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八年級教案 > 八年級上冊《三峽》教學反思

八年級上冊《三峽》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22W 次

  八年級上冊《三峽》教學反思1

《三峽》是一篇文質兼美的散文佳作。雖然編者認爲它是一篇地理著作,但我認爲古人竟然能用這樣優美的文筆對祖國的河山如此謳歌,真讓我歎爲觀止。

八年級上冊《三峽》教學反思

仁者樂山,智者樂水,這或許是中國古代文人共有的人文品格吧。謝靈運這樣,陶弘景也這樣,蘇軾也這樣,更不用說陶淵明、酈道元這些人了。酈道元在三峽中着重寫了三峽雄奇壯麗的山和秀美可人的水。那山,連綿而高峻,挺拔而秀麗,彷彿是鬼斧神工雕琢出來的一樣。你看:“重巖疊嶂,隱天蔽日",你看,那水,能漫上山陵,能看見倒影,寂靜而清幽。它奔放,它清幽,它悽婉。在酈道元的眼中,山彷彿成了容載萬物的容器,讓那高峽容括所有水的美,水彷彿也有了靈性,“清榮俊茂,良多趣味"。

在講課過程中,我將自己朗讀文章的感受與學生交流,談三峽的美,談我到過三峽後的感受,但當我讓學生談自己閱讀課文的感受的時候,學生只能感受到文章皮毛,只能說出文章寫了三峽的四季,寫了三峽的山山水水,卻不能深刻體味作者對三峽的讚美。

我想,這或許是因爲學生沒有到三峽的緣故吧。如果他能到三峽看一看,感受肯定就不一樣了吧!

當然,語文材料與現實是有差距的,比如課文裏有趙州橋,有盧溝橋,有故宮博物院,有蘇州園林,有錢塘江大潮,有西湖,學生不可能都去過,甚至我都沒有全去過。語文材料與現實是有差距的,我們學習課文並不代表我們一定熟悉課文的材料。讀書與實踐是兩回事,但是,如果學生長大,能有機會見識那些勝景,他又對這些景物有深刻的認知,感受應該不同吧。

文言文的學習,我們向來都是注重在識記,記住作者,記住文學嘗試,記住字詞翻譯,記住文章的中心,記住文句的分析,記住一些“爲什麼”和“答案”。其實,我認爲,光靠記憶,文言文學習的熱情和對中國文化的熱情會慢慢消失,而文言文的衰老,何嘗不是語文教學的悲哀?

所以我嘗試着讓學生來給三峽進行描述,寫些導遊詞,做些繪畫,加入些詩詞,做點朗誦。但矛盾又出現了,學生根本就做不了,他們寫不出導遊詞,也畫不了畫,更不能在畫上添加自作詩詞,當然朗誦可以進行,可只有別人的,什麼時候才能成自己的呢?

  八年級上冊《三峽》教學反思2

在語文教學中須體現“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否則,我們倡導的教研教改模式便會付諸東流。只要我們每位教師端正這一理念,並努力實踐,我們的改革就向成功接近了一步。我以《三峽》爲例來談談上一堂語文課的感觸。

可取之處:

一、明晰教學思路,教學思路要以重難點爲中心,把握重點。突破難點是上好這堂課的關鍵。

〈〈三峽〉〉的重點是:抓住景物特點進行描繪,把握作者思想感情;難點是:涵詠品味文章語文,培養學生情趣能力。

二、把握重點突破難點的前題是瞭解學生,注重學生的認知規律,尊重學生的情感體驗。〈〈三峽〉〉教學實踐讓我認識到這一點的要作用。〈〈三峽〉〉是篇遊記散文,是一篇學景美文,讓學生領悟章意境,把握作品思想感情和風格特色,須遵從感性到理性的一般的認識規律規律:在腦海中形成形象——體會中之情感,在腦海中形成意象——聯繫升活實際,在融合自己的情感體驗設身初地領悟文中之意象,形成意境〈體驗不同,形成意境層次不同〉。〈〈三峽〉〉一文嘗試這一規律:讓學生明晰文中寫了哪些自然景物,這些景物有何特點〈形象把握〉;作者欣賞景物時的心情怎樣〈意象體會〉;學生說說自己喜歡的文中景物或語句,並說說理由〈學生有可能根據自己的生活體驗說出對文中景物獨特見解,領悟意境〉。

