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八年級教案 > 人教版語文八年級下冊公開課的教案

人教版語文八年級下冊公開課的教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74W 次

作爲一位傑出的教職工,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依據,有着重要的地位。那麼教案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人教版語文八年級下冊公開課的教案,歡迎閱讀與收藏。

人教版語文八年級下冊公開課的教案

人教版語文八年級下冊公開課的教案1

教學目標:

1、疏通文意,積累文言詞語

2、品味意蘊豐富的語言

3、學習本文對比的寫法

4、理解周亞夫之“真”

教學重點:

1、積累常用文言詞語;

2、學習本文對比的寫人敘事技巧。

教學難點

:反覆對文章語言進行比較鑑賞,層層深入地體會周亞夫的“真”。

教學創意:

1、先學後教,以學定教:

2、給足空間,滲透方法:

3、融入文化,一體四面。

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一、課前預習

(一)藉助課文註釋和工具書,自主翻譯課文,疏通全文大意。

(二)將自學時無法理解的詞句做上記號。

(三)蒐集與細柳營相關詩詞。

二、激疑導入

(一)同學們,課前咱們要求蒐集與細柳營相關的詩句,誰來分享一下?

學生分享,教師可做補充。

(二)激疑:同學們蒐集的詩句真不少!顯然“細柳營”是備受文人們青睞的。但一個小小的軍營,究竟有何魅力能讓那麼多文人騷客另眼相待呢?讓我們走進《周亞夫軍細柳》去一探究竟吧!

(設計意圖及教學建議:導入的設計意圖一方面是幫助學生積累相關詩詞,另一方面是激發學生學習本課的興趣。教師可提前整理部分易於理解的詩詞,展示在PPT中,便於學生摘錄。)

三、預習檢測

(一)去句讀朗讀

1、去掉全文標點,請學生朗讀課文,其他同學跟讀並糾錯。

2、全班齊讀課文。

(二)配圖講故事

1、學生用自己的語言簡要概括本文內容。

2、PPT展示和課文內容相關的圖片,請學生給圖片配文。

(設計意圖及教學建議:本環節針對課前預習而設,旨在檢測學生預習的效果,對課文內容做整體上的梳理。教師在糾正字音時,可以分析錯誤的原因,深究字詞背後的語言依據,擴充語文知識,圖片出示的順序可以打亂,以進一步檢測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瞭解程度。)

四、學生質疑

(一)合作學習,互助釋疑

學生組內交流預習時做了記號的疑難詞句,互助釋疑。

(二)班級交流,質疑問難

學生以組爲單位提出仍無法理解的問題,全班共同解決或教師指導解決。

(設計意圖及教學建議:該環節滲透了本課教學的核心理念“以學定教”,即教學的起點是基於“學生需要的”而非“教師能教的”。設計以上兩個任務,可以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課文內容,並梳理出重點文言字詞。在指導過程中,對於學生難以理解的字詞,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勾連所學知識,提高其知識遷移能力。)

五、教師補遺

(一)教師提問,學生自主思考

1、“吾欲入勞軍”中的“欲”如何翻譯?

2、“亞夫乃傳言開壁門”中的“乃”翻譯爲“於是”還是“才”比較好?

3、“軍中不得驅馳”中的“不得”如何翻譯?

(二)學生合作探究,教師點撥

明確:

1、“欲”這裏常翻譯爲“想”或“要”,皆屬同一義項。但翻譯成“想”比翻譯成“要”更爲合理。就語境來看,文帝是尊重與配合周亞夫的,翻譯爲“要”則稍顯強勢了。

2、“乃”翻譯成“才”爲好。文帝勞軍,先至霸上、棘門,周亞夫身爲大將,消息靈通,且細柳與前兩營不遠,故他不可能不知文帝將至。然而他始終未有通融,直至文帝按正規程序請示。可見用“才”方能貼合此語境。

3、“得”可翻譯爲“能夠”、“可以”等,表示情況允許。但結合語境,“將軍約”和“軍中”皆在強調這裏是軍營,軍營有軍營的規矩,規矩就得遵循。故而“不得”翻譯成“不準”遠比“不能夠”更能彰顯軍令的。

(設計意圖及教學建議:本環節是對上一環節的補充與深化。“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教師作爲平等中的首席,也有權說出自己的理解。且教師基於自身認知水平,他所能看到的,往往會高於學生,故而能引領學生看到更遠。通過本環節的學習,學生對文意的理解會更爲準確,也更能體會到文章語言的考究,併爲下一課時人物形象的把握張本。教師在教學時應注意引導學生結合語境進行分析,培養其語境意識。)

六、字詞梳理

(一)請同學們按照以下提示,梳理本課詞語並記憶。

1、字形生僻的詞語(注音)

2、字義與之前所學不同的詞語(釋義)

3、其它新學的常用詞語(釋義)

(二)教師總結

明確:

字形生僻的詞語:棘(jí)、彀(gòu)、曩(nǎng)

字義與之前所學不同的詞語:

軍(駐軍)、勞(慰問)、居(經過)、之(到)、固(一定)、且(將要)

其它新學的常用詞語:

已而(不久)、被(同“披”,穿着)、無何(不久)、揖(拱手行禮)

(設計意圖及教學建議:該環節是本課的收束環節,旨在讓學生明晰本課所學,並積累文言詞語,落實單元目標的要求。)

七、板書設計

欲:想

乃:才

不得:不準

第二課時

一、切入

(一)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已經把握了本文的主要內容。現在大家知道細柳營的魅力在何處了嗎?

明確:周亞夫

(二)文中有對周亞夫的評價嗎?請找出來,讀一讀。

明確:嗟乎,此真將軍矣!

(設計意圖及教學建議:本環節目的有三,一是回扣第一課時的導入,將本課學習引向周亞夫其人:二是找出本文關鍵句,切入文本:三是與本課收束環節呼應。第一個問題,教師可以提示學生勾連《陋室銘》。若學生回答的是細柳營戒備森嚴或軍紀嚴明,亦可引導其歸因爲周亞夫治軍有方,此皆可爲後續學習張本。“嗟乎”一句,讀是關鍵,爲收束環節再讀此句做鋪墊。)

人教版語文八年級下冊公開課的教案2

知識目標:

掌握生字詞和文學常識。

能力目標:

1、把握課文主要內容,瞭解作者童年生活的特點。

2、品味本文平淡簡潔而富有表現力的語言。

情感目標:

體會作者緬懷“苦難”的情懷及學習作者苦中作樂的精神。

教學重點:

1、把握課文主要內容,瞭解作者童年生活的特點。

2、體會作者緬懷“苦難”的情懷及學習作者苦中作樂的精神。

教學難點:

品味本文平淡簡潔而富有表現力的語言。

教學方法:

啓發式教學法、探究法、分組討論法。

教學媒體:

多媒體課件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設問導入 (2.5分鐘 8:50:00)

師:同學們,如果要用一種顏色形容你的童年,你會選擇什麼顏色?爲什麼?

生:

師:我會選擇綠色。我從小生活在一個小山村,雖然物質匱乏,卻是我和小夥伴快樂的天堂,我們遊戲的道具全都來自大自然:春天用野草和泥巴過家家、夏天拈一片細長葉子吹口哨、秋天比賽爬樹或者爬竹竿、冬天到水田裏砸一塊冰用草繩拴着玩,偶爾還會舔上幾口。

師:我們的童年絢麗多姿難以述盡,而季羨林先生卻說“自己的童年是一片灰黃”。季老先生爲何這樣說呢?這節課就讓我們到季羨林的《我的童年》一文中去尋找答案。(板書課題)

二、檢查預習 【出示課件】 (4分鐘 8:52:30)

1、生字詞注音(四位學生上臺在黑板上注音,其他學生在草稿本上注音)

yù chuán shū nì sù líng dīng gēng

教諭 椽子 生疏 溺愛 肅然起敬 孤苦伶仃 萬象更新

hún è méi cuān lù nìng

渾渾噩噩 光大門楣 躥房越脊 綠林英雄 寧大嫂

【更改後齊讀】

2、詞語解釋

教諭:學官名。宋京師小學和武學中設。元、明、清縣學均置,掌文廟祭祀、教育所屬生員。

生疏:不熟悉;疏遠,關係不親密

瑣事:繁雜零碎的事

溺愛:對自己的孩子過分寵愛

肅然起敬:肅然:恭敬的樣子;起敬:產生敬佩的心情。形容產生嚴肅敬仰的感情。

萬象更新:萬象:宇宙間一切景象;更:變更。用作褒義。多用來形容景象或事物發生變化;呈現出新的氣象。

孤苦伶仃:伶仃:孤獨,沒有依靠。孤單困苦,沒有依靠。

相依爲命:互相依靠着過日子。泛指互相依靠,誰也離不開誰。

不以爲然:然:是,對。不認爲是對的。表示不同意或否定。

家徒四壁:徒:只,僅僅。家裏只有四面的牆壁。形容十分貧困,一無所有。

渾渾噩噩:形容無知無識,糊里糊塗。

習以爲常:指某種事情經常去做,或某種現象經常看到,也就覺得很平常了。

綠林英雄:泛指結夥聚集山林中的反抗政府或搶劫財物的組織集團。

龍肝鳳髓:比喻極難得的珍貴食品。

3、作家作品 (3分鐘 8:56:30)

