習”。

⑵用5分鐘寫一片段作文,要求描寫本班同學,不出現姓名,由大家判斷是誰,最後學生評點其優劣。

【精彩片段】

教師:我們將隨着課文走進貝多芬的內心世界。請大家思考:讀了這篇課文,你感受最深的是什麼?文中的哪些地方的肖像描寫使你有這種感受?

學生1:我感受最深的是貝多芬生活的簡單,物質生活的簡單。文章5自然段中說:“他自己做東西吃,吃得簡單隨便……”7自然段有這樣一句話:“所有這些看上去都已經顯得十分陳舊,甚至是不整潔的。”從這兩處我們可看出,貝多芬不在意物質享受。對他來說,精神的充實遠比物質的享受更有意義。我們也可以這樣說,貝多芬將他所有的時間都給了他鐘愛的音樂,他不希望以奢華生活浪費他的時間。

教師:這個同學能夠抓住女傭的語言和貝多芬的衣着來分析,很好。

(板書:生活簡單衣着描寫)

學生2:我感受最深的貝多芬的不屈不撓的精神。他雖然有那麼多的不幸和苦難,但他並沒有因此而甘心墮落,而是頑強的抗爭。請大家注意這幾處的描寫。6段的“一個身高五英尺左右的人……而他給人明顯的印象就是他能擔負得起。”8段的“人們可以看見他那只有力的大手”。10。5段的“一張含蓄了許多愁苦和力量的臉;火一樣蓬勃的頭髮”“深邃的眼睛……有一種凝重不可逼視的光……一張緊閉的嘴,襯着略帶方形的下頦,整個描繪出堅忍無比的意志。”這些描寫都在告訴我們,他在以自己的不屈不撓向命運抗爭。

教師:這位同學能抓住人物的外貌描寫,洞悉人物的內心世界,很好。角度抓得好,分析也好。命運的苦難並沒有貝多芬壓倒,相反,他勇敢地直面這些苦難,不妥協不屈服。

(板書:不屈不撓外貌描寫)

學生3:我和他的感受相同。但我想再作補充。除了外貌描寫,在語言、神態的描寫上也有體現。比如22段的“頭顱在熔岩內燃燒,拼命巴望掙扎出來。”23段的“貝多芬激動而又沉鬱的情緒深深感染了來訪者。”這兩處也可以讓我們體會到貝多芬內心的堅定、勇敢和永不屈服。

教師:補充得很好。其實也是作者想要着力刻畫的。除了外貌描寫,作者還通過自己的評論性語言,表達了對這位偉人的敬仰,最典型的是25段中省略號後的那段話。作者已經抑制不住內心的激動,用抒情性的議論傾訴着自己的感受。

(板書:永不屈服神態描寫)

學生4:我感受最深的是貝多芬的善良可愛。他是一個性情古怪的人,也是一個非常善良的人。他有偉大顯赫的一面,也有着可愛純樸的一面。文章15段有這樣一句話:“臉上浮現出善良的微笑”,展示了貝多芬內心善良的一面,並不像人們想像中的不可親近。文章25、26段寫的是他向客人講述自己的故事。他其實是很可愛的人,甚至有點孩子氣。

教師:我非常欣賞這位同學的發言。他深入到貝多芬的靈魂深處,他看到了人們不常看到的善良、可愛、純樸。貝多芬是一位偉人、怪人,但也是一位善良、純樸有愛心的人。

(板書:善良可愛神態描寫)

學生5:我感受最深的是貝多芬內心的渴望。我覺得他是一個充滿渴望的人,他的內心有很多向往與追求。第10~15段有一個詞“神往”,這個詞用得非常好,它寫出了貝多芬對交流的渴望、對寧靜的渴望。第18段有兩個詞:“一滴淚”、“好靈魂”,這是他在看了客人的紙條後的真情流露,反映出他內心渴望與外界交流,渴望人們瞭解他的內心世界。

教師:分析得非常漂亮。能夠從詞語中,深入體會出人物的內心世界,這很好。的確,貝多芬是一個內心充滿了渴望的人,他渴望被人瞭解,渴望走出孤獨,渴望像一個正常人一樣生活。這種渴望,其實也就是他對生活的追求和熱愛。種種的不幸並沒有磨滅他對生活的熱情,相反卻激起了他對生活更大、更多的熱情。那麼大家說,這裏我們是概括爲“充滿渴望”呢,還是概括爲“熱愛生活”?

(學生對這兩個詞進行比較討論。討論很有必要,因爲兩種概括各有理由。選擇“充滿渴望”,重在表現貝多芬的孤獨寂寞。選擇“熱愛生活”,重在表現他的不屈不撓。如果爭議不休,可以兩詞兼用,因爲它們的角度各不相同)

教師:大家用自己的眼光觀察、剖析着貝多芬,展示了他作爲普通人的另一面。我們來看一個板書。

善良可愛、永不屈服

生活簡單、充滿渴望外貌描寫神態描寫衣着描寫

熱愛生活、不屈不撓

能把他還原到現實生活中,我們應該感謝作者何爲先生,如果不是他的描寫,也許我們永遠無法知道,作爲偉大音樂家的貝多芬,他的內心多麼孤獨和渴望,有着多少無奈與痛苦,又有着多少堅韌和剛強。同樣,如果我們不知道他的內心世界,我們也就無法真正理解他在生命長河中的抗爭、不屈、勇敢和頑強!讓我們記住這樣的話:

“誰也別想戰勝我,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

貝多芬之魂,是哲學上“大寫的人”同命運荒誕那部分勇猛搏鬥之魂。

作爲精神世界的巨人,貝多芬的一生是灑脫的一生。他正是後來海明威所讚賞的那種鬥士:“人並不是生來被打敗的。”

