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八年級教案 > 《望嶽》公開課教案(八年級上冊)大綱

《望嶽》公開課教案(八年級上冊)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9W 次

《望嶽》全詩以詩題中的“望”字統攝全篇,句句寫望嶽,但通篇並無一個“望”字,而能給人以身臨其境之感,可見詩人的謀篇佈局和藝術構思是精妙奇絕的。下面是其公開課教案,歡迎參考。

《望嶽》公開課教案(八年級上冊)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目標

1、瞭解詩歌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準確流暢的背誦詩歌。

2、蒐集資料,瞭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初步瞭解杜甫詩歌的創作風格。

 二、過程與方法目標

1、反覆誦讀,體會詩歌的意境,品味詩中的美點。

2、把握重點詞語,分析景物意象,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3、通過想像與聯想,體味詩歌的深層意蘊。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體會詩人熱愛祖國河山的思想感情。

2、學習作者年少立下遠大志向的胸懷。

教學重點

1、反覆誦讀,感知詩歌的意蘊美。

2、通過想像與聯想,把握詩歌的景與情。

教學難點 體會最後一聯的深層意蘊。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介紹作者情況。(屏顯)杜甫與“詩仙”李白齊名,世稱"李杜"。李白的詩歌浪漫、飄逸、豪放,帶有濃郁的浪漫主義色彩;杜甫的詩歌沉鬱、凝重,是現實主義的典型代表。他是我國古代偉大的詩人。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其詩多涉筆社會動盪、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譽爲“詩史”。其人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被奉爲“詩聖。今天我們學習《望嶽》,體會作者在詩中抒發了什麼樣的感情。

二、資源共享

1、補充作者的資料及寫作背景。請一位同學給大家念一下。(屏顯)

杜甫(七一二-七七零),字子美,生於河南鞏縣(今河南省鞏縣),因曾居長安城南少陵,故自稱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三十五歲以前讀書與遊歷。天寶年間到長安,仕進無門,困頓了十年,才獲得右衛率府胄曹參軍的小職。安史之亂開始,他流亡顛沛,竟爲叛軍所俘;脫險後,授官左拾遺。乾元二年(七五九),他棄官西行,最後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劍南節度使嚴武幕中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稱。晚年舉家東遷,漂泊鄂、湘一帶,貧病而死。

這首詩是杜甫的早期的作品。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736),年輕的詩人離開了長安,到袞州(今屬山東省)去省親—其父杜閒當時任袞州司馬。此後大約三四年內,他一直在山東、河北一帶漫遊,結交了不少朋友。這首詩就是這期間寫的。詩中熱情地讚美了泰山高大雄偉的氣勢和神奇秀麗的景色,也透露了詩人早年的遠大抱負,歷來被譽爲歌詠泰山的名篇。

2、欣賞泰山的雄偉景象。(屏顯)泰山,古稱東嶽,又名岱山、岱嶽、岱宗、泰嶽,爲五嶽之首。 泰山拔起於齊魯丘陵之上,長達二百公里。主峯突兀,山勢險峻,峯巒層疊,形成“一覽衆山小”和“羣峯拱岱”的`高曠氣勢。泰山多松柏,更顯其莊嚴巍峨蔥鬱;又多溪泉,故而不乏靈秀與纏綿。縹緲變幻的雲霧則使它憑添了幾分神祕與深奧。它既有秀麗的麓區、靜謐的幽區、開闊的曠區,又有虛幻的妙區、深邃的奧區;還有旭日東昇、雲海玉盤、晚霞夕照、黃河金帶等大自然奇觀及石塢松濤、對鬆絕奇景觀,宛若一幅天然的山水畫卷。

  三、整體感知

1、朗讀

大聲朗讀,注意節奏,讀準字音。多讀幾遍。

讀準字音:岱 dài 夫fǘ 眥zì 曾céng

2、理解詩歌內容

反覆朗讀,對照註釋,理解內容。

思考題:這首詩歌描寫了泰山怎樣的特點?首句發問“那泰山的景色是怎麼樣的呢?”詩人望見了什麼?

指名回答。

明確:這首詩主要描寫了泰山地域之廣闊,景色之優美,山勢之高峻。熱情歌頌了泰山高大雄偉的氣勢和神奇秀麗的景色。

 四、細緻研讀

1、詩中每一聯都有“望”的意思,但角度和內容不同,下面我們一起來分析。請同學們展開想象和聯想,看圖說話。

(大屏幕依次展示圖片,生思考,小組討論交流,合作探究,準備作答)

明確:首句設問,極寫詩人初見泰山時興奮不已,令人頓生懸念,次句作答,總寫泰山地域廣闊,以上遠望。

三句寫泰山的神秀之氣,四句寫山勢之高峻,以上兩句近望。

五六句情由景生,詩人的胸懷隨泰山之雲霧繚繞而激盪,眼界因極目仰望而爲之開闊。以上細望。

七八句化用“登泰山而小天下”之句,深化主旨,也表達詩人誓欲大展宏圖於未來的雄心壯志。以上兩句是望中所感。

2、品味詩歌語言。

引導學生找出自己喜歡的句子,品味詩歌語言之妙。

生思考、交流

明確:“鍾”字擬人,寫泰山獨享“神秀”之天賦,也展現了作者的愛慕之情。“割”字,突現南陽北陰的景色,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躍然紙上。

3、七、八句中的“望”並不是實寫,而是作者的想象。大家再讀一讀,結合當時的背景,你從中領悟到什麼哲理呢?

反覆讀,悟。

明確:尾聯是作者的望中所感,體現出作者勇攀峯頂,“一覽衆山小”的豪情壯志,因而成爲千古名句

小結:這首詩歌突出的藝術特色是以一“望”字統攝全詩,結構嚴整,情景交融,虛實相生,精於煉字煉句。

學生讀、背詩歌。

五、體味意境

通過以上的學習,同學們都理解了詩歌內容,引導學生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和感受詩歌的意境。

思考,指名回答。

明確:這首詩主要描寫了泰山地域之廣闊,景色之優美,山勢之高峻。熱情歌頌了泰山高大雄偉的氣勢和神奇秀麗的景色,並流露出詩人早年“兼濟天下”的遠大抱負。

 六、課堂小結

《望嶽》寫的是詩人遊歷山川名勝,表達了對祖國山河的熱愛和自己的遠大抱負,其感情基調熱情奔放。同學們通過這首詩,把握詩人早期的思想感情,從而爲理解詩人思想發展的軌跡打好基礎。

 七、作業

1、背誦默寫《望嶽》。

2、預習新課。

板書

望嶽

杜甫

地域廣闊

望 景色秀美 歌頌了泰山高大雄偉的氣勢和神奇秀麗

的景色,

山勢高俊 表達了早年誓欲大展宏圖於未來的雄心壯志。

遠大抱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