(1)學生簡介

(2)教師補充【出示課件】

季羨林(1911.8.6~20xx.7.11):中國山東省聊城市臨清人,字希逋,又字齊奘。國際著名東方學大師、學者、翻譯家和作家。季羨林先生精通12國語言:漢語、南斯拉夫語、梵語、阿拉伯語、英語、德語、法語、俄語、吐火羅語等,翻譯了大量作品。季羨林的學術研究,用他自己的話說是:"梵學、佛學、吐火羅文研究並舉,中國文學、比較文學、文藝理論研究齊飛",其著作彙編成《季羨林文集》,共24卷。季羨林在大陸被許多人尊重,並被奉爲中國大陸的"國學大師"、"學界泰斗"、"國寶"。

本文選自《季羨林自傳》:季羨林先生用自己的筆,講述了他從山東臨清縣一個貧苦農民家庭的孩子,一步一步成長爲學貫中西、享譽海內外的學術大師的人生歷程,記述了他九十多年來所遇到的人和事,見證了時代的變遷,展示了他個人的奮鬥經歷和情感世界。

三、研讀探究

1、季先生在介紹自己的童年生活時,一開始就說“回憶起自己的童年來,眼前沒有紅,沒有綠,是一片灰黃”。同學們,“灰黃”的顏色可以讓你聯想到什麼?(1.5分鐘 8:59:30)

明確:荒涼、沒有生機、沒有希望、帶着飢餓和痛苦。

2、作者爲什麼說自己的童年是“灰黃”的呢?請同學們快速閱讀全文,勾畫批註要點,然後小組討論歸納。(討論3分鐘,歸納4分鐘 9:01:00;9:04:00)

明確:出生時社會 混亂黑暗、家境衰落貧窮至極、平日生活異常艱苦、六歲離開母親去濟南。

資料補充:

①季羨林出生於1911年。那一年,革命運動風起雲涌,中國發生了辛亥革命,推翻了統治中國20xx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北方發生瘟疫,南方發生水災。社會 混亂得一塌糊塗。

②“然而真正從心眼裏愛我的只有母親一人,別人不過是把我看成能夠傳宗接代的工具而已。這一層道理一個六歲的孩子是無法理解的。可是離開母親的痛苦我卻是理解得又深又透的。”--《一條老狗》 【出示課件】

去濟南使他離開了母親,生活條件的改善卻伴隨着痛苦的思念。所以作者才說自己“寧願再啃紅高粱餅子就苦鹹菜”。在濟南期間,季羨林只回過三次家,不是探病就是奔喪。此後,在母親的有生之年,母子倆再未見面。這對與母親感情深厚的季羨林來說,無疑是永不能挽回的“永久的悔”,而且這種“悔”隨年齡的增長,愈發痛徹心扉。季羨林去世後,於20xx年4月5日清明,他的骨灰在他的家鄉山東省臨清市康莊鎮官莊村安葬。至此,季羨林先生實現了回到“母親身邊” 的生前遺願。

3、如果用一個字形容作者童年生活,你會選擇哪一個字?(9:08:00)

明確:苦

4、作者寫苦難的童年生活,目的僅是爲了“展覽”“控訴”苦難嗎?(9:08:30)

明確:不是

私以爲,季先生是爲了“緬懷”苦難。他是在表達這樣一個主題:再深重的苦難也無法剝奪永恆的“人性美、人情美”。就是因爲作者內心深處對人性美、人情美的繾綣情懷,所以《我的童年》在苦難的背景下也閃現了耀眼的光芒。(1.5分鐘 9:09:00)

5、請同學們再次快速閱讀《每天最高的享受》和《開始認字》兩部分,然後討論歸納“我”的童年在苦難的“底色”上還有哪些“亮色”? (討論2分鐘,展示2分鐘 9:10:30;9:12:30)

明確:每天吃半個白麪饅頭、偷吃死麪餅子、與小夥伴暢快地遊戲(可以看得出來我是很快樂的。)

6、在這何其簡單的快樂中,卻使我們看到了那些珍貴而美麗的人性和人情。請同學們說說,你看到了哪些珍貴而美麗的人性和人情?(2分鐘 9:14:30)

明確:人性--善良、友愛、天真、活潑

人情--鄰里情、親情、友情

7、我們探討至此,老師有一個疑問了:作者說自己的童年是“一片灰黃”,你覺得真是這樣的嗎?(9:16:30)

明確:不是。

8、作者寫了童年這麼多事情,卻在第八段說“現在寫這些事情還有什麼意義呢?”你認爲這到底有沒有意義?簡要說說理由。(3分鐘 9:17:00)

明確:作者用“受用不盡”點出“身邊瑣事”的價值。在作者看來,窮苦的童年正是寶貴的財富,它能讓一個人自立、自勵、質樸、進取,珍惜一切、知足常樂,克服人生中的艱難困苦,直達成功的彼岸。甚至在苦難的貧瘠的土壤裏還能開出一朵朵美麗的花來。反之,過度舒適安逸的童年,倒有可能讓人脆弱、懶惰、一事無成。

美學大師朱光潛的一句名言:有錢難買幼時貧。“幼時貧”之所以如此保貴,在於它能夠使孩子提前涉世,早日領略人生,認識生活的艱辛,從而增強競爭意識,發憤長志、求知、學本領,乃至成就事業。

9、仿照例句,談談你對“苦難”或“貧苦”的認識。(寫2分鐘,展示2分鐘9:20:00)

在苦難的土壤中,快樂和幸福也會倔強地發芽開花。

在貧苦的底色裏,樂觀和希望也會驕傲地發光發亮。

10、談收穫:可從思想內容方面、寫作技巧方面、待人處事方面、生活態度方面、教育孩子方面談你的收穫。(3分鐘 9:24:00)

四、教師總結

季羨林寫的一百年前的童年生活,既有刻骨銘心的痛苦,也有難以忘懷的快樂。他教導我們應該擁有“審苦”情懷,珍惜在苦難生活中磨練意志、積極進取的機會;也應具有在窮苦生活裏找尋樂趣的能力,珍惜人性美和人情美。這是具有普世價值的人生哲理。希望同學們能珍惜學習和生活中的每一次苦惱與挫折,勇敢面對,還能苦中作樂。(1.5分鐘 9:27:00)

推薦:(1.5分鐘 9:28:30)

曹文軒《青銅葵花》(城市小女孩葵花和啞巴男孩青銅的苦難生活,但他們在苦難面前總是從容的、鎮定的)

伊朗電影《小鞋子》(丟了一雙鞋子的阿里兄妹承受了孩子不可承受之痛,可他們從來沒有表現出對生活的失望、痛恨、怨天尤人,相反,影片充滿了強烈的溫暖的感覺,那是一種樂觀的充滿希望的情緒。)

人教版語文八年級下冊公開課的教案3

教學設計思路】

這篇文章內容充實,情感豐富,不朗讀不足以充分理解,悉心領會;文章駢散並行,駢句辭彩華美、音韻和諧,散句抑揚頓挫、富於變化,不朗讀不足以體會;意境優美而多變,不朗讀不足以涵詠品味。教師宜指導學生朗讀,以朗讀和背誦帶動其他教學環節。

組織學生課前收集與范仲淹、岳陽樓相關的資料,如范仲淹生平、滕子京與范仲淹的友誼、范仲淹逸事、《岳陽樓記》寫作背景、岳陽樓、與岳陽樓有關的詩文、岳陽樓名聯……安排學生在課上交流,增強對課文的感性認識。

組織學生主動發現問題並通過討論解決問題,教師在此環節作適當點撥即可。

引導學生用審美的眼光品讀文章,鑑賞文章的意境美、哲理美、語言美,學習文章敘事、寫景、抒情、議論相結合的寫法,提高鑑賞能力。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⑴ 掌握一些常見的文言實詞的意義和虛詞的用法,逐步加強文言詞彙的積累。

⑵ 認識作者、寫作背景及文體特徵。

⑶ 概述本文寫景抒情、對比出旨的特點及文中警句的思想光彩。

⑷ 背誦課文。

2、能力目標:

⑴ 指導學生朗讀,繼續提高誦讀能力,品味意境,讀出情感。

⑵ 揣摩本文敘事、寫景、議論、抒情相結合以及寓情於景、情景交融的寫法。

⑶ 揣摩本文的立意美、意境美、語言美,逐步提高鑑賞能力。

3、情感目標:

思考本文名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所體現的作者的政治抱負及其在現代社會生活中多方面的意義,激發學生走出自我,胸懷天下,以利民爲己任,以強我中華爲宗旨,積極進取,大膽開拓,做一個精彩的人,做一個大寫的人。