三、體驗反思

教師以記者的身份採訪在座的學生,請他們用一句話談一談學習本文的感受。

學生自由發言。

學生1:貝多芬是一面旗幟,它永遠飄揚在身處逆境的人們的心頭;貝多芬是路標,它永遠聳立在歧路雜處的人生旅途上。

學生2:貝多芬,我永遠的偶像。

學生3:天才來自勤奮,成功來自不屈。

學生4:別驚異於成功的輝煌,多看看背後的憂傷和淚水,這或許會給我們更多的啓示。

學生5:好的運氣令人羨慕,而戰勝厄運則令人敬佩。

學生6:偉人就是像神那樣無畏的普通人。最美好的品質是在厄運中被顯示的。

學生7:一切幸運並非沒有煩惱,而一切厄運也決非沒有希望。

《音樂巨人貝多芬》原文閱讀

客人敲開了貝多芬的家門。

“他不肯接見你的,”一個女傭站在門檻上爲難地說,“他誰都不肯接見。他厭惡別人打擾他,他要的是孤獨和安靜……”

但是這個好心腸的女人經不住客人的苦苦要求,捏弄着她的圍裙答應去試試看,不過,她說:“答應我,你們一定要按照我的意思決定去留。”

她帶領來客到貝多芬工作的屋子,在那裏,最惹人注目的是兩架對放的大鋼琴。女傭在一旁指點着說:

“他在這架鋼琴上工作,他在那架鋼琴上經常彈奏。別以爲這房間雜亂無章,我曾經想收拾一下,後來發覺那是徒勞的。他不喜歡我整理房間,就算整理好了,兩分鐘內就會弄得零亂不堪。過去那一邊是他的廚房,他自己做東西吃,吃得簡單隨便,也不讓我幫他一點忙。可憐他幾乎完全聾了,又常常不舒服,什麼聲音他都聽不清楚,看着真教人難受。還有他那個流氓一樣的侄子,一天到晚來麻煩他。瞧,他下來了,我希望他不會責怪我。”

沉重的腳步聲踏在樓梯上清晰可聞。到第二層的時候,他稍稍停留。隨後他走進門來了。一個身高五英尺左右的人,兩肩極寬闊,彷彿要挑起整個生命的重荷及命運的擔子,而他給人明顯的印象就是他能擔負得起。

這一天他身上的衣服是淡藍色的,胸前的鈕釦是黃色的,裏面一件純白的背心,所有這些看上去都已經顯得十分陳舊,甚至是不整潔的。上衣的背後似乎還拖着什麼東西。據女傭解釋,那拖在衣服後面的是一副助聽器,可是早已失效了。

他無視屋內的人,一直走向那隻巨熊一樣蹲伏着的大鋼琴旁邊,習慣地坐下來,拿起一枝筆。人們可以看見他那只有力的大手。

客人帶着好像敬畏又好像憐惜的神情,默不作聲地望着他。他的臉上呈現出悲劇,一張含蓄了許多愁苦和力量的臉;火一樣蓬勃的頭髮,蓋在他的頭上,好像有生以來從未梳過;深邃的眼睛略帶灰色,有一種凝重不可逼視的光;長而笨重的鼻子下一張緊閉的嘴,襯着略帶方形的下頦,整個描繪出堅忍無比的生的意志。

女傭略一躊躇後,走上前去引起他的注意,可是他的表情是不耐煩的。

“什麼?又怎麼了?”他大聲說。接下去倒像在自言自語:“倒黴,今天!哦,今天我碰到的是那些孩子,嘲笑我,捉弄我,模仿我的樣子。”

女傭向客人指了指。

貝多芬說:“誰?那是誰?”

他又粗着嗓子喊道:“你們說的聲音大些,我是個聾子。”

客人小心翼翼遞過去一張字條。貝多芬戴上眼鏡,專注地凝視了一會兒:“好,你們竟敢到獸穴裏來抓老獅子的毛。”他說,雖然嚴肅,但臉上浮現出善良的微笑,“你們很勇敢……可是你們不容易瞭解我,也很難使我聽懂你們的話。過來坐在我旁邊,你們知道我聽不見的。”

他敲敲自己的耳朵,隨手拿過來一張紙一枝鉛筆給客人。

客人在紙上寫着:“我們要知道您的生平,把您的消息帶給萬千大衆,使他們瞭解您真實的好靈魂。”

看了這幾句話,一滴淚在大音樂家眼裏閃光。他喃喃地如同獨語:“我的好靈魂!人家都當我是個厭世者,你們怎麼會想到這個!在這裏我孤零零地坐着,寫我的音符我將永遠聽不見音樂,但是在我心裏發出的迴響,比任何樂器上演奏的都美。我有時不免嘆息,我真軟弱……一個音樂家最大的悲劇是喪失了聽覺。”

貝多芬神往地說:

“一個人到田野去,有時候我想,一株樹也比一個人好……”

他接着說:

“你可能想到我一座已倒落了的火山,頭顱在熔岩內燃燒,拼命巴望掙扎出來。”

貝多芬激動而又沉鬱的情緒深深感染了來訪者,客人不停地記下來。

命運加在貝多芬身上的不幸是將他的靈魂鎖閉在磐石一樣密不通風的“耳聾”之中。這猶如一座不見天日的囚室,牢牢地困住了他。不過,“聾”雖然帶來了無可比擬的不幸和煩憂,卻也帶來了與人世的喧囂相隔絕的安靜。他誠然孤獨,可是有“永恆”爲伴。

貝多芬留客人在他屋子裏吃簡便的晚餐。在晚餐桌上說起他往昔的許多故事,包括他在童年時跟海頓和巴赫學習時的生活,包括他爲了餬口指揮鄉村音樂隊的生活……請看一看羅曼羅蘭的《約翰克利斯朵夫》,在那本大書裏流着一條大河,那條大河就是從貝多芬身上流出來,並且加以引申開的。

貝多芬向他的客人敘述最後一次指揮音樂會的情形。那次節目是《費黛里奧》。當他站在臺上按着節拍指揮時,聽衆的臉上都有一種奇怪的表情,可是誰也不忍告訴他。演奏告終,全場掌聲雷動。貝多芬什麼也聽不見,很久很久背身站在指揮台上,直到一個女孩拉着他的手向觀衆答謝時,他才緩緩地轉過身來。原來他完全聾了!他永遠不能擔任指揮了!

貝多芬對客人大聲地說:“聽我心裏的音樂!你不知道我心裏的感覺!一個樂隊只能奏出我在一分鐘裏希望寫出的音樂!”

