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八年級教案 > 西部地平線上的落日

西部地平線上的落日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11W 次
西部地平線上的落日

二. 重點、難點:
《西部地平線上的落日》
1. 知識與能力:
(1)掌握文中景物描寫的方法,學會虛實相生的表現手法,能做到恰當地安排線索與結構。
(2)加深對文體整體感知和概括能力、鑑賞評價能力。
2. 過程與方法: 萃取,體驗文本中歷史典故所體現的人文思想,在審美中思考自然,思考歷史,並能形諸文字。做到既能進行審美體驗,又能進行審美表達。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充分利用自然中的審美元素,激發潛在的審美意識,激發學生對自然的感悟。

《雲海》
1. 知識與能力:瞭解作者及寫作意圖,把握本文主旨:積累優美句子:掌握文中所用到的修辭方法及其作用。
2. 過程與方法: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討論揣摩優美句子的含義,品位文章的藝術魅力。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思考作者的寫作意圖:揣摩語句,感受作者熱愛大自然,感悟人生抒發自我內心的思想感情。

三. 新課講解:
《西部地平線上的落日》
一、課文導讀
(一)文題詮釋
“西部地平線上的落日”,“西部”點明瞭位置,即中國的甘、新、寧等地區。“地平線上”指明瞭方位,表明本文所記的是太陽即將西沉時的景象“落日”是本文所描述的對象。此題目顯示,作者將在曠遠、遼闊、蒼涼的大西北的背景之下,爲我們描述這一背景下的世間的“大美”。

(二)謀篇立意
此文采用了總分式的結構形式,記敘了作者在兩個不同地點欣賞西部地平線上的落日景象,抒發了他對“世間有大美”的感受。

(三)寫作特點
1. 文章採用總分式結構,並且在每個大的部分和小的層次之間使用標誌文脈的語句,使得行文的脈絡清晰。如“第二個帶給我深刻記憶的是羅布淖爾荒原上看日落。”
2. 寫景能突出地域特徵。作者對落日的描寫,能結合西域的風情,比如,用勒勒車的輪子、牆壁上畫着一個姑娘的紅臉蛋來比喻落日。

二、內容探究
(一)重難點句子導析
1. 中亞細亞地面上獨特的地貌,奇麗的風光,每每令我驚駭,叫我明白了“世間有大美”這句話,決不是一時偶然而發的誕語。而在所有雄偉的風景中,落日大約是最令我震撼的了。
導析:作者採用了由大背景投放到局部特寫的方法,層層推進,由中亞細亞的所有雄偉的風景,直至推出令作者震撼的落日。“世間有大美”是作者對西部風光的總評價,而“所有雄偉的風景中”,落日留給作者的印象最深,下文就是對這一景象的具體描述,統領全文。
2. 它沒有了光焰,顏色像我們寫春聯時用的那種紅紙。柔和、美麗、安謐,甚至給人一種不真實的感覺。像民間剪紙。它大極了。我說它像勒勒車的輪子,只是一個順手攫來的想法,它當然較這輪子要大得多。
導析:描寫景物重點是抓住其典型特徵。落日的特徵主要表現在顏色和形態上。這裏,作者把落日的紅與寫春聯用的紅紙的顏色比較,體現出一種淨化心靈的“靜”,還具有歷史文化氛圍。作者把落日的形態比作是“勒勒車”的輪子,體現出一種民族特色。
3. 落日在沉入地平線以下的那一刻,是跳躍着,顫抖着降落的。它先是紋絲不動,突然,它顫抖了兩個,往下一躍,於是只剩下了半個,依戀地慈愛地注視着人間,好像有些貪戀,不願離去,或者說不願離去正在注視它的我們。
導析:寫落日西沉時,作者從動態與靜態兩個方面來寫。“跳躍着,顫抖着”是動,“紋絲不動”是靜。動是美的,“跳躍”“顫抖”“躍”。靜也是美的,它“依戀”“貪戀”“不願離去”。由動到靜,再由靜到動,直到完全消失。作者抓住了落日即將消逝的瞬間,真實而生動形象地展示了落日在消逝過程中呈現出的夢幻般的美。

(二)重點段落導析
1. 第⑸自然段中關於“左公柳”的故事與文章有什麼聯繫?這些聯想有什麼作用?對我們有什麼啓發?
導析:關於“左公柳”的故事,是由落日的背景自然想起的,走在異地他鄉、陌生的環境,將眼前之景與自己熟悉的傳說故事進行時空上的聯繫,是人之常情。同時,這些聯想又可以豐富文章內容,體現作者的文化涵養,又可增強文章的文化底蘊。這些聯想也讓我們更加深刻地瞭解作者的內心世界。
2. 第⑻—⑽自然段寫羅布淖爾荒原上的落日有何作用?
導析:作者在寫羅布淖爾荒原上的落日時,採用了先抑後揚的描寫手法,⑻—⑽自然段便是“抑”。作者先寫了不死不活地停駐在西邊天空的太陽,對應的是西域荒涼空曠的無人區,給人的是壓抑的夢幻般的感覺,爲下文寫落日輝煌的一幕作了鋪墊。
3. 第⒃自然段中提到羅曼.羅蘭是因爲日出,而給他帶來了創作的靈感。作者則因日落,而感受到死亡的莊嚴,由日落想到日出,這種聯想是相稱的。由此可知,人與自然從來都是血肉相連的,一個睿智的人可以從自然裏發掘靈感,獲得啓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