【教學重點】

1、整體把握文意,理清行文思路,背誦課文。

2、學習課文敘事、寫景、抒情、議論相結合的寫法。品味意境,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1、理解“覽物之情,得無異乎”和“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爲”兩句中的“異”字的內涵及其在篇章結構中的作用。

2、理解名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所體現的作者的政治抱負。

【教學方法】

1、朗讀法。

2、文獻法。

3、討論點撥法。

4、品讀法。

【教學媒體】

幻燈片、示範朗讀磁帶、錄音機、文字資料。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導入新課;資料展示,創設氛圍,走近范仲淹,走近岳陽樓,增強對課文的感性認識;教師指導學生朗讀課文,力求讀得通順、流暢,讀得鏗鏘悅耳,聲情並茂;整體把握文意,理清行文思路,嘗試背誦課文。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設計一:

岳陽樓上有一副對聯

後樂先憂,範希文庶幾知道;

昔聞今上,杜少陵可與言詩。

問:範希文是誰?“後樂先憂”是何意?請從《岳陽樓記》中尋找答案。

設計二:

同學們,我國有許多名勝古蹟都留下了文人詞客的詩詞歌賦。比如我國古代三大名樓──滕王閣、黃鶴樓、岳陽樓上面就銘刻了許多美文妙句,如王勃《滕王閣序》中“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令人神往;崔灝《黃鶴樓》“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讓人回味無窮;而岳陽樓上,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更是傳唱不衰。《岳陽樓記》遂成爲寫景狀物抒發真情的名篇。今天,我們一起學習這篇美文。

設計三:

多媒體播放洞庭湖、岳陽樓的風景畫,形、聲、色俱備,引發學生觀賞興趣。洞庭天下水,岳陽天下樓。湖山輝映,自古以來就是令人神往的江山勝地;岳陽古稱巴陵,位於洞庭湖與長江匯合處,枕山帶湖,爲巴、蜀、荊、襄之要衝。北宋慶曆六年(1046),一代名臣范仲淹應朋友之約,爲重修的岳陽樓作記,千古名文《岳陽樓記》於是誕生。

二、資料展示,增強對課文的感性認識

學生展示課前收集的與范仲淹、岳陽樓相關的資料,先在小組內交流,然後各組選出較好的資料交付老師,圖片可由實物投影顯示,文字資料可由學生自行朗讀或實物投影顯示。在交流過程中,大家互通有無,實現資源共享。教師也可酌情介紹一些必要資料。

多媒體顯示:

1、范仲淹簡介范仲淹(989~1052),宇希文,蘇州吳縣(現江蘇省吳縣)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他出身貧寒,幼年喪父,對下層人民的痛苦感受較深。宋仁宗天聖(1023~1031)年間任西溪鹽官,建議在泰州修捍海堰。寶元三年(1040),任陝西經略安撫招討副使,加強對西夏的防禦,屢立戰功。慶曆三年(1043),范仲淹還朝,任參政知事。曾提出十條改革措施,因遭保守派反對罷政,於慶曆五年貶放鄧州,以後還做過杭州、青州的太守。死後諡號文正。有《范文正公集》傳世。

2、岳陽樓簡介岳陽樓是岳陽城的西門樓,緊靠洞庭湖,可以飽覽“八百里洞庭”的湖光山色。樓址在現在湖南省岳陽市西北的巴丘山下,其前身是三國時吳國都督魯肅的閱兵臺。唐玄宗開元四年,張說在閱兵臺舊址建造樓閣,取名岳陽樓,常與文士們登臨賦詩。自宋滕予京重修,范仲淹作記後,岳陽樓遂名揚天下,便成了歷代著名的遊覽勝地。唐代名家李白、杜甫、韓愈、白居易也都有題詠。現在岳陽樓是清代同治六年(1886)重修的。

3、時代背景《岳陽樓記》是作者應好友滕子京之邀,於宋仁宗慶曆六年(1046)作。宋仁宗慶曆五年(1045),范仲淹因提出政治改革主張,觸動了朝廷中保守派的利益,被罷去參政知事(副宰相)的職務,貶放到鄧州(今河南鄧縣)任地方官。慶曆四年春,滕子京遭誣被貶官至嶽州(今湖南省岳陽市)。滕子京治嶽州頗有政績,於是重修岳陽樓。(此樓原建於唐初,在現在湖南省岳陽市,就是舊縣城西門城樓,樓高三層,下瞰 kàn 洞庭湖)並將此樓的歷史沿革、周圍環境、建築特點等寫了一封信,並附上《洞庭晚秋圖》一幅,派人送給范仲淹清他作記。范仲淹瞭解滕子京被貶嶽州後一直很有感傷情緒,所以趁作記之機,借題發揮,一面申述自己的政治抱負,一面也含有對滕於京勸慰和他共勉的意思。

三、朗讀課文,整體感知文意

1、教師播放洞庭湖湖景畫面,配樂朗讀課文,學生聽課文,初步感知文意。

教師提示一些字的讀音:

多媒體顯示:

⑴ 生字:

滕(ténɡ) 謫(zhé) 日星隱曜(yào) 淫雨(yín)

浩浩湯湯(shānɡ) 薄霧冥冥(bó mínɡ) 偕(xié)

檣傾楫摧(qiánɡ jí) 岸芷汀蘭(zhǐ) 心曠神怡(yí)

⑵ 通假字:

百廢具興(通“俱”,都、全、皆)

屬予作文以記之(通“囑”,囑咐)

2、學生齊讀課文一遍,教師稍作朗讀指導:

⑴ 注意讀出駢句的節奏美、散句的變化美。

⑵ 注意情感的整體把握,注意語氣的輕重緩急。

第一段以敘爲主,應讀得舒緩、莊重。

第二段寫洞庭湖景的文字,氣勢雄壯,應讀得開朗雄渾。“前人之述備矣”語調轉入平緩,“然則”引出新意境,語調應升高。“得無異乎”應讀出疑問語氣。

第三段以“若夫”起筆,意味深長。以下的寫景文字,由天氣的惡劣寫到人心的悽楚,意境悲涼,應讀出愁苦悽楚的情味來。

第四段“至若”領起,引出一個陽光燦爛的畫面,“至若”應讀得高亢嘹亮,節奏明快而有力。以下的寫景文字,描摹出一幅湖光春色圖,色彩明麗,生機盎然,應讀出歡樂和暢的韻味。“此樂何極!”一句把喜悅的感情推向高潮,“登斯樓也,則有……”應讀出超脫、揮灑自如的情味來。

第五段以“嗟夫”開啓,帶來抒情和議論的意味,注意三句疑問句,語調應上揚,“噫”一句,應讀出悲涼慷慨、一往情深的意味。

3、教師示範朗讀部分段落,學生跟讀。

4、學生大聲練讀,嘗試表情朗讀,力求讀得抑揚頓挫,聲情並茂。

5、學生推選朗讀水平較高的同學示範朗讀,其餘同學點評。

四、譯讀課文,整體把握文意

1、學生默讀課文,參考註釋,藉助工具書,自行疏通文句,翻譯課文,並畫出疑難語句。

2、同桌之間就疑難問題展開討論交流,共同解疑、釋疑。

3、以學習小組爲單位,疏通文句,翻譯課文,理解大意,並圍繞疑難問題展開討論。教師巡視各組,酌情給予指導點撥。

4、教師分發文字資料,幫助學生積累文言詞語,瞭解文言知識。

資料內容如下:

⑴ 一詞多義:

予觀夫巴陵勝狀(那)

夫環而攻之(發語詞,不譯)

未幾,夫聲起(丈夫)

去國懷鄉(離開)

西蜀之去南海(距離)

委而去之(逃離,逃亡)

若夫淫雨霏霏,連月不開(放晴,散開)

旁開小窗(開設,設置)

開我東閣門(打開)

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就是,判斷詞)

然則北通巫峽(那麼,連詞)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就)

予觀夫巴陵勝狀(看)

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景色)

北通巫峽,南極瀟湘(盡,直通)

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窮盡)

政通人和(和樂)

春和景明(和煦)

薄暮冥冥(迫近)

妄自菲薄(看不起,輕視)

予觀夫巴陵勝狀(好,美麗的)

環而攻之而不勝(取勝)

而或長煙一空(有時)

或異二者之爲(或許、也許)

⑵ 古今異義:

越明年(第二年,今義,相對於“今年”)

屬予作文以記之(寫一篇文章,今,學生作爲練習所寫的文章)

去國懷鄉(離開,今義,前往;國都,今義,國家)

進亦憂,退亦憂(進,入朝爲官;退,隱居鄉野。今無此義)

沙鷗翔集(鳥停在樹上,今義泛指聚集)

⑶ 解釋下列加黑的詞:

滕子京謫守巴陵郡(太守,官名,這裏是動詞,“做……太守”)

百廢具興(荒廢了的事業,名詞)

或異二者之爲(動詞用作名詞,表現行爲)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在……之前;在……之後)

⑷ 難句翻譯示例:

① 政通人和,百廢具興:政事順利,百姓安居樂業,各種荒廢了的事業都興辦起來了。

② 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它連接着遠方的山脈,吞吐着長江的水流,浩浩蕩蕩,寬廣無邊。

③ 覽物之情,得無異乎:看到自然景物而觸發的感情,大概會有不同吧?