《音樂巨人貝多芬》教學反思

法國作家梅里美說得好:“作詩只能說到七分,其餘的三分應該由讀者自己去補充。”我馬上聯想到我們的課堂教學的藝術,覺得教學藝術也和詩一樣,頗有相同之處:教師講課也只能講到七分,其餘的三分應該由學生自己去補充,去創造,這就要求我們教師改變傳統觀念課堂教學不應該講通講透,要留給學生思維的空間,留足學生思考的餘地,讓學生自奮其果,只有這樣,才能真正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激發他們的學習積極性。我甚至覺得有些課文,教師可以只講五分,滔滔不絕,把教材上和教參上的知識和盤托出,這本來就是越俎代庖的錯誤之舉,犯了藝術上所說的“直露”的毛病,我們要花的功夫應該是在設計和點撥上面,時而煽情,時而理智地引導總結,因此,我覺得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理念下來學習主篇文章,是非常有必要的。

1、採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凸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新課程以“爲了每個學生的發展”爲基本理念,這意味着我們基礎教育課程體系將要走出目標單一、過程僵化、方式機械的“生產模式”,讓每個學生的個體獲得充分地發展,培養出有個性的人才。這個案例就本着新課程的理念,採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如遊戲、採訪、學生互相之間設疑解疑,仿寫,賞析音樂等等,它不但豐富了教學手段、活躍了課堂氣氛、激發了學習興趣,使學生在寓教於樂中自主地合作、探究文章的意境和情感。

2、以讀爲本,運用各種朗讀法,欣賞品味文章。

“讀書百遍,其意自見”文章的語言比較地生動傳神,也有一些含義比較深刻的話,不可能光靠着語言的傳達給學生,在這種說不出、道不明的情況下,只有通過學生多次的朗讀來引導他們自主地欣賞品味這些語言,教師靈活地運用快速閱讀、默讀、齊讀、分角色朗讀來感受文章的語言美和其中的內涵,在讀中培養朗讀能力。

3、在實踐中去體驗文章深厚的情感。

課程內容不應該是單一的、理論化、體系化的書本知識,而應該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如果沒法真實,也可以類比式的仿真體驗,使文化進入學生的“生活世界”。本案例運用“盲人畫家畫牛頭”的遊戲導入就是爲了讓學生真實地體會到盲人失去視力的痛苦,從而聯繫課文體會到失去聽力的貝多芬,將面臨怎樣的災難。這時候,學生對貝多芬的崇敬之情絕對不會只是浮於表面的,他們對“偉大”這個詞會有新的體會的。

4、賞識學生、全員參與、共同發展

欣賞音樂等活動對於初一學生來說是一大難題,特別是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但是正是這給活動的順利進行帶來了巨大的挑戰。我想利用巨大的反差(遭受如此大的打擊與挫折,卻能創作如此震撼人心的驚世名作)效應,強化教學效果。之所以選擇《命運交響曲》,是因爲從古至今,貝多芬這個名字就始終與古典音樂等量齊觀,他的才能和他的堅毅精神以一種獨一無二的音樂方式結合在了一起。特別是這首人人皆知的貝五,即貝多芬第五交響樂,又名“命運”。雖然這交響曲欣賞水平要求極高,我也不是想上成專業的音樂鑑賞課,但是我覺得這麼好的音樂雖然不能決定和改變什麼,但它給人心靈上的震撼卻是無法用語言來形容的,怎麼能隨便放過這樣一個好時機?這時,老師就必須發揮自己的主導作用,運用鼓勵性的語言和手勢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提問和回答,教師始終給予積極性的評價,即使學生的答案不夠準確甚至完全錯誤,教師也會面帶微笑地鼓勵他們,諸如“同學們的回答真是各具特色,都有一定的道理,可真讓老師刮目相看”等等。這樣就能全員參與積極提高。事實上我的學生也真的讓我刮目相看了。

此外,還要鼓勵學生全員參與討論遊戲等活動,特別是我們班的鬱軍同學,雖然是弱智學生,但他在這樣寬鬆熱烈的氣氛下,也勇敢地表現了自己。

總之,這案例本着新課程新理念的思想,運用多種渠道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使他們在遊戲、討論、賞析中得到了自己的真切體驗,作爲新課程標準的實驗老師,我也試着闡釋一種全新的教學理念,希望通過嘗試,可以走出一條可行的學生樂學,教師樂教的道路。

語文八年級教案11

流程:

1、導入

2、自讀課文一遍,初步瞭解課文內容。

3、完成“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

(1)獨立完成。

(2)組內展示“自主探究”。

(3)班級展示“合作探究”。

學習目標:

1、瞭解作者,掌握並積累重點字詞。

2、整體感知課文。

自主探究:

1、瞭解作者,重點掌握“馬克吐溫”。

(結合練習冊“相關鏈接”整理)

2、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掠取()往上拽()

頂巔()下顎()

蚱蜢()向前搡()

蜣螂()分道揚鑣()

3、解釋

欺世盜名:

分道揚鑣:

自以爲是:

合作探究:

1、感知課文,歸納兩文主題。

2、兩篇文章的語言都是幽默詼諧,試各舉一例分析。

語文八年級教案12

【教學思路】

這是一篇意韻豐富的散文詩,在教學過程中,要着重朗讀指導,引導學生從體味詩歌感情基調的基礎上,控制好課文的語速、節奏與感情,以提高朗讀的質量。讓學生在課文的反覆誦讀中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提高感悟課文的能力,在獲得美的享受的同時促進其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的養成。

【教學目標】

知識和能力目標:

初步瞭解散文詩的特點――把詩的精練、音樂美和散文靈活多樣的表現力融爲一體;品味語言,理解本文語言中的寓意;培養閱讀和欣賞散文詩的能力,通過誦讀,體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過程和方法目標:

① 通過多種方式的反覆朗讀,感知全文。

② 揣摩作者對南北兩地不同雪景的描繪,體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③ 品味語言,理解本文關鍵性語句的寓意。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培養學生追求美好理想和敢於同困難作鬥爭、勇於拼搏的精神。

【教學重、難點】

①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散文詩,以讀品詩。

②揣摩作者對南北兩地不同雪景的描繪,體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方法】誦讀法,討論法。