三、教法與學法始終遵從學生的認知規律。〈〈三峽〉〉教學以朗讀帶動形象、意象、意境的把握,在郎讀中指導學生領悟作品的意涵。“積累文言字詞”環節掃清字詞障礙;“聽讀課文”初步形成形象:“找讀課文”把握形象特點:“輕讀課文”體會作者情感,使“形”與“意”相融合;“品讀課文”形成意境。

教學過程中,我着力培養學生主體能動性,在疏通文言字詞時,讓學生處方自主發問形成自己的學習方法,要求學生放開思路,發揮想象,說出獨特見解。

作業佈置應注重把課堂內形成的審美意識運用與習作實踐,學生感受自然之美,人生之美,提高對景物的審美能力,對事物的鑑別能力!

欠缺之處:

上本次上課,沒有很好地把握自己的心態。如上課自信心不足,喊學生回答問題時,擔心學生無話可說;學生期待展示個性才華的目光教師迴應力不夠,不能及時顧及少數基礎差的學生。比如,當問到“三峽像┅┅┅”時,有位不善於舉手的學生望了我好幾眼,見我沒叫他回答問題,隨口說了句:像一首交響曲。同學們都用詫異的眼光回望着他,用驚歎的語氣表揚他“說得好”。在這個細節上,我沒能考慮他找回找回勇氣、積極求知的心態。

通過多年的教學,在教改的浪潮衝擊下!在〈〈三峽〉的點染下,我加強了的這樣的意識:(一)、語 文老師一定要更新思想。們要改變以往只重考試,只求成績的思想,充分引導學生去感受語文客本中沒一篇文章的美,讓學生自主地學習。

(二)、在課堂教學中讓學生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來,使他們喜歡語文課。語文課程要“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作爲語文老師,我們應圍饒學生的“學”來確定老師的“教”,讓學生真正成爲課堂的主人。我們應盡力營造民主和諧的氛圍,在教學中建立平等、和諧的師生關係,創設一種愉悅的課堂環境。

(三)、在課堂教學中、讓學生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來,使他們喜歡上語文課。語文課程要“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作爲語文老師,我們應圍繞學生的“學”來確定老師的“教”,讓學生真正成爲課堂的主人。我們應盡力營造民主和諧的氛圍,在教學中建立平等、和諧的師生關係,創設一種愉悅課堂環境。以生活促學習,以興趣爲動力,一創新求發展來達到這種愉悅的環境。總之,只要每個語文老師確立以學生的自主學習爲中心,明確教學思想,在遵從學生的認知規律上改革課堂教學方式、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我們的語文課一定會是生動有趣的。

  八年級上冊《三峽》教學反思3

一、以讀爲線組織教學。通過對課文的多遍不同形式的讀,完成教學目標,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我用充滿詩意的導語自然地把學生引入課文優美的意境,簡明地作了文學常識介紹後便進入了課文的學習。首先,我讓學生結合書下注釋弄清字音,自行朗讀課文。再由老師帶感情朗讀,在讀準字音的基礎上,一下子便把學生帶到課文的意境中,然後再由學生仿讀,邊讀邊體會,讀中導,讀中悟,在兩遍三遍的朗讀中,學生大多對文章有了較深的印象,至少大多數同學都能流暢自如並富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因爲我特別欣賞洪鎮濤老師創導的“品讀”教學法。所謂“品”即發現,欣賞,咀嚼,感受。要想真正品出文章的味道,沒有讀的過程是不行的。“品”要以“讀”爲基礎,而“品”過之後要用“讀”來豐富語言的積累。先讀後品,品品讀讀,反覆誦讀,涵泳文意,纔是學好一篇文章的方法,特別是如《三峽》般美若仙境的文章。