④ 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大霧完全消散,皎潔的月光一瀉千里,照在湖面上閃着金色,月影映人水底,像沉潛的玉璧。

⑤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外物的好壞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注意互文)

⑥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比天下人憂慮在前,比天下人享樂在後。

⑦ 微斯人,吾誰與歸:如果沒有這樣的人,我和誰志同道合呢?

五、披文入理,理清行文思路,指導學生背誦,並體會多種表達方式綜合運用的藝術效果

1、教師要求學生複述各段大意並作簡要概括:

選五位同學發言:

生1:第一段說明作記的緣由。作者先提出自己的好朋友滕子京,說他被貶官到岳陽後,經過一年的時間,就做到了“政通人和,百廢具興”。重修並擴建了岳陽樓,在樓上刻了唐代先賢和今人的詩賦,並囑託作者寫一篇文章記述這件事。

生2:第二段由岳陽樓的大觀過渡到登樓覽物的心情。作者認爲巴陵的美景集中在洞庭湖上,先從空間上寫湖面的廣闊和水勢的浩淼,然後從時間上寫洞庭湖晨昏之間的萬千氣象,燃後用“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一句小結。接下來,作者轉寫登樓覽物之情,設想遷客騷人觀洞庭時的主觀感受。

生3:第三段寫覽物而悲者。大意是:假若是在陰雨連綿的季節,一連幾個月不放晴;天空陰風怒號,湖上濁浪排空;太陽和星星隱藏了它們的光輝,山嶽也隱蔽了它們的形體;商旅不敢出行,船隻全被損壞;當黃昏時分一切都籠罩在昏暗之中,只有那虎嘯猿啼之聲不斷傳人耳來。這時登上岳陽樓,滿目蕭然,觸景傷情,更會感到離開京城的哀傷和懷念家鄉的憂愁。並且會憂心忡忡,畏懼小人的毀謗和譏刺,感傷到極點而悲慟不止。

生4:第四段寫覽物而喜者。大意是:遇到春天溫和的日子,明媚的陽光照射在平靜的湖面上,沒有一絲兒波瀾。天色襯着湖光,湖光映着天色,上下是一片碧綠。天上的沙鷗飛飛停停,水裏的龜兒游來游去。岸邊的花草散發出濃郁的芳香,沁人心脾。在夜間還可以看到湖上的煙雲一掃而空,皎潔的月光普照千里;月光水波一起盪漾,金光閃爍,水中的月亮宛如一塊溫潤的璧玉。漁歌的對唱,洋溢着無邊的歡樂。這時候登上岳陽樓,一定會心曠神怡,把一切榮譽和恥辱都忘掉了。舉杯暢飲,臨風開懷,那是多麼的欣慰和歡喜啊!

生5:第五段對前兩段所寫的兩種覽物之情一概加以否定,表現了一種更高的思想境界,點明瞭文章的主旨。作者十分感慨地說,我曾經探求過古代那些具有高尚道德的人的心,與上述兩種心情有所不同。他們的悲喜不受客觀環境和景物的影響,也不因個人得失而變化。當高居廟堂之上做官的時候,就爲人民憂慮,唯恐人民有飢寒;當退居江湖之間遠離朝政的時候,就爲國君而憂慮,唯恐國君有闕失。那他們什麼時候才快樂呢?他們必定這樣回答: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作者表達了對這種人的嚮往與敬慕:倘若沒有這種人,我追隨誰去呢?

教師總結:全文共分三部分,第一段爲第一部分,說明寫作背景、作記緣由。第二部分(二至四段)爲全文主體,第二段寫洞庭湖全景並提出“覽物之情,得無異乎”一問,第三、四段兩個排比段分寫“覽物之情”,一悲一喜,一明一暗,形成鮮明對比。第三部分(第五、六段),抒發作者的闊大胸襟和政治抱負,這是全文的核心,

多媒體顯示全文結構圖:

2、學生根據板書提示,熟讀課文,背誦課文。

六、佈置作業

1、選出與課文內容相同的一項………………………………………( )

A、銜遠山,吞長江,浩浩蕩蕩,橫無際涯。

B、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

C、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曜,山嶽潛形。

D、居廟堂之高則猶其民,處江湖之遠則猶其君。

(提示:此題意圖在考查背誦。選C)

2、在以下成語中任選幾個寫一段寫景文字:

政通人和 百廢具興 浩浩湯湯 氣象萬千 春和景明 長煙一空 皓月千里 心曠神怡

(答案略)

3、背誦全文。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檢查背誦;品讀課文,對課文進行美點尋蹤,集中鑑賞課文的立意美、意境美、語言美;擴展閱讀,閱讀孟浩然的們臨洞庭湖贈張丞相》,比較兩篇詩文立意的異同。

教學步驟

一、檢查背誦

全篇背誦與段落背誦相結合。

多媒體顯示:

1、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2、若夫淫雨霏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虎嘯猿啼。登斯樓也,則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感極而悲者矣。

3、至若春和景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或長煙一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喜洋洋者矣。

4、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爲,何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進亦憂,_________________。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_________________。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任選幾位同學根據背誦要求,填寫上面所列空缺內容。

二、品讀課文,鑑賞課文

1、提問:同學們,《岳陽樓記》創作於慶曆四年,即公元1044年。如今九百五十多年過去了,它仍然邁着穩健的步子行進在密密匝匝的文學叢林中,你認爲它永葆青春的奧祕何在呢?

學生思考、討論、交流,並自由發言。

生1:我想,這恐怕是因爲這篇文章體現了作者胸懷天下的豪放氣度和寬廣的胸懷。“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是一種智慧,更是一種情操;是一種道德追求,更是人生的飛躍。這剛勁健朗、積極進取的精神氣度將永遠受到與時俱進、激流勇進的人的青睞。

生2:我想,也許是因爲文章再現了洞庭湖的壯景,爲洞庭湖又染上了一層壯麗的色彩,從而吸引了後人。

生3:我反對。本文題爲《岳陽樓記》,可作者對岳陽樓本身用筆不多,這是有深意的。作者超越了單純寫山水樓觀的狹境,將自然界的晦明變化、風雨陰晴和“遷客騷人”的“覽物之情”結合起來,從而將文章的重心放到了縱議政治理想方面,擴大了文章的境界,提高了文章的品位,這是本文構思方面獨具匠心所在。范仲淹的別出心裁,不能不讓人佩服。

生4:這篇文章的章法是美的,“異”字居文章之要。第二段末句“覽物之情,得無異乎?”的“異”,指不同的自然景物引發的“遷客騷人”不同的感觸,即“悲”“喜”兩種不同的心情,引起三、四段。第五段“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爲”的“異”,是指古代仁人不同於上述“遷客騷人”,能不受自然風物好壞的影響,“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這個“異”字一語中的,推出作者的政治理想抱負,“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千迴百轉,層層推進。

生5:本文綜合運用多種表達方式,敘事,寫景、抒情、議論自然結合,既有對事情由來的交代,又有對湖光水色的描寫;既有精警深刻的議論,又有惆悵悲沉的抒情。記樓,記事,更寄託自己的心志。

生6:我很同意第二個同學的見解。文章的意境美是不容忽視的。試想,如果沒有優美的畫畫,單單有枯燥的議論,又能吸引多少人呢?又能流傳多久呢?

生7:文學是語言的藝術,語言美應是最主要的原因吧。本文語言優美、精煉,值得我們借鑑。

……

2、教師歸納學生的看法,爲鑑賞定向:

教師總結:同學們的發言很精彩,很有刨見。《岳陽樓記》長盛不衰的奧妙在於立意、構思、章法、意境、語言、表達方式等方面。今天,我們重點鑑賞文章的立意美、意境美、語言美。

⑴ 鑑賞文章的立意美,感受作者的寬廣襟懷,理解其崇高的理想追求:

提問:如何理解“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學生討論,明確:“先憂後樂”的思想源於儒家的仁愛思想,孟子曾有“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的說法,范仲淹使其進一步發展爲“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也就是要超越個人的憂樂,以天下爲己任,以利民爲宗旨,補救時弊,積極進取。爲此,就要不爲外物所動,不論是自然界的陰晴明暗,還是社會環境的順遂艱難,都不能動搖心中的信念。

教師引申:孟子的“樂以天下,憂以天下”是針對封建君主提出的;范仲淹視“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爲仕途進退的原則,這是他有遠大抱負的表現。他們的“憂君”固然帶有時代和階級的侷限性,但憂國憂民的情懷是難能可貴的。

多媒體顯示:

天聖七年(1029),30歲的范仲淹還在沒有資格進諫的小小祕書閣校理任上,就上書諫止皇帝宋仁宗率百官爲章獻太后朝拜上壽;第二年又直接上書請章獻太后還政退位──那時章獻太后正垂簾聽政,權傾朝野,滿朝文武,“無敢言者”。范仲淹因此被貶離京,三年後纔回來。又如,景祜三年(1036),范仲淹向宋仁宗進《百官圖》指斥宰相呂夷簡結黨營私,任用讒佞,反被誣爲“越職言事,薦引朋黨,離間君臣”,又遭貶斥,連爲他鳴不平的歐陽修等人也被貶放。范仲淹仕途沉浮幾十年,數遭貶黜,但他澄清吏治、憂國憂民之心始終未改。他用自己的俸祿,在家鄉買“義田”千畝,救濟貧窮的族人,而自己卻貧苦一生,以至於死時“身無以爲殮,子無以爲喪”。爲民請命,憂民主憂,這就是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精神的具體體現。

提問:“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在現代社會中還有借鑑和教育的意義嗎?