【教學手段】多媒體教學

【教學課時】兩課時

【課前準備】

教師――魯迅的散文詩集《野草》,有關江南和北方的雪的音像資料,做好相關課件。

學生――查找有關“雪”的文字、圖片、音像資料,蒐集有關散文詩的資料,初步瞭解散文詩,先自主學習課文,劃出疑難字、詞、句,查字詞典掃清語音、語義障礙,再與同學合作,解決疑難。

【教學步驟】

一、導入:(播放《塞北的雪》投影顯示雪的圖片)

這一首《塞北的雪》曾經傳唱祖國的大江南北,在今天聽來仍然分外動人,聽着歌曲,我們眼前彷彿出現了那飄飄灑灑的漫天飛雪,那雪是冬天的精靈,是春天的使者,更是一篇篇凝結情思的美文的源泉。1924年歲末北京的一場大雪,魯迅先生破例地在他日記裏寫下了“大風吹雪盈空際”這頗富詩情畫意的文字,十七天後,一篇明朗的題爲《雪》的優美散文便誕生了。今天,讓我們在先生情思凝結的美文當中,一起去賞雪景,悟雪情。(板書課題)

魯迅先生可以說是我們很熟悉的一位偉人,我們曾在他的文中感受過童年的活潑與可愛。今天,讓我們再來走近這位堅強而又對人生滿懷熱情的偉人。請同學們談談你對魯迅先生的瞭解。

二、介紹作者及作品:(學生回答,老師補充。)

魯迅,原名周樹人,浙江紹興人。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一生創作了大量的散文、小說、雜文等文學作品,以徹底的、不妥協的、反帝反封建的戰鬥姿態,對反動腐朽的封建文化和帝國主義進行了英勇的鬥爭。代表作品有散文集《朝花夕拾》、《野草》。今天我們所學習就是選自散文集《野草》的《雪》。

《雪》寫於1925年,正值不平靜的年代,南方的革命形勢在蓬勃地發展,可謂春暖花開之際,然而,北方還卻處於一片寒冷之中,面對黑暗的現實和酷冷的季節,魯迅以徹底的革命民主主義戰士的姿態去尋找“革新的破壞者”,去爭取“理想的春天”。

三、整體感知:

1、這是一首散文詩,風格柔婉中又見剛健,美豔中更現壯美,我們要學好一首詩,首先得讀好它,在讀中品味詩歌,在讀中獲得美的享受。我們應當怎樣進行朗讀呢?(老師給大家範讀一段,再請學生互相交流聽後的感受,同時指導學生從語速、語氣、重音、節奏或思想感情入手談論,並在此簡單介紹散文詩的特點。)

(確定全文的朗讀基調:

江南:婉約、柔和、舒緩,又有雪後消融的無盡可惜。

朔方:慷慨激昂,富有氣勢,具有堅強的戰鬥力。)

2、再請學生尋找自己最感興趣的一段朗讀,讀出感情。(生自由讀書)

3、思考:①作者爲我們描繪了哪兩個地方的雪景?

明確:南方的雪和北方的雪。

②讀了這篇文章後,你認爲最能體現文章主旨的句子是哪一句?

明確:“那是孤獨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四、研讀、賞析:

指名生讀課文的南方的雪的畫面,分小組探究相關問題:

(1)用文中的語句概括江南的雪的特點。

明確:江南的雪“滋潤美豔之至”。

(2)作者是如何表現江南雪景滋潤美豔特質的?(生從課文中找出句子,加以分析)

明確:(可提示學生由整體到局部,由面到點的品味這一幅江南雪景圖)作者首先概括描寫江南雪的特點――滋潤美豔,接着用兩個比喻讓我們既感受到朦朧的美景,又感受到這雪裏也孕育着生命;而在雪野中,一片銀白的背景下,居然點綴着血紅的寶珠山茶,白中隱青的單瓣梅花,深黃的臘梅,還有冷綠的雜草,這就是江南的雪,這又是多麼絢麗的雪啊!

(3)花叢中紛飛喧騰的蜜蜂給這幅雪景帶來了些什麼?

明確:幻想蜜蜂在雪野中“忙碌地飛着”,“嗡嗡地鬧着”。這一“飛”一“鬧”霎時使整個雪野活躍起來,呈現出一派生氣勃勃的景象。這裏,不僅使讀者看見爛漫的冬花,而且彷彿聽到吟唱的春蟲,感受到作者熱烈期待春天的心聲。

(4)爲什麼要寫一羣活潑可愛的孩子塑雪羅漢的情景?

明確:爲了進一步擴展雪野的意境,使江南的雪富有生命力,作者用樸素的語言描繪了一幅兒童塑雪羅漢的水墨畫,通過“呵”、“偷”、“訪問”、“拍手”、“點頭”、“嘻笑”這些充滿活力的詞,刻畫了兒童特有的動作與神情,反映了他們天真活潑、純潔的心靈,真切、傳神、熱鬧、有趣。然而孩子們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塑成的雪羅漢,由於寒夜的襲擊,終於褪盡了胭脂,“成爲不知道算什麼”。這裏,通過雪羅漢被淡忘、消釋的描寫,抒發了作者對美好事物迅即消逝的惋惜、感慨與苦悶的心情,喊出了對黑暗現實的抗議。

(5)江南的雪蘊蓄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明確:這一部分作者滿懷對美好事物的憧憬,回憶江南的雪的自然美景。雖是回憶,卻是展望;雖是冬天,卻已聽到春天的腳步聲。作者特別回憶兒時的生活,因爲兒童是人類的春天,寫兒童不怕嚴冬,朝氣蓬勃,更加表現了作者對春天的殷切期待與熱烈呼喚。行文雖未免流露寂寞的心情,但卻閃爍着理想的光芒。

板書:南方的雪 美豔 有生機 有活力

五、小結。

六、佈置作業:

1、識記字詞,完成“讀一讀,寫一寫”。

2、思考“研討與練習”一。

3、挑選《野草》中描寫自然景緻的文章,如《秋夜》、《好的故事》、《臘葉》等,讓學生分析其中自然描寫的特點。

語文八年級教案13

內容預覽:

23.遊恆山記

教學目標:

1、積累翳策躋等實詞的含義。

2、理清作者的記遊順序,體會其條理分明的記遊特點。

3、學習作者不畏艱險,勇於攀登的精神。

教時安排:1課時

課前準備:

1、朗讀課文,做到讀準音,讀順句。

2、藉助資料,瞭解徐霞客及其《徐霞客遊記》。

3、多媒體課件。

學習過程:

一、 談話導入:

1有這樣一部著作,這是我國一部著名的古代遊記,也是一部我國地理學名著。它凝聚了作者三十多年的旅遊勘察汗水。這部著作就是《徐霞客遊記》這部著作被譽爲千古奇人的千古奇書。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選自這部著作的文章------《遊恆山記 》。多媒體展示作者及文字圖片資料。

2作者簡介

徐霞客,明代偉大的地理學家、旅行家。名弘祖,字振之。明南直隸江陰馬鎮南陽岐人。生於萬曆十四年十一月二十七日(1587年1月5日),卒於崇禎十四年正月二十七日(1641年3月8日)。他博覽羣書,鄙棄權貴,摒絕仕途,矢志考察山川地貌奧祕,徐霞客在旅途中,三十年如一日,每天晚上休息之前,把當天見到的聽到的都詳細記錄,即使在荒山野林裏露宿的日子,也總是在篝火旁,伏在包袱上堅持寫日記。公元1641年徐霞客去世後,留下了大量日記,這實際上是他的地理考察記錄。經過他的實地考察,糾正了過去地理書上記載的錯誤,發現了過去沒人記載過的地理現象。像古代地理書上說岷江是長江的上游,徐霞客經過考察,弄清楚長江上游不是岷江而是金沙江。又像他在雲南騰衝打鷹山考察的時候,發現了那裏曾經發生火山爆發的遺蹟,他在遊歷中考察最多的是岩溶現象,在桂林七星巖,他對那裏千姿百態的石鐘乳、石筍、石乳等地形,進行了詳細的記載。這是世界上最早研究岩溶現象的記錄。後來,人們把他的日記編成一本《徐霞客遊記》。這部書是我們著名的古代遊記,也是我國古代地理學上的寶貴文獻。這是他在三十年的科學實踐中,以驚人的毅力,敏銳的觀察力和樸實的文字,記下行履所至,觀察所得。徐霞客注重實踐、不畏艱險、獻身科學的精神得到後人的崇敬。

二、檢查字的讀音

風翳(yì)淨盡無攀躋(jī)勞虯(qiú)鬆縈(yíng)回

傑坊(fāng)官廨(xiè)拾(shè)級廡(wǔ)門

穹(qióng)碑攀躡(niè)仰眺(tiào)槎(chá)枒(yā)

輒(zhé)斷折若墮(duò)洪濤汩汩(gǔ)不能出 久之棘(jí)盡

俯瞰(kàn)山麓(lù)龍山西亙(gèn)比肩連袂(mèi)

下扼(è)沙漠不啻(chì)崖隙(xì)

三、疏通文意

1、 讀課文,小組合作完成文意的疏通這一學習任務。

2、 交流在疏通文意過程中所產生的疑難問題。由組長彙報,組員補充。

3、全文分四段:

第一段:略寫出發的時間和天氣情況。

第二段:詳寫上山登頂的經過,體現了作者不畏艱險,勇於探索的精神。是全文的重點。

第三段:寫登頂後遠眺所見周圍的景物。

第四段:寫從西峯下山至飛石窟的情況

四、 合作探究

1、 速讀課文,劃出作者登山所經過的地方,並繪製作者登山示意圖。

明確:作者上山經過了望仙亭、虎風口、朔方第一山牌坊、寢宮、飛石窟、北嶽殿、會仙台等地方。示意圖略

2、 劃出文中標明裏程的句子,想一想,作者這樣寫的用意?

明確:一里,又一里,又三裏,三裏------

作者這樣寫,顯出文章記遊順序清晰,條理分明的特點。

3、 細讀文章第三段,說出作者的觀察角度,寫景順序。

明確:觀察角度爲俯視,由文中俯瞰山北北瞰可以得出。

寫景順序爲:按照北-南-西--東的空間順序來寫景,並且是由遠及近的。

多媒體展示恆山圖片,增強學生的感官認識。

4、 劃出課文中寫徐霞客登頂經過的文字,體會其所擁有的精神。

明確:課文第二段餘時欲躋危崖、登絕頂------久之棘盡,始登其頂。這是寫作者登頂經過的文字。

從登頂經過充分表現了徐霞客不畏艱險,不怕辛勞,勇於實踐求實的精神。

5、 小結:

這篇文章清晰地介紹了作者的遊蹤,描寫了作者遊恆山登頂的經過,表現了他不畏險,不怕辛勞,勇於踏勘實踐的精祌。

五、寫作特色

1.文章思路清晰。

此遊記涉及的景點、地理位置較爲複雜,但全文貫穿着一條線索,那就是遊蹤,亦即作者足跡、目力所及的次序。依次經過了望仙亭、虎風口、朔方第一山牌坊、寢宮、飛石窟、北嶽殿、會仙台等景觀,逐一描寫。再寫登頂的艱難。然後是登頂後遠眺四周的景色,把整個山系都清晰地展現出來。最後寫下山情形。

2.詳略得當。

全文有詳有略,處理得恰到好處。略寫出發時間和天氣情況,詳寫上山登頂的經過,其中景物、地名、景物之間的情形都寫得極爲詳盡,又以登頂的經過寫得最詳,把過程中游者的感受都寫了出來。下山的過程詳寫了尋找下山之路一節,其餘的下山過程就一筆帶過了。

3.觀察細緻。

作爲一個以勘察地貌爲目的的旅行家,所到之處對一些細節觀察得比一般人都要細緻。如地裏露出的煤炭、土石的顏色等,寫到每個景點,也尤其注意地形地勢、周圍環境等。

4.科學性與文學性相結合。

記敘中注重實際,如實記錄所見之景,而且觀察細緻,爲地理學研究提供了材料,有科學的嚴謹性。同時,景物描寫也各有特色,生動形象,如鬆影篩陰、上負絕壁,下臨官廨,殿下雲級插天,廡門上下,穹碑森立都將景物的形象活現於筆下,讀後歷歷在目,頗具文學的形象性。