二、教學過程中力求還學生以自主學習的空間。

文言文是一種知識載體,它承載着傳授知識的任務,但又絕不是惟一的任務,更不是根本任務。記得在第一次給學生上文言文課時,我就讓學生討論過爲什麼學習文言文,我理解其根本任務是讓學生接受古代文化的薰陶漸染,提高人文素養。這樣面對一篇文章,如果肢解開來讀,必然失去其原有的韻味,所以在教學中,我力求讓學生在整體中去解讀語言,真正實現學生與古人的對話,學到活的知識而不是孤立的字詞。於是第二個環節就是弄懂文意。依據新的課程標準,文言文閱讀可藉助註釋和工具書,我大膽地刪節了過去串講這一環節,完全讓學生藉助註釋來讀課文,若有不能解決的問題,再拿到課堂上大家共同討論解決。實踐證明,有了前面品讀的基礎,學生是完全可以自行解決文意串講這個問題的。

三、玩味佳句,抓住文眼 。

如果說前面的讀是在爲品做準備,那麼真正的品就在學生對文章優美佳句的欣賞上。這一環節我首先讓學生找出自己喜愛的.地方,然後說明喜愛的原因。許多學生都喜歡寫三峽夏季水的畫面。於是便抓住機會,誘發聯想,想起一些與此地情景相似的詩句,培養學生的想像能力。夏季水流湍急,學生由原文想到了李白的《早發白帝城》,還想到了許多寫水的詩句。這既是一種對課文的理解,又是一種知識的遷移。有的學生欣賞“清榮峻茂”的圖景,於是課堂上對這四個字進行展開擴寫,用自己的語言將這四種圖景描摹出來。還有的學生喜歡秋季的悽清,面對兩岸高峻的山嶺,聆聽悲哀婉轉的猿的叫聲,體會空谷傳響的幽深,觸景生情。這種直接面對文本的傾聽和思考,拉近了學生與古代時空的距離,彷彿聽到了作者曠遠的呼喚,彷彿看到了作者對壯美河山的嘆仰。如果說《三峽》的山中有水,水中有山,山水融合,那麼學《三峽》的人也與自然景觀成爲一體了。在此基礎上,練習把文章改成一篇現代散文應該是信手拈來了,完成了聽說讀寫能力訓練的全過程。

  八年級上冊《三峽》教學反思4

《三峽》它是酈道元所寫的《水經注》中的一篇典範之作,不僅詳細介紹了三峽的地貌體徵,而且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爲了讓學生理解文藝並感受文章美麗,在教學時,我設置了一下學習目標:1,、熟讀課文,理解文意。2、反覆朗讀,欣賞三峽的優美風光,品味語言的精妙。3、掌握方法,輕鬆背誦。這樣設計既讓學生了解了三峽的景物特點,還能夠能夠學生欣賞到文章語言的魅力。

《三峽》一課的教學,我沒有設計一個個零敲碎打的問題,始終以“讀”貫穿全過程,讓學生通過對課文多遍不同形式的讀,如:默讀、輕讀、朗讀等,在讀中完成學習目標。整個課堂都是學生在讀,在說,在品,在記,老師只是引導的作用。學生的主體作用得以最大程度的發揮。語文課“語文味”的特點得到充分體現。

在學生對《三峽》一文精度細品的基礎上,我順勢引導學生掌握背誦的方法,分清層次,理解文章,掌握重點字詞,之後用“減字背誦法”加以驗測,整堂課有誦讀、有品位,有積累,有方法指導,高效、是在。

無提問的課堂,有章法的朗讀。美麗的文章,配以美妙的音樂,讓學生美美地學習,美美地收穫。整個語文課堂變成了欣賞美、感悟美、收穫美的場所。