學生討論,並自由發言。

這是一個開放性的問題,允許求大同,存小異,鼓勵創新,但不提倡標新立異。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據,抓住“積極向上,奮發有爲,吃苦在前,享樂在後”的時代意義即可。

⑵ 鑑賞文章的意境美,感受文章的詩情畫意:

教師要求同學展開想象,再現文中優美生動的景物,用自己的語言進行描繪,感受文章的畫意、詩情。

選三位同學交流,每人負責一幅畫,注意體現洞庭湖的浩瀚無垠、萬千氣象,抓住總體特徵,從雨湖、晴湖、月湖多個角度,從形、聲、光、色、味多個方面描繪。

⑶ 賞析文章的語言美:

美在駢散兼用。駢句,流利暢達、簡潔凝練、如珠走盤。有音律和諧的對仗,如“日星隱曜,山嶽潛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等。也有整齊的韻腳,如“上下無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等,增強了文章的音樂美,讀來潤暢,聽來清晰。

美在煉字。如“銜遠山,吞長江”,“銜”形象寫出湖與山的關係,“吞”不僅寫出湖與江的關係,而且讀來有氣勢磅礴之感,兩個動詞形象再現了洞庭湖的浩瀚氣勢,使靜景富於動態和活力。如換成“連”“接”,只是客觀說明三者的相對位置,畫面是靜止的。

如“浮光躍金,靜影沉璧”一句,不僅比喻形象,一“躍”一“沉”兩種意境齊出,相互映襯,用詞之妙,令人拍案叫絕。

學生自己選例揣摩語言。

如“陰風怒號,濁浪排空”,談談加黑字的表達效果。

三、課堂小結

本文是一篇優美的散文,畫意、詩情、理趣溶爲一體,不但給予我們美的享受,而且先生那博大的胸懷,崇高的思想境界給人以積極向上的力量。讀先生的文章,我們好像站在岳陽樓上,那浩瀚無涯的洞庭湖水,給予我們恢宏的氣勢,也給予我們一種責任。讓我們點燃精神的聖火,去照亮時代天空的一角。

學生齊背課文。

四、延伸拓展

多媒體顯示: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欲濟無舟楫,端居恥聖明。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問:這首詩寫景有什麼特點,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情感?

學生讀詩,小組內討論探究。

明確:這首詩是孟浩然西遊長安,希望得到朋友張九齡的引薦.入朝做官所寫的。

孟浩然以寫山水田園詩見長,與王維一樣。是唐代較爲著名的山水田園詩人。這首詩的前四句,很顯然就是側重於寫景。濤文開篇運用了誇張的修辭手法,“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夏末秋初季節裏,正是秋雨連綿的季節,湖水漲滿,幾乎與湖岸齊平。可見水勢之浩大,波濤之洶涌。近處的水遠處的天相連成一體,使你根本分不清哪裏是水,何處是天,它們已經渾然成爲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這兩句詩非常形象地表現了洞庭湖水的浩大,給人一種空曠遼遠的感覺。第三、四兩句“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雲蒸霞蔚,水霧蒸騰,波濤洶涌,籠罩着雲夢澤,搖撼着岳陽古城。這兩句寫得氣勢磅礴、雄奇偉岸。給人以身臨其境之感,彷彿如見其狀,如聞其聲,似乎洞庭湖之壯闊景象就在眼前。以上四句景物描寫,可謂鮮明突出,歷來爲人們所讚賞。但是,這些並不是詩人寫作此詩的主旨所在。景物的描寫無非是個襯托,是個陪襯;直抒胸臆.表達自己內心的所感所想纔是主要的,纔是詩人寫此詩的主旨所在。“欲濟無舟楫,端居恥聖明。”何意呢?我想渡過洞庭湖去,卻沒有船槳;如果還是繼續隱居,又覺得愧對朝廷的聖明。這兩句運用比喻的手法,委婉而含蓄地表達了詩人求薦求官的急切願望和意願不遂的苦悶。可以說心理描寫淋漓盡致,讀後不能不讓人爲之心動。“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坐在洞庭湖邊看別人釣到了魚,我只能空有一腔羨慕之情。這兩句比喻自己滿懷入仕的心願,但是卻又無法實現。

五、佈置作業

1、由“四面湖山歸眼底,萬家憂樂到心頭”這副對聯,你能想到范仲淹《岳陽樓記》中的哪兩句話?

2、整理課上對“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一名句時代意義討論的發言,放入《成長的足跡》中。 【教學目標】

1、朗讀、背誦全文。

2、學習文章把敘事、寫景、抒情和議論巧妙地結合在一起的寫法。

3、理解作者所闡述的主要觀點。學習我國古代進步知識分子“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高尚思想。

4、學習和積累文言詞彙:

實詞:(名詞)賦、國、景、大觀、遷客、騷人、寵辱;(動詞)謫、屬、把;虛詞:夫、斯、其、微、則、然則;詞組:百廢具興、浩浩湯湯、氣象萬千、霪雨霏霏、陰風怒號、濁浪排空、虎嘯猿啼、滿目蕭然、感極而悲、一碧萬頃、郁郁青青、皓月千里、心曠神怡、先憂後樂(先天下之憂百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5、理解句意:

“得無異乎?”(反問句)

“吾誰與歸?”(變序句)

“則有……者矣。”(長定語句)

“其必曰……乎。”(表示揣測語氣的陳述句)

人教版語文八年級下冊公開課的教案4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積累文言文重要的實詞、虛詞,辨析一詞多義。

2、理解課文深刻的寓意。

3、反覆朗讀課文,整體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內涵,培養文言文自讀能力。

4、把握愚公這一人物形象,體會對比,襯托手法的表達效果。

過程方法

以多樣化朗讀培養學生的文言語感,通過自主思考、合作探究的方式加深對文章內涵的理解。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學習愚公精神,正視成長道路上的艱難險阻,勇往直前。

【教學重難點】

難點:

1、積累文言文常用的詞語,培養語感。

2、理解本文的時代意義。

難點:

1、培養多角度分析問題的能力。

2、理解神話結尾的作用,體會“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這一細節的作用。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語設計

愚公移山的故事家喻戶曉,同學們耳熟能詳,愚公移山這首歌恐怕也都吟唱自如。下面請看動漫flash——愚公移山。(學生欣賞畫面,品味美妙的樂曲。)

二、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教師示範背誦課文。學生循聲跟讀。

2、學生齊讀課文,教師提示句子停頓。

示例:

懲/山北之塞曾不能/損魁父之丘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

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命/誇娥氏二子/負二山

3、學生根據註釋提示,藉助工具書,疏通文句,圈點勾畫難詞難句。同桌之間討論交流,教師巡視,答疑解惑。

4、教師檢查學生自學情況。(資料內容如下:)

(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並解釋。

始一反焉汝之不惠亡以應一厝朔東無隴斷焉

(2)對加點字的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懲山北之塞A、處罰B、警戒C、苦於

出入之迂也A、繞遠B、迂腐C、困難

指通豫南A、指向B、手指C、一直

雜然相許A、允許B、贊成C、答應

且焉置土石A、哪裏B、乃、才C、語氣助詞

(3)一詞多義

方其遠出海門

方七百里

三、整體感知,理解課文

太行、王屋兩座山,方圓達七百里,高達七八千丈。它們原來位於冀州的南部、黃河北岸。

山北面有一位叫愚公的老人,年近九十歲了,向着大山居住。苦於大山的阻塞,出入要繞遠路,於是他召集全家人商量說:“我和你們竭盡全力剷平這兩座大山,(使道路)直通豫州南部,達到漢水南岸,好嗎?”大家紛紛表示贊同。他的妻子提出疑問說:“憑您的力氣,像魁父這樣的小山丘也不能剷平,能把大行、王屋怎樣呢?再說把石頭和泥土往哪兒放呢?”大夥紛紛說:“把土石投到渤海邊上、隱土的北面。”於是愚公率領子孫當中能挑擔的三個人(上了山),鑿石掘土,用箕畚把土石運到渤海邊上。鄰居姓京城的寡婦有個孤兒,才七八歲,(也)蹦蹦跳跳前來幫忙。夏去冬來,才能往返一次。