六、遷移拓展

1、 查閱資料,探究是山土山無樹,石山則有。北向俱石,故樹皆在北。這種現象的成因。

2、 利用圖書館,閱讀整本的《徐霞客遊記》,寫好讀書筆記。

七、小結文言詞

1通假字

還通環,轉,繞。

例句:還過嶽殿東。

2詞類活用

1.形容詞用作名詞

峭:陡峭,這裏是峭壁的意思。

例句:循崖乘峭而上。

2.名詞用作動詞

室:屋子,這裏是改成一間屋子的意思。

例句:倚而室之,曰會仙台。

像:雕像,這裏是塑造的意思。

例句:臺中像羣仙。

3、古今異義

但 古義:只;今義:但是,錶轉折。

例句:但能鉤衣刺領。

於是 古義:從此;今義:連詞,表示轉承。

例句:於是石路縈迴。

4、特殊句式

1.判斷句

例句:即飛石窟也。

也,是判斷句式的標誌,加上即,加強語氣。

譯文:就是飛石窟。

2.倒裝句

①賓語前置

例句:虎風口之松柏,不啻百倍之也。 賓語虎風口之松柏前置。

譯文:比虎風口的松柏大不止百倍啊。

②狀語後置

例句:有一人飄搖於上。 狀語於上後置。

譯文:有一個人在上面飄搖。

③定語後置

例句:北瞰隔山一重。 山的定語一重後置。

譯文:向北遠看,隔着一重山。

八.佈置作業

1.熟讀課文.

2推薦閱讀《徐霞客遊記》。

語文八年級教案14

一、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積累“家醅、炮製、挑剔、薏仁”等詞語。

能力目標:

1.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在反覆誦讀中感悟語言,體會情感。

2.引導學生運用圈點勾畫的方法,品味文章清新質樸的語言和極富情趣的細節描寫。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感受文中的風俗美、人情美,豐富精神世界,獲得思想啓迪。

二、教學重點、難點

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學會感悟,即通過作者對故鄉過年時春酒、會酒的懷念來感悟作者真摯、熱烈、深厚的思鄉情。

教學難點之一是學生沒有足夠的生活經驗與體會,難以理解如此之濃的思鄉情,其二是要透過對語言文字的朗讀與解析來體悟情感。

三、教法

多種教學法相結合,以讀爲主,在讀的基礎上突破悟這一難關。朗讀法,它是指通過朗讀理解文章的思想內容及意蘊。在朗讀中想象文中優美的生活畫卷,有情趣的生活細節。品讀法,它是指對重點詞句的反覆誦讀體會它的深層內涵、表達作用和作者感情,培養學生的語言分析和審美感悟能力。

四、學法

1.“動筆讀文”法。發現關鍵詞,作出標記,找出關鍵詞在文中的作用。

2.自主、合作、探究。

五、教學課時:一課時

六、教學過程

(一)課堂導入

同學們,你們小時候吃過最好吃的東西是什麼?或玩過最好玩的遊戲是什麼?還記得那個味兒麼,吃/玩的時候是什麼感覺?現在懷念那個味兒麼?懷念那段時光麼?能不能用文字把你那段難忘的時光記錄下來呢?不能?沒關係,我請了一位作家來教大家(ppt展示作者名)大聲念出來----琦君。這節課,我們一起來品味琦君手中的那杯《春酒》(ppt)。

(二)聽讀課文,初步感知

1.標出段落序號

2.師生合作朗讀全文:現在請同學們微微閉上眼,用你最舒服的姿勢,帶上耳朵,聆聽。(背景音樂起,教師朗讀第1-2自然段)好,請同學睜開眼,翻開課本,同學們接着讀。(師生各一段交錯讀)

(三)瀏覽課文,整體感知

1.文章是用第幾人稱寫的?

板書:“我”

2.作者寫了哪些人?那些事?(ppt)

板書:人---母親、鄉鄰

事---喝春酒、喝會酒

(四)細讀課文,深入感知

1.“我“喜歡喝春酒麼?從哪裏看出來?

第一段:我是母親的代表,總是一馬當先,不請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shì)的(de),手裏還捧一大包回家。

“一馬當先“”不請自到“表現出”我“十分樂意去喝春酒,形象寫出當時的興高采烈。

“鼓鼓的“表現出當時喝完春酒後的滿足和快樂。”蜜蜂“用比喻的手法寫出了當時吃飽喝足的狀態,蜜蜂腹中採了蜜才變鼓,和我喝了春酒腹中甜甜的一樣。蜜蜂的形態小更能體現出我的可愛。

第二段:其實我沒等她說完,早已偷偷把手指頭伸在杯子裏好幾回,已經不知舔了多少個指甲縫的八寶酒了

讀到這句話時,能想象出當時的畫面嗎?你是通過哪些描述來想象當時畫面的?“偷偷“”伸“”舔“,動詞的作用:形象、生動、活潑

第三段:我端着、聞着,走來走去,有一次一不小心,跨門檻時跌了一跤,杯子捏在手裏,酒卻全灑在衣襟上了。

“我“對”春酒“的喜愛和珍惜

第四段:我呢,就在每個人懷裏靠一下,用筷子點一下酒,舔一舔,才過癮。

表現出“我“的機靈活潑,對春酒的喜愛,也看出鄰里之間關係融洽

2.“我“喜歡喝會酒麼?從哪裏看出來?

第五段:因此,我每年正月裏,喝完左(zuǒ)鄰(lín)右(yòu)舍(shè)的春酒,就眼巴巴地盼着大花廳裏那桌十二碟的大酒席了

“眼巴巴“看出對喝會酒的急切期待

第六段:我呢,一定有份坐在會首旁邊,得吃得喝。

“我“能享受”坐在會首旁邊“的待遇,”得吃得喝“,體現出鄉鄰間的關係融洽和諧。

第七段:母親和我也各有一條,我就等於得了兩條,開心得要命。

“我“還能得雙份的禮物

3.兒子的話讓我想起了什麼?

過渡:在“我“去”喝春酒“”喝會酒“的過程中,始終有一個人陪伴着我,她是誰?(母親。)多年後,”我”也成了母親,“我”也像母親一樣釀製了童年最愛喝的“八寶酒”,但是兒子卻說了一句話(第9段最後一句),兒子的這句話讓我想到了什麼?

第十段:一句話提醒了我,究竟不是道地家鄉味啊。可是叫我到哪兒去找真正的家醅(pēi)呢?