河曲智叟嘲笑並阻止愚公說:“你太不聰明瞭!就憑你在世上這最後的幾年,剩下的這麼點力氣,還不能毀掉山上的一根草木,又能把這大山的土石怎麼樣?”北山愚公長嘆一口氣說:“你思想太頑固,頑固得不開竅,連個寡婦、孤兒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還有我兒子在呀;兒子又生孫子,孫子又生兒子;兒子又有兒子,兒子又有孫子;子子孫孫永無窮盡,可是這兩座山卻不會再增高加大,還愁什麼挖不平呢?”河曲智叟無話可答。

山神知道了這件事,害怕愚公挖山不止,就把這件事稟報天帝。天帝被愚公的誠心感動了,就命令大力神誇娥氏的兩個兒子背起兩座大山、—座放置在朔方東部,一座放置在雍州南部。從此,冀州的南部,直到漢水的南岸,再也沒有高山阻隔交通了。

第二課時

教學目的

學習愚公移山的精神,用頑強的艱苦奮鬥精神去戰勝困難。

教學設想

1、培養學生的聽說能力。

2、利用課本劇表演,培養學生的組織、創新能力。

3、採用啓發式教學,運用富有啓發性問題引起學生討論。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聽歌《愚公移山》(屏幕演示),從而導入課文分析講解。

二、課文分析:

1、本文如何通過對比和烘托的手法突出人物性格?

解析:本文除了用誇張的手法外,還通過烘托和對比的手法,突出人物性格。如用“方七百里,高萬仞”極言山的高大;用“寒暑易節,始一反焉”極言移山的艱難;用“年且九十”、“殘年餘力”極言力量的單薄;用“叩石墾壤”、“箕畚運於渤海之尾”極言工具的簡陋、路途的遙遠,從而烘托了愚公信念堅定、迎難而上的積極形象。又如以智叟一“笑”、一“止”與愚公的一聲“長息”相對比,以愚公之妻誠心獻疑和智叟的刻意諷刺作對比,以愚公的雄辯與智叟最後“亡以應”作對比,使得大智若愚的“愚公”與鼠日寸光的“智叟”對映成趣。

2、愚公的形象:是一個有遠大理想,不懼怕任何困難,有堅強意志和頑強毅力,不怕吃苦,敢於鬥爭,敢於勝利的令人尊敬的形象。

3、學生討論解答以下問題:

(1)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什麼?

懲山北之塞,出人之迂也

(2)愚公移山的目的是什麼?

指通豫南,達於漢陰

(3)智叟認爲愚公不能移山的原因是什麼?

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4)愚公認爲可以移山成功除了信心、毅力之外,還有兩點原因是什麼?

子子孫孫無窮匱也

山不加增

4、本文的寓意:(提問:這是一篇古代寓言,它通過愚公移山成功的故事說明了一個什麼道理呢?)

故事寓意深刻,愚公堅持奮鬥、不畏困難的精神,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證服自然的願望和信心,也教育了後人。(從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出不同的深刻含義)

示例:要克服困難,就必須下定決心,只要堅持不懈,成功終會屬於我們。

做任何事,都要有堅定的信念,要有恆心和毅力。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

大小、多少是相對的,都可以向自己的對立面轉化,成功、失敗亦如此。

三、品讀課文,把握本文的藝術特徵

1、提問:如何理解課文的神話結尾?學生自由發言。

生1:這是作者迷信思想的反映。

生2:這反映了作者階級的侷限性。

生3:這是對愚公移山巨大力量和偉大精神的肯定和歌頌,也表達了古代人民藉助想象、寄託於神話向自然鬥爭並取得勝利的願望。這個神話結尾,增強了故事的藝術效果,使“愚公移山”的形象更爲高大、感人。

教師點撥:神話不同於迷信,在生產力極不發達的社會條件下,人們只能幻想通過具有超人力量的神來幫助人類征服自然。這個神話式的結尾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的美好願望。

2、關於對比、襯托手法

學生討論,明確:文中有多處對比,如愚公與智叟、京城氏之子和智叟、愚公之妻和智叟的對比。愚公有實現“指通豫南,達於漢陰”以造福人民大衆和後代子孫的宏偉抱負,對人力的無窮盡懷有堅定信念;智叟只看到自然的威力,看不到人力的偉大,認爲愚公移山是“不惠之舉”,兩相對比,一個高尚,一個平庸。京城氏之子聽說愚公移山就“跳往助之”,而智叟卻“笑而止之”,對比之下,更顯出智叟見解鄙陋,對造福千萬人的事業的冷漠態度。愚公之妻對丈夫關心,提出合情合理的疑問;智叟表現出極度的輕蔑,嘲諷之意溢於言表,一“君”一“汝”,境界全出。

文中運用襯托的例子也不少,如寫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運土路程的遙遠,一年返家一次對顯現愚公的氣魄,說明移山勞動的艱鉅具有襯托作用。寫操蛇之神的“懼”和天帝的“感”也從側面反映了愚公的決心不可動搖。

四、課本劇表演:參加演出者:(略)

五、學生討論:愚公應該移山,還是搬家?

六、研讀課文,總結昇華

教師提問:我們這個時代還需要愚公精神嗎?

教師總結:

愚公精神的實質是排除幹難萬險不達目的決不休止。我們這個時代仍然需要這種精神。如果人人都只求眼前利益,哪裏會有“神舟”五、六號的發射成功,非典、禽流感的防治?哪裏會有我國近十年的輝煌成就?哪裏會有時代的發展、人類的進步?讓我們從愚公手裏接過精神火把,點燃智慧,照亮前行的路。去追尋明天的太陽!

人教版語文八年級下冊公開課的教案5

【教學目標】

1、學習運用情節、結構分析小說,並理解文中敘事有詳有略的寫作特點。

2、理解本文景物描寫對錶達中心思想的作用。

3、瞭解課文所表達的對勞動人民的深厚真摯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1、體會作者熱愛農村,熱愛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

2、理解本文景物描寫對錶達中心思想的作用。

3、理解文章敘事有詳有略的寫法。

4、分析雙喜,六一公公的人物形象。

5、分析景物描寫對錶達中心思想的作用。

【教學難點】

1、對文章最後一段的理解。

2、文章的寫作背景。

【教學方法】

1、閱讀第一法──質疑法(提問法)。

2、聽錄音法、朗讀法。

3、討論法、探究法。

【教學課時】

3課時

【課前預習】

1、給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憚dàn歌吹chuì漂渺piāo miǎo歸省xǐng潺chán皎潔jiǎo攛攝cuān duo絮叨xù dāo鳧水fú行家háng糾葛jiū gē怠慢dài家眷juàn蘊藻yùn zǎo

2、查工具書,解釋下列詞語:

⑴倘:連詞。有如果的意思,表示假設。

⑵大抵:副詞。有大多、多半的意思,表示對某種情況的基本估計。

⑶相仿:大致相同。仿:類似。

⑷欺生:欺負新來的生人。

⑸怠慢:冷淡。怠:輕慢。慢態度冷淡。

⑹誠然:副詞。有確實的意思。

⑺舒展:原指伸展得開,不蟋縮。本課是舒暢的意思。

⑻通通:本課形容船頭激水的聲音。

⑼朦朧:月光不明。本課用作動詞,是模糊起來的意思。用作形容詞,泛指(光線、物體、思想、意識等)模糊、不清晰。

⑽歌吹:歌聲和樂聲。

⑾屹立:高聳而穩固地立着。屹:山峯高聳的樣子。

⑿疏疏朗朗:形容稀疏的樣子。

⒀掃興:正當高興的時候,遇到了不高興的事情而興致大減。興:興致。

⒁糾葛:糾纏不清的事情。葛:葛藤,比喻糾纏不清的關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師:同學們,童年是我們最值得珍藏和回憶的美好時光,老師很想知道你童年時,你最喜歡去哪裏?最喜歡做什麼?(學生自由回答)

師:童年生活猶如一幅五彩斑斕的圖畫,猶如一個歡快跳躍的音符,說不盡道不完。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研讀魯迅先生的《社戲》,看看文中爲我們展現了一幅怎樣的童年生活的畫面。

1、作者簡介:魯迅,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代表作有我國現代文學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中篇小說《阿Q正傳》,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說集《吶喊》,雜文集《墳》《二心集》等。

2、寫作背景:這是魯迅1922年寫的一篇短篇小說。作品以少年時代的生活經歷爲依據用第一人稱寫看社戲的經過,表達了作者對少年時代生活的懷念,特別是對農家小朋友誠摯情誼的眷戀。

二、初識課文

聽錄音,弄懂字音,瞭解課文大意。

三、課文分析

1、提問:請按時間順序給課文分段、分層,歸納段意、層意。(討論並歸納)

第一部分(第1~3節):寫平橋村隨母親歸省的生活,交代出看社戲的時間、地點、機緣和參與人物。

第1層(第1節):交代看社戲的時間、地點和機緣。

第2層(第2節):交代鄉間生活的小朋友。

第3層(第3節):平橋村樂土的樂事:釣蝦、放牛。併爲樂事──看社戲作鋪墊。

第二部分(第4~30節):寫到趙莊看社戲的全過程。

第1層(第4~9節):寫看社戲前的波折。

第2層(第10~13節):寫去看社戲途中的見聞、感受。

第3層(第14~21節):寫在趙莊看社戲。

第4層(第22~30節):寫看社戲後歸航偷豆。

第三部分(第31~40節):寫看社戲後的餘波。

2、課文寫了幾件事,哪些事詳寫?哪些事略寫?討論並歸納:

⑴六件事:

①寫了人隨母親歸省小住平橋村;

②釣蝦放牛的鄉間生活;

③看社戲前的波折;

④夜航去看社戲途中;

⑤去趙莊看社戲;

⑥看社戲後歸航偷豆;

⑦六一公公送豆。

⑵詳寫的是:③④⑤⑥略寫的是:①②⑦

3、提問:爲什麼有的情節詳寫,有的情節略寫?討論並歸納:

因爲文章主要寫看社戲,所以趙莊着社戲,夜航去看社戲途中,看社戲前的波折,看社戲後歸航偷豆詳寫,其他情節與看社戲關係不大,所以略寫。

4、提問:我看社戲的時間在什麼季節?你怎麼知道的?討論並歸納:

在春末夏初。因課文寫消夏掃墓完畢之後,羅漢豆成熟兩岸的豆麥。寫的是春末夏初時的景物。

5、提問:我看社戲的地點是平橋村。平橋村是一個什麼樣的地方?我爲什麼稱它爲樂土?討論並歸納:

平橋村是一個離海邊不遠,極偏僻的,臨河的小村莊;住戶不滿三十家,都種田,打魚,只有一家很小的雜貨點。但在我是樂土。因爲:

⑴我在這裏不但得到優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於幽幽南山了;

⑵許多小朋友伴我來遊戲,掘蚯蚓,釣蝦,放牛;

⑶沒有封建禮教的約束,人人平等。

四、小結

本文作者圍繞看社戲,濃墨重彩地鋪寫看社戲前的波折,去看戲途中,看社戲的過程和看戲後歸航偷豆,令人讀來如身臨其境,深受感染。而對於得以看戲的機緣,看戲後的餘波,作者則簡略帶過,用筆非常高明。詳略之間,又並非簡單化的截然分開的。詳寫中也間雜着略寫(如母親深夜候船)略寫也絕不是都作籠統的交代(如放牛釣蝦的鄉間生活就寫得充滿情趣)。這些寫法,都值得我們認真學習。寫作特色

五、作業

1、練習一、練習二(可以不抄寫題目,答案要詳細準確)。

2、課後詞語抄寫兩遍。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認識魯迅筆下一羣淳樸可愛的農村孩子的形象,分析雙喜、六一公公的形象。培養學生提問能力和合作精神。提高學生整體感悟能力和詞句分析能力。積累語言。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調動學生積極參與,端正學生學習態度,養成良好學習習慣。

〖教學內容〗

一、導入

這是一篇小說,雖然是以作者的經歷爲素材創作的,但我是小說中的人物,不是魯迅。課文是《社戲》這篇小說的節選,表達了作者對少年時代生活的懷念,特別是對農家小朋友誠摯情誼的眷戀。

二、討論探究以下問題,分析人物形象

1、提問:平橋村本是一個極偏僻的小村莊,住戶不滿三十家,可課文中說但在我是樂土,爲什麼?

明確:

⑴我在那裏受到優待──釣蝦歸我吃;坐船在艙中;和年幼的小孩剝豆;六一公公送我羅漢豆。

⑵可以免念枯燥無味的秩秩斯干幽幽南山。

⑶沒有嚴格的行輩之分,年紀相仿的我們是朋友,即使偶而吵鬧起來,打了太公,一村的老老小小,也決沒有一個會想出犯上這兩個字來。

⑷有熱情好客的小朋友們:有最聰明的雙喜,有樂於助人的桂生,有公而忘私的阿發。

⑸有豐富多彩的生活情趣:掘蚯蚓、釣蝦;放牛;看戲;欣賞夜景;偷豆、吃豆。文中寫樂土之樂是要反襯讀秩秩斯干幽幽南山的不樂,表達了我對封建教育的反感,同時也反映了農村孩子的天真、友善和直爽的性格。

2、討論這部分在全篇中的作用:

明確:

交代了看社戲的時間、地點、機緣,引出了同去看社戲的人物──鄉間生活的小朋友,還交代了樂土中的樂事,爲下文寫我在那裏所第一盼望的──看社戲做了重要的鋪墊。同時,平橋村的生活也是我所深深懷念的。

3、分析雙喜的言行,談談雙喜是好孩子頭還是壞孩子頭?討論並歸納:

⑴當我看社戲受到波折時,雙喜大悟似的提議──表現雙喜聰明。

⑵當外祖母擔心都是孩子們時,雙喜大聲打包票,理由有三:

①船又大

②迅哥兒向來不跑

③我們又都是識水性的?──表現雙喜反應靈敏,考慮周到,善解人意,辦事果斷。

⑶看戲時雙喜分析鐵頭老生不翻筋斗的原因──表現雙喜聰明、細心。

⑷歸航偷豆時徵求豆主人阿發的意見──表現雙喜考慮事情周到;雙喜以爲再多偷,倘給發的娘知道是要捱罵的──表現雙喜考慮周到。

⑸吃完豆,雙喜所慮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鹽和柴,並考慮好對策──表現雙喜考慮事情到。

⑹雙喜送我回到家,都回來了!那裏會錯。我原說過寫包票的`!──表現雙喜做事有始終。

⑺雙喜回答六一公公的問話──表現雙喜反應靈敏。

小結:雙喜是一個聰明、機靈、善解人意,考慮周到,辦事果斷的好孩子頭。

4、偷吃羅漢豆這一情節中,作者重點描寫的是什麼?

分析:這裏,作者重點描寫的是偷豆,通過對孩子們摸、摘、煮、吃等幾個細節的描寫,表現了他們各自不同的性格和優秀品質。阿發在地裏往來的換了一回的獨特動作和偷我們的罷,我們的大得多呢的個性化的語言,充分表現了他熱情無私的高貴品質。通過對偷豆和用八公公船上的鹽和柴的處理,表現了雙喜的聰明、果斷、正直的性格特徵。

5、論如何看待偷豆的事。設問:

⑴小夥伴們在什麼地方偷?爲什麼偷?

⑵偷誰家的?怎樣偷?

⑶他們怎樣預防偷的祕密被人發覺,又怎樣對待可能出現的後果呢?討論並歸納:

⑴偷的是自家的豆,請的客是公共的,偷豆請客,理所當然;

⑵從六一公公的話可以證明請客?──這是應該的。

⑶六一公公還送豆給客人嚐嚐。因此,這不算什麼盜竊行爲。而是表現了孩子們熱情好客,淳樸善良,天真活潑。

明確:

通過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偷中凝結着小朋友們誠懇待客的熱情;偷中跳動着小朋友們純潔無私的心;偷中反映着小朋友們周到細緻、天真純樸的天性。偷,一改一般意義上的殘酷、自私、遭人唾棄性,而成爲一種熱情的、無私的、天真質樸的偷,偷出了情趣,偷出了歡樂。

6、分析六一公公的言行,談談六一公公是一個什麼樣的老人。討論並歸納:

⑴雙喜,你們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罷?又不肯好好的摘,踏壞了不少。證實雙他們是否偷了豆,重在指責他們踏壞了莊稼──表現六一公公善良、寬厚,愛惜勞動果實。

⑵六一公公看見我,便停了揖,笑道,請客?──這是應該的。還問迅哥兒,昨天的戲可好麼?豆可中吃呢?──表現六一公公淳樸、好客。

⑶六一公公誇自己的豆好我的豆種是粒粒挑選過的──表現六一公公好高。

⑷六一公公送豆給母親和我吃──表現六一公公淳樸、好客、熱誠。

小結:六一公公是一個寬厚、善良、淳樸、好客、熱誠的老人。

7、文除了這兩個主要人物之外,還有其他人物,他們分別是誰?各有什麼性格、特徵?他們對我是怎樣的態度?