(五)探究主旨

Ppt展示:“像樹木花草一樣,誰能沒有一個根呢?我若能忘掉故鄉,忘掉親人師友,忘掉童年,我寧願擱下筆,此生永不再寫。” ----琦君

1.琦君曾經深情地說過這樣一句話,我們一齊讀一讀

2.從這句話裏,你感受到了什麼?

濃濃的鄉愁

3.探究主旨

是的,作者寫這篇春酒就是爲了懷念童年那段難忘的歲月,寄託自己的鄉愁。

(六)我思故我寫

有些事,註定會被時間淡去,但是文字不會,請你把故鄉難忘的回憶轉換成文字,寫一寫故鄉里,那人、那景、那事……(字數不限)

(七)欣賞配樂朗誦《鄉愁》---余光中

深情齊讀:像樹木花草一樣,誰能沒有一個根呢?我若能忘掉故鄉,忘掉親人師友,忘掉童年,我寧願擱下筆,此生永不再寫。”

《春酒》習題精選

一、爲畫線字選擇正確的讀音

1、枸杞( ) A、jí B、qí C、qǐ

2、家醅( ) A、péi B、pēi C、pèi

3、撒開( ) A、sǎn B、sǎ C、sā

4、煨燉( ) A、dūn B、chún C、dùn

5、划拳( ) A、huā B、huá C、huà

6、如法炮製( ) A、páo B、pào C、bāo

二、選詞填空

1、幕暮募慕

落______仰______招______ ______捐______僚______色______名

2、鈍燉沌噸

______酒遲______ ______角混______清______ ______位

3、摸模漠莫

楷______ ______仿______索______逆______然______沙______如

三、選出恰當的詞語填在橫線上

1、說話尤其要小心,要多討吉利,因此覺得很受______。

A、拘謹B、約束C、拘束D、束縛

2、不僅是酒,母親終年______的,做這做那,做出新鮮別緻的東西,總是分給別人吃,自己卻很少吃。

A、勤勤懇懇B、勤勤快快C、勤勞節儉D、利利落落

四、將下列句子中畫線的部分各用一個恰當的成語表示出來

1、我是母親的代表,總是領先、帶頭,不請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裏還捧一大包回家。( )

2、八寶酒,從名稱想到所包含的意義,是八樣東西泡的酒,那就是黑棗、荔枝、桂圓、杏仁、陳皮、枸杞子、薏仁米,再加兩粒橄欖。( )

3、今年,我也照着現成的樣子做,泡了八寶酒,用以供相後,倒一杯給兒子,告訴他是“分歲酒”,喝下去又長大一歲了。( )

〖課內語段閱讀題〗

閱讀下面文字,完成1~4題。

春酒以外,我家還有一項特別節目,就是喝會酒。凡是村子裏有人急需錢用,要起個會,湊齊十二個人,正月裏,會首總要請那十一位喝春酒表示酬謝,地點一定借我家的大花廳。酒席是從城裏叫來的,和鄉下所謂的八盤五、八盤八(就是八個冷盤,五道或八道大碗的熱菜)不同,城裏酒席稱之爲“十二碟”(大概是四冷盤、四熱炒、四大碗煨燉大菜),是最最講究的酒席了。所以鄉下人如果對人表示感謝,口頭話就是“我請你吃十二碟”。因此,我每年正月裏,喝完左鄰右舍的春酒,就眼巴巴地盼着大花廳裏那桌十二碟的大酒席了。

母親是從不上會的,但總是很樂意把花廳給大家請客,可以添點新春喜氣。花匠阿標叔也巴結地把煤氣燈玻璃罩擦得亮晶晶的,呼呼呼地點燃了,掛在花廳正中,讓大家吃酒時划拳吆喝,格外的興高采烈。我呢,一定有份坐在會首旁邊,得吃得喝。這時,母親就會捧一瓶她自己泡的八寶酒給大家嚐嚐助興。

席散時,會首給每個人分一條印花手帕。母親和我也各有一條,我就等於得了兩條,開心得要命。大家喝了甜美的八寶酒,都問母親裏面泡的是什麼寶貝。母親得意地說了一遍又一遍,高興得兩頰紅紅的,跟喝過酒似的。其實母親是滴酒不沾脣的。

不僅是酒,母親終年勤勤快快的,做這做那,做出新鮮別緻的東西,總是分給別人吃,自己卻很少吃。人家問她每種材料要放多少,她總是笑眯眯地說:“大約摸差不多就是了,我也沒有一定分量的。”但她還是一樣一樣仔細地告訴別人。可見她做什麼事,都有個尺度在心中的。她常常說:“鞋差分、衣差寸,分分寸寸要留神。”

今年,我也如法炮製,泡了八寶酒,用以供祖後,倒一杯給兒子,告訴他是“分歲酒”,喝下去又長大一歲了。他挑剔地說:“你用的是美國貨葡萄酒,不是你小時候家鄉自己釀的酒呀。”

一句話提醒了我,究竟不是道地家鄉味啊。可是叫我到哪兒去找真正的家醅呢?

1、注音。

⑴分量( ) ⑵如法炮製( ) ⑶挑剔( )

⑷釀酒( ) ⑸家醅( )

2、最後一段在文章中有什麼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據選段內容,概括母親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從文中任選一兩“點”內容(表現手法,有關語句均可),寫幾句評析的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基礎知識題〗

一、爲畫線字選擇正確的讀音

1、C 2、B 3、C 4、C 5、B 6、A

二、1、幕慕募募幕暮慕

2、燉鈍鈍沌燉噸

3、模模摸莫漠漠莫

三、選出恰當的詞語填在橫線上

1、C

2、B

四、將下列句子中畫線的部分各用一個恰當的成語表示出來

1、一馬當先。

2、顧名思義。

3、如法炮製。

〖課內語段閱讀題〗

1、⑴ fèn ⑵ páo ⑶ tī ⑷ niàng ⑸ pēi

2、這是從心底發出的深深感嘆,點明遊子的思鄉之情。

3、母親是一位勤勞、善良的、熱心助人的賢妻良母。

4、如:從這幾段中可以體味到人情之美:母親樂意把花廳“供人請客”,並捧出自己泡的“八寶酒”爲人助興;此時燈火明亮,人人興高采烈,母親因別人的讚美高興得“兩頰紅紅”。笑眯眯的母親,本本分分的村民,令人難忘。

《春酒》教學反思

核心提示:語文,因情感的滋潤而變得春意盎然。在語文教學中,觸發學生情感,使學生對文中美的人、美的事、美的物、美的景油然而生熱愛、嚮往、追求的慾望,是提高審美情趣的重要手段。這堂課,我想構築的就是這樣一個充滿情感...