討論明確:外祖母、母親、阿發、年幼的等許多小朋友。

三、小結

課文描繪了農村少年的羣像,着重刻畫了雙喜的形象,還有阿發等人;此外還勾勒了六一公公淳樸、熱誠和寬厚的性格。作品的主題思想或者說中心意思,主要就是通過對人物形象的描寫表現出來的。

四、作業

1、練習三,抄題目,認真分析作答。

2、背誦12~14自燃段。

3、熟讀課文。

第三課時

一、導入

解題:社,礻旁加土,是個會意字。礻表示祭祀,土是土地神。古代把土地神和祭祀土地神的地方叫社。按照我國民間的習俗,每到播種或收穫的季節,農民們都要立社祭祀,祈求或酬報土地神。在紹興地區,後來發展爲以演戲的形式祭祀,這時候演的戲就稱爲社戲。

二、討論探究課文

1、齊讀課文第11~13節,討論作者是從哪幾方面描寫月夜行船時沿途景色的?這些景物描寫對錶現文章中心思想起什麼作用?討論並歸納:

從嗅覺(清香)、觸覺(撲面吹來)、視覺(朦朧的月色、淡黑的起伏的連山、依稀的趙莊,幾點火)、聽覺(歌吹)、想象(戲臺、漁火),寫出江南水鄉月夜的特徵,寫出了小朋友行船之快。隨着時間和空間的轉換,依次寫出了我在沿途的種種見聞和感受,融情於景,情景交寫得有形;起伏的羣山,一叢松柏林;有色:豆麥的碧綠、月色的朦朧;有聲:笑聲、嚷聲、水聲、笛聲;有味:豆麥的清香;有情:我的心也沉靜,然而又目失起來。

作用:這些景物描寫爲我們展示了一幅江南水鄉所特有的清新優美的圖景,也烘托出我去看社戲時輕鬆、愉快、興奮的心情。

⑴景物描寫多側面,分別從色彩、聲音、視覺、聽覺、嗅覺各個側面着筆,恰如多重奏管絃曲,給人以十分豐富的感覺,景物的立體感由此產生

⑵景物描寫多層次。這裏所說的層次,主要指景物的空間位置,《社戲》中能清晰地顯示出遠景、中景、近景三個層次

⑶達到了情景交融,也抒發了作者對農村的熱愛之情。

2、看戲和看戲返回途中兩次景物描寫基本相同,但描寫景物的次序卻是互相顛倒的,描寫上也有所不同,請找出來:

明確:

去時,最後描寫的是仙境一般的戲臺,而回來時卻將戲臺放到最前面來寫。去時,尚可看到淡黑連山的曲線。(11節)回來時,周圍的黑暗只是濃看不到什麼輪廓了。去時,看到的遠遠近近的漁火,爲返回時幾個夜漁的老漁夫看見在浪花裏躥的大白船而停下艇子喝采的描寫埋下優筆。(23節)這樣的描寫,不僅形象生動,而且絲絲入扣,細緻續密。

3、天晚上的社戲到底好不好看?你從哪裏可以看出來?(20、21兩節可以看出)

4、六一公公送給我和母親吃的豆,和昨夜吃的豆是一樣的,爲什麼我感到沒有昨夜的好呢?分析:

⑴昨晚的豆是自摘自煮,隨心所欲地享受。

⑵是在充滿着神奇色彩的夜晚,孩子們歡聚在一起的情況下吃的,孩子們覺得新奇、刺激。

⑶是在很疲乏,許久沒有東西吃的情況下吃的。現在環境不同了,豆味也不同了。那夜的豆,是很普通的豆,那夜的戲,也只是一般的戲,或者說還有些乏味。我之所以讚美它,是因爲當時特定的環境,從封建的課堂走入廣闊的天地,又有一樣熱情好客的小朋友,我自然終生難忘。其實,讚美豆和戲,正是讚美農民和農家孩子熱情、無私的好品質,表現我對勞動人民深沉而真摯的感情。

5、戲其實並不好看,豆也很普通,爲什麼文章結尾卻寫道:真的,一直到現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討論並歸納:

我所難忘的是平橋村的老人孩子那種淳樸、善良、真摯的感情和他們的勞動的本領、辦事的能力。再加上特有的農村風光,自由的空氣,人與人之間的和諧親密的關係。這一切都是我童年時代在城鎮裏未曾見到過的。在以後的人生路上也很少見到的。我對這段往事的回憶,表達了對自由、美好生活的嚮往、對童年生活的回憶和留戀之情。

三、總結(中心思想)

本文通過我與農村孩子看社戲前後故事的敘述,讚美農民和農家孩子淳樸的品質和聰明的才幹,表現了作者對童年生活的回憶和留戀的心情,以及熱愛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

四、作業

1、《學習指要》。

2、熟讀課文。

人教版語文八年級下冊公開課的教案6

【教學要點】

1、認識歐陽修“與民同樂”思想的進步性和侷限性。

2、掌握全文的脈絡並理解寫景敘事和抒情相結合的寫法。

3、學習本文精練優美、流暢自然的語言。

第一課時(新授課)

〖教學目的及要求

1、題解,瞭解本文作者及寫作背景。

2、學習生字,在理解重點詞的基礎上初步理解文章內容。

3、熟讀課文,注意句中停頓。

〖教學重點

1、學習生字,在理解重點詞的基礎上初步理解文章內容。

2、熟讀課文,注意句中停頓。

〖教學難點

題解,瞭解本文作者及寫作背景。

〖教學過程

一、題解,瞭解本文作者及寫作背景

1、作者:

歐陽修(1007~1072),字永叔,號醉翁,又號六一居士,北宋著名文學家、史學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代古文運動的領袖,宋代散文家之首席。

2、寫作背景:

寫於作者被貶爲滁州太守第三年(1046年),他當時只有三十九歲,卻自稱爲“蒼顏白髮”的“醉翁”,這有點自嘲的意味。滁州地處江淮之間,交通不便,民風淳樸。歐陽修雖壯年被貶,仕途失意,但不悲慼嗟嘆,而是以積極的態度當好他的地方官,爲百姓辦事。滁州風光秀麗,歐陽修便寄情山水,以詩酒自娛,與民同樂,把內心的抑鬱掩壓在山水與詩酒之樂之中。

3、出處:選自《歐陽文忠公集》。文忠是他的諡號。

二、學習生字,理解重點詞,熟悉課文內容

1、生字:

滁(chú) 壑(hè) 釀(niàng) 潺(chán) 琅琊(láng yá)

輒(zhé) 霏(fēi) 暝(míng) 晦(huì) 傴僂(yǔ lǚ)

洌(liè) 餚(yáo) 蔌(sù) 酣(hān) 觥籌(gōng chóu)

弈(yì) 翳(yì)

2、重點詞:

⑴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樹木)茂盛的樣子。

⑵ 有亭翼然而臨於泉上者:四角翹起,像鳥張開翅膀一樣。

⑶ 名之者誰:爲……命名

⑷ 醉翁之意不在酒:情趣

⑸ 野芳發而幽香:香花

⑹ 佳木秀而繁陰:發榮滋長

⑺ 傴僂提攜:指老老小小的行人。

⑻ 宴酣之樂:盡興地喝酒

⑼ 觥籌交錯:酒杯;酒籌

三、朗讀課文,注意句中停頓

第二課時(閱讀理解課)

〖教學目的及要求

在掌握重點字詞含義的基礎上,理解文章內容。

〖教學重點及難點

同上。

〖教學過程

一、第一段

1、朗讀,注意句中停頓。

2、檢查重點詞。

3、學生串譯。

4、提問檢查理解情況:

⑴ 滁州的地理特點? “環滁皆山也。”

⑵ 西南諸峯的特點? “林壑尤美”

⑶ 琅琊山的特點? “蔚然而深秀”

⑷ 亭的位置? “臨於泉上”

⑸ “來飲於此”中“此”指? 醉翁亭

⑹ 自號醉翁的原因? “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

⑺ 劃分層次?

第一層:亭的自然環境。(……醉翁亭也。)

視覺角度:俯──仰

空間角度:遠──近;大──小;整體──局部──個體

第二層:亭的得名,醉翁二字的深意。(……寓之酒也。)

5、小結:

總寫醉翁亭秀麗的自然環境和它的得名,並指出“醉翁”二字的深意。

二、第二段

1、朗讀,注意句中停頓。

2、檢查重點詞。

3、學生串譯。

4、提問檢查理解情況:

⑴ 朝暮景色的特點?

“日出而林霏開,雲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

⑵ 春夏秋冬景色?

“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

⑶ “樂亦無窮”的原因?

“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

5、小結:分別描寫山間朝暮、四季的不同景色。

三、第三段

1、朗讀,注意句中停頓。

2、檢查重點詞。

3、學生串譯。

4、提問檢查理解情況:

⑴ 酒宴上陳列的東西?

⑵ 描寫“宴酣之樂”的句子?

“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譁”

⑶ 描寫太守形象的句子? “蒼顏白髮,頹然乎其間”

⑷ 劃分層次?

① 滁人遊山之樂 (……遊也。)

② 衆賓宴飲之樂 (……歡也。)

③ 太守宴醉之樂 (……醉也。)

5、小結:描寫太守與滁人遊山宴飲之樂。

四、第四段

1、朗讀,注意句中停頓。

2、學生串譯。

3、提問檢查理解情況:

⑴ 描寫傍晚情景的句子? “夕陽在山,人影散亂”

⑵ 理解本段襯托手法的運用:禽鳥之樂──遊人之樂──太守之樂

⑶ 寫醉與樂統一,點明主旨的句子?“醉能同其樂”

4、小結:寫酒宴散,衆人歸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