語文,因情感的滋潤而變得春意盎然。在語文教學中,觸發學生情感,使學生對文中美的人、美的事、美的物、美的景油然而生熱愛、嚮往、追求的慾望,是提高審美情趣的重要手段。這堂課,我想構築的就是這樣一個充滿情感化生活化的語文課堂,採取相應的教學手段,激活學生的情感體驗,讓學生在教師充滿情感的教學中始終處於憤悱狀態,從而和文本和作者和教師激起情感共鳴。

在本課教學中,我認爲最成功的一點就是用情境營造良好的情感氛圍。在教學過程中,我設計了“嘗春酒——品春酒——回味春酒”三個環節。三個環節,環環相扣,逐步引領着學生體悟文章的情感。首先,在舒緩的“思鄉”主題音樂中,學生通過深情的朗讀,能很快融入課文特定的情境,走進作者的情感世界,從而對文章有了初步的感知。其次,在品春酒這個環節中,我設置了“我喜歡_____因爲_____.”的句式,讓學生活動起來,真正從課文之中去發掘去品去味體悟作者濃濃的鄉愁之情。第三,回味春酒,介紹作者生平時,我把它放在學生已體驗了蘊涵在春酒中這些美好豐富的情感後,已品嚐了這充滿道地家鄉味的“春酒”後,希望作者思鄉難回的感傷情緒能瀰漫在他們的心間,讓故鄉一步步走進學生的心靈世界。爲了加強學生對故鄉情結的進一步的感悟,我泛讀了余光中先生的《鄉愁》,在感傷的旋律中,讓情感的渲染達到了一個高潮。最後,拓展訓練中,讓學生仿寫“故鄉的情節是……”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回顧整節課,雖然完成了教學內容,但還存在着一些不足,讓我對這節課的教學有了一些反思:

一、教學環節的銜接處理不夠自然。課堂環節的緊湊、自然,更能突出教師駕馭課堂教學的能力,凸顯教師紮實的教學能力。在課堂中,我忽視了教學環節的銜接,處理略顯生硬。

二、教學中,學生朗讀不夠充分。語文課堂少不了讀書聲,有了朗朗讀書聲的課堂,纔是真正的語文課堂。由於學生的朗讀不足,才導致了在後面環節中學生的活動雖熱烈卻不夠深入。

三、課堂活動中,學生對文本的發掘不夠充分。教學目標是讓學生體悟那份故鄉情結是蘊涵在春酒中的另一種滋味,它讓春酒的味道變得更醇厚,而生活中任何一個細節如果蘊藏着一份美好的情感都是一杯香甜的“春酒”,讓這些蘊涵其中的美好情感真正地成爲豐富學生情感世界的活水。而在本節課的活動中,學生在品味語言的過程中,僅能把握語言的文本意味,對於隱藏在語言文字背後的情感意蘊體會不夠,這主要基於教師對學生學習的引領不足。

淺陋的思考但卻是我最真實的心聲。懇請得到各位同行的熱情指教,同時對給予我鼓勵、支持和指點的教師們致以最真誠的感謝。我知道這些言辭已化爲一束溫暖的光,照亮我執着前行。

語文八年級教案15

一、教學目標:

1、感受梵高投身藝術的忘我境界與執著精神。

2、瞭解文學傳記刻畫人物的方法。

3、提高語言的品味能力。

二、教學步驟:

(一)用多媒體創設情景,激發興趣,導入新課。

[多媒體出示活動內容]

[多媒體出示梵高自畫像]

是的,他就是荷蘭著名的畫家文森特梵高。他的一生可謂是多難而又傳奇的,爲了追求藝術的完美和創新,他傾注了巨大的激情和超常的努力,今天,就讓我們走近梵高,瞭解他的創作,瞭解他的生活。

[板書課題,作者]

(二)、多媒體出示並簡介梵高作品,引導學生進入情境。

請同學們欣賞一些優美畫面,從你的表情中我能讀出驚歎和讚美,在今天,梵高的哪一幅畫不是價值連城呢?可誰又知道,當年的梵高爲了創作,經受了多大的苦難?

(三)、快速閱讀,整體感知課文。

請同學們速度課文,分四人小組討論,完成下列問題;

1、藉助工具書掃除字詞障礙。

2、用一句話概括課文主要內容。

學生討論後發言,全班交流後教師小結,並用多媒體出示油畫《吃土豆的人》。

(四)、精讀品味,瞭解梵高。

本文介紹了梵高創作油畫《吃土豆的人》的過程,再次精讀課文,小組討論,完成下列問題:

1、從文中找出文字,介紹一下這幅畫的內容及含義。

2、文章分別從哪些方面對他進行了描寫?在文中做一下勾畫,並大聲讀給我們聽。

3、這是一篇文學傳記,語言風格與評傳有很大不同,請同學們畫出自己喜歡的字、詞、句,品味語言,用“我發現_____一詞(字句)用的好,好在它寫出了______”的句式說話。

多媒體出示範例:我發現“狂”一字用的好,好在它寫出了梵高的創作激情。

學生輪流回答後教師總結文學傳記的特點。

(五)、走近梵高,和偉人對話。

1、我們通過學習課文,已經瞭解了梵高,瞭解了他的作品。那麼,你感受到了梵高的什麼精神,你是從哪裏感受到的?

[學生交流後各抒己見,多媒體出示小結]

2、和偉人對話:在凡高所具有的精神品之中,給你啓發最大的是哪些?請結合自己的情況談一談,對梵高說說你的心裏話。

(六)、結語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梵高憑着自己對藝術的執著追求鑄就了屬於自己的金字塔,站在了藝術殿堂的頂端。生活在幸福之中的我們又有何理由如此怠惰?我們是該做些什麼了,我相信,如果你做了,那麼,不久的將來,你定會成爲世界矚